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隋末的王牌特种兵-第2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罗布冷笑道:“我就不相信,内阁那么多大学士,会全部站出来反对刘子秋。”
蛮光霁反驳道:“可是说话那人是首相!”
来罗布也不某示弱:“首相怎么了?如果刘子秋知道是那个首相要谋害他,只怕那个首相也做不长了!”
蛮光霁冷哼一声,说道:“你们谁敢把这件事泄露出去?如果那个首相落到刘子秋手里,到时候,老王爷的死也就瞒不下去了!如果刘子秋知道老王爷是怎么死的,他会饶过你我吗?而且,想坐党项王这个位置的,可不只是咱们拓跋部一家。如果朝廷册封了其他人,结果又会如何?你们考虑过没有?”
拓跋元居长叹一口气,道:“罢了,罢了,都怪我一着不慎,落入了别人的圈套。”
第112章 李宅秘室
这件事还要从数月前说起。当时,在威定城中突然出现了一位游方道人。这个游方道人法术精通,敢把手伸进沸腾的油锅捞出锅底的铜钱,还会生吞火焰,轰动了整个威定城。如果刘子秋在这里,自然知道那不过是江湖术士的小把戏。把手伸进油锅,只不过是因为油锅里加了硼砂,看上去沸腾了,其实油温不过三四十度,摸上去正舒适呢。至于生吞火焰,同样只是些障眼法罢了。但威定城地处偏僻,当地的百姓哪见过这样的把戏,一时竟把那个游方道人当作神仙下凡。
仙度有缘人,并不是谁都可以得到神仙青睐的。游方道人在城中露了这一手之后,便寻了处小院住了下来,深居简出,任谁求见都一概不见,只说没有缘份,就连西海郡郡守韩畅想要见他,都被他赶了出来。
西海郡是刘子秋起家的根本之地,这里甚至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西海族。对于自己的根本之地,刘子秋自然格外重视,特意委派了韩世谔跟侯苏苏的长子韩畅担任郡守。韩世谔也是开国功臣之一,又是李靖的表弟,对朝廷的忠心自不待言。刘子秋把他的长子安排在西海,也表明了自己对他的信任。因为有了朝廷的支持,韩畅牢牢抓住了西海的权力,在整个西海郡,没有人敢不给韩畅面子。但让人意外的是,韩畅并没有找这个游方道人的麻烦。于是,关于游方道人的传说越发神奇。
其实,韩畅之所以忍下这口气,却是因为刘子秋一直强调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而韩畅是执法者,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因此韩畅虽然被那个游方道人赶了出来,却也不敢强行硬闯,更不敢随便找个由头对他兴师问罪,结果反而成就了那个游方道人的名声。
如果游方道人只是有名声也就罢了,毕竟光有名声如果不有所动作,同样不会对周围的人和事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这个游方道人在威定城中枯坐了半个月,不知道回绝了多少拜访者之后,忽然同意让拓跋元居进了那个小院。当时,拓跋木弥忽然染病,拓跋元居前往求见游方道人,是为了给老王爷求医问药。事实上,拓跋木弥的病症已经经威定城中的官医诊治过,不过是偶感风寒,并无大碍。只是拓跋元居见父亲咳嗽日盛,担心威定城的官医诊断不准,这才来求游方道人。
在小院中,游方道人对拓跋元居说了什么,外人自然无从得知。但那一天之后,游方道人并不见了踪影,有人说他重归九天之上,也有人说他继续云游四方去度有缘人了。总之,拓跋元居从小院出来的时候,手中便多了一匣仙丹。这些仙丹,每一粒都有鸽蛋大小,色泽金黄,透着一股奇异的香气,整整六粒。可是谁曾想到,在拓跋木弥服下这六粒仙丹之后,居然一命呜呼。这样一来,拓跋元居却坐实了弑父的罪名。
当然,拓跋元居从游方道人那里获得仙丹,以及拓跋木弥服食仙丹,都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人才知道,而知道这件事的人都是拓跋部的首脑人物。现在,拓跋木弥已经死了,就涉及到党项王位归属的问题。所以,没有人愿意说出这个真相。
党项王的称号,最初是由吐谷浑国主册封的。后来,刘子秋统一了大汉,又重新颁布了册封令。按照拓跋部所立战功,原本拓跋木弥是没有资格封王的。他能够取得党项王的称号,完全是因为拓跋千玉的缘故。但是,在这份册封令中,并没有世袭两个字。事实上,不只是党项王,包括草原上的穆林、史大奈、薛世雄等人,虽然也得以封王,但同样没有世袭的待遇。也就是说,在他们去世之后,王位的归属仍然要由朝廷说了算。
