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庄子传-王新民 >

第18部分

庄子传-王新民-第18部分

小说: 庄子传-王新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蔺且也帮着庄周说话:“师母,今天就开恩吧!”

  颜玉笑着对蔺且说:“你总是跟你师傅一心,看哪天我不给你饭吃。”

  蔺且道:“师母不给我饭吃,我就去讨饭吃,说不定又能碰上一个自投罗网的通缉犯,让我领上五十两银子的赏金哩!”

  说得一家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了。四岁的儿子不解地问道:

  “谁是自投罗网的通缉犯?”

  颜玉指着庄周,说:“就是你父亲。”

  庄周赶忙说:“你还小,长大了再告诉你父亲的故事。”

  酒过三巡,庄周的耳根有点发热了,他似乎进入了飘飘欲仙的境界。他觉得自己的身体逐渐失去了重量,随着酒气的蒸腾慢慢上升,一直上升到蓝天白云之间,与清澈的宇宙之气化为一体。他的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想。他只觉得有一种无以名言的轻松感,自在感。他觉得他自己重新属于自己了。不,他自己重新属于自然了。他忘记了自我,忘记了一切,让精神在浑沌之地毫无拘束地漫游。

  第二天早上,庄周问颜玉:“我昨天晚上喝醉了吗?”

  颜玉说:“喝醉了还不知道吗?”

  “是的,醉了之后,什么也不知道了,连快乐也不知道了。

  但愿长醉不愿醒。”

  庄周从窗户望去,蒙泽的芦苇已经长得很高了,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摆。偶尔有几只水鸟鸣叫着飞过,打破了湖面的宁静。渔民的小舟在湖面上飘来荡去,显得那么悠闲自在。

  这时,蔺且进来说:“先生,我们算是回来了,而且也有了自己的家。从今之后,没有公务缠身,也不必应付那些官吏们,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讨论学问了。”

  庄周说:“是的。不过,我倒更愿意趁腿脚还比较灵便,多游览一些自然风光。”

  蔺且说:“那也得过上一段时间,总不能刚搬入新居就出门远游吧。”

  “那当然,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先生,上一次我曾经问过,你从不仕到出仕,有没有什么变化,你告诉我,变化中有不变者存。今天,我又要问你,从出仕又到不仕,有没有不变者存呢?”

  庄周回答道:“这一次不仕,与出仕之前的不仕又有不同。以前不仕,只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现在不仕,则是从亲身经历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可爱。当然,我并不后悔漆园吏的这段生活。这几年,我认识到,人虽然要追求意志的快乐,但是,也必须学会在人世间的大海中游泳。吕梁丈夫、佝偻丈人、梓庆,都是我们的师傅。”

  蔺且问道:“先生,你现在退隐了,完全自由了,再也不必为那些束缚你的东西发愁了。”

  “非也。跳出政治的漩涡,不等于跳出人世的大海。我虽然要让我的精神在天地之间无拘无束的漫游,但是,我的脚却必须踩在坚实的大地上。这就叫‘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世俗处’。”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处于世俗之间,难道不能同时做到吗?”

  “当然能,而且必须做到。实际上,只有做到了处于世俗之间,才能做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只有做到了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才能做到处于世俗之间。二者互为因果,不可割裂。”

  “请言其详。”

  “所谓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就是进入道的境界。而道则体现于它所创造的万物之中,并不是离开众物而独存的东西。因此,要想进入道的境界,就必须与世俗之间的万物相处,在任何一个有限的、有形的物上悟出那无限的、无形的道。离开了世俗之间的物,也就无法把握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

  “反之亦然。人生活在这个物的世界上,要想避开物,是不可能的。世俗之物先你而存在,并伴随你而存在。如果人有了道,就具备了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然后才不至于埋没于众物之中。有道之人,可以生活于世俗之间,而不被世俗所同化。

  “总而言之,要做到身在尘俗而心游天外,寄迹物中而神游无垠。”

  “先生,这样的境界可确实难以达到啊!”

  “是的。这样的境界是难以达到。我现在也没有完全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这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你我当共同努力。”

  庄周虽然辞官归家了,但是,他的名声却越来越大。经常有一些远道而来的士子,向他寻问养生之道。

  这天上午,庄周正坐在草地上,面对蒙泽弹琴自娱,蔺且在一旁整理他与庄周的谈话录,有一个自称孙休的人来访。

  他通报姓名之后,便问道:

  “庄周先生,您的学说以无为著名,我今天特来请教。我居住在乡里,没有自己推荐自己去当官,我看见有人遇难也没有去救他,可谓无为了吧;但是,我种田,庄稼从来不丰收,也从来没有哪个君主知遇我,我得罪天了吗?我为什么如此命苦呢?”

