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天下-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五米。殿的门用磁石砌成,主要是用来防止人带兵器行刺。在殿门前排列着十二个铜人,即用没收民间兵器熔铸而成的那十二个铜人。
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时,阿房宫还没有建成,这个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调用民工七十万人。另一个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骊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万人。加上其他的用工,如修建长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发,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达三万之多,男子征发不足使用,有时还要征发女子。秦朝因为实行法治,反对儒家思想,没有像后来那样限制妇女从事公众活动。儒家主张和长辈同住,以便尽孝,秦则要成家的男子和父母分居,这样国家可以按照户数多收赋税。
苛捐杂税,加上严酷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如同水深火热,由于原来的秦国变法,被东面其他国家称为“虎狼之国”,现在统一后,暴政使秦朝真成了“虎狼之国”。人民动不动就触犯了法律,处罚也相当严厉,特别是当时的野蛮的肉刑制度,常将犯人的脚砍断,造成大量的残废人。原来百姓渴望统一,结束无休止的战争,是想从此过上安宁的日子,现在秦的暴政让他们失望至极,秦的民心丧失是它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曾经劝说过秦始皇:“现在天下刚刚安定,但远处的民众还没有彻底安定,士人们现在也都在推崇儒家的主张。父皇这样用严酷法律治理天下,儿臣担心会令天下不稳。希望父皇能认真考虑,改变政策,安定人心。”秦始皇听不进扶苏的话,反而斥责扶苏多事。最后,秦始皇将扶苏派到北面边境的军队里做监军,和大将蒙恬一起抵御匈奴。
秦始皇不听劝告,仍在一意孤行,秦在民众的诅咒下气数将尽。楚国旧地的民谣中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在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三十六年,在秦的东郡(现在河南濮阳)有一块陨石坠落,于是有人便趁机在上面刻了诅咒秦的一句话:“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得到消息,火冒三丈,派御史严厉追查刻字的人,但最终也没有查出来。御史便将附近的住户全部处死,又将刻有字的陨石毁坏。但这丝毫不能挽救秦朝灭亡的命运。
《向东求仙寿终却归西》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虽然希望皇位能万世万代地传下去,但他自己还是想长生不老,于是就千方百计地寻求仙丹妙药,因此,在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经常出巡,这样也能向天下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没有想到,他的性命就坏在了为了求仙丹的出巡路上。
在统一的第二年,秦始皇曾经出巡过北面,当时主要是为了抵御匈奴,鼓舞士气。他全国性的出巡一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在统一全国后的第三年,在第四次,秦始皇死在了出巡回来的路上。
现在,许多地方还存有秦始皇出巡时留下石刻,如著名的泰山上的石刻,这些石刻主要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宣传自己统一国家、进行各项改革的历史功绩。
为了找到神仙,求得仙药,秦始皇的出巡总是到海边去,因为他听说神仙总是在海边出现。到碣石(现在的河北昌黎)一次,到成山(现在山东成山角)两次,到琅邪和之罘三次,就是因为这些地方传说是神仙常来登陆的地点。每到一个地方,秦始皇都要派很多的方士去求仙找药,著名的徐福东渡日本就是秦始皇所派,现在日本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一代天皇。
到了公元前的120年,即秦始皇三十一年,秦始皇开始了他的死亡之巡。他率领大队人马,从都城咸阳出发,直奔南方的云梦(现在的洪湖和洞庭湖地区),并到九嶷山祭祀了祖先舜。接着,乘船东进,在丹阳(现在安徽当涂)上岸,到了钱塘(现在浙江杭州),又向西渡江登会稽山,祭祀了治水的大禹,然后刻石于会稽山。下山后,从吴中(现在江苏吴县)北上,继续他的求仙之旅。为了能见到神仙,秦始皇一直是沿着海边北上,但总是一无所获,最后,失望的秦始皇只得往回返,没想到在平原津(现在山东平原县)就一病不起。
随行的赵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知道秦始皇时日不多,但因为秦始皇忌讳说“死”字,所以没有人敢向他问身后的国事如何安排。随着病情越来越重,秦始皇也意识到生命到了极限,便留下了遗诏,要长子扶苏奔赴咸阳主办丧礼,并继承皇位。诏书放在任中车府令的赵高那里,还没有等诏书送出,秦始皇便在公元前210年的七月暑热季节,在沙丘平台(现在河北广宗境内)病死了。
秦始皇死时仅五十岁,他在秦王位共二十五年,称皇帝十二年,总共三十七年。
为了防止秦始皇的儿子们争夺皇位而导致天下大乱,李斯封锁了消息,将秦始皇的尸首放在车里继续向咸阳赶路,但热天中尸体开始腐烂,散发出臭气,为了掩盖,李斯让每辆车上都装一石鲍鱼,用鱼臭掩盖尸体的腐臭。
赵高比李斯奸诈,他为了自己专权,竟借扶苏不喜欢李斯的事实来蛊惑李斯和他一起篡改了诏书,让胡亥继承了皇位。同时假造圣旨让扶苏自尽。胡亥即位后就是秦二世。
同年九月,秦始皇被葬在骊山墓中。墓高有五十丈,像座山陵一样。皇帝原来的墓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叫陵墓,后来,皇帝的墓不都依山而建,而是建成山丘一样高,所以,“陵”除了指小山外,就是指皇帝的墓了。按照规定,皇帝的墓可以建九丈高,但至高无上的皇帝陵墓总是超过这个高度。至于百姓的墓,不但要称为“坟”,还限制在三尺以下,否则就是触犯法律,要受处罚。其他大臣们的坟墓也有规格限制,不能随便超越。
