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少林方丈 >

第40部分

少林方丈-第40部分

小说: 少林方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三教义理分别宣读完毕,张道士便抢先要过主持廷辩的朝廷内史、襄城公手中的玉如意,气势逼人地一种“笃笃笃”登上高座,率先高声发言道:“大道清虚,淳一无杂;祈恩请福,上通天曹。白日升仙,寿同天地。乃我中夏自古相传之国教。不似释迦出自异邦,佛法虚幻,言过其实。客居中华,不服本土。凭借百姓之愚敦,惑其因果之诡说……”   
少林方丈(第二十六章)(2)   
大禅师的师弟、少林寺等行禅师闻言愤而起身、要过玉如意,准备上前奋起反驳。大禅师见状急忙扯着等行禅师的法衣低声劝阻:“师弟,大周皇帝在此,师弟虽佛法大海,但关乎佛门存亡大计,应对之间还须以辨才机智方可使人理服。” 
大禅师一边说,一边早已把等行手中的玉如意要了过来,与左右高僧低声商议一番后,递给素以辩才著名的秦蜀僧人智炫。 
智炫神色安定地登上高座后,转脸询问张宾:“请问张道士,道教诞生于何时何地?佛教又诞生于何时何地?” 
张宾不屑地打量了他一眼:“圣人出世,有何定时?说教兴行,有何定处?总之,我道教乃中国本来旧有之教,佛教则是近期从西域异国传来。” 
智炫辩驳他道:“言说道教本来旧有,此话本身便是虚幻。圣人出世,竟然无时?说教兴行,便无定处?盘古开天,女祸补裂,三皇五帝皆有定时,即令道教寿同天地,又岂能言说无始?” 
张宾冷笑道:“此乃枝节,本道不屑与你解释。但说自佛教传入中夏,肆意剃度,广蓄资财。金佛银殿,极尽奢华。更甚者,近年来寺院之间攀比成风,繁盛无度。一次法会,动辄万金。哗众取宠,糜费惊人。违背了佛教贵本清静的教义,实乃罪恶之首。” 
智炫抗辩道:“修信者众,绝非佛门之过,红尘苦难才是根本。众生迷茫,心无所依,佛教辅助朝廷安抚人心、教化敦民,使我百姓苍生各自安运守命,遵奉王法,何罪之有?” 
张宾指着智炫道:“佛教泛滥,迁累我道教深受其害,实在罪大难赦!你们这些和尚僧人,若是生在前朝魏国太武帝那会儿,哪里还用得着和你们此此废话?早就把你们全都杀掉了!” 
见辩不过智炫,张宾凭着武帝平素与他的私交密切,竟以居高临下口吻斥责起众僧来了。 
武帝见张宾说话离了题儿,忙令人扶他下座,自己亲自登上高座,质问智炫:“朕断除佛教是为了以息虚幻。佛教中有三不净,一是教主释迦牟尼娶过妃子并生有儿子;二是经律中允许吃‘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三种净肉;三是僧人多有犯法造罪者。而且即令释迦在世时,弟子之间也是相互攻击。还有,佛说众生皆平等。可是朕在寺中,却处处可见贵贱有别,尊卑不同。不仅有奴隶苦作,更有责打处罚。这便是你的平等圆融?朕据此以为,佛、法、僧有虚幻欺人和不净。你若不能证明佛教无此三不净,便是虚幻欺人。” 
智炫答道:“陛下,如果因佛门中有个别弟子违规犯戒或是虚妄不净,便要取消佛教,那末,历朝历代凡尘世间的逆子、叛臣、贪官污吏层出不穷,陛下便因此而取消臣僚官吏么?” 
武帝道:“战争、瘟疫、天灾,乃天下众生百姓三大灾难。天灾人祸,只有王权可以放赈济民;战乱匪寇,也只有朝廷国家可能率兵抵抗杀掠。佛门众生口称弥陀,言必普渡,果然能解救国家百姓诸如此类的燃眉之急么?你若不能以此国家百姓三大忧患作出令人信服的释辨,朕就要断除佛法,决不姑息!” 