相比于穆林和史大奈这些人,党项的情况要复杂得多。拓跋部并不是一家独大,和拓跋部联姻的往利部,如今声势就不在拓跋部之下。而且,往利部的族长往利多云跟刘子秋之间也有兄弟之义。因此,一旦拓跋木弥是因为服食了拓跋元居所献仙丹而丧命的消息传出去,拓跋元居就不可能继承党项王的位置,而拓跋木弥只有他这一个儿子还活在世上。那么,党项王就很可能落入往利部之手。党项王不只是一个称号,在整个党项一族内部还拥有许多特权,也可以从朝廷得到更多的扶持。因此,拓跋部的长老们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党项王花落别家,只能帮着拓跋元居保守这个秘密。
拓跋元居当然也不想害死自己的父亲,但那个游方道人已经不知去向,偏偏当时见面的时候就只有他们两个人,现在他就算浑身是嘴也解释不清。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当蛮光霁奉拓跋元居的命令向朝廷报丧,顺便请求册封的时候,当朝首相李世民却突然提出对拓跋木弥死因的质疑。而且,李世民对拓跋木弥的死因“猜”得很清楚,就好像他当时在一旁看着似的。蛮光霁自然不肯承认,但李世民也没有勉强,只让他带一封书信给拓跋元居。看了书信,拓跋元居才知道,李世民让他扣下自己的妹妹拓跋千玉,否则就会把这件事报告给刘子秋。
拓跋木弥一死,拓跋千玉肯定要回乡奔丧,但李世民为什么要扣下拓跋千玉,拓跋元居就想不明白了。但这个疑问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他很快就接到了李世民的另一封书信。在书信中,李世民透露了刘子秋也要来西海的消息,并且让他伺机杀死刘子秋。只要他能够杀死刘子秋,朝廷就封他为新的党项王,并且把整个西海都赐给他作为封地。
不过有一点拓跋元居并不知道,作为唯一去过京城的长老,蛮光霁也收到了李世民的一封书信。信中,李世民也对蛮光霁作出了承诺,只要他能够监督拓跋元居做成这件事,就同样封他为王。正因为此,蛮光霁才会格外卖力相劝。当然,蛮光霁没有见识过刘子秋当年的勇猛,所谓无知者无畏,他也才敢始终叫嚣着要仗着人多势众杀了刘子秋。
被逼到了这一步,拓跋元居哪里还能不明白那个游方道人根本就是李世民设下的圈套。只是明白这一点的时候,他已经越陷越深,想要挣脱却没那么容易了。
数里之外的驿馆中,刘子秋席地而坐,看着刚刚走进来的高秀儿,轻声问道:“千玉她睡下了吗?”
高秀儿点了点头,小声说道:“千玉心力交瘁,妾身给她喝了碗安神的汤药,想必能睡上个把时辰了。夫君就请放心吧,有穆朵丽和玉凤两个在那边照应着。两个娃儿也很懂事,不吵不闹。”
刘子秋轻轻拍了拍身边,道:“秀儿,坐过来。”又道:“你看了老王爷的情况,究竟得了何种病症?”
高秀儿依言在刘子秋身边坐下,脸色有些沉重,小声说道:“老王爷有些痨症,但并不算严重,如果调理得当,应该无事。不过,妾身试探了一下,老王爷腹部比其他地方还要僵硬,倒是吞金所致。即使他吞下的不是金子,也是某种沉重之物。”
痨症便是后世的肺结核,以当时的医疗水平,确实很难痊愈。但是拓跋木弥身为党项王,可以用上许多名贵的药材,纵使不能痊愈,延缓病情的发展还是可以做到的。所以,他的死绝对不会是因为痨症而起。至于吞金一事,常被人用来自寻短见。拓跋木弥日子过得好好的,又怎么会自寻短见?如果他真是因此而死,那必然是受人谋害了。
想到自己出现在威定城外之时,拓跋元居的种种作为,凶手的指向便越发明确了。无论在哪个朝代、哪个民族,弑父的行为都是最不能接受的。现在,拓跋元居做出了这样的事情。刘子秋实在不敢相信。但所有的迹象都指明了这一点,又让他不得不信。但拓跋元居是拓跋千玉的亲哥哥,如果在她失去父亲以后,又失去了哥哥,只怕她要承受不了这个打击。如何处置拓跋元居,就成为摆在刘子秋面前的一道难题。
千里之外的洛阳城中,李世民的府邸戒备森严。李世民缓缓步进书房,屏退左右,然后伸手在书柜的一角轻轻按了按。沉重的书柜竟然缓缓移向一边。在书柜的后面,出现了一个小门。李世民回头看了两眼,闪身进入小门,身后的书柜又慢慢恢复了原位。
小门后面是一条狭长的通道,七拐八弯之后,前面豁然开朗,竟然到了一处院落。只是这处院落深埋于地下,终年不见天日。院子中间,一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在那里施展拳脚,头也不回地说道:“世民,你来了。”
李世民慌忙拱手说道:“父王,一切都已经布置妥当,可以发动了!”
