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凭海临风 作者:杨澜 >

第7部分

凭海临风 作者:杨澜-第7部分

小说: 凭海临风 作者:杨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才多艺,其实这恰恰反映出制片的原始和粗糙。我认为,主持人只要在节
目内容上积极参与,对其他工种粗通一下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要求每个
主持人都做“万能胶”。即使是在西方以主持人为主导的制作集体里,他的
任务也只是调动各方能人的积极性,把握总的节目水准和艺术风格,而不是
面面俱到,事必躬亲。

在《杨澜视线》的制作过程中,我就深深感到集体配合的重要。先说膝
俊杰导演吧。我与他的相识是在一九九四年夏天,当时他率《飞越太平洋》
剧组赴美拍摄,在哥伦比亚大学采访了我。他拚命三郎式的工作作风和灵活
多变的摄制风格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也促成了现在的合作。他是个完美主
义者,对每个镜头,每段串联都要求很高。有时串联词太长,我出点儿小错,
如一两个字的发音没有咬准等等,他都要求我重新来过。说实话,过去没有
一个导演对我要求如此严格。观众听一遍就过去了,似乎也不必那么认真。
但我

心里知道他是对的,而且有这样一丝不苟的导演把关,自己也更有信心
了。遇到光线不理想,或背景不够有特点,或构图不美,他都会要求重拍。
当观众对《杨澜视线》第二阶段的拍摄质量表示赞赏时,我认为头一份功劳
应该归滕导。

从五月底到六月底的二十五天中,我们拍摄了二十集节目的内容。摄制
组的未文琪,薄古,吴彬都在时差还没有倒过来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无休止
的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白天扛着器材抢时间,晚上还要把当天几个小时
的素材带检查一遍,并做场记。在这近一个月的拍摄中,没出过任何技术上
的差错。拍摄的顺利进行也离不开前期周密的联系工作,我的先生吴征承担
了这份复杂而细致的工作。特别是这次我们采访的基辛格博士,美国电视主
持人的元老级人物沃尔特·克朗凯特,现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首席主持人
丹·拉瑟,联邦调查局纽约分局前局长等人都是不轻易接受采访的,与他们
打交道需要周到的文字材料和出色的社交能力。再比如我们采访了美国最大
的戒毒所之一——凤凰屋戒毒所,那里有规定,每个被摄入镜头的戒毒者都
需要在事先签署一份同意上电视的声明,一个戒毒所几百号人,每人签一张,
的确也够管理人员麻烦的,所以他们迟迟没有确定采访日期,而吴征就有本
事不厌其烦地打电话,发传真去联系,终于使这次采访获得成功。

没有全组人员的齐心协力,光凭我一个人,什么也做不成。这不是什么
表面上的谦虚话,而是我内心真实的感受。

写了这么多,似乎该收笔了,但我的确还有不少感受无法一一铺在纸上。
《杨澜视线》是我作为一个主持人转型的第一步,也是我在策划和制作上的
完整介入节目的开始。观众有褒有贬,我自己有得有失,这一切在这个过渡
时期出现是完全正常的。人们还在评论是因为他们还在关心,搞电视的人最
大悲哀恐怕就是没人评论,没人关心。为此,我感谢观众。

但是,当有些朋友还把评论停留在“杨澜的发式如何如何”或“杨澜是
否比以前漂亮”之类的话题上,我想对他们说:“这些其实已不再那么重要
了,我的视线早已超越这些外在的形象,而投向节目本身了。”

主持无艺术

一九九六年六月,我在纽约采访了沃尔特·克朗凯恃先生。他平易的态
度恰与其简朴而雅致的书房相配,透着一股实在劲儿。这是一位须发皆白的
八十岁高龄的老人,五官中以大鼻子最有特点,年轻时曾因此被认为其貌不
扬。不过,半个世纪以来,人们看惯了,反而觉得亲切,于是亲亲热热地称
他为“沃尔特大叔”。

电视圈的人大致都听说过他的名字。从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十九年
的时间里,他一直担任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首席新闻主持人,
主播晚间新闻和专题报道类节目,保持了近二十年的高收视率神话,可以说,
同时代没有其他任何一位电视主持人能与他相提并论。他的节目伴随美国人
度过最为动荡的年代:从风起云涌的黑人民权运动到席卷全美的女权运动,
从疯狂的摇滚音乐热潮到目无一切的嬉皮士的一代,从越南战争到古巴导弹
危机,从肯尼迪总统被刺到阿波罗飞船登月,美国固有的社会秩序、道德观
念在动摇、分化、瓦解,人们激动、烦躁、不安,对未来感到前所未有的迷
茫。而这时,克朗凯特,这位相貌平平,声音低沉的大鼻子新闻主持人,却
以其正直的人格魅力和严谨客观的职业素质赢得了人们的普遍爱戴,成为那
个怀疑一切的时代中公众可以信赖的人物。以至于当他从越南前线发回报
道,称越战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后,约翰逊总统黯然地叹息道:“失去了克
朗凯特,我就失去了整个美国。”