坐在前排的洪遵此时“呼”地站起来,高声辩道:“陛下,以贫僧之见,战争的本质还是因为王权之争。正是王权之争给百姓带来了最大的无常,而无常才促兴了佛教。佛教虽不能为国家百姓解决燃眉之急,毕竟可以帮助朝廷安抚民怨,向善顺忍。佛道泛盛,红尘苦难乃是本源,并非佛门之过。陛下若为国家百姓计,削减佛法有情可愿,我等愿意拥赞。然而断灭佛法,贫僧以为,实乃因噎废食、舍本求末之举。” 
武帝道:“佛道在中夏已呈泛滥,缁衣之众、黄老之徒高达数百万,夺我大周百姓竟达半数之多!这些僧侣又多系年轻力壮之人,捐六亲者,不能为家尽人父、人夫、人子之责;舍礼义者,不能为国尽人臣、人民、人丁之职!致百姓黎民无耕地之夫、无养老之子;国家朝廷也无御敌报国之兵!一旦强敌入侵之日,国破家亡之际,何禅能克敌?何佛能御国?何经又能救民于水火、抵异邦之铁蹄、挡强盗之杀掠?诸如种种,何来慈悲?何言仁善?又如何敢称普救万民众生?” 
武帝声音渐高,情绪也开始激愤起来。 
等行这时也站起身来,大声辩道:“陛下,若天下万民皆来信佛,中外南北处处向善,人人友爱平等,事事圆融和顺,众生度尽,皆升极乐。不抗敌而敌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御土而土自富饶丰登。有何不好?” 
武帝哈哈大笑:“这一番胡话,只怕连你自己也信不大过!竟说什么教化之功?根本就是蛊惑虚妄之术!” 
洪遵道:“陛下,佛教佛教乃胡人所创之教。陛下本是胡人,莫非要毁掉祖宗之教?” 
武帝厉声道:“朕不是胡人!” 
等行问道:“陛下不是胡人,莫非是汉人不成?” 
武帝道:“朕是华夏人!” 
众人一时无语…… 
大禅师这时站起身来:“陛下,佛祖释迦牟尼,乔答摩·悉达多原是迦毗罗卫国太子,宁可放弃已有的至尊王位和荣华,离开爱妃娇子,寻求解脱众生苦难的至理,难道不值得众生崇敬?贫僧以为,王力虽能缓解众生百姓一时困厄,仍旧无法最终断绝灾难和无常啊!佛教毕竟可以助王权教化并抚慰众生,使天下向善、荡清五浊,贫僧还请陛下三思。”   
少林方丈(第二十六章)(3)   
武帝冷笑道:“大周不是迦毗罗卫国,朕也不是乔答摩·悉达多!朕是大周国主宇文邕,朕有朕的治国救民之道!自东晋末年迄今二百年来,天下分裂,纷杀不断,兵燹战火,连绵不绝。庶民百姓深受其苦,佛教却是越来越盛!有谁眼见你们度了哪一方的灾民?又谁耳闻佛经息了哪一场的战乱?朕也许不能终究断绝战争,但朕至少可以率六军灭掉入侵者,可以减少战乱!朕不需要那些虚幻哄人的东西,朕就想做些实实在在能使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大事,就想做能使九州一统、永熄战火的一代国主!” 
言罢,冷冷地睃巡了全场一番后,突然不容置辩地高声宣诏:“断除佛道,利国利民,朕意已决,刻不容缓!” 
少林寺慧远法师从僧众中猛地站起来,高声抗辨:“陛下!陛下今天仗恃王力强权破灭三宝,就不怕下地狱吗?” 
武帝大笑了一串,目光灼灼地望定众人,一字一句地说:“不废佛道,朝廷终将土亡!百姓终致家败!只要能使百姓得乐、国家强盛,九州清明,天下大统,朕就算到地狱闯它一遭又有何妨?” 
众人一时寂喑无语。 
当内史官诏布廷辩结束,并以佛道两教糜费过度、徒众流滥而诏令即日起大周境内彻底断除佛道二教,要各地官兵立即焚经毁像、登记二教徒众田产那时,殿前阶下的五百众僧突然大放悲声! 
