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万炼成仙 >

第104部分

万炼成仙-第104部分

小说: 万炼成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忽然有一天午饭后孙倩科长却无缘无故的死在了办公室里,这是怎么搞的?经法医鉴定却是中了剧毒!谁有这么大的胆量?查来查去公安人员最后却把令狐给拘捕了,一命抵一命,令狐就这样被给咔嚓了。
    本书幻侠小说网首发
正文 第三百一十七章 活学活用
    改革开放前,全国到处都在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背诵毛主席语录,并能够做到活学活用,贯彻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凤凰山下的令家村更是这样。有一天下午一个老太太到村里的小卖部去买盐,售货员刘妮说道:“抓革命”,老太太说:“我称盐。”
    刘妮说:“大娘,我知道你老想要来买盐,可是你得把语录背完。我说‘抓革命’,你就得说‘促生产’,这样我才能卖给你盐,这是规定。”
    接着刘妮说道:“大娘,你要是记好了咱再来一遍?”
    “记好了姑娘,为了吃盐我也得记好了。”老太太说道。
    这不人家刘妮又说了“抓革命”,老太太急忙说道:“我生产。”
    “大娘,你老这么大年纪了,你还生产啥呀?对不起这盐我不能卖给你,你还是回去让令狐大爷来买吧。”刘妮也没有办法了,这是规定。就这样老太太也没买成盐,最终还是老伴令狐到小卖部把盐买回去了。
    按说呢你老太太来到小卖部,人家售货员说“抓革命”,你老太太就得回答“促生产”,售货员再问“你干啥”?你老太太才能说,“我称盐”。
    这不是难为人吗?就这样村里好多老太太到小卖部,售货员说“抓革命”,这些老太太们就只会说“我称盐”,结果售货员就是不卖给她盐。
    说村里有一个年轻人叫令良,性格孤傲,平时对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从不和别人来往,就连他的本家大爷令狐成天在村里修路,天天打照面他也懒得理他。你说他的大爷令狐能不生气吗?不生气才怪呢!
    说起来在农村都是庄里乡亲的,谁能用不着谁呀?你令良这样的性格那还行吗?在村里能吃得开吗?幸亏庄户人家朴实,再说大家从小看着他长起来的,都了解他的性格,就是那么个脾气,也就不和他一般见识了,由着他去吧。
    话说有一次令良从外边买了一小车煤炭用推车推着往家走,天刚下过小雨,路很滑,他走到村庄下面,怎么也推不上去了,犯难了。平时他是从不求人的,这次这路上就只有他大爷令狐一个人在修路,前后再也不见人影。眼看着天快黑了,还要下的样子,这可把他急坏了,他只好破例硬着头皮求他大爷了,你看他来到他大爷跟前:“同志,您为人民服务,帮我把小车拉上去吧。”
    他大爷令狐瞟了他一眼,心想,平时见了我连句人话都不说,认为我没有用了,就是路边的一块石头,推小车歇一歇的时候还能垫一下车轱辘呢。想到这他回敬道:“同志,你还是愚公移山自己拱吧!”
    说完,令狐扛起铁锨,头也不回的走了。也难怪他的大爷令狐不摆他呢,你就是性格再古怪再背什么语录,可是最起码的人之常情你还是应该有的吧?主动向长辈问声好打个招呼不为过吧?
