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亡清兴六十年 >

第15部分

明亡清兴六十年-第15部分

小说: 明亡清兴六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辽民对后金普遍不满与反抗。

  对“友”——

  (1)蒙古林丹汗有盟约支持明朝;

  (2)朝鲜李朝国王李倧(zōnɡ)也对后金不满。

  以上16条因素,如果最佳组合,“五年复辽”是可能的。认为袁崇焕“五年复辽”是“斗胆在君前‘戏言’”的论断,缺乏史据,值得商榷。然而,袁崇焕的悲剧在于,他对“己”、“彼”、“友”关系的变数考虑不周,对明朝痼疾认识不够,对后金新政估计不足,对政治与军事全局判断失误,从而留下隙缺——皇太极的“天聪新政”出了一个奇招,就是“出其不意,攻其心脏”——突然袭击,攻打北京。于是,整个一盘棋全被搅局了,酿成了袁崇焕“五年复辽”化作泡影的悲剧。





  第二十七讲

  天聪新政

  在明朝与后金对弈的棋盘上,明朝政局发生了巨变,主要是崇祯帝采取重大措施,强化皇权;后金政局也发生了巨变,主要是天聪汗皇太极调整治国政策,固本鼎新——这些对袁崇焕督师蓟辽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因为袁崇焕的主要对手是皇太极,而皇太极又是袁崇焕的克星,所以要进一步了解袁崇焕必须了解皇太极,而了解皇太极要从其人其政入手。一、天聪其人

  天聪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努尔哈赤共有16个儿子,其中杰出的有:长子褚英、次子代善、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十四子多尔衮;还有两个侄子(舒尔哈齐之子)——阿敏和济尔哈朗也较出色。天启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努尔哈赤的死和天启皇帝的死,只差一年;同样,崇祯帝继位和天聪汗继位,也只差一年。

  天聪汗皇太极像

  努尔哈赤死后的汗位继承,实行的是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的制度。在努尔哈赤的子侄中,褚英已死,多尔衮太小,以四大贝勒权势最大,最有希望继承汗位。他们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但阿敏的父亲舒尔哈齐因罪被圈禁至死,他本身也犯过大错,实际已经没有资格争夺汗位。三贝勒莽古尔泰的生母富察氏,因夫君战死而改嫁给努尔哈赤。富察氏有过错,莽古尔泰便亲手杀死他的生身母亲。这件事虽博得他父亲的信任,但使他在兄弟、大臣中威望下降。所以,莽古尔泰在汗位争夺中也没有什么竞争力。

  最有希望继承汗位的大贝勒代善,在汗位争夺中,也败给了皇太极。《满文老档》记载,天命五年即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三月,努尔哈赤小福晋德因泽告发代善与继母大福晋关系暧昧:“大福晋曾二次备办饭食,送与大贝勒,大贝勒受而食之。又一次送饭食与四贝勒,四贝勒受而未食。且大福晋一日二三次差人至大贝勒家,如此往来,谅有同谋也!福晋自身深夜出院亦已二三次之多。”德因泽又讦告,每当诸贝勒大臣在汗的家里宴会时,大福晋饰金佩珠、锦缎妆扮,倾视大贝勒,彼此眉来眼去。努尔哈赤派大臣去调查,后查明告发属实。努尔哈赤对大贝勒同大福晋的暧昧关系极为愤慨,但他既不愿加罪于儿子,又不愿家丑外扬,便借口大福晋窃藏金帛,勒令离弃。小福晋德因泽因告讦有功,被荣升与努尔哈赤同桌吃饭。有学者认为:大福晋送皇太极饭食而皇太极未吃,德因泽身在深宫何以晓得?可见德因泽告讦之谋出自皇太极。皇太极借此施一箭双雕之计:既使大福晋被废,又使大贝勒声名狼藉,从而为自己继位准备了重要条件。

  第二十七讲天聪新政|皇太极又伙同代善等逼着多尔衮的母亲大妃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殉葬。多尔衮与多铎兄弟年龄幼小,母亲又殉葬死,彻底失去继承汗位的可能。

  皇太极经过15年的厮杀、争夺,最后取得大位。可以说,皇太极是在后金猛将如云、战火拼搏中脱颖而出的,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皇太极父汗努尔哈赤的特点是“开创”与“坚韧”,而皇太极的特点则是“文治”与“谋略”。

  皇太极继承大位之后,气魄很大,雄心勃勃,对内要“固本维新”,对外要“断翼攻心”——实现统一中原的霸业。二、实施新政

  皇太极比努尔哈赤高明之处,在于他既继承父汗的基业,又看到父汗的弊政,从而固本维新,进行改革。

  第一,固本维新。天聪汗政策的基本点是“固本”,就是巩固后金社会与军政制度的根本,同时又进行维新。有人可能会说,“维新”这个词是不是太现代了?皇太极那会儿怎么还能维新呢?其实,“维新”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就是变旧法而行新政的意思。皇太极的“固本维新”,既固本,又维新,维新为了固本,固本必须维新。

