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利刃 >

第173部分

利刃-第173部分

小说: 利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研制过程中,军方的性能要求一改再改,迫使研发部门不得不一再的修改设计方案,对歼9的正常研发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根据歼9的最初研制要求,1965年起,601开始进行歼9气动布局参数的选择,选出了4种机翼平面形状,即:
  1、前缘后掠50度的后掠翼
  2、后掠57度的三角翼
  3、前缘后掠55度的后掠翼
  4、以及双前缘后掠角的双三角翼
  601所对四种机翼平面形状方案均做出了模型,进行了风洞实验。
  其中主要是考虑采用后掠翼还是三角翼,后掠翼和三角翼都是采用前缘后掠的方法来增加机翼的临界马赫数。但是如果超音速飞行增加到马赫数为2.0时,要采用亚音速后掠翼方案就必须使前缘后掠角大于60。,但前缘后掠角过大,翼根结构受力就会恶化,将增加结构重量;另外,低速时空气动力特性也将恶化,升力下降,阻力增加,将直接影响到战机的机动能力,故采用大后掠翼很不利。而三角翼则比较适用,不但具有后掠翼所具有的优点,而且比较长的翼根弦长保证了根部结构受力状况,减轻结构重量,还有助于保证飞机的纵向飞行稳定性。所以601所淘汰了前三个方案,又把三角翼的前缘后掠角改为55度,称为歼9 IV方案。
  歼9 IV方案是一种正常布局形式的三角翼方案,外形上除机头改为两侧进气外,其余均与歼7、歼8相同,类似于FC—1的早期型——歼7CP的气动外形,只是尺寸上要大得多。可以看作是米格21的两侧进气放大型,由于这种方案对米格—21的改动并不算很大,所以成功的把握性挺大。
  但从1966年第四季度到1967年初,经过风洞实验发现,歼9 IV方案的机动性不够理想,于是又提出无尾三角翼方案,称V方案。V方案是两侧进气的无尾三角翼飞机,外形上和闻名遐迩的法国“幻影”系列战机颇有几分相似,该机采用前缘后掠角60度的三角翼,翼面积达62平方米。由于机翼面积极大,翼载荷相应降低,V方案的机动性较IV方案相比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升降副翼的刚度和操纵功率问题以及零升力矩带来的操纵困难却难以解决。
  在此期间,作为歼9直接竞争对手的歼8则发展的较为顺利。1966年底,601所完成了全部图纸设计工作。8月由112厂开始试制两架原型机,1968年6月,歼8战斗机的01号原型机总装完成。12月19日完成首次地面滑行,虽然滑行中前轮摆振严重,紧急刹车时左侧主轮轮胎爆破。但是歼8仍于1969年7月5日由试飞员尹玉焕驾驶,在112厂完成了首次航线起落试飞,历时30分钟,试飞中飞行高度3000米,速度500千米/小时。
  随着“文化大革命”干扰,两机的研制工作相继陷入了停顿状态。
  1968年3月,六院召开了“动员落实歼9飞机研制任务”会议,决定采用V方案,并提出力争1969年“十一”国庆20周年前把歼9送上天,向国庆20周年献礼。由于V方案一些技术问题难以解决,加上国内生产受运动冲击不能正常进行,V方案一直搞不下去,于是六院指示停止了V方案的试制。
  1969年2月3日,601所决定抽出部分力量继续进行歼9飞机的研制。1969年10月10日,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决定继续研制歼9,并决定先试制两侧进气的正常布局三角翼方案,即歼9 IV方案,并把试制工作安排在了112厂(沈飞),要求1971年底上天。
  由于当时112厂正全力恢复进行歼8的研制工作,1969年10月30日,三机部和六院军管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把歼9试制任务定点在132厂(成都飞机公司)。
  1970年5月4日,601所抽出300多人到成都空军13航校(后组建成611所),从事歼9飞机的试制工作。
  1970年6月9日,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在北京专门开会审查歼9方案,对歼9的性能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活动半径900~1000千米,重量13吨,使用过载8g,升限25000米,飞行马赫数2.5。即通常所说的“双二五”方案。
  1970年11月,六院在西安召开厂、所领导干部会议。空军领导对正在研制中的歼9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双25太小,双28太高,应该是双26,即最大使用马赫数2.6,静升限26千米”。
  歼9原有布局均不能满足这一新要求,不得不再次对气动布局进行重新设计。
  经过反复的设计—选择—评定—淘汰过程后,我国设计人员最终为歼9选择了鸭式布局,腹部或两侧进气的方案,称之为歼9VI方案。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要知道,世界上第一种采用鸭式布局的实用型战斗机——瑞典的Saab—37雷式战斗机,是在1971年才真正服役的。也就是说,在我国选定歼9VI方案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战斗机是采用了鸭式布局的。
  歼9VI方案充分体现了我国航空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但同时,设计方案的一改再改也折射出了我国航空工业在早期探索过程中的盲目与燥动!
  虽然解决了气动布局的问题,但是,在歼9VI方案运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双二六”标准确定的升限指标仍然太高,选用的涡扇6发动机性能无法达到要求,歼9飞机的研制工作因此再一次面临搁浅的境地。
