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战风云录(上)-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最初几
… 页面 26…
年,林蒙船厂仍是原始的造船作坊。所幸的是,四大新口岸的开通刺激了 船舶的需求。利物浦、马赛、鹿特丹纵然有发达的造船业,但地理上没有 香港优越。 林蒙造船又修船,忙得不亦乐乎,他是个精干造船而疏于经营之人, 实际上没赚到什么钱。 林蒙船厂,经过短短几年的景气年月,到1847年进入不景气。远东的 船舶量饱和,订单锐减,林蒙船厂仅靠修船维持。 1848年,美国西部发现金矿,需要大量的劳力。美英等国商人纷纷来 中国开展劳务输出业务,中国人口众多,民不聊生,招工非常容易。当时 香港是最大的华工输出基地,往返于香港旧金山的海船有44艘,海船返航, 又带来美国廉价的商品,活跃了香港经济。此外,还有华工输入南美等国。 到1853年,澳洲又发现金矿,大批华工又输往澳洲。船商为了防止华工中 途逃脱,把他们关进低矮黑暗的船舱里。当时中国东南沿海,把做华工叫 做卖猪仔。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华工输出史。 德忌利士一得知美国发现大金矿的消息,马上预感到海运会有一个惊 人的发展。他立即去鼓动林蒙,两人合伙建一间正规的船厂,把旧船厂从 渣甸的领地搬出去。 新厂址设在林蒙最初就看上的石排湾。这里的港湾仍闲置着,发展前 景大,就是斯温奈尔的造船公司从刊物浦搬来都容纳得下。新船厂由林蒙 与德忌利士两人合股,全称是林蒙·德忌利士造船公司。林蒙负责造船, 任总经理;德忌利士负责经营,任董事长。 石排湾出现一个相当气派的旱坞——荷露 (又译贺普)船坞。最初来 自印度的工匠,都成了监工或造船师。工匠由广州等地来的华人工匠源源 不断补充。林蒙一家告别了水上生活,他在半山区盖了一幢别致的洋房, 荷露号专跑马尼拉运木料。 林蒙一星期回家一次,平时住在船厂的写字间里,白天他从不呆写字 间,在各个船坞转来转去。林蒙有两件东西随身携带,一件是大烟斗,他 抽的是印度产的劣质烟丝;一件是酒葫芦,他喝的是华人酒店沽的酒,酒 葫芦是酒店华人老板给的。 他这两大嗜好,在他与华人老板作古后的几十年问,华人老板的儿子 还常与来店喝酒的西洋水手谈论。 1857年,两人船厂到港府注册,名称是香港仔船厂。 黄埔船坞 林蒙生前最大的愿望,是造蒸汽动力的铁壳轮船——他对赚钱反而没 太大的兴趣。 他这一愿望与德忌利士不谋而台。未来造船业的方向是机械动力轮船, 德忌利士决定冒险尝试,但不同意林蒙的铁壳船方案,只同意在木船上配 机械动力。 毫无疑问,蒸汽机是从利物浦买来,其他铁件就地锻铸。一来林蒙的 图纸本身有问题,二来工匠缺乏经验,经常返工。这其间,林蒙还回了一 趟利物浦,高薪聘请两位技师。技师来到石排湾船厂,见了这些简陋的土
… 页面 27…
设施直摇头,说他们从来没这样造过船。 利物浦技师回天无力,其后又返工多次。下水试航,故障百出,不得 不扬帆抵利物浦大修。幸好,整条船未损毁,未伤筋拆骨改造,只是局部 更换零件。 林蒙兴致勃勃驾船回到香港,德忌利士哭丧着脸跑上船来,说船东控 告我们延误工期,只肯付一半船款。 这艘汽船本来就亏本,这样一来,连造其他船的利润也得贴进去。船 厂一蹶不振,元气大伤。 可林蒙还要造第二艘汽船。他说他这次在利物浦已掌握造汽船的全部 诀窍,如果能添置设备,他连铁壳轮船都造得出。1862年,港府在湾仔动 工兴建专供汽船停泊的现代化码头。林蒙以此力理由,天天叫嚷要造汽船。 林蒙是一个造船家,而德忌利士是个纯粹的商人。两人意见相忤,常 常爆发冲突。与林蒙、德忌利士要好的朋友从中调解,最后达成协议,增 加资金,增设股东。这对林蒙和德忌利士卒说两全其美。有资金作后盾, 林蒙可再造汽船;而德忌利士可由此而摆脱债务。 1863年1月,湾仔汽船码头竣工。7月1日,由数家洋行参股,成立香港 黄埔船坞公司。船坞公司的业务,主要是修船造船。 黄埔船坞公司与香港仔船厂展开竞争。香港仔船厂虽有多年的造船经 验,但财力单薄——由于众投资商意见不统一,林蒙与德忌利士组建股份 公司的设想搁浅。