  盛京皇宫大政殿





  皇太极的固本维新,采取了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八旗、外事等多方面的措施,这里主要介绍他调整对汉人的政策——汉民、汉官、汉军、汉儒、汉制的“固本维新”之策。

  汉民努尔哈赤时期对汉民有一系列错误政策。譬如将辽西的汉民一律迁到辽东,没有房子住,没有地可耕,没有耕牛用,没有粮食吃,怎么办?他采取一个措施,让辽西的汉民到辽东之后,和辽东汉人房同住,地同耕,牛同用,饭同吃。这不是社会秩序大乱吗?你住上三天两天还行,常年住下去怎么可以?还有一些汉民被编到满洲人的庄子里面去,受满洲贵族的奴役,成为“阿哈”,也就是农奴。

  有些汉人不堪忍受这种奴役就逃跑了,但一旦被抓回来,就要杀头!而且周围的邻里还要连坐。这种残酷的统治,并没有带来社会安定,相反,激起一些汉民更强烈的反抗,他们往井里投毒,在猪肉里放毒,袭击零散出来的满洲人。那个时候满汉矛盾十分尖锐。

  皇太极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强调满洲、蒙古、汉人之间的关系“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他决定:汉人壮丁,分屯别居;汉族降人,编为民户;攻陷城池,不杀降民;善待逃人,放宽惩治——“民皆大悦,逃者皆止”。

  汉官汉官原从属满洲大臣,自己的马不能骑、畜不能用、田不能耕;官员病故,妻子要给贝勒家为奴。皇太极优礼汉官,以此作为笼络汉族上层人物的一项重要政策。对归降的汉官给予田地,分配马匹,进行赏赐,委任官职。皇太极重用汉官,以范文程为例。“太宗即位,召直左右”。入对时,“必漏下数十刻始出;或未及食息,复召入”。每议事,总是问:“范章京知否?”如有未当,说:“何不与范章京议?”有一次范文程在皇宫里进食,看着满桌佳肴美味,想起老父亲,停筷不食。皇太极明白他的心思,立即派人把这桌酒席快马送到范文程家里。后来,范文程做到内秘书院大学士,这是清朝汉人任相之始。

  汉军皇太极逐步设立八旗汉军,创建重(zhònɡ)军。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失败后,皇太极明白了一个道理:战败的重要原因是没有最新式武器——红夷大炮。此炮为西洋人制造,满洲忌讳“夷”字而谐音为“衣”,称作“红衣大炮”。天聪五年(1631年)正月,后金仿制的第一批红衣大炮在沈阳造成,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这是八旗兵器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也是八旗军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就是以火炮等火器装备的新兵种。从此,清军有的强大骑兵明军没有,明军有的红夷大炮清军也开始拥有。

  大政殿内宝座汉儒努尔哈赤对明朝生员屠杀过多,对所谓通明者“尽行处死”,其中“隐匿得免者”约有300人,都沦为八旗包衣下奴仆。皇太极下令对这些为奴生员进行考试,各家主人不得阻挠。这是后金科举考试的开端,结果得中者共200人。他们从原来为奴的身份,尽被“拔出”,获得自由,得到奖赏。后又举行汉人生员考试,取中228人,从中录取举人,加以重用。这项举措,反响强烈,“仁声远播”。“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清史稿?范文程传》),谁占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并发挥其才能,谁就能战胜对手。大明人才济济,却不能用;大顺没有鸿儒俊彦,牛金星不过是个举人;而决定大清能否在这场龙虎斗中取胜的关键,则在于能否大量地占有人才——皇太极重视人才是其取胜的一个法宝。

  汉制皇太极对后金的政权架构,仿效明制,设立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两衙门(都察院、理藩院),形成所谓“三院六部二衙门”的政府架构,基本完善了政府组织的体制和架构。

  这样,皇太极的新政纠正了他的父亲晚年犯下的错误,使得后金军政事业有了新的发展。通过固本维新的多项政策和措施,皇太极初步完成满洲从牧猎文化向农耕文化的过渡。





  第二,断翼攻心。皇太极先断明朝的右翼朝鲜和左翼蒙古,再攻明朝的腹心——京师与中原。

  断明右翼朝鲜天启七年即天聪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命二大贝勒阿敏等率军东征朝鲜。阿敏统率大军,过鸭绿江,占领平壤。三月,双方在江华岛杀白马、黑牛,焚香、盟誓,订下“兄弟之盟”。崇祯九年即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大典时,朝鲜使臣拒不跪拜,双方撕扯,仍不屈服。皇太极认为:这是朝鲜国王效忠明朝、对清不从的表现。十二月,皇太极以此为借口,亲自统率清军渡鸭绿江,前锋直指王京汉城(今首尔)。朝鲜国王李倧逃到南汉山城。皇太极也率军到南汉山城驻营。第二年正月,李倧请降,奉清朝正朔,向清帝朝贡。于是,皇太极在汉江东岸三田渡设坛,举行受降仪式,确立了清同朝鲜的“君臣之盟”。皇太极用兵朝鲜,割断明朝的右翼,解除了进攻明朝的东顾之忧。

