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科幻世界电子书 > 女主三国 >

第566部分

女主三国-第566部分

小说: 女主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雷又招、雷绝招此时正在下棋。见温玉华到来,雷又招道:“怎么,温姑娘也想来杀上一盘?”

    “哪有这番闲心。”温玉华过来坐下,喝了口水,道:“大战将即,我是来此寻求信心的。”

    雷绝招道:“温姑娘过谦了。”

    “不。惟大丈夫能本色,温姑娘是大丈夫。”雷又招道:“怕,是正常的。不怕,是装的。当然,这不包括我和四妹。我和四妹不怕,真不是装的。

第二卷 第713章 侧卧珠帘

    第713章 侧卧珠帘

    兵法云,有可胜之道。无必胜之法。但此次兵发吐蕃,我们还真是有必胜之法的。”

    温玉华精神一振,不由问道:“愿闻其祥。”

    “就两个字:必胜。也就够了。”雷又招道:“我雷又招出马,就是必胜。温姑娘,我告诉你,赶制的二十万套军衣是作什么用的,是给投降之后的吐蕃军队预备的。”

    雷绝招道:“你这么说,我倒想起来了,我这边也需要十万套军衣,给四姑娘山上的人预备着才好。”

    “再过两日,就是黄道吉日了。”温玉华似漫不经心地道。

    雷绝招忽道:“将!这下你该缴械投降了吧!”

    “嗨,都是温姑娘让我分了神。”雷又招道。

    春风淡荡,玉容消酒。飞雪漫卷,暗香盈袖。

    自子虚八年张永治蜀以后,四川境内所有人的利益都被重新分配。虽然广大百姓得到了好处,但也有一大帮原来权贵的利益被削弱或者被剥夺。这些权贵就通用各种关系,不断将奏本参到太后驾前。

    太后深谙“要办事必然得罪人”的道理,认为些许混乱无伤大雅。张永这人,常出奇思妙想,办事不拘一格。若不让他在四川捣乱,就得让他在其它地方捣乱;既然他在捣乱。也反过来说明他正在为朝庭尽心尽力地做事。四川地域偏远,封闭自成一统,且由他折腾。

    子虚十一年,张永将权力交给闭合堂之后,所施号令更是不可捉摸,见缝即钻,扩张十分厉害。十三年初,关内巡抚状告四川,说西夏国因四川低价物资大量涌入而强征高额关税,影响了关内的贸易。七月,岭南巡抚奏本,说大理国也开始征收高额关税。此外,江南、淮南、河南等各地巡抚纷纷上奏,说四川低价倾销大量物资,扰乱了各地市场。剑南虽未上本,但据密探得报,剑南与四川暗地勾结,已将秭归、虎牙两处重镇私下里卖给了四川。

    去年,四川共向朝庭纳贡价值四百二十五万两白银。表面看起来比前一年有大幅度的增长,但物种不合,粮食、火药大幅度减少,手工制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影响了全国的物资调派。

    八府巡按,司职临时特别巡查,见官大一级,只委任刚步入仕途的新科状元。巡查完毕述职之后,再由吏部另行调派。朝庭有此惯例。乃利用新科状元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行整顿官场之实。去年秋试,河北高桥举人车皇平文试夺魁,以一品白衣挂八府巡按,入川之后,竟在巴东被软禁了两个月,狼狈回京。

    这算什么?看来,放任不管还真是不行了。

    想到这里,太后脑中一阵顿痛。唉,这毛病已有半年多了。太医诊治之后,说是因为国事操劳所致,只要安心静养,定可慢慢痊愈。

    庸医,真是庸医,连真话都不敢说。

    不过,这话又说回来了。皇儿年龄也不小了,也该让皇儿亲政了。最近,皇儿在一些平常小事上面,老是跟自己顶撞,真是儿大不由娘了,切莫让权力影响了母子的亲情。

    不过。在大事上,皇儿可从未提出过什么主张。当然,这也不能全怪皇儿。权力蚀心,厉害非常。争权夺利,古来如此。他怎知道我是真心想让他亲政,还是想一直垂廉听政下去。故作愚顿,假装痴呆,也不失为一种自保之法。

    这样一来,皇儿到底能不能胜任就不知道了。却又怎敢贸然让他亲政?

    不若,四川张永这事就交给皇儿办理,一举两得。

    宣政殿。早朝,群臣跪拜,三呼万岁。

    “工部卫大人。”太后唤道。

    工部尚书卫旌德越众而出,拜伏在地:“太后千岁。”

    “免礼平身。”太后道:“火药的事筹备得怎么样了?”