  庄周放下琴,招呼孙休坐下,然后对他说:“你所说的那种无为,并不是真正的无为。我今天告诉你至人的行为。至人忘掉了自己的五脏六腑,忘掉了自己的耳目鼻口,恍乎、惚乎,而游于尘垢之外,惚乎、恍乎,逍遥乎无事之业。这才是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而你的那些行为则是哗众取宠,饰知惊愚,就象要用你的双手抓住日月一样,是不可能成功的。象你这样的人,能够保全自己的躯体而不得上聋盲跛蹇的病疾,就已经够幸运的了,还怨天何为?”

  孙休听完庄周的话,神情沮丧地走了。庄周抬眼凝望湖水片刻,继续弹琴。一曲终了,他仰天而叹,似乎有什么忧虑。

  蔺且停下手里的工作,问道:“先生,你为何叹气?”

  庄周说:“刚才孙休来,我告诉了他至人之德。我怀疑他会惊叹于至人之德而精神失常。”

  蔺且说:“先生请宽心。如果他认为自己的所做所为是正确的,而您所说的是错误的,他当然不会以非易是;如果他认为自己所做所为是错误的,而您所说的是正确的,正好可以以是易非。因此,他不会精神失常的。”

  庄周又道:“话不能这么说。从前有一只美丽的鸟,落到了鲁国国都的郊外,正好让鲁君碰着了,他十分喜欢,便命手下人捉住它,带回宫中。鲁君以太牢之食喂养它,以九韶之乐侍候它,可是美丽的鸟,却一天天地瘦下去了,最后不食而死。这就是以己养养鸟。如果以鸟养养鸟,就应该让鸟栖之深林,浮于江湖,食以虫蛇。

  “今天,我告诉孙休至人之德,就是以己养养鸟。对孙休这样的人谈论至人之德,就象用车马来装载一只鼷鼠,用钟鼓来伺候鴳鸟,他怎么能不感到惊疑呢!”

  “依先生之意,若何?”

  “以后有人来问道,必须对症下药,看人对话。如果不这样,不但不能让他明白道理,反而让他失去了故常的生活。”

  又过了几天,有一个名叫东郭子的人来向庄子问道。东郭子是一个颇为自负的人,他一坐下就咄咄逼人地质问庄周:

  “庄周先生,您的学说以道为核心,而您所说的道又是无形无象,虚无飘渺的东西。因此,我认为您所说的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您的学说是故作高深,欺骗众人。”

  庄子听后,微微一笑,说:“东郭先生,我所说的道是真实地存在着的东西。”

  “那么,道在什么地方呢?”

  “无所不在。”

  “您说得具体一些。”

  “在蝼蚁。”

  “道怎么能如此卑下呢?”

  “在積稗。”

  “怎么更加卑下了呢?”

  “在瓦甓。”

  “怎么能卑下如此之甚呢?”

  “在屎溺。”

  东郭子听后,再也不言语了。

  过了一会,庄周道:“东郭先生,你如此发问,根本就没有接触到问题的实质,我也就只能如此回答你。监市官员到市场去查看猪的肥瘦,顺着大腿越往下看,越容易发现肉的多少。这就叫每况愈下。我回答你道之所在,也只能如此。”

  东郭子又问道:“那么,道究竟何在?”

  庄周回答说:“道存在于所有的物中。因此,道即周,道即遍,道即咸。周、遍、咸,是说道是无所不在的,它并不离开众物而独存。道虽然是无形无象的,但是,在有形有象的物中却可以体悟到它的存在。”

  东郭子又问:“那么,我怎么能从有形有象的物中体悟到无形无象的道呢?”

  庄周答道:“你必须保持淡而静、漠而清的精神状态,使你的心就象清澈宁静的井水,又象明洁光亮的铜镜。这样,你的意志就会得到极大的自由,极大的快乐,你的精神就可以无所不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至;往而来,而不知所终。彷徨乎冯闳之境,而不知所穷。这样,你就可以在有形有象的物中体悟到无形无象的道。”

  “那么,道与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道是物物者,即物的主宰,但是,道与物之间,又没有什么界线。物与物之间是有界线的,但是,物与道之间却没有界线。物来源于道,又归于道。道产生物,又在于物。”

  听庄周这么一讲,东郭子连连点头称是,心悦诚服地告辞了。

  东郭子离开之后,蔺且开心地对庄周说:“先生,这个自负的家伙终于被您说服了。”

  庄周却心事重重地说:“蔺且,可没有那么容易啊!我现在越来越发现,向别人讲授道是十分困难的。心里想的东西,一旦用语言说出来,就变了味儿了。”

  “除了语言,还有什么东西能表达道呢?”

