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三国-第1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士兵的盾牌,真的就像一个铁锅的锅盖,它的表面,是平的。只有将领的盾牌。才是铁的,才有凹凸不平的装饰。
……
平面的盾牌,当箭矢垂直于表面射到的时候,箭矢将插入盾牌。当然,这里说的是士兵的木质盾牌。当箭矢倾斜射到、与盾牌的表面形成一定的夹角的时候呢?在连环画、电视剧上的答案,好像依然是插于盾牌。其实并不是这样。
倾斜射到的箭矢要插入盾牌,必须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箭矢够锋利,二是盾牌的木质够松。箭矢的锋利方面,很显然,这个年代的冶炼技术是极为有限的,不可能做到很锋利。通常,箭矢的锋头的锋利程度,还不如现代的签字笔。盾牌的木盾,当然是细密扎实的红椿木、青杠木等材料为上等。在钱财充足的时候装备的盾牌,肯定就是这种好盾牌。只有在钱财不够的时候,或者在战场临时现做的盾牌,才是劣质盾牌。
这样,我们又知道了,当箭矢倾斜射到、与盾牌的表面形成一定的夹角的时候,那箭矢通常是射不进盾牌的。箭矢会滑出去。滑到什么地方呢?
袁军的盾牌阵,就相当于一面盾牌组成的盾墙。只不过墙壁是垂直的,是平面的。而袁军的盾牌阵则是弯曲的,像一个巨大的盖子。当这个盾牌阵没有露出空档的时候,箭矢倾斜射到,然后一滑,就滑到另一个盾牌盖过来的边缘,被挡住了。然后,箭矢失去了速度,掉落地面。
但如果袁军的盾阵有空档呢?箭矢一滑,就滑进了空档。那就是说,不仅射中空档的箭矢会进入空档,而且空档周围的盾牌就相当于组成了一个漏头,把很大面积射到的箭矢一块领进了空档。
空档里有什么?有密集的袁军。越密集,就越不能经受箭雨。有一个空档,就有一个漏斗。有了那个漏斗,那个空档就会扩大。到最后,盾阵就崩溃了。全体密集的袁军,将在箭雨中沐浴。
……
明白了盾阵空档的危害性,也就明白了袁军举着盾牌的必要性。举吧,袁军举吧不是错。公孙续与袁军维持着八百步的距离,慢慢地散步,走了整整一圈,捡到了不少的箭矢。
到了吃饭的点了。但是,公孙续没有叫士兵埋锅造饭。这个时候,公孙续的士兵其实是可以埋锅造饭的。那饭菜的香味飘过去,必将成为举着盾牌的袁军的极大的折磨。可惜公孙续胆量不够。公孙续担心自己这边做饭的时候,袁军会突然冲过来。
假如袁军突然冲过来,公孙续这边肯定是能够跑掉的。因而,人不怕,马不怕。公孙续担心的是锅碗瓢盆。那些锅碗瓢盆是肯定来不及收拾的。煮好的饭,也只能让袁军吃了。因而,公孙续没有叫士兵们做饭。
公孙续是这么想的:是该吃饭了。我这边不能吃饭,但你袁军那边不是照样不能吃饭嘛。我这边的士兵饿着,但他们可以站着,可以坐在地上,还可以走来走去。你袁军那边的士兵就不行了吧。笔直地站着,一动不能动,而且,其中三成人还要举着盾牌。我们就耗吧,看看谁能耗得过谁。
谁能耗得过谁?袁军当然耗不过公孙续。盾牌举久了,手就软了。手软了,也是正常现象。那么长的时间,就算是空手举着,手也会软的。怎么办呢?袁军将领有主意。咱袁军,不是人多嘛。换人举盾啊。
不过,换人举盾的确是一个好办法。当然,在换手的时候,盾阵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空档。不过,好在公孙续的骑兵足够远,空档出现的时间也不长,还能接受。
第二卷 第254章 得意忘形
第254章 得意忘形
坚持就是胜利。这一句名言。不知道是谁最先说出来的。此时,袁军将领充分地领会到了其中的精髓。只要坚持到黑夜的到来,公孙续的骑兵就非走不可。如果还不走,袁军步兵就可以利用黑夜的掩护,把这些骑兵包围起来,聚而歼之。
不过,事情往往是这样。越是需要坚持的时候,就越难坚持。每分每秒,都显得十分的漫长。平时只有十几斤重的盾牌,仿佛突然变成了几十斤重。
公孙续那边相对轻重。公孙续的困挠,就仅仅是接下来又怎么办的问题。公孙续感到,自己虽然拖住了这么一支伏兵,但是,这支伏兵明显不是全部的袁军。袁军总共约有四万人,而这支伏兵还不到一万。也就是说,大部分袁军,还是顺利地撤退了。也就是说,自己追击袁军的任务,完成得不好。自己并没有建立到必要的战功。
对于安全问题,公孙续倒没有过多的考虑。公孙续不知道还有另一支伏兵的存在。因而认为,只要自己想走。随时都可以走。反正天色还早,现在还不需要走。
