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三国征天下 >

第117部分

重生三国征天下-第117部分

小说: 重生三国征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有一些军队在夜里误闯张卫别营,营中士兵大惊四散,当时在军队后方的刘晔见此认为可以取胜,劝夏侯惇等不要退军。
  夏侯惇见后相信,于是回去告诉曹操,曹操于是进攻张卫,张卫不敌退走。
  张鲁不久投降,曹操得汉中。刘晔及后即劝曹操进攻刘备新占的蜀地,认为攻占汉中后令蜀人震惊,只要进攻他们就会望风归附;否则让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稳定人心,据守险要,那日后就难以征服。
  但曹操不听。七日后,有从蜀地投降的人说蜀地人心惶惶,刘备斩杀惊惶者亦不能安定人心。
  曹操于是再问刘晔现在可否进攻,刘晔却说蜀人人心已经较为安定,不能进击。曹操最终回师。及后任行军长史,兼领军队。
  公元220年(黄初元年),刘晔升任侍中,赐爵关内侯。
  当时曹丕问朝臣究竟刘备会否为被孙权袭取荆州而杀害的关羽报仇,大多数都是认为刘备力量薄弱,名将只有关羽;关羽死后国内忧虑,根本不会再发动战争。
  但刘晔却认为刘备一定会借出兵而重振声威;而且认为刘备和关羽情如父子,一定会为他报仇。最终刘备果然于次年(公元221年)进攻孙权,发动夷陵之战。
  当时孙权举全国之力应付,并向曹魏称藩,朝臣很多都庆贺,但刘晔却认为孙权并没有臣服之心,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称藩。
  刘晔更建议曹丕乘虚领兵攻灭东吴,以绝后患。
  但曹丕不同意。东吴在夷陵之战战胜后果然渐见不臣之心,曹丕于是打算讨伐,但刘晔认为吴国刚刚大胜蜀汉,上下一心,而且有长江天险,不能这么仓卒进攻。曹丕又不听。
  公元224年(黄初五年),曹丕亲自领军到广陵泗口,命令荆州和扬州的军队并进,进攻东吴。
  。当时很多人都以为孙权会亲率军队抵抗,但刘晔认为孙权知道曹丕只率大军到江北压境,过河战斗者必定是其他将领,因而必定会静待进攻,不会亲率迎击。最终孙权都没有来,曹丕唯有撤退。
  魏讽在东汉末年很有名声,卿相以下的官员都与他诚心结交。
  公元220年(延安元年),刘备将领孟达率众投降,曹丕对孟达甚为器重,任命他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当时的人都称他有“乐毅之量”。
  而刘晔一见他们二人,都说他们必定会叛变。
  最终魏讽于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在邺城叛变;而孟达则于公元227年(太和元年)与诸葛亮通信,意图叛乱。
  公元227年(太和元年),魏明帝曹叡继位,进封刘晔东亭侯,食邑三百户。
  次年,辽东公孙渊胁逼叔父公孙恭让位,自立为辽东太守﹕刘晔认为公孙氏占领辽东很久,恃著海和山的阻隔,可能会好像胡族一样难以制约,甚至发动叛乱。
  建议应趁公孙渊初登位,出其不意出兵讨伐,并开设悬赏引诱他的反对者协助,可能未必开战就能解决辽东割据问题。
  但最终都没有被接纳,公孙渊亦与于公元237年(景初元年)叛魏。
  刘晔得到明帝宠信亲近,有一次曹叡打算攻伐蜀汉,朝臣都说不可以,但刘晔私下却对曹叡说可以;后出去和朝臣又说不可以,因为刘晔的胆识,说时都好像是真心的,曹叡和各大臣都没有怀疑。
  当时中领军杨暨被明帝宠信,亦敬重刘晔,他是最为反对曹叡伐蜀的大臣,刘晔与杨暨见面时亦有向他说不可攻伐的理由,杨暨于是以为刘晔一定会支持自己。
  求收藏!!


 第两百二十五章 远交近攻(求收藏)

