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医-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律;针灸疗法只是一种治疗方法,注重针灸操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2。2。针灸学的特点
a)。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b)。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60年代,电针治疗仪广泛用于针灸临床;
70年代,激光治疗仪问世;
80年代,出现了品种繁多的微波针、电磁针、生命信息治疗仪等;
70年代后,对针刺镇痛、针刺麻醉原理和经络实质的研究几乎运用了当代最新科
技成果,包括最新的边缘学科和最现代化的手段,如红外线热象图、超声波、经络电
学特性探测、化学示踪、声信息探测、超微弱冷气测定、辐射场照相等技术。
c)。适应症广,疗效独特:1979年,WTO就列出适宜针灸治疗的43种疾病名称。目前据
统计,可用针灸治疗的病症已达300种,其中对100种左右的病证有较好或很好的疗效。
d)。操作方便,经济安全
2。3。针灸学的主要内容
a)。经络腧穴理论:重点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361个经穴和38个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功效及临床应用。
b)。刺灸法:重点介绍毫针刺法,另对灸法、拔罐法、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也给予系统的介绍。
c)。针灸治疗:介绍针灸学的常用辨证方法,针灸的治疗原则、处方规律和78种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手太阴肺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1)下络大肠,还循胃口(2),上膈属肺。从肺系(3),横出腋下,下循臑内(4)行少阴(5)、心主(6)之前,下肘中,循臂内(7)上骨(8)下廉(9),入寸口(10),上鱼,循鱼际(11),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本经穴'中府(肺募),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合),孔最(郄),列缺(络),经渠(经),太渊(输、原),鱼际(荥),少商(井)。
【注释】
(1)中焦--宋·王维一《铜入腧穴针灸图经》注:“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谷精微上注于肺”。
(2)胃口——《铜人》注:“胃口,谓胃之上口,赉门之位也。”
(3)肺系——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注:“谓喉咙也。”喉咙,兼指气管而言。
(4)臑内--臑音闹。指上臂。屈侧称臑内,当肱二头肌部;伸侧称臑外,当肱三头肌部。
(5)少阴——此处指手少阴心经。
(6)心主——指手厥阴心包经。
(7)臂内——臂,指前臂;内,指内侧,即掌侧。
(8)上骨——“臂之上骨”指桡骨。
(9)廉——指侧边而言。
(10)寸口——腕后桡动脉搏动处。
(11)鱼,鱼际--“鱼”或称“手鱼”,今称“大鱼际”,“鱼际”即指鱼的边缘部分。
【语译】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1),风寒: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2),甚则交两手而瞀(3),此为臂厥(4)。
是主肺所生病者(5):咳,上气,喘喝(6),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7)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8);气虚(9)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10)。
【注释】
(1)是动则病--张景岳《类经》注:“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指这一经脉发生异常变化就可能出现有关病症。
(2)缺盆——指锁骨上窝部。缺盆中,包括喉咙部分。
(3)瞀——音茂。指心胸闷乱,视力模糊而言。
(4)臂厥——指前臂经脉所过发生气血阻逆的见症。
(5)是主肺所生病者--指这一经脉(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
(6)喘喝——气喘声粗。“喝”或误作“渴”。
(7)气盛——指实症、阳症,与气虚相对而言。
(8)欠——指呵气。《太素》杨上善注:“阴阳之气,上下相引,故多欠也。”有作小便量少解,不确切。
(9)气虚——指虚症、阴症,与气盛相对而言。
(10)溺色变--溺,读作尿。小便颜色异常。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缺盆”内(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气上逆而不平,喘息气粗,心烦不安,胸部满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所过处)疫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本经气盛有余的实症,多见肩背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口鼻嘘气;本经气虚不足的虚证,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异常。
手太阴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1),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2),并太阴之经(3),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
其病:实,则手锐(4)掌热;虚,则欠(去欠)(5)小便遗数(6)。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也。
【注释】
(1)另--即络脉。从本经分出的络脉,由此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2)分间--指分肉之间。当桡骨茎突后方。
(3)并--指与经脉并列而行。
(4)手锐--手的锐骨部,指鱼际后方。
(5)欠(去欠)——欠,呵欠;(去欠)同(口去),张口的样子。虚则欠(去欠),肺气不足所致。
(6)遗数--遗,小便不禁;数,小便频数。
【语译】