  1975年1月10日,三机部以(75)三院字8号文《关于请求继续研制歼9飞机的报告》上报国务院、中央军委。文件希望对歼9的指标作适当的下调,即最大马赫数保持2.5~2.6,升限降为23000米,最大爬升率220米/秒,基本航程2000千米,作战半径大于600千米。
  2月18日,在当时主持国务院工作的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干预下,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国发(1975)34号文,同意按调整后的指标继续研制歼9飞机。
  1975年12月23日,国家计委、国务院国防工办以(75)工办字395号文批准三机部上报的歼9飞机研制实施计划。同意零批试制5架,1980年首架上天,1983年设计定型,并原则上同意到1983年拨给研制费4亿元。
  1976年初,611所在歼9VI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了歼9总体气动力布局和设计参数,形成歼9VI—Ⅱ方案。
  该方案的主要特点是:
  1、气动布局:该机保持了歼9VI的鸭式布局设计,主翼为60度三角翼,机翼面积50平方米,鸭翼为55度三角翼,固定安装角3度面积2.58平方米。
  2、进气方式:采用两侧进气,进气道为二元可调节多波系混合压缩式。
  3、发动机:装一台涡扇6发动机,地面全加力静推力12400千克。
  4、雷达系统:该机装一部205雷达,探测距离60~70千米,跟踪距离45~52千米。
  5、主要武器:4枚PL…4拦射导弹,该导弹按导引头不同分为两种型号——半主动雷达型PL…4A,最大射程18千米,被动红外型PL…4B,最大有效射程8千米。
  从这些最终设计指标来看,歼9已经具备了和F—14等早期第三代战机正面抗衡的能力。某种意义上,歼9VI—Ⅱ可以称之为我国自主开发的第一种达到了国际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标准的国产战机。 
  四、力有未逮
  虽然歼9VI—Ⅱ方案的提出解决了长期困扰该机的气动布局问题,但从当时我国喷气式战机的实际开发能力来看,歼9的一系列方案,尤其是歼9VI—Ⅱ方案的设计思想实在是太过前卫,虽然歼9VI—Ⅱ在各种性能指标上无疑是大大超越了和它“同父异母”歼8方案,但是在研制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可逾越的困难层出不穷,研制工作进展缓慢,举步维艰。
  1978年,由于611所承担的歼7大改(即歼7Ⅲ)的设计发图工作要求紧迫,歼9的研制工作开始收缩。1980年,为贯彻国家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歼9的研制工作即全部中止,前后投入的研制费约2122万元。歼9,如同后来的强6一样,最终在中国的航空发展史上划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
  歼-9留下了什么?首先,通过歼-9的发展历程,锻炼和壮大了科技队伍。其次,成都飞机设计所形成了一个团结、努力奋斗、齐心协力去完成任务的作风。有这种好作风、好精神,我相信他们今后一定会创造更辉煌的成果。再则,开发了不少可供飞机设计的技术储备。如无尾加前翼的气动布局,是后来赢得新机定点的资本之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设计新机和计算机软件包的推广应用竞标中取胜。此外,还有结构、新工艺、系统、设备以及发动机安装等多方面的新技术可供用于特定的新机设计。通过方案的反复更改设计,试验和打样,充实地完善了飞机设计所新机设计工作的程序和规章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利于新人的培养提高。
  ◆反思和体会
  作为型号,歼-9飞机虽然下马了,但在课题研究方面却取得了长足进展,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如拦射攻击的火控系统模拟试验研究,气动补偿空速管的研究,挂架投放试验研究,炮口消焰装置的研究,机身整体油箱整体壁板的研究,尤其是对无尾鸭式气动布局风洞试验研究更是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从1970年9月第一次吹风到1982年,所在歼-9鸭式布局研究方面,共进行了近万次风洞试验,取得了大量的数据,编写了数十本研究报告,为后来所承担的新型歼击机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研制的新型歼击机,起点高、技术新、不仅采用了无尾鸭式腹部进气的先进气动布局、先进的飞行控制系统、先进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复合材料、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等先进技术,而且建成了国内一流水平的试验室(如动态模拟综合的航空电子试验室、飞控铁鸟台等)及试验设备。通过新型歼击机的研制,不仅研制成功了性能先进的新型歼击机,建成了具有研制新型歼击机的试验设施及技术手段,同时培养锻炼出了一支掌握这种先进飞机设计、试验技术的高素质的科技队伍。看到这一切使我倍感欣慰。可以说没有歼-9的研制,也就不可能有六一一所承担的新型歼击机的研制成功。老子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作为型号研制的歼-9是天折了,但歼-9的天折中孕育着新型歼击机的成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败乃成功之母",非此之谓欤!
 