他的敬业精神也被广为称道。他曾成功地进行过数次阿波罗登月飞船的
报道,最长的一次连续工作三十多小时。为了不说外行话,把艰深的宇航知
识平实地介绍给普通电视观众,他大量研修了这方面的专业书籍。其深入浅
出的报道使专家们对其准确性惊叹不已。而当阿波罗11 
号在月球上着陆的那
一刻终于来临,他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哎哟,我的天哪!”而当时其他电
视台的主持人则说了不少事先准备好的诗一样的赞美语克朗凯特对所报道的
内容作出的近乎学术性的钻研和他朴素的平民化的情感,正是他的魅力所
在,而这一切,他做得那么自然,甚至从未加以“设计”。

面对这位比我年长五十多岁的,具有传奇色彩的美国同行,我发问了:
“如果在‘主持人’和‘记者’这两个称谓中选择一个,您希望别人怎么称
呼您?”

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记者。当然是记者。”

他接着说:“主持人是个很含糊的概念。其中有的人只是很好的播音员
——当然,播音本身也是值得尊敬的职业,但却没有参加节目的采访和制作。
而‘记者’,则比较明确地划定了我的职业性质。”

当然,美国的一些大众型节目的主持人并不面临类似克朗凯特先生在职
业称谓上的选择,以谈话节目(也称脱口秀)的头牌主持人奥普拉·雯费瑞
女士为例,虽然在初期她当过几年记者,但是在她二十多年的电视生涯中,
主要是在演播室中主持谈话节目,可以说跟记者这一行是分道扬镳了。美国
的谈话节目多达三十多个,大多每周播出五次,因此无论在节目的数量与质
量上竞争都是非常激烈的。而奥普拉竟在二十年中独占鳌头,成为美国电视、
文艺界中年收入最高者,以一九九五年为例,达一亿七千万美元。她的成功
所凭借的是什么呢?是她的外貌吗?她是一位四十多的黑人妇女,中等身
材,相貌平常,体重曾达两百磅(约九十公斤);是她受过什么主持人的专

业训练吗?她仅在大学上了两年戏剧专业,尚未毕业就开始了工作。我反复
看了她的节目,觉得她成功的秘诀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与观众真诚的感情
交流,既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设身处地体会他人的苦乐。在一次关于美国
少女被强奸一题讨论时,她竟全盘托出自己十五岁时被摧残的亲身经历。这
样坦率和真诚怎能不打动观众的心呢?她曾经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归纳为两个
字:“分享”。

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我主修国际传媒专业。

作为常青藤名校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的藏书量不可谓不丰,我却没有查
找出一本有关所谓主持人理论方面的书籍。有关主持人的著作除名人传记
外,只有一本名为《采访的艺术》的书带有一些理论色彩。作为一个电视大
国和主持人这个词的发源地,出现这种现象一开始让我很诧异,问及指导老
师,他反问道:“主持人艺术?没听过这样的说法。”

记得过去在国内曾看过不少主持人理论方面的文章和书籍,也曾被有意
著书的人士采访,谈过电视主持的经验和体会。“主持人艺术”的概念堂而
皇之地出现于电视评论界,也成为不少有志于做电视主持人的年轻人的理想
追求。

而现在,我却第一次对这个提法产生了根本的怀疑。

主持有艺术吗?

如果说没有,那么怎么解释诸如镜头感、语言的分寸感、现场气氛的调
节,个人情绪的把握等等对主持人的要求呢?又怎么解释世界范围内一位位
卓越主持人的魅力呢?如果没有艺术可言,电视主持人这一职业岂不显得立
足不稳?

慢。我似乎发现了问题:电视主持人——这个眼下时髦的职业,有严格
的定义吗?换句话说,这算得上是一种明确的职业吗?