    卫旌德拱手道:“启禀太后,再次征集,只征得一百二十二石,尚缺一百二十八石。缺口的产生,主要在于四川年贡的剧减。此事据微臣调查,乃因为四川雷家庄失误,改变了配料所致。”

    太后沉吟了一下,道:“愿闻其祥。”

    卫旌德道:“太后容禀。四川雷家庄乃是出产火药的世家,每年可得火药五百石左右。去年春夏之交,雷家庄忽然改变了火药的配料,致使下半年所产火药全部报废。据为臣下属所报,日前曾在雷家庄亲见废药不下三百石之多,抽取样品一百份,无一能炸。因此,微臣请示太后,能否从兵部抽调火药。以解燃眉之急。”

    太后道:“出产废药,怎会有三百石之多?难道他们自己不知?”

    卫旌德道:“启禀太后,他们自己知道。只因为四川驻军出高价收购废药,比起能炸之药还要贵出几分,故此他们就出产了大量的废药。”

    “岂有此理。”太后又唤道:“兵部方大人。”

    兵部尚书方留誉越众而出:“太后千岁。”起身后道:“启禀太后,军队关系到国民的安全,粮草辎重不容轻减。目前兵部只能抽取火药五十石。望太后明查。”

    卫旌德道:“启禀太后。今年是暖冬的天气,黄河解冻定会提前。若不按时破冰,届时解冻不均,冰层堆积,撞毁堤坝。转瞬之间,便会洪荒千里。请太后明查。”

    一阵沉默之后,太后说道:“休要争执。方大人,命你兵部调火药八十石,步兵一万,大炮两门,听候工部差遣。”

    方留誉道:“微臣领旨。”

    卫旌德道:“谢太后恩典。”

    太后又道:“早朝后,请宰相、太师和六部尚书至礼明殿议事。兵部侍郎武潜阳、礼部侍郎尤惠安同往。”

    执事太监景怀忠唱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众君臣转至礼明殿,重新见礼。

    太后吩咐道:“宰相年迈,给宰相看座。”

    “臣谢座。”宰相丘政原谢恩坐下。

    “今日所议之事,乃四川张永之乱。哀家有意,让皇帝御驾亲往。酌情处理。众爱卿以为如何?”

    群臣躬身垂首,齐道:“太后英明。”

    “皇儿以为如何?”太后道。

    “问我吗?”皇帝左右张望了一下,道:“嗯,这个张永,寡人不认识呀。”

    太后道:“也好。众爱卿且将张永生平事迹断章道来,让皇帝认识认识。谁先说,吏部葛大人?”

    吏部尚书葛清苑上前道:“太后吉祥,皇上吉祥。这个张永,自号乖崖,乃河南鄄城人士。

    “在张永初任杭州知府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沈章的人。告他哥哥沈彦分家产不公。张永问明事由,问道:‘你两兄弟分家,已过了三年,为甚么不在前任长官那里告状?’沈章道:‘已经告过了,非但不准,反而受罚。’张永便道:‘既是这样,显然是你的不是。’将他轻责数板,判决所告不准。”

    “打得好。这些刁民,不打不说实话。”皇帝道:“后来呢?”

    葛清苑道:“启禀皇上。事过半年之后,张永到庙里烧香,穿街走巷的时候,想起沈章所告之事,便问左右:‘以前有个叫沈章的人告他哥哥。你们都还记得吧?’左右答道:‘记得。’张永问道:‘那沈章说他住在哪里?’左右道:‘就在这条巷里,和他哥哥对门而居。’张永即行下马,让差人把沈彦和沈章两家人全部叫出来,相对而立。张永问沈彦道:‘你弟弟曾向我投告,说你们父亲逝世之后,一直由你掌管家财。他年纪幼小,不知父亲传下来的家财到底有多少,说你分得不公平,亏待了他。你说,到底是分得公平呢,还是不公平?’沈彦道:‘分得很公平。两家的财产完全一样多少。’又问沈章,沈章仍旧说:‘不公平,哥哥家里多,我家里少。’沈彦道:‘一样的,完全没有多寡之分。’

    “张永道:‘你们争执数年,沈章始终不服。到底谁多谁少,难道叫我来给你们两家一一查点?现在我下命令,哥哥的一家人,全部到弟弟家里去住;弟弟的一家人,全部到哥哥家里去住。立即对换。从此时起,哥哥的财产全部是弟弟的,弟弟的财产全部是哥哥的。双方家人谁也不许到对家去。哥哥既说两家财产完全相等,那么对换并不吃亏。弟弟说本来分得不公平,这样总公平了罢?’”