秦始皇的骊山墓建得很豪华,因为墓室很深,有泉水渗进,为了阻止泉水,便用铜汁浇铸。墓顶则用无数珠宝镶嵌,做成日月星辰的样子,底部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的样子。墓室里还有文武百官排列两边。一切都仿照在世时的样子。为了防止偷盗破坏,墓中遍设机关,如有人进入,弓箭会自动发射。
秦始皇的陵墓就在陕西临潼县的东面五公里远的下河村附近,经过测量,墓高55。5米,周长2公里。
秦二世即位后,残暴的统治不在其父亲之下,仅仅三年,不但秦二世被赵高所杀,秦的江山也在风雨中分崩离析,秦始皇想传到千代万代的王朝仅到二世便结束了,这真应了那句话“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
《秦王简史》
秦王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12个金人。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统一全国币制。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随后因求仙药的侯生、卢生逃亡,牵连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
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纪功,炫耀声威。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三十七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于是作书命长子扶苏送葬,并继嗣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和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不久,即爆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秦朝灭亡。
皇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政教合一的领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两字,取“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之义,最早由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后确定之,也由他最先使用的,也就是所谓始皇帝也。
点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评论的:“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史记&;#8226;秦始皇本纪》)
《秦军相关资料》
虽然俺写的不是王朝争霸,但对于大秦帝国的铁血军队,大家有兴趣的,还是可以看看:
扫平六国,北击凶奴,南攻蛮族,一统江山,这里描述一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部队
先浅谈一下秦的奖励制度,秦人奖励制度分20等级制,以战时获人头数量来进级,20级为得一人头,19级得2人头以此类推(每等级都有名称,太熬口,这里不议)最高1级相当我们现在的团长。再往上就直接是大将军或秦王,这样建制的好处在于更安全的控制军队。由最高统帅直接领导每个‘团长‘
公元前210年之前的秦人
正文:浅谈秦灭六国起决定性因素的兵种及后勤
兵种一:矛兵
秦矛兵分两种,正面矛兵和辅助矛兵
正面矛兵:使用7米长矛,行军时矛90度竖起,战时第一排180度矛,后排依此角度向上。类似同时代马其顿矛兵,但比马其顿矛兵的矛还要长。
辅助矛兵:使用2到3米长矛用来机动和侧翼的掩护,每一方阵设有一指挥官(你家凉衣的竹竿知道吧!辅助矛兵的矛也就那么长)
特点:克制轻重骑兵冲刺,用于大规模作战和决战,由于机动性差,所以必须数万甚至10万矛兵一起使用,形成有利的正面防线
兵种二:重弩手(脚拉弩)
因为是重型弩单靠手杀拉不开的,所以要放在脚上拉
有人问蒙古弓骑和秦弩哪个厉害!我只回答你一句:
胳膊是拧不过大腿的,秦重弩是用脚加手拉的射程比蒙弓骑远了
近150米,况且在马上晃动那么厉害命中率大为降低,100米开外几乎无法采用精准射击了。
下面以长平之战为例子,(我只计算射击速度,不算有多少方阵)
秦弩兵9万横成三列,每列3万卒,卒右臂于旁卒由臂间隔一丈(1。5米)
前排射完,后排走前三步补射第二次,三列如此循环,补箭时间为30秒这样长达9里(4500米)的正面15分钟可以射出90万只箭,敌500米内开始抛物射(下雨你见过吧,就是那种感觉)接近350米开始精确瞄准射击(也就是说这时候箭不在走抛物线了而是几乎走直线)这样一次齐射(我认为那时候的齐时就是把箭全射完)一次可以放倒5万人。
西安兵甬新坑(没完全挖掘的那个坑,应该叫4号坑)的弩手就是三横列的,所以我这样论述应该不会错误的。
下面讲重弩手的方阵:
方阵大约有我们现在不到一个排的人组称,一般都是拿下3个人头以下的人居多,每阵设一指挥官。指挥官旁有一长戈手,用于消灭冲近了的零散骑兵,每一重弩手皆配短剑
顺便说一下:后朝重弩就失传了。多数原因我们丛出土的兵甬坑里一看就明白了,秦重弩构件之复杂后朝远不能比。(五金件的工艺直接决定了他的精确度和射程,要知道弩本身就比弓来的稳定性好啊)
秦重弩于其它比较:1000年后欧洲人开始拿脚拉弩守城堡了,
1900年后欧洲出现‘毛锥‘火枪,也就是最早的排枪(打完一排下一排补枪,看过红河谷没?西藏人用的就是那种枪。)
特点:无论是大面积使用还是小阵使用都能造成未短兵相接前就灭敌一半的恐怖效应
兵种三:死士(最快荣华富贵的捷径)
秦死士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出现的,而非后世的死士,那些多数是刺客门人,和破于无奈情况下组织出来的敢死队。
秦死士15成群(相当我们现在的一个加强班)
由想迅速改变地位的士兵组成,可以喝酒。
秦20级卒食粗粮(类似我们现在喂猪的酒糟还差的东西)
秦19级卒可以食米(不是我们现在的白米,应该是类似粟的谷物,现在猪都不吃所以绝种了)
秦18级卒可食菜食米(靠,吃口草的资格是必须先杀3个人)
秦17级卒餐时可饮酒(估计也就一二两)
综上所述喝酒已经算是高等的待遇了
护具:秦死士不披肩不持甲,甚至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