    本书幻侠小说网首发
正文 第三百一十八章 金不如锡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那是祸国殃民的十年,劳民伤财的十年。看似工农业生产热火朝天、红红火火,实则违反自然规律,瞎干莽干的十年。在这十年里,国家不但没有积累了财富,反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远。
    倒是运动一个接一个,政治口号喊得震天响。什么经济建设几年内要赶超英美啦,农业生产要过黄河,跨长江啦等等。所谓过黄河,就是要亩产达到八百斤,跨长江就是亩产达到一千斤。也不管你那里的自然条件怎样,把不毛之地也硬要开辟成样板田,到后来造成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咱就不再说了。
    那时候政治决定一切,不论大人孩子都得要学习政治,不论大会小会都得要喊口号,不能说错一句话,特别是领袖说过的话。你要是说错一句,立马就会给你上纲上线的,就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的。
    那时候在学校,不论是小学,还是大学,一直实行的是开门办学,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学生除了经常走出去学工、学农外,学校还要把工人、农民请到学校里去给学生上课,他们除了讲一些基本的工农业生产的知识外,还常常被邀请给同学们作忆苦思甜报告。
    这可是很严肃的事情,能够被邀请给同学们作报告,那是十分光荣的事情,很荣耀的,脸上会放光的,因此这些做报告者都十分的严肃和认真。
    这种情况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不过越到后来越差了,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就越来越淡化了,也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不过当时受“左”的思想影响还比较严重,还时不时地邀请工人、农民到学校去作上几场报告,可是已远远没有以前那么严肃和认真了。
    话说改革开放前某一天,某大学照例请了一个老大爷给全体师生作报告。这老大爷不是别人,正是令狐。你看令狐老大爷一本正经的诉了一番苦以后,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林彪、‘四人帮’一伙,他们胡说什么‘今不如昔’,谁说‘金子’不如‘锡’?他们这是想让我们回到老路上去,再让我们重吃二遍苦,重受二茬罪,我们坚决不答应。”
    略一停顿,他又接着说道:“我们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根正苗红才是我们的革命后人,决不让红色江山在你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变颜色。我们不需要那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同学们要多走出校门,多向工人、农民学习,多实践、多锻炼。”
    他端起茶杯呷了一口水,接着说道:“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教导我们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顿了一下,他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说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时,台下嘘声一片。他感到纳闷,抬头往下一看,只见师生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
    见情况不妙,他马上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赶忙改口道:“不对、不对,还有吗来!”。
    其实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原话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对。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也不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话说令狐老汉自从作报告出了洋相以后,是再也没有人请他作什么破报告了,这不他直到死都感到一生遗憾呢。
    本书幻侠小说网首发
正文 第三百一十九章 人往低处走
    岁庚三十年,这年令狐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省里的一家直属大型连锁超市里干财务工作,工作虽然累点,可是他却觉得很新鲜的,干着也很踏实,唯一的缺憾就是自己从小在农村呆惯了,不适应城市里那么噪杂的环境。
    不能勉强自己了,那就向领导申请调回自己原籍所在的峰山市里的连锁超市里工作吧!报告递上去了,领导倒是蛮通情达理的,再说从上边往下调,那是顺茬,好多人想留大城市还留不下呢,这不很快就批准了他的请求,他很快就回到了峰山市里的超市上班,还是干财务工作。
    这应该行了吧?可是时间不长,他还是感觉不适应,这不就又申请到了他自己所在的原籍的天峪县里的连锁超市里去干财务。
    这该行了吧?不好意思,还是适应不了,最后他干脆辞职了,在他老家所在的镇上自己开了一家小超市,自己做老板。在镇上开超市它到底会有多少人买?客流量又会有多大?就这样鼓捣了一年多他根本就没挣着钱。
    看来自己并不是做买卖的料,对自己认识清楚了以后,他也就干脆不干了,他就这样很没有脸面的又回到了他的老家。
    “这孩子这是怎么了?扭劲把力的好歹念出大学来了,又找上了这么好的工作,怎么说不干就不干了呢?是不是在外边犯了啥错误?要不然又回到咱这穷山窝来干啥?”你说乡亲们能不这么想吗?因为他们实在是不明白。
    唉,不明白就不明白吧,时间长了你们就会明白的,俺就是不喜欢在城里嘛!耐不住寂寞,光闲着也不是个办法,再说乡亲们也没有抛弃他,也都在替他着急呢。靠山吃山,他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在老家筹集资金申请开办起了石材加工厂。
    就地取材,依托优质的石材品质,以及廉价的劳动力,他生产出来的石材成本很低,价格便宜,质量好,这不依托城里的老同学、老同事,三跑两跑的,他很快就发展起了一批客户,慢慢的打开了销路,就这样他是越发展越大。
    和别的老板不一样,挣了钱令狐他不是往自己的腰包里揣,而是及时反哺给了村里,让村里搞了基础设施建设,造福了庄里乡亲。
    这不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令狐已是远近闻名的企业家了,为了让他的石材走遍中国,这不他正着手要在全国各地开设石材连锁店呢,你看成天屁颠屁颠的,这里走那里窜的,哪里有一刻得闲呢?现在看来这才是他的事业所在呢!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看来这回他从事的失业才是最适合他的呢。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说人就不能往低处走呢?只是令狐在最近一次外出考察设立石材连锁店的时候,遇车祸不幸身亡了。看来令狐这一生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就体现在为乡亲们服务上,他这就是积德,就是修炼,虽死犹在,乡亲们都记着他呢。
    本书幻侠小说网首发
正文 第三百二十章 石屋 第一节 失信
    在沟壑纵横的黄树岭上,有一片绵延起伏的大石头紧紧相连,在这片大石头的脚跟处,有一匹石马悠闲的横卧在那里,在它的旁边还有一盘石磨,石磨旁还有条长石凳。
    话说春明年间,这里居住着一个老人,这老人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这里居住的,大家都不清楚。因其离山脚下的村子较远,村里人很少与他交往,只是很奇怪,觉得这个老者很富足,并且一个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悠然自得的,因此大家背地里都习惯喊他老神仙。
    说来这个老神仙很奇怪,大家很少看见他在地里干过活,可是他的庄稼却长得特别好,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村里人知道这个老神仙还有不少瓷器,可是谁也没有到他的屋里去过,也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弄来的?