手太阴络脉,名列缺。起于腕关节上方桡骨茎突后的分肉之间,在腕后一寸半处,走向手阳明经脉;与手太阴经脉并行,直走入手掌中,散布在大鱼际部。
其病症:实证,手掌和手腕部灼热;虚证,呵欠、尿频、遗尿。可取手太阴络穴治疗。本络络于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阴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1),别(2)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3)。
【注释】
(1)正——十二经别又称别行之正经,意指从十二经脉分出。
(2)别——分别,指十二经脉循行通路之外的另一通路,别道行走。这与经脉、络脉所指之别意义不同。
(3)复合阳明——复,再走。阴经经别,合于有表里关系的阳经;阳经经别则合入本经。所以十二经别,就构成为“六合”
【语译】
手太阴经别,从太阴经分出,进入腋下渊腋的部位,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进入走向肺部,散到大肠,向上浅出于缺盆部,沿着喉咙,由此再合入于手阳明经脉。
手太阴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1),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2),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赉(3),合赉下,抵季胁。
其病:所过者支转筋痛(4),其成息赉者(5),胁急、吐血。
【注释】
(1)鱼后——鱼际的后边。
(2)肩前髃——即肩髃部。
(3)赉——膈肌。杨上善注:“赉谓膈也。”
(4)支转筋痛——支,支撑不适,转筋,肌筋拘挛掣痛。
(5)息赉——古病名,为五积之一,属肺之积。主要症状为胁下有积块而气逆上奔。
【语译】
手太阴经筋:起始于大拇指之上,沿大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行寸口动脉外侧,上行沿前臂,结于肘中,向上经过上臂内侧,进入腋下,出缺盆部,结于肩髃前方,其上方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从下方结于胸里,分散通过膈部,与手厥阴经之筋在膈下会合,达于季胁。
其病症:在本经筋循行处,可出现支撑不适、拘挛掣痛,重者可成息赉病,胁肋拘急,上逆吐血。
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1)之端,循指上廉(2),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5)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6),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7),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8)——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本经穴]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和髎,迎香。
[交会穴]大椎、水沟(督脉),地仓(足阳明),秉风(手太阳)。
【注释】
(1)大指次指--指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又名示指,亦即第2指。
(2)上廉——取曲肘执笔体位,上廉即靠桡骨一侧。
(3)合谷两骨--指第一、第二掌骨,合称歧骨。
(4)两筋--指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过腕关节处。
(5)髃骨——髃读作隅,角的意思。此指肩峰部。
(6)柱骨之会上——张介宾注:“颈项之根为天柱骨”,意指颈椎。“会上”指大椎,为六阳经所聚会,释作锁骨。
(7)颊——面旁的总称。
(8)人中——又名水沟,位于人中沟中央近鼻孔处。
【语译】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病侯】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1)所生病:目黄,口干,鼽衄(2),喉痹(3),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4)热肿;虚,则寒栗不复(5)。
【注释】
(1)津--此后原有“液”字,《太素》、《脉经》等无。即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手太阳小肠经主“液。
(2)鼽衄--鼽,音求,“为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3)喉痹——指咽喉肿痛,壅闭不通的见症。面赤,腮肿,甚则颈外漫肿,汤水难咽,语言不出。
(4)脉所过者——指本经脉所过之处。
(5)寒粟不复——发寒抖战,难以回温。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颈部肿胀。
本经所属穴能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手阳明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1);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2)。
其病: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注释】
(1)曲颊偏齿--颊骨所钩着处,曲如环形故名。上行到曲颊,偏络于齿根。
(2)宗脉--意指总脉、大脉,耳中为手、足少阳、手太阳、足阳明四脉所总会。
(3)龄--龋齿,即蛀牙。
(4)齿寒痹隔--谓手阳明之脉外受风寒,络脉痹阻不通,可致具冷等症。
【语译】
手阳明络脉,名偏历。在腕关节后三寸处分出,走向手太阴经脉;其支脉向上沿着臂膊,经过肩髃部位,上行到下颌角处,遍布于牙齿根部;其支脉进入耳中,与耳目所聚集的许多经脉(宗脉)会合。
其病症:实证,见龋齿痛、耳聋;虚证,见齿冷,经气痹阻不通畅,可取手阳明络穴治疗。
手阳明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1)循膺乳(2)别于肩髃(3)入柱骨(4)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
【注释】
(1)手——指手阳明经。
(2)膺乳——侧胸和乳部之间。
(3)肩髃——此指部位。
(4)柱骨——释作颈椎。张隐庵:“肩胛上之颈骨为柱骨”。一释作锁骨。
【语译】
手阳明经别,在肩上部肩髃穴处分出,从第七颈椎处进入体腔,下行到达大肠,归属于肺脏,向上沿喉咙,浅出于缺盆部,脉气仍旧流入手阳明本经。
手阳明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