  “什么也没有。语言虽然不能完全表达道,但是,它又是唯一的工具。这是我最近的一大苦恼。”

  蔺且默默地在一旁为先生担忧。稍顷,庄周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

  “梦见什么了?”

  “我梦见一个名叫知的人求道的故事。知北游于元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正好遇到了无为谓。于是,知对无为谓说:

  ‘我想问你几个问题: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

  何从何道则得道?’

  “连问三声,无为谓一句也没有回答他。无为谓并不是故意不回答知的问题,就象他的名字所示,他根本就不知道回答别人的问题。

  “知没有得到回答,就离开了无为谓,又来到白水之南,登上了狐阕之丘,而遇到了狂屈。知又以向无为谓提过的问题,重新向狂屈说了一遍。

  “狂屈说:‘唉!我心知此问,本想告诉你,但是,刚想开口,就忘了我要说的话。’

  “知又没有得到回答,就离开狂屈,来到黄帝的宫殿,向黄帝提出了这几个问题。

  “黄帝说:‘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听了黄帝的回答之后,说:‘虽然你的回答等于没有回答,因为你只是以否定问题的方式给予我回答。但是,你毕竟给了我回答。在来你处之前,我曾经问过无为谓和狂屈。无为谓不答,狂屈欲答而忘言,究竟谁更加接近于道呢?’

  “黄帝说:‘无为谓真知道,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于道。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知不解地问道:‘我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告我,非不告我,不知而不告也;我问狂屈,狂屈本欲告我,而无法告我,非不告我,欲告而忘言也;今我问汝,汝知之而告我。怎么能反而说汝不近道,而彼知道?’

  “黄帝说:‘无为谓真知道,就在于他不知告人,因为道不可传;狂屈似之,就在于他欲告而忘言,因为道不当言;我终究不近道,就在于我自以为知道而以言告汝’。”

  蔺且听完庄周的梦,失望地说:“那么,既然道不可传,先生的学说就难以让众人了解了。”

  庄周笑了笑,说:“刚才的那个梦,是从传道之难的角度说的。如果闻道者天机自深,那么,寥寥数语即可知道。我再给你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是梦,是我编的。

  “有一个名叫齿缺的人,去向得道者被衣问道。被衣让齿缺坐下之后,便向他说:

  “‘你端正你的形体,集中你的目光,天和之气就会到来;你抛弃你的智慧,专注你的精神,神灵之光就会降临。如此,自然之道就会居住于你的胸中,你的眼光就会象新生之犊那样清新明亮’

  “被衣的话还未说完,齿缺已经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的神态是那样安详,就象拥在母亲怀中的赤子。

  “被衣十分高兴,没想到齿缺的悟性如此之高,话还没有听完,就先自进入了道的境界。于是被衣口中唱着轻快的歌曲,也不理会齿缺,就独自出门远游去了。他唱道:

  “‘形若槁骸(形体已如槁木之枯枝),

  心若死灰(心灵恰似熄灭的灰烬)。

  真其实知(告之以真知),

  不以故自恃(他便忘记了过去的糊涂)。

  媒媒晦晦(昧昧晦晦),

  无心而不可与谋(没有心机而不可与谋)。

  彼何人哉!’(那是什么人呀)!

  “如果闻道者都能有齿缺这样的悟性,传道的难度就减轻多了。”



  一天,监河侯来访问庄周。

  监河侯进门之后,先打量了一下庄周的屋子,书简比家具多。他又从窗户往外望了一眼,湖光水色,尽收眼底。然后,他对庄周说:

  “庄先生,您可真会享福啊!”

  “不敢不敢,唯求清静而已。”

  “不过,恕我直言,您如果继续当着漆园吏,也照样可以读书、求道,游山玩水啊!”

  “庄周不材,难以兼之。”

  “你看,象我,虽然上面加倍征收河税,但是,我照样当我的监河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嘛!”

  庄周看着得意忘形的监河侯,突然想起了猪身上的虱子。

  他心念一转,对监河侯说:

  “您见过猪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