    “智断。这张永原本机智过人。”太后称赞之后,又道:“不过。这个案子,尚不足以说明张永的为人。”

    葛清苑伏地拜道:“请太后责罚。”

    “适才所说的案子,值得倡导百官。爱卿时常宣之于口,本职责所在。卿本无罪,责罚什么?”太后道:“下面,还请葛爱卿说说那些不方便提倡的事情。”

    “遵旨。”葛清苑站起身来,重新说道:“据文书记载,张永在杭州审案时,有个青年和姐夫打官司争产业。那姐夫呈上岳父的遗嘱,说:‘岳父逝世时,我小舅子还只三岁。

第二卷 第714章 光莺语乱

    第714章 光莺语乱

    岳父命我打理财产。遗嘱上写明。等小舅子成人后分家产,我得七成,小舅子得三成。遗嘱上写得明明白白。又写小舅子将来如果不服,可呈官公断。’说着呈上岳父的遗嘱。张永看后大为惊叹,叫人取酒浇在地下祭他岳父,连赞:‘聪明,聪明。’转向那人道:‘你岳父真是明智。他死时儿子只有三岁,托你照料。如果遗嘱不写明分财产的办法,又或者写明将来你得三成,他得七成,这小孩子只怕早给你害死了,哪里还能长成?’当下判家产七成归子,三成归婿。”

    太后点头道:“我泱泱中华,素有传子不传婿的习俗。但婿孝子不孝也屡见不鲜。此案推翻证据,只凭对死者心意的揣测下判,着实大胆。有些像张永了。”

    葛清苑得到嘉许,挺直了腰板,又道:“有一件事,不见记载,微臣也只是听说。不知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太后道。

    葛清苑道:“微臣听说张永在河南做官的时候,一次有个小吏冒犯了他。张永罚他戴枷示众。那小吏十分嚣张,声称:‘有种你杀我头。你若是没种,我这枷就戴一辈子,永远不除下来。’张永大怒,即刻便斩了他的头。”

    太后唏嘘了一下,道:“这等事,只有张永能做,定是真的。”

    皇帝忽然开口说道:“依寡人看来,既是罚小吏戴枷,必然不够死罪。只凭口出不逊就取人性命,这张永未免有些过分。”又道:“若是寡人遇此情形,当顺水推舟,就让那个小吏戴着枷,天长日久的且看他自己是否除下。”

    太后赞道:“皇儿有此见识,着实难得。”

    群臣轰然道:“太后训导有方,皇上英明神武,实乃万民之福也。”

    户部尚书赵安国乘兴说道:“启禀太后,微臣听说过张永还没做官之前的一件事情。当时有个小官亏空公款,受到恶仆挟制。那恶仆说,若不将长女相嫁,便要去出首告发。小官合家无计可施,深夜聚哭。正好让张永听到了哭声,拍门相询,那小官只说无事。问之再三,方以实情相告。张永次日便将那恶仆诱到山谷之中杀了,然后告知小官,说仆人不再回来。并告诫他以后再不可贪污犯法。”

    刑部尚书严永福道:“启禀太后,微臣认为张永此事不妥。就事而论,这张永虽无大错,然惩恶锄奸之举,只能由官府出面。张永此举,实有越俎代庖之嫌。”

    太师罗忠信亦道:“启禀太后,这张永想必认为官府互相推诿,办事拖沓,又有贪赃枉法者,制造冤狱,故以正义自居,实乃江湖草莽之作为。”

    “行了。”太后止住众人后,又道:“下面,请宰相说一说张永入川的经过。”

    宰相丘政原起身拱手道:“臣遵旨。”然后,似乎一边回忆,一边说道:“子虚六年,四川大旱。时有彭县县令齐元辰挪用救灾粮款,中饱私囊。灾民不堪忍受,拥王小菠为首,起而作乱。

    “王小菠带领灾民,杀公差。抢官粮,不日便攻破县城,杀了齐元辰。

    “这齐元辰平时贪求无厌,剥削到的金钱极多。造反的百姓将他的肚子剖开来,塞满了金钱,人心大快。

    “后来王小菠被官兵所杀,事态稍有平息。谁知又出了个李舜。

    “这个李舜,通晓三韬六略。他收编了王小菠的余孽,又乘势招兵买马,攻掠州县,盛极一时。

    “川军与之数番交战,屡战屡败。朝庭派兵增援,亦是损兵折将。最后,还是派出太监总管王济恩公公统率大军,这才击败了李舜,平定了乱势。”

    丘政原面露神往之色,继续回忆道:“当时,王公公率大军已将成都团团围住,眼看那成都旦夕可破,那李舜突然大做法事,施舍僧众。把成都各处庙宇中的数千名和尚都叫来领取财物。李舜数千亲随同时剔度为僧,改穿僧服。到得傍晚,东门西门两处城门大开,万余名和尚一齐冲出。李舜早已易服为僧,混杂其中,就此不知去向,再也捉他不到。官军后来捉到一个和李舜相貌很像的长须大汉,将他斩了,说已杀了李舜。呈报朝庭冒功。”

    “冒功?有这样的事?”皇帝奇道:“既然你们已经知道王公公是冒功,他又怎么能够领赏呢?”

    丘政原道:“启禀皇上:为政者当以大势为重。王公公击败李舜乃大势,是否真的抓住李舜乃小事。大势之下,小事就不必追究了。”

    “嗯,丘宰相说得有理。只要大面上过得去,些许小节不必认真,这就是难得糊涂。”太后道:“丘宰相这就要说到张永了。皇儿请听仔细。”

    “恕为臣年迈昏庸,说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