  断明左翼蒙古漠南蒙古即内蒙古,漠北蒙古即外蒙古,漠西蒙古即厄鲁特蒙古。漠南蒙古位于明朝和后金之间,其察哈尔部同明朝定有共同抵御后金的盟约。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后裔。他势力强大,自称是全蒙古的大汗。明廷每年给林丹汗大量“岁赏”,使其同后金对抗。察哈尔部成为漠南蒙古诸部对抗努尔哈赤父子的坚强堡垒。皇太极即位后,西向三次用兵,其主要目标是察哈尔部的林丹汗。经过征讨,察哈尔部众叛亲离,分崩瓦解。林丹汗逃至青海打草滩,出痘病死。林丹汗的儿子额哲率部民千户归降,并献上传国玉玺。据说这颗印玺,从汉朝传到元朝,元顺帝北逃时还带在身边。他死之后,玉玺失落。200年后,一个牧羊人见一只羊三天不吃草,而用蹄子不停地刨地。牧羊人好奇,挖地竟得到宝玺。后来宝玺到了林丹汗手中。皇太极得到“一统万年之瑞”的宝玺,如同自己的统治地位得到上天的认可,自然大喜过望。他亲自拜天,并告祭太祖福陵。昔日为敌20余年的察哈尔举部投降,广阔的漠南蒙古归于清朝,从而割断明朝的右翼,解除了进攻明朝的西顾之忧。

  捣明心脏京师皇太极连遭宁远、宁锦之败后,不敢直接攻打袁崇焕守御的宁远城,也不敢进攻袁崇焕防守的关宁锦防线,而采取奇招:攻打明朝的政治心脏——北京。崇祯二年即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亲自带领大军,绕道蒙古地区,攻破大安口和龙井关,下遵化,过顺义,围攻北京城。皇太极的这一步棋,是明朝上下官员谁也没有想到的。袁崇焕虽然曾上疏说遵化防御薄弱,八旗军可能突入,但他没有想到皇太极会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北京。尔后,八旗军又四次破塞入内,掳掠中原。如,一次多罗郡王阿济格等率军入关,到延庆,入居庸,取昌平,逼京师。接着,阿济格统军下房山,破顺义,陷平谷,占密云,围绕明都,蹂躏京畿。此役,清军阿济格奏报:凡56战皆捷,共克16城,俘获人畜17万。他们凯旋时,“艳服乘骑,奏乐凯归”,还砍木书写“各官免送”四个大字,以戏藐大明皇朝。另一次多尔衮率军入关,兵锋直到济南。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多尔衮转战2000余里,攻克济南府城暨3州、55县,获人、畜46万。皇太极五次大规模入塞,攻打北京,掳掠中原,陷落济南,皇太极之气魄、之胆识、之睿智、之谋略的确是雄奇的。

  明朝左右两翼都被皇太极折断,其政治心脏又遭到皇太极的沉重打击。这里,我们对朱由检与皇太极两位皇帝加以比较。三、两帝比较

  崇祯帝与天聪汗是在同一时代军事政治舞台上的两位主角,下面对这两位主角做一比较。

  崇祯帝与天聪汗相同方面:

  第一,幼年丧母(朱由检5岁丧母,皇太极12岁丧母);

  第二,同时在位(前后相差一年);

  第三,都在位17年;

  第四,都怀有抱负(崇祯帝做“中兴祖业之梦”,天聪汗做“迁都北京之梦”)。

  崇祯帝与天聪汗不同方面:
  第一,论年龄:崇祯帝继位时18岁,尚未成熟;天聪汗继位时35岁,正当盛年。

  第二,论阅历:崇祯帝生长在宫中,周围是宫女、太监;天聪汗成长在疆场,战马驰骋,拼命厮杀,经历人生最残酷的烤炼。

  第三,论文化:崇祯帝受过儒家文化的教育;天聪汗通晓满文,且极力吸收汉文化。

  第四,论登极:崇祯帝是兄终弟及,自然接替;天聪汗则兄弟争夺,优中选优。

  第五,论体制:明朝官僚体制相互掣肘,彼此矛盾;后金军政一元化,大汗直接掌控。

  第六,论将领:崇祯帝残杀忠臣良将,天聪汗珍惜爱将勇士。

  第七,论谋略:崇祯帝之愚——变友为敌,天聪汗之聪——化敌为友。

  第八,论朝廷:崇祯朝党争激烈,自我消耗,缺乏整体行动;天聪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