黄埔大班与德忌利上谈判,子1865年,将香港仔船厂收 购。德忌利士个人未受损失。林蒙不大计较个人利益,他所关心的是造更 大更先进的船。 林蒙造出第二艘合格的汽船。这艘船跑中国沿海,船东就是船坞公司 的股东渣甸洋行。 那时,汽船的主要燃料是煤炭与木柴。汽船速度快,香港、广州、上 海的洋商都乐于坐这种船。 1865年10月,黄埔船坞公司根据新公司法组成有限公司,资本额为75 万元,这在当时的香港已是大型公司(1869年建成的、极其宏伟富丽的大 会堂才耗资10万元)。在这其问,渣甸洋行吸入其他股东手中的股票,一跃 成为黄埔公司的大股东。渣甸洋行总经理兼黄埔公司董事长。 黄埔船坞成了渣甸洋行的关系公司后,规模扩大,在岸上建了配套的 机械工厂。那时,英国皇家海军普遍改为铁壳战舰,黄埔具备了修铁船的 能力,远东的英舰不再回英国大修。 林蒙生前,终于实现了造铁壳汽船的夙愿。林蒙没有成为巨富,但他 的一生,可谓功德圆满。 英国将南九龙划为殖民地后,九龙出现了两家英资船坞公司:一家是 设在红■湾的联合船坞公司,一家是设在大角咀的四海船坞公司。 三家船坞公司,在香港展开激烈的竞争。 黄埔船坞凭藉渣甸洋行强大的经济实力、港府为其靠山,获得为港府 修公船的特权。黄埔公司首先在1870年将联合公司挤垮,将其吞并。口海 公司勉强维持到1880年,答应了黄埔公司的收购条件。 本世纪70年代,黄埔船坞与和记洋行合并,简称和记黄一埔,和记黄 埔成了各财团眼中的珍馐。李嘉诚的长江集团,巧夺和记黄埔,成为香港 商界收购战的经典。此间的风云变幻,将在后面的专门章节详述。
… 页面 28…
目前世界上纯利最主的五大航空公司是:新加坡航空公司、英国航空 公司、国泰航空公司、西北航空公司和联邦快递。 图为香港启德机场。
… 页面 29…
第四章冰镇牛奶 雪厂圈地成地王 香港气候炎热,美商丢杜运来天然冰,大发横财。英商凯尔开始人工 制冰,与丢杜展开冰块大战。丢杜凯尔两败俱伤,不得不握手言和。鹅蚌 相争,渔翁得利,二雄再动干戈,渣甸洋行将其一举吞并。温逊养奶牛, 圈下大片土地,他的公司展开系列收购,数十年后,竟成地王。 香港的纸币是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这两间商业银行发行。 香港的亚热带天气,对长期生活在高纬度的英人来说,真是苦不堪言, 香港夏季漫长,蚊子特别多,一位初到的英军少尉在家信中大倒苦水,他 找不到恰当的比喻,就说香港的蚊子“大得像蚌蜢,密得像一堵墙”。 一华人把气候水上之因产生的病,叫热病或瘴气。科学的称谓应是中 暑或疟疾,疟疾是蚊子传播的,英人没有挂蚊帐的习惯,患疟疾的人特别 多,那时没有治疟病的特效药,死亡率很高。据史料载,1843年夏季,瘴 气盛行,死于瘴气的西人,逾400人。 颠地洋行大班颠地,走私鸦片而成巨富,却对香港不存好感,颠地在 接受 《泰晤士报》记者采访时说:“如下是为了生意,我在香港一天也呆不 下去。” 胆小的西入视香港为畏途,来香港实现淘金梦的西人,又为香港的气 候折磨得焦头烂额。酷热难当的西人常常诅咒香港的天气:老天爷,怎下 结冰下雪, 热育灵感 1844年夏,一位名叫丢杜的美国人,从西雅图来远东寻找生意机会。 船在日本横滨作短暂停留后,一直朝南航行,天气一日热过一日。到达香 港,正值热带飓风来临前夕,天气更是酷热异常。 西雅图在美国西北角,毗邻加拿大,对热带地区的人来说,那该算寒 带了。丢杜在一家华人开的客栈安下身,光着膀子用毛巾不停地擦汗。没 一一瞬,老板送来一杯热茶,然后带着卑微的笑退出去。 丢杜望着热气腾腾的茶水人冒三丈,用英语叫道:“搞什么鬼?我现在 要的是冰镇饮料!”丢杜愤怒地把热茶浇掉。 丢杜随后在烈日下行走,去找西人了解生意行情。他们谈得最多的是 香港的天气,一边咒骂,一边气喘吁吁地扇风。一位先生对丢杜说:“华人 都是耐高温动物,这么热的天还喝滚烫的茶。我们西方人可消受不了。要 是我,现在最美的享受就是能在家乡的雪地里打滚,凿开冰层,把头伸到 冰水之中痛饮一番。哇,上帝啊,那真是太美好啦!” 丢杜灵机一动,心想:若能把冰块运到香港来,肯定是一宗赚钱的买 卖。对,我什么都不做,就做冰块生意! 香港下雪 丢杜第二次踏足香港,身份是冰商——他运来了一船冰块。时间是这 一年的初冬。丢杜声称是来自美利坚的天然冰块。这一点值得怀疑,一是