    村里有办婚丧嫁娶的,都喜欢到他那里去借,其实就是去求,每当谁家需要借瓷器的时候,这家人家就会来到石屋旁,烧上一盘香,摆上点供品,对着石屋念叨念叨。
    第二天上午,你所需要借的瓷器就会摆到石屋旁,你就可以把这些瓷器挑回家去使用。就这样借了用,用了还,年复一年,给村里的乡亲们解决了大问题。可是不知过了多少年,村里慢慢的有了坏习惯,许多人开始不按时还瓷器了,甚至有人开始居为己有了。
    这让住在石屋里的老神仙非常不高兴,就这样慢慢的老神仙就不再出借瓷器了。其实村里的大部分人还是很讲信誉的,真是几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话说这村里有一个年轻人,平时老实巴交的,家里很穷,好歹讨了一房媳妇,就要结婚了。他想来借点瓷器,因为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赖过帐,每次村里有婚丧嫁娶之事,凡是经他手从这里借走的瓷器,用后他都是及时归还的。
    这天下午,这个年轻人照例提着供品,摆到了石屋旁,并且点上了一盘香,就是乞求着石屋里的这位老神仙再给他用一用,因为自己实在没有钱买。
    一会儿,石屋的门开了,老神仙从石屋里走了出来。老神仙说:“不是说我不想借给你们,村里的许多人太不讲信誉了,这些年来我往外借的这几十担瓷器就是剩下这一点点,你就将就着挑回去用吧,不用再还了。这里的民风不是太好,我想到外地去走一走。”
    接着老神仙又说道:“这些年我积攒下了不少金银珠宝,还有许多担没用过的瓷器,我想委托一家大户人家替我保管,关键时刻可帮着解一下乡亲们的危难,也好方便乡亲们借用。”
    略一思索,老神仙又说道:“你回去打听打听,在这方圆几十里,要是有哪个大户人家,有十个儿子,就让这户人家领着他那十个儿子挑着箩筐,来把这些东西挑回去,来了的时候朝着我的石屋敲三下我就出来。”
    本书幻侠小说网首发
正文 第二节 作假
    话说这个村民回村里一说,大家都认为是好事,可是村子里谁家也没有十个儿子,周围几个村子里也没有听说谁家有十个儿子的,思来想去,大家觉得离这里十多里地有个令家村,村子里有个令狐老汉,他家里好像有许多个儿子,到底是十个还是八个,大家都说不清楚。第二天村里就派这个村民到十里外的那个令家村里去打听。
    到这家人家一说,令狐老汉一听就愉快地答应了,并说:“我现在不多不少正好有十个儿子,并且都已长大成人,这种事就让我家去替大家办好了。”
    打听到实底以后,这个村民就回去了。第二天这个令狐老汉就急不可待地领着他那十个儿子,每人挑着一担箩筐上山来了。按照约定,令狐老汉先在石屋上敲了三下,屋门就开了,一老者把他们都让进屋里。大家一看,呵,金银珠宝、瓷器遍地都是。
    老神仙说:“既然你们人都来齐了,那就赶快往箩筐里装吧,能装多少是多少。”
    大家也不客气,纷纷使足力气往筐里装,老神仙和令狐老汉一边坐在石凳上抽烟,一边笑眯眯的看着大家装,眼看着大家都装得差不多了,只见一直蹲在石屋角落里忙活的一个小伙子直起腰来,对着令老汉喊道:“干爹,都装满了,咱们快走吧。”
    一句话没说完,只听轰隆一声,石屋顿时就塌了下来。说来也怪,大家一点也没受伤,可是石屋及金银珠宝却不见了踪影,只有令狐老汉仍坐在石凳上,他的十个儿子一个个都趴在了地上,不远处他们的空筐子、长扁担散落了一地。你看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