哭声翻过太极殿,回荡于整个皇家宫院,震得脚下的地面隐隐撼动。 
内史官在众僧的悲啕声中继续宣诏:“……即日起,境内断绝佛、道二教。各地着即融佛焚经,驱僧破塔。一切经像尽毁于火,寺院财产簿录入官,寺院奴隶尽数释放……各州寺庙四万余所尽皆赐与大周有功之臣为宅。三百万僧尼道士全部还俗,为各郡县分别编户造册……” 
雷声由远而近渐渐滚来。 
大风骤然扬起。 
狂风掀动得四处旌旗的刹时忽忽烈烈地翻响着。紧接着,豆大的雨滴陡然打下,无遮无挡地纷纷打在悲号中的众僧身上脸上。 
雷声越来越近,黑云越压越低。雨滴开始变得密集起来,打在众人身上,落在青砖平台和两旁的草圃土地上,空气中溢满了浓浓的土气,伴着四处众僧的一片号哭声卷来扬去。 
众僧跟在慧远大法师身后,一路悲号、一路退出壁垒森严的皇宫大内。 
荷戟扶钺的宫中卫士仿如雕塑一般一动不动地站在风雨中。他们面无表情,雨点滴落在他们身上的铁甲铁盔和戟钺盾牌上,发出冰冷的金属声响。 
就在众人移步雨中,快要走出太极殿时,突然望见东南方向阴沉沉的半天空中,有一燃烧着的大火球从云层中轰然坠落,挟着长长的火流划过半天之后,伴之一声山摇地动雷般的巨响,訇然坠落于远方。 
众僧不约而同地骤然合十持号:“阿弥陀佛……” 
暴雨扑天盖地倾泄了下来。 
五百僧众冒着瓢泼大雨离开大周皇宫后,不约而同的一路悲哭、一路冒雨朝城外石窟的大佛走去。 
这里有一处雕在山岩上的佛像群。 
众僧们从头到脚水淋淋的,僧衣紧紧地贴在皮肤上。来在大佛脚下时,长跪于泥水横流的地上五百僧众再次放声悲号,向佛祖和菩萨诉说着此身无常、此世无常、此命无常,祈求佛祖佑护。 
他们目光迷茫、神情悲痛、泪雨满面,不知极乐之路、彼岸之舟竟在何方? 
天悲地泣的风雨中,大佛悲悯地俯视着天空、阴云和急流,俯瞰着脚下这群已无家可归的忠实弟子。 
密密黑云中不时隐现火龙似的电光。雷声隆隆和着五百人的悲哭,伴着翻涌不已轰鸣的渭水滚滚流去。 
石窟整个工程还没有完工,虽知朝廷已经勒令去佛毁塔,风急雨浓下的工匠和僧人们仍旧一边流泪念佛,一边加紧雕刻佛龛经文。佛经佛像,也许只有镌刻在这些坚硬的石头上,才能千年不朽地长留人间。佛像的慈悲的眉眼神情在工匠和僧人的手下一点点凸现浮出。 
铁锤敲打铁砧的声响压住了瓢泼大雨和风声雷声,压住了汹涌翻腾的渭河。 
生的无常,苦的无涯,人们于是渴望赎回过去世的罪孽,淡忘现在世的烦恼,修度未来世的极乐。他们也因而无怨无悔地承受灾难的沉重和痛苦的折磨,一锤一凿地雕塑经像、打造未来、寄托幸福。 
朝廷官府闻听众僧继续雕经刻佛的消息后,派官兵持枪荷戟地赶到城外的石窟,驱逐工匠、砸毁佛龛。 
面对官兵的驱赶,僧人和工匠们没有惧色。当官兵们的刀剑朝着大大小小的佛像砸去时,他们竟用自己的肉身凡体挡在佛像之前。一些官兵的刀剑失手砍在他们身上时,浓的血水伴着净的雨水一齐溅洒在佛像上,顺着雨水狂风再冲到地上、流入滚滚的伊水。 
在死亡和痛楚面前,他们竟没有恐惧和痛苦,没有呻吟,有的只是与佛同在、西归极乐的满足…… 
和师父一起打坐在大佛前的慧忍,望着两位渐渐倒在血泊中的老年工匠合十流泪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一位身着盔甲、军官模样的人,因见阻止不了攀附在高处的工匠和僧人的继续雕佛凿像,便仰脸高声喊叫,威胁上面的人说再不下来,就要砍断高梯了。   
少林方丈(第二十六章)(4)   
几个士兵应声举剑朝梯脚砍去,高梯摇摇欲坠。 
慧忍再也忍不住义愤,一跃而起,两步箭在那个军官面前,大声斥责:“朝廷有诏不许伤僧,将军敢不遵旨吗?” 