… 页面 30…
时间距他首次来港太近,二是这时候美国北部才刚刚结薄冰——美国至香 港有万里之遥。 丢杜言称是美国冰,大概是为博西人的好感,西人把北美新大陆看成 是西人的第二故乡。 丢社首次来港,听西人说:香港一年四季炎热似火。这次丢杜来港, 正值西伯利亚寒潮入侵香港,从不备冬衣的华人冻得瑟瑟发抖。 美国冰一抢而光,大概算香港开埠以来最畅销商品,原因是西人大都 是“耐寒动物”,他们有吃冰的习惯,天寒地冻亦是如此,冰镇泉水、冰镇 果酒、冰镇牛奶等。就是从中国引进茶,不少西人仍不习惯喝热茶,而是 泡开后过滤放冰,喝的时候再放冰块下去胡搅。另一个原因,冰是香港的 稀罕物,即使并非特别需要吃冰,买几块回来重温冰镇饮料的滋味,何乐 不为? 丢杜家族有储冰的习惯,冬天采冰储人地窖,待第二年夏天再慢慢享 用。丢杜叔父去加利福尼亚寻找黄金钻石矿藏,他言称有希望找到黄金矿 脉,就定居下来,捎信叫家人来时别忘了带冰块。丢杜父亲说他是疯人清 语,但仍是这样做了。冰块抹上锯屑,再裹在厚厚的棉被里,运到目的地, 竟然未化尽。 在香港,想做冰块生意的恐怕不止丢杜一人,但做成了的唯有丢杜, 这与丢杜家族的储冰运冰的经验不无关系。 这次运冰售冰,不亏不赚,因为冰块融化得厉害。这对丢杜,算是很 大的鼓舞,他相信,随着保寒储运技术的提高,心赚无疑。 1845年,丢杜天然冰公司在香港成立,在今日上环雪厂街,建了一座 两层的建筑物。楼上为丢杜办公居住,楼下售冰储冰。丢杜的贮冰库很机 密,犹如银行的金库,禁止外人人内。我们只能推测里面有一个地窖,密 封度很好。丢杜公司的运冰船也很机密,船上设有冰舱。公司雇用华人背 冰,但不得进两头的冰库冰舱,两头出冰,皆是丢杜公司的人。 当年的皇后大道临海,与皇后大道相连的雪厂街正对着海滨码头,将 冰块从运冰船卸入丢杜公司很便当。后来港府填海,雪厂街成为离海数百 米之遥的内街,高楼层层叠叠把雪厂街与维多利亚港隔开。 很显然,雪厂街是因有丢杜公司的冰库而得名的。英美等国的人,叫 冰为Ice,冰库叫Ice House。那么港埠华人为何叫冰库为雪厂呢? 早年的港埠华人多来自珠江三角洲。他们一辈子也没见过冰雪,只是 听过传闻,知道世上有一种很凉的东西。丢杜运来冰,大开眼界的华人不 知是冰是雪,结果就误以为是雪。这便是雪的来由。 就算是雪,那么冰库也该叫雪库或雪仓才对。这是因为华人眼看着结 满锯屑的大冰块搬进去,待出售时,成了晶莹剔透的小块冰(通常是锯削 成一磅一块),其间必有精湛的加工工艺。华人自古把加工的地方称为坊或 作坊。港埠的华人最早接受西语的中文译词,他们趋赶时髦,就把该叫雪 坊的地方叫做雪厂。 这样一误再误,冰库就变成雪厂了。 其后来自中原的华人,以及西人中的中国通,纷纷指出雪厂一词有误。 可雪厂已叫开,再改改不回去。港府在为丢杜冰库所在的这条新街命名时, 依据当时的既成事实,定其中文街名为雪厂街,算是对雪厂这一谬误予以 法律上的承认。
… 页面 31…
丢杜炎中送雪,深得港岛西人的赞誉。港府也把丢杜的冰块生意看成 慈善性的事业。当年丢杜建雪厂的地皮,是港府免费批给的,限期为75年, 附带条件是廉价供应公立医院用冰。 站在今天的角度,丢杜的冰再廉价不过,每磅售价5仙 (早期香港铜币 单位)。据1847年的资料记载,雪厂日售冰块700磅。那时的货币很值钱, 开埠之时,一块偌大的宅基地,只须10元左右。 雪厂每天售冰两次,早晨一次,午后一次。售冰不可能全天候服务, 当时保寒技术落后,时时进冰库取冰,冷气会散发掉。 冰雪不容 丢杜公司垄断香港冰块市场达20年之久。一文不名的丢杜偿还了所有 债务,在半山区盖了一幢古堡式的庄园宅邸,运冰船增至4艘,是在港美商 的佼佼者。 在港的洋商,莫不觊觎冰块生意。由于丢杜公司已形成规模,采取薄 利多销的方式,到60年代,日售冰增至数千磅。欲入此行业的洋商,怎么 算,都不容易赚到钱。 1866年,英商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