 中国歼10战斗机 '本章字数:2695 最新更新时间:2009…08…11 10:00:00。0'
 
 简介
  
  歼10战斗机是中国最新一代单发动机多用途战斗机。歼10战斗机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战斗机在国际上被定位成了“三代半”战机已得到一致的公认。歼10战斗机具有很强的超视距空战、近距格斗和空对地攻击能力。歼10拥有空中对接加油能力。2007年2月,歼10战斗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中国官方于2006年12月底正式公布歼10战斗机服役的消息以及新闻片断,在此之前民间已经流传一些照片证实其存在。2008年11月5日,歼10战斗机在中国珠海航展上首次对公众公开亮相并进行了飞行表演。
  歼10战斗机由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也称611所)设计,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制造。歼10战斗机项目验证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歼10战斗机从1986年起正式开始研制,90年代中期原型机首飞。据中国官方报道,歼10战斗机于1998年3月首飞。中国空军首个装备歼10的战斗机团于2005年底形成作战能力。
  歼10战斗机有单座及双座的改型型号,歼10采用了大量的新设计、新技术、新工艺,突破和掌握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歼10装备的航电系统基本由国内研发生产。歼10最初装备俄制AL…31FN发动机,同时正改进测试国产WS…10发动机。
  歼10项目设计渊源可追溯到由成都飞机公司设计的歼9战斗机。原歼9战斗机项目是为设计一种速度达到2。5马赫,鸭式气动布局空防型战斗机,后来发生了重大变化,该项目下马。
  1994年10月美国军方声称,间谍卫星拍到了一张模糊的中国新一代战斗机照片。经过分析认为,歼10采用与欧洲的“台风”战斗机和法国的“阵风”战斗机类似的带有前翼的鸭式气动布局。
  曾经有猜测认为以色列于1987年在美国施压促其放弃了“幼狮”战斗机项目后,以色列将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转让给了中国。中国和以色列官方都否认双方在战斗机研发进行了合作。歼10与“幼狮”是完全不同的战斗机,作战需求、设计尺寸完全不同。也有猜测装备美制F…16A的巴基斯坦也有可能向中国提供了部分先进技术信息。但上述猜测缺乏证据。


概况
  歼10战斗机采用大三角翼加近耦合鸭式前翼气动布局的气动布局,主翼与机身中部结合处采用翼身融合设计。在尾喷管前端机腹下加装了两片外斜腹鳍,配合垂直尾翼保持飞机大迎角飞行时的稳定性。四片减速板中两片位于机身上部主翼后方,其余两片仅位于机尾下部腹鳍之间。歼…10战斗机的位于机腹下进气道采用二维可调式进气道,为发动机提供了不同飞行状态所需的气流。
  歼10战斗机为放宽静稳度设计,采用四余度数字式线传飞行控制系统,这是中国战斗机首次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飞行控制系统。歼…10的单座座舱采用了大屏幕抬头显示仪、液晶多功能平显,油门和推杆控制系统、数据存储系统、先进的自动航行系统。采用了高度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集中显示,将各任务系统的操作进行集中控制。歼10采用一种多模“边扫描边跟踪”雷达。
  歼10的首批生产型将采用俄制AL…31FN涡轮风扇发动机(苏…27战斗机也采用了AL…31系列发动机)。由于俄罗斯未提供AL…31FN的生产许可证,因此歼10将采用国产发动机,如黎明发动机公司生产的WS…10(太行发动机)。
  歼…10装备一门半埋入式双管23毫米口径机炮,位于进气口下方前起落架左侧。歼…10战斗机有11个武器挂架:六个在机翼下、一个在机腹下中轴线上、其余四个为机腹下方两侧串联挂架。中国官方尚未公布歼…10的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