  (感谢裤衩的推荐票!求大家多多支持)
  到后来杨暨再和明帝讨论攻伐蜀汉之事,杨暨恳切地进谏反对;明帝指责他是儒生出身,不通军事,杨暨因而搬出既一直反对伐蜀,亦是重臣的刘晔去劝告明帝,但明帝却一直听刘晔说可以攻伐,于是找来与杨暨对质,但召见时刘晔却不发一言。
  后来刘晔再私下见明帝,刘晔指责明帝不应将伐蜀大计随意告诉其他人,更称怀疑蜀汉已得悉明帝要来攻的情报;明帝更是感谢刘晔。
  后见杨暨又指责他对君主进言过于直率,应要婉转地表达;杨暨亦感谢他。
  有人见到刘晔这样巧妙奉迎这两方面,甚为厌恶,于是向明帝告发,更建议明帝召见刘晔时特地以与自己相反的意见来问他,如果每样他都表示同意,就表示刘晔他是揣摩上意了。
  后来明帝一试,果然如此,更因始疏远刘晔。
  刘晔因而发狂,在公元232年(太和六年)因病改任太中大夫,不久出任大鸿胪。两年后再任太中大夫,及后死去。谥景侯。
  刘晔一生在曹操时代担任过司空仓曹掾,主簿,行军长史兼领军,在曹丕时代但任散骑常侍,侍中等职务,虽然职务不算太高但是一直是历代魏主的心腹,参与重大事情的谋划决策,“而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始终是魏主的重要参谋。也正是有了一批这样优秀的谋士,才有了魏武扫荡群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霸业。
  陈寿曾经评价道:“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大队三天后到了舒城,而典韦和华佗则是在李忠到之后的两天赶到。
  当即华佗也来不及休息,在李忠的要求下开始替黄叙诊治,弄得华佗那老小儿直呼李忠不把他当人看,不过他也尝到了做官的好处,也不敢跟李忠顶嘴,只得嘀咕几句,发发恼骚。
  “主公,这小娃娃的病倒是不严重,只不过拖得太久了,要治好的话恐怕也得需要两年的样子”,现在的华佗也没有了刚才的玩世不恭,一副严肃的脸色对李忠说道。
  李忠点点头说道:“只要能够治好就行了,至于时间长短到是可以接受”,而站在李忠身后的黄忠和他的妻子也相当的激动,虽然要用两年的时间,但是华佗却是说能够治好,这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能令两人开心的呢?
  当即朝李忠下拜,激动道:“多谢主公,多谢先生”,双眼含泪,颇为感人。
  李忠倒是连忙扶起两人,而华佗则是在一旁摸着颌下胡须,一副很享受的模样,想他华佗今年都五十多岁了,在他的眼里黄忠和他的妻子则是一小辈,所以这一礼他是受之无愧。
  “主公,老朽这就是煎药”,两人起身后,华佗朝李忠抱拳道。
  “辛苦先生了”,李忠看着华佗说道。
  华佗摆了摆手,现在他不知道过得有多潇洒,弟子一大堆,更是少不了伺候的人,所以现在都有些发福了。
  这不,带着两个弟子就朝们外走去。
  “好了,你们也不用担心了,既然华佗说没事那他就有绝对的把握”,李忠安慰着两人说道。
  两人不停的点头,想他黄家几辈都是单传,到了他这一代更是只有黄叙一个儿子,如果黄叙有个三长两短的话,恐怕他黄家就得绝后了,所以才会如此的上心。
  对于李忠的感激也是无加已复,只得不停的点点头,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在舒城呆了半个月,华佗稳定了黄叙的病情,李忠决定返回幽州,他出来的时间也不短了,也该是回去的时候了。
  “文和先生,我决定明天咱们就出发返回幽州,可以让子敬开始了”,李忠找来贾诩说道。
  “是,主公”,对于李忠的计划,贾诩哪能不知道,而且他还是这个计划的制定和参与者呢?
  搂着自己的娇妻舒舒服服的睡了一觉,第二天便启程北上。
  而且典韦一来就开始了他的职责,每天和许褚两人更是半步不离李忠的身边,当然除了李忠睡觉以外。
  至于刘宪,也在李忠贾诩刘晔三人的轮番“轰炸”之下渐渐的走出了阴霾,相信要不了多久这个世上就会出现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绝世猛将了。
  而荆州扬州的剿匪也告一段落,孙坚凭着自己的勇武一举击败荆州匪徒,被加封为长沙太守,而袁绍则是凭借着袁家这颗大树在许攸的计谋下直接就收编了这些土匪,被加封为东亭侯。
  当然李忠也得到了消息,只不过一笑置之,现在的他可没必要怕任何人了,幽州军有三十五万大军,文有郭嘉,贾诩,沮授等经天纬地之才,武有赵云,许褚,典韦,黄忠等猛将,更有刘宪这个恐怖级别的武将在,现在的他基本上是除了大汉以外最有实力的人了,至少没有人敢撸其胡须,当然除了北方蛮夷之外。
  而刘晔也在贾诩的帮助下熟知了幽州军的各种部署和制度,这也使得他对幽州更的认识更为深入,幽州军实力之强悍也令他颇为惊奇,但是也生出一丝担忧。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这个道理,太招摇,太强悍了也不好,除了招人嫉妒之外,恐怕也会使得其他人的防范更加的深入,对于幽州军以后的发展绝对没有多少好处,只不过李忠现在正在弥补之中。
  远交近攻,就是李忠同一众谋士商量的对策。
  虽然幽州军实力强大,但是双拳难敌四手,和况北面的鲜卑人和东面的高句丽等异族也在一旁虎视眈眈,如果幽州军一旦失败的话,恐怕这些异族就会群起而攻之,将幽州撕成碎片。
  一路向东,到了徐州,拜访了广陵太守张超,和徐州牧陶谦。
  对于李忠的拜访两人都很高兴和热情,特别是陶谦,为人懦弱,直接向李忠提出了要向幽州购买一万匹战马,对于陶谦的提议,李忠自然也没有拒绝,反而答应的相当爽快,只不过要求陶谦必须用粮食交换,要知道徐州可是出了名的富庶之地华北平原。
  陶谦也没有拒绝,反正是各取所需。
  而李忠也开出相当低廉的价格,一匹战马十五金,要知道幽州战马那都是耐严寒,高质量的战马,这种战马普遍已经是二十五金一匹,所以是相当的低廉了,不过现在李忠手上的战马却是非常充足,光是东西乌丸就有超过五十万匹战马,所以现在李忠最不缺的就是这玩意儿。
  如果能够打破中原地区的平衡,这却是李忠愿意见到的。
  汉代金、钱二等币之比价,有很严格的规定:一斤黄金等于一万铜钱。所有汉代文献都反映了这样的比值。
  如《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说,黄金一斤,值钱万。”《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正义》说汉以一斤金为千金,当一万钱也。”这里的“千”字当是“一”字之误,即是说一斤金为一金,当一万钱。又如何休《公羊解诂》隐公五年云金重一斤,若今万钱矣。”何休说的“今”,是指东汉。
  李剑农曾说:“盖在汉时,金与钱,同为法定之币,金一斤与钱万,亦为法定之比值。”
  这个意见是很对的。汉代文献中的“黄金”、“金”,是否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金,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的意见,但汉代作为货币的黄金,一斤等于一万钱,则是没有疑义的。