老者收住势,回过头来,赫然正是昔日的唐王李渊!
第113章 堡垒
李渊原本应该呆在陇西郡的家中,谁也想不到,他居然会出现在这里。
事实上,对于李渊这样的危险人物,刘子秋一刻也没有放松过警惕。如果不是当初李渊主动献出洛阳城,避免了这座繁华都市毁于战火,刘子秋也不可能给他真正的自由,甚至不可能因为年龄的原因而放过李世民。所以,在李渊一家迁往陇西之后,便一直处于朝廷的严密监视之下。当然,在那个年代,监控的手段有限。虽然朝廷也往李家安插了一些钉子,但想真正探知李家最核心的秘密,却也不太可能。
后来,随着李世民逐渐进入内阁,直至被选为首相,朝廷对于李家的监控也在事实上已经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状况。这种放松,并不是出于朝廷的明确要求,只是监控人员在听说李世民当选首相之后,下意识间自己作出的调整。只是,他们的放松却给了李渊以可乘之机。
这么多年来,李渊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权力的追求。只不过他比较懂得隐忍,甘愿一直蛰伏在西北边陲。但是,也有两点他始终想不通。一是刘子秋允许李世民进入内阁,二是承认李世民当选首相的结果。如果是刘子秋为了表现自己的大度,他让李建成、李世民兄弟通过科举,可以在朝廷中担任官职,那已经算是相当了不起的行为了,何必要放宽到这个程度?这只能说明两点,要么刘子秋这人真正大度,要么刘子秋就隐藏着巨大的阴谋。
从李渊内心来说,他不愿意相信前者,而更愿意相信后。哪怕刘子秋是真的大度,他也不愿意承认。现在,刘子秋给了他再度崛起的机会,他更不会放过。这十几年来,他一直在卧薪尝胆,意图东山再起。当然,李渊也知道,如今想要通过武力一城一池地来夺取天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大汉王朝军队的强大,已经到了天下无敌的地步。不过,李渊还明白一个道理,最坚强的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所以,这些年来,李渊父子一直在悄悄谋划,在悄悄布局,只是等待一个机会而已。现在,这个机会终于摆在了眼前。
在大汉军中,无论是正规军的将领还是地方军的将领,绝大多数人都是忠于刘子秋的。而军队和内阁是两个体系,一般情况下,内阁无权调动军队,即使碰上紧急情况,如果没有皇帝的同意,内阁最多也只能调动一千名禁军。其实不只是内阁,即便那些位高权重的大将军,在没有皇帝旨意的情况下,最多也只能调动麾下的三千军马。如果超过这个数额,其部下的将领可以拒绝听从他们的调动。
为了防止这一条制度难以落到实处,刘子秋还抛出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条件。一旦有人调动超过职权允许数量和军队,部下在拒绝接受调动命令的同时,还可以向朝廷检举揭发。只要检举内容属实,检举者将直接取代被检举者的职位。在和平年代,一名将领想要获得升职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因为没有战争,他们就无法获得战功。所以,这种通过检举来获取升职机会的途径就显得异常珍贵。当然了,为了避免自己的职位被下属取代,也没有多少人愿意违规调动军队。而且违规调动军队是死罪,连子孙都要受到牵连,不得再入伍从军。
大汉王朝采取的是优军政策,军队官兵的待遇都非常优厚,一名最底层士兵所领取的粮饷,足够让一个五口之家过上非常富足的生活。而且一旦入了军籍,其子弟就能够获得优先入伍的机会。所以,大汉的军人都拥有严明的纪律,轻易没有人愿意接受外界的诱惑。
因为这个原因,李渊想要渗透进军队却非常困难。为了能够在军中拥有一席之地,他甚至不惜让四子李元吉放弃科举,而是投入军中,当了一名小兵。当然,李元右有一手出神入化的枪法,在军中渐渐展露头角,被选为武举,后来又当上了校尉,手下也管着一千人的队伍。但是,对于大汉王朝这个庞然大物来说,一千人的军队显然起不了什么作用。
除了李元吉手下这一千名汉军之外,李渊也畜养了一批亡命之徒。这些人散居在全国各地,平时接受李家的资助,只得李家一声令下,便会集聚起来。这些亡命之徒中的大多数人倒是武艺不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前朝叛军或者他们的后人,但是这些人当中,究竟有多少肯真心为李家所用,这就很难说了。而且这些亡命之徒或者个人武艺不差,但是集中在一起跟汉军对阵,即便双方人数相当,恐怕胜算也不会太多。因为打仗毕竟不只是靠人多,还有彼此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这一点久经训练的汉军就要胜过许多其他军队,更不要说这些亡命之徒了。
所以,李渊想要从刘子秋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