让我们先到美国看一看那里的电视主持人是如何产生的吧。四五十年
代,美国电视发展的早期,电视中的主持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默罗为
代表的记者出身的新闻主持人,被称为“Anchor”。默罗不仅因为二战时在
伦敦大轰炸中的现场报道而成为战时英雄,而且因为敢于面对面地与麦卡锡
辩论及在感恩节时深入揭露外籍劳工在美国农场中的非人待遇等等成为正义
的象征。第二类主持人被称为“Host”,负责的是歌舞、说笑等娱乐性节目。
他们几乎全是喜剧演员出身。一些好莱坞、百老汇明星也时常在这些节目中
客串。到了五十年代末,游戏、智力竞赛类节目兴盛一时,主持人以公正的
形象出现,他们多是拥有良好社会形象和一定知识修养的中年演员。六十年
代,谈话节目出现,具有亲和力的新闻记者,谈吐幽默的演员成为这类节目
的红星。到了七十年代以后,电视节目已多如牛毛,其主持人的来源、层次,
在节目中发挥的作用也参差不齐。一些王牌节目,如《六十分钟》、《二十、
二十》等依然采用资深老记者,但他们往往只负责重头新闻报道,如总统竞
选,两党年会等。其他外景报道由年轻些的记者负责,串联词也往往由编辑
写好,送到手上。电视上大量的新闻快讯则由相貌出众的“年轻”播音员承
担。而“年轻”的概念也是指年纪在三十岁以上。名人专访类节目,突出主
持人的明星效应。他们面对政界艺坛的风云人物,不卑不亢,甚至针锋相对,
专门提富有挑战性的尖锐问题,有时不惜吵个天翻地覆。他们的文稿虽然事
先由创作集体拟定,但因为现场采访,不容迟疑,所以要求这些主持人的思
辨及语言功底都不同凡响。至于娱乐节目,脱口秀一类,则一般由电视台向

私人制作公司购得。这些节目的主持人五花八门,难以概述,很多人根本离
不开现场台词提示器的帮助。可以说,在美国并不存在定义严格的“主持人”
这一职业,几乎所有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都来自电视以外的职业背景。

国内电视主持人的称呼当从赵忠祥先生在八十年代初主持中学生智力竞
赛开始,沈力女士又成为第一个拥有固定栏目——《为您服务》的主持人。
现在,除新闻播音员外,几乎所有在电视节目中露脸的,以节目主人身分出
现的面孔,都被冠以主持人的称号。

大概是因为我们的电视承担着推广标准普通话的职责,或许也因为我们
首先想到在“圈内”寻找有经验的人选,反正一大批电视节目主持人是播音
员出身。但是国内电视主持人的评奖往往把新闻播音员排除在外,因为他们
虽然字正腔圆,音亮质纯,且传达准确,但只是念稿而已。为此,不少播音
员并不服气:“大多数所谓‘主持人’不也是背稿吗?难道因为他们多加了
些‘那么’、‘嗯呀’之类的小零碎儿,或故意把标准普通话说得像南方化
国语,就高人一等了?”

我认为播音员们的抱怨是有道理的。仅仅把严谨的书面语言“翻译”成
大白话,或把严肃的面孔换成一副笑脸,并不代表什么水平的差别;在主持
过程中即兴来两句俏皮话,鼓励观众拍拍手之类,也与“艺术”大有差距。

近五六年来,电视主持人的另一大来源是大学生。他们年轻活泼,没有
太多的条条框框,且青春亮丽,口齿伶俐,屏幕形象招人喜欢。我们不难发
现这样的规律,从国家级到省市级,到乡镇厂矿的电视台,女性主持人普遍
比男性多,而其中又以三十岁以下的年轻女主持人最为活跃。而那些年过三
十的女主持人,几乎都希望把自己往年轻时髦里打扮,她们最大的苦恼就是
面临那些脸上没有皱纹的年轻同行的挑战。这些是不是告诉我们:从电视台
到观众,都把“形象”当作评价主持人的首要标准。甚至有人说:“女演员
年纪大了还可以演老太太,女主持人过了四十,还有什么好看?”据我所知,
一旦入了这行,找到了镜头感,不少主持人花在化妆上的时间远比花在节目
上的时间多。

再来看看国内常见的一些评价主持人的惯用词汇吧:“高雅大方”、“端
庄秀丽”、“亲切温柔”、“朴实无华”等等,几乎全是形容外貌和气质的。
更难怪各种对主持人的采访中常有这样的问题出现:“您认为主持人与演员
有什么不同?”提这个问题本身就说明在一般人心中主持人与演员区别不
大,反正都是靠形象吃饭的。

我个人认为即使主持人与演员之间的模糊界线得以澄清,单就电视主持
本身而言,仍无法被冠以“艺术”之美誉。这是由其工作内容所决定的。大
多数电视主持人的工作就是在节目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多少节目以
主持人为中心,而大多数现任主持人的资历与业务素质也还不足以承担节目
主导的任务。所以主持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编导提供的脚本的基础上,把台
词化为自己的语言,以观众比较喜爱的方式说出来而已。随着电视节奏的不
断加快,主持人在镜头前的每段话从十五秒到一分半不等。时间之短,容量
之小,间隔之大,使语言不可能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