就在这样的对耗之中,公孙续后续的三百多名骑兵到了。在他们的后面,赫然有两千左右的袁军正在追赶。
……
这三百多骑兵,是走在队伍末尾的骑兵。伏击发动之后,这些骑兵就另外找了条山谷,绕道前行。多走了不少道路,因而这个时候才到。
追赶他们的两千袁军,正是第二支伏兵的队伍。第二支伏兵,作为一种后备性质的埋伏,心里面是不怎么'炫'舒'书'服'网'的。不过,将领的命令不服从还是不行的。他们照办了。但是,等来等去,刘备的军队说不来,就是不来。
好不容易听到第一道埋伏那边有了动静。第二道埋伏的袁军也就打起了精神。如果一切正常的话,刘备的军队很快就会退入这条山谷。那个时候,就是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但是,嘿,又是“但是”。但是,事情并没有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刘备的军队并没有过来。第一道埋伏那边闹腾了一阵,逐渐地就没有了动静。
第二道埋伏的袁军就傻了眼了。是继续埋伏下去,还是取消埋伏?这个时候,正确的选择当然是取消埋伏。这是因为,第二道埋伏的前提,就是刘备军队与第一道埋伏的袁军交战。结果,那样的交战并没有发生。没有发生还不算,第一道埋伏的袁军还追了出去。也就是说。第一道埋伏就不存在了。就算是后面还有刘备的军队过来,也不可能在曾经的第一道埋伏的地方交战,更不可能交战不利而退入斜对面的山谷,也是就第二道埋伏的山谷中来了。
然而,换个词。然而,这边的袁军将领不够聪明。一时之间,想不清那些道理。在这个年代做事,与两千年之后做事的原则是一样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到这里埋伏,是高级将领的命令。因此,继续埋伏下去,是没有什么过错的。取消埋伏,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如果取消埋伏是错误的,那错误的责任就由这现场的将领去承担了。而现场的将领,都不愿意去承担。
于是,谁也没有动,继续埋伏。再过了一段时间,公孙续绕道的骑兵经过第二道埋伏的袁军的附近。这就叫做有敌情了。怎么办?第二道埋伏的袁军将领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最后,两千袁军追了上去。其余六千袁军仍然继续埋伏。
……
在这样的平原之地。后续的三百多骑兵很容易地,就看见了公孙续这边的骑兵。略微提速,就赶过来会合了。而那两千追击的袁军,由于是步行,前面在山地的时候还跟得较紧,一出山,速度就跟不上了。但是,他们仅管跟不上,仍然还是跟着。
等后续的三百多骑兵赶到之后,公孙续命令士兵下马休息。士兵们听命下马,公孙续则看着那追出的两千袁军。前面那支袁军,八千杀成七千,然后就狗咬乌龟无从下口了。这两千应该还行吧?
这下,公孙续的骑兵人数有七百余人了。七百余骑兵,对两千步兵,仅从数量上看,就没有处于劣势。而且,看那两千步兵,似乎也跑了不少的路,也非常的累了。
公孙续就这么等着。等那只两千人的袁军过来。那只袁军果然就过来了。但是,他们在追到距离公孙续的骑兵约五百步的地方,突然就不追了,掉头就朝那支七千的袁军大队跑去。
“上马,追!”公孙续下令了。这一次,不再是袭扰式的骑射了。而是真正地杀向了这两千步兵。
步兵遇骑兵,最忌讳的就是转身逃跑。转身逃跑只能是自取灭亡。两条腿永远不可能跑得过四条腿。最后的下场,必须是全体被歼。这支两千人的袁军,所想的,就仅仅是争取在被公孙续的骑兵追到之前。与那支七千人的袁军会合。他们认为,只要会合了那只大部队,他们就安全了。
追击开始的时候,公孙续的骑兵距离那支七千人的袁军距离是八百步,距离两千人的这支袁军的距离是五百步。三者并没有处于一条直线上。公孙续的骑兵上马之后,直接朝着那支七千人的袁军而去。如果要完全抵达,距离是八百步。而那支两千人的袁军,距离七千人的大部队的距离却不止三百步,而是五百步。也就是说,步兵的五百步,相对骑兵的八百步。
……
骑兵的八百步,说的不是马行八百步,而仍旧还是步行八百步。人与战马的速度之比,是小于五比八的。因而我们可以知道,公孙续的骑兵会先到。
实际上,公孙续的骑兵也并没有跑完那八百步的路程。他们只跑了四百步左右,就拐弯冲向了那只两千人的袁军。又跑了两百步左右的距离,骑兵就追上了步兵。杀戮就开始了。公孙续的骑兵,装备的武器是枪。杀起人来,是非常方便的。