那位将军转过脸来、正要发作时,蓦然看清面前的僧人原来竟是曾经亲手为自己敷过药 
、救过伤的上司周将军时,一下子楞住了:“啊?周将军!怎么……是你?” 
慧忍合十道:“阿弥陀佛!贫僧求施主行个方便,一念善则功德生啊!” 
那位将军突然眼睛一热,含着泪道:“请恕属下有眼无珠,谢将军指点……”一面转身大声命令手士兵,“你们听着,陛下有旨,只许禁佛、不许伤僧!违令者格杀勿论!” 
慧忍微微俯道:“阿弥陀佛,多谢施主担待……” 
那将军流泪道:“周将军近来可好?属下们都很惦记你……” 
慧忍的神情于狂风急雨之下仍旧显得宁静而恬淡:“阿弥陀佛!贫僧谢各位牵挂,请代贫僧向各位问好。” 
将军用力点了点头,慧忍转过身去,大步回到众僧当中,依旧打坐在大佛脚下,风雨中,久久地一动不动…… 
师徒们冒着风雨、踏着泥泞回寺院的第三天,朝廷的圣旨便跟着发到寺里来了。诏命即日起少林寺禅院赐予大周有功朝臣做为乡间别墅。所有寺僧由山城官府编户入册、一律还俗为民,寺院佃户奴隶尽数释放为民。本月内必须搬出寺院。寺内所有佛像经塔一律毁废,寺院所占田地山林除酌量分给还俗僧尼隶户耕种之外,其余尽数入公。 
从今以后,所有还俗僧人一律与普通百姓一样按朝廷定额纳税服役。 
朝廷规定离寺的限期到来的前一天,于冷雨阴风中,寺僧和闻讯赶来的居士们聚集在大雄宝殿前的平地上,听大禅师最后一次讲法并宣告离散。 
大禅师话音刚落,数千佛徒和居士们信徒们骤然齐放悲声。悲号声如闷雷般滚过少室山脉。群崖诸壑于三千同悲中摇摇欲坠,天地顿然笼罩在一片浓浓的悲风愁雾之中。 
寺院多数众僧在朝廷派来的官吏监督下,已先后入册编户。其余也有还俗归里的,也有结伴南下或是东行,想在他国异邦寻找一席存身之地的。也有不肯还俗,宁可逃到附近山林继续修信,做头陀苦行僧的。 
慧忍和几位师兄随师父被官府驱出寺院后,却始终居无定所,一路逃上山后,先后在三皇峰两三处山洞中继续护法修行。 
上山时带的粮食毕竟有数,山下官府又搜寻的紧,众僧也不敢轻易下山化斋,百姓也不敢主动上山来施舍周济,几位大师兄在师父的劝说下,迫于生计不得不暂时下山,为人护镖看院、另谋生路去了。 
到了秋末,山上除了大禅师和慧忍师徒二人,加上自小无家可归的小师弟慧悟、慧定二人死活不肯下山,师徒四人便相依为命,在山间开了一小片地,种了点粮菜。平素,师徒除了依旧禅武修持和采药打樵之外,也偶尔下山为附近百姓治病送药,化些米粮度日。 
在山中,师父仍旧不忘督促慧忍修习兵法武功。慧忍谨遵师命,一面修习禅武,一面研磨历朝兵书。生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