 第两百二十六章 粮食马匹(求收藏)

  (感谢裤衩打赏,江北娇客的支持!)
  反之,凡是谈到一金不等于万钱的材料,总是有些问题。第一条见于《史记》卷九七《陆贾列传》《正义》,云:汉制,一金直千贯。”千贯,即百万,汉金一斤无论如何不会如此昂贵。前人已经指出过“千”字乃“十”字之误。一金直十贯,即万钱,已是法定之比值。
  第二条见《九章算术》卷七说:今有共买金,人出四百,盈三千四百;人出三百,盈一百。问人数,金价各几何?答曰:三十三人,金价九千八百。”
  《九章算术》大概是西汉时成书的。它的算例所举的各种物品价格,虽然大体上反映了当时的物价状况,但它们都是假设的算术题目,并不是市场价格的直录,同时这一题说金价九千八百,并未指明金的计算单位和数额,所以不能断定这里所买的一定是黄金一斤。
  因此可以肯定,两汉的金钱比价有严格的规定:黄金一斤等于铜钱一万。至少在官方价格是这样。
  可是在文献中却找不到汉代粮食平价的记载。汉代文献中关于粮价的资料很多。这些材料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偶然出现丰年,粮价大贱,史学家们借此作文章来歌颂统治者的功德。
  “粟石数钱”、“百姓殷富”、“人给家足”等等。二是由于灾荒,特别是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压榨与统治者之间的混战,如秦、西汉、东汉三个王朝的末年,生产破坏,战祸连年,以致出现粮价腾贵,谷石万钱,民人相食的状况。
  可是独独没有关于粮食平价的记载。
  在西汉时,凡是谈到粮食石价数十钱时,必有赞美之辞,言其太贱,凡是谈到石价百余钱、数百钱时,则有责谴之辞,言其太贵;东汉时,凡谈到石价百余钱时,就有赞言之辞,言其太贱,而谈到千余钱时,才有责谴之辞,方言其太贵。可以推想,平价当在这太贱与太贵之间。
  所谓“文景之治”时,粮价很贱。史称当时“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
  这里虽未说明粟多少值十余钱,但据上下文观察,应是指粟一石来说的。另一条材料则说当时谷石数十钱,汉文帝躬俭约,修道德,谷至石数十钱,上下饶羡。”
  粟谷石价十余钱、数十钱,无非是讲粮价甚贱,而平价必是在这个价格之上。
  二百年后,情况有很大的变化,到东汉中叶,谷石贵达百余钱,竟亦称为“盛事”,值得史学家的赞扬。如顺帝时,第五访为张掖太守,“轻骑循行田亩,劝民耕农,其年谷石百钱。”由此可知,当时谷石百钱已是非常罕见的了,因此第五访才得到“循吏”的称号,可是,就是同一个张掖,在西汉中叶,粮价石百钱不仅得不到赞美。
  至于谷石价至二百、三百钱,在西汉时即已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汉书》卷七九《冯奉世传》说:岁比不登,京师谷石二百,边郡四百,关东五百,四方饥馑。”又《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云:元帝即位,齐地饥,谷石三百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