然而,并没有多久,也就杀了五六百人,就到了那支七千人的袁军的附近。这支大军。严阵以待,盾阵没有一丝缝隙。但是,这边又多出一千多袁军往里冲,事情就麻烦了。
袁军的盾阵是用来挡弓箭的,而不是用来抵挡骑兵冲击的。还别提骑兵,就是步兵的冲击,也是挡不住的。而现在,来自第二道埋伏的一千多袁军就冲过来了。
如果袁军大部什么也不做,那么,盾阵必须被这一千多名袁军冲垮。盾阵一垮,公孙续的骑兵跟踪而至。必然发箭。那个时候,密集的袁军必将暴露在箭雨之下,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袁军迎向来敌的这一边突然就撤去了盾阵。当然,也不是一面盾牌也不举。最前面,还是留了一排举盾的步兵的。
这排步兵的后面,四千弓箭手当中的约五百人张弓搭箭,直接朝着那一千多名袁军射了过来。这样的行动,是不得已的,也是正常的。冲阵,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行为。冲击自己军队的军阵,同样是不能接受的。
为什么只有五百人射箭呢?那是因为袁军的站队太密集。这个方向,就只有大约五百弓手有射箭的空间。
这么一射,那一千多袁军就傻了眼。有的人原地止住去势,站住了;然后很快被骑兵杀死。更多的人往侧面跑了过去。
七千袁军大队依然密集,公孙续的骑兵没敢冲向他们。骑兵们拐弯了,继续追击那一千多人的袁军。然后一个一个地,慢慢杀死。
……
在这里,公孙续可以选择以弓箭射击七千人的袁军大队。但公孙续没有。追击逃跑的人,是骑兵最愿意做的事情了。公孙续本人也是这样。于是,公孙续选择追击那一千多人的袁军步兵。骑兵都没有再用弓箭了。一个个挺枪纵马,实施最为直接的屠杀。
在这样的平坦空旷之地,那一千多名袁军士兵怎么跑,也是跑不过骑兵的。假设有两名步兵,分东西两个方向跑出。一名骑兵只需要先追其中一人,杀死之后,再掉过头来,追杀另外一人即可。
现在的情况是,公孙续的骑兵有七百多人,少于被追的袁军士兵。袁军士兵在危险的时刻,自动出现了乱跑的现象。向各个方向奔出的都有。袁兵没命地往前狂奔。他们不敢停下来也不敢回头。虽然明知这样下去必然难以逃过被屠杀的命运,可如果留在原地,却只能死得更快。连绵不断的惨叫声从身后传来。不用回头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同袍正在一个一个挤上通往黄泉的道路。
追击的骑兵们一点都不心急。慢慢地杀,总会杀完的。他们锋利的枪尖像扎稻草人那样洞穿了一个个袁兵的身体,枪头的刃口像砍西瓜那样不断地砍下了一个个袁兵的脑袋。大约一盏茶的时光,杀完了。
……
杀完了。指的是来自第二道埋伏的袁军士兵的绝大部分,被公孙续的骑兵们杀死了。为什么不是全部呢?是因为公孙续的士兵们自动停止了屠杀。
好像公孙续的士兵们觉悟还挺高的哈。杀了许多人之后,突然良心发现,就准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这当然是痴人说梦了。士兵的职业,就等于是刽子手。刽子手们砍杀正欢的时候,是不可能良心发现的。这也不是说他们没有良心,而是说,在这样的时刻,他们发现不了自己的良心。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住手呢?很简单,当然是被迫的了。被什么样的情况所迫呢?当然不可能是有人拉住他们的手,或者有人对他们晓以大义,而是有了新的敌情。
新的敌情,却是老的敌人所制造的。就是那支七千人的袁军大队,就是那支一直都处于下风的袁军。任何时候,都不要小看自己的敌人。袁军处于下风不假,但袁军不可能始终甘于处于下风。
公孙续大意了,公孙续的骑兵也大意了。追杀逃跑的袁军步兵是快乐的,他们都去享受这种快乐去了。《晋书。阮籍传》说:“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得意了,快乐了,就连自己的样子都忘记了。顺便说一句,阮籍就是这个时代的人。只是现在还没有出来而已。
……
七千袁军,把公孙续的七百骑兵包围了。公孙续的骑兵发现的时候,包围圈就已经完成了。公孙续自己,还不是最先发现的。
包围圈很大。当然,不大不行。如果不大的话,岂不是早就被发现了。包围圈越大,需要的士兵就越多。这里,袁军又一次充分发挥了自己兵多的优势。有优势不用,过期作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