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 >

第7部分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第7部分

小说: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方式,到60年代,日售冰增至数千磅。欲入此行业的洋商,怎么 算,都不容易赚到钱。      1866年,英商凯尔惊悉有人成功解决人工制冰 (用结晶硝酸铵作冷却 剂)的技术难题,他即赴英国,购买专利,把制冰机运来香港。      凯尔制冰厂设在春园街,直通皇后大道东,濒临风景优美的维多利亚 湾。后湾仔填海,春园街与雪厂街一样,缩为内街欲与已经独霸市场的天 然冰竞争,凯尔的人工冰,只能靠价格优势与其分一杯羹,然后将天然冰 驱逐出香港市场。这是商界惯用的手法,先削价打垮对手,待占领整个市 场再提价,实行价格垄断。      丢杜的冰每磅售价5仙,凯尔就把冰价定为4仙。凯尔认为,港人会蜂 拥而来买他的冰,殊不知,丢杜的雪厂仍顾客盈门。原因很简单,人们普 遍认为天然冰洁净,是上帝所赐之物,而人工冰,是用港埠的水制成的, 西人一惯抱怨水土不服。      不久,市面上传言:丢杜的天然冰不是来自遥远的北美大陆,而来自 中国的北方。传言是否来自凯尔就不知。此事闹得沸沸扬扬,曾一度使雪 厂门可罗雀。      原来,西人偏执地认为华人不讲卫生。他们亲眼目睹华人在溪流拉屎, 或把臭烘烘的马桶拎到饮水塘里洗刷。依此推理,来自中国北方的天然冰, 何谈洁净?      丢杜真是有口难言,他的天然冰一直采自美国和加拿大。中国与日本 开放门户,丢杜曾一度派船去过中国北方与日本采冰,但发生当地居民追 杀采冰人员事件,丢杜便死了这颗心。其实中国北方有大量罕有人迹的河 流湖泊,就算是采自中国北方的冰,怎么会不洁?      幸好搭乘丢杜运冰船来港的法国人出面证实,丢杜的天然冰确实来自 北美,风波才慢慢平息下来。      一波甫平,一波又起,凯尔公司在铜锣湾另增一家制冰厂,竟把冰价 压到每磅3仙。正巧此时,港埠最大的医院香港公共医院的考德威尔博士, 向港府提交了一份有关香港疫病的报告,其中就谈到凯尔公司的人工冰, 根据检测,人工冰符合食用标准,不是疫病的病源。 
… 页面 32…

     这份报告,无疑力凯尔公司做了极好的广告宣传,加之售价极廉,凯 尔人工冰的售量大增,大有独霸市场之势。      这对丢杜来说,不啻灭顶之灾。丢社被迫把售价降到4仙,顽强地与凯 尔竞争。      鹿死谁手尚不得知。那时,丢杜凯尔势不两立,见面不打招呼。在西 人俱乐部,只要有一人先在,另一人便会扭头就走。      有一次,在玛丽咖啡厅,丢杜在,凯尔公司的一位职员也在。丢杜起 身,当这位职员的面,一扬手把两元小费扔给了女侍。女侍受宠若惊,大 概从来没得过这么多的小费。丢杜给凯尔公司的人一个信号:我财力雄厚, 你们想挤垮我,痴心妄想!      没多久,凯尔在他的已洛克式的洋宅举行家庭舞会,请柬还送至他的 死对头丢杜家中。凯尔的家庭舞会,十分排场奢侈,众多的光临舞会者, 皆留下这种印象:凯尔制冰,看来真是赚了不少哇!      其实丢杜与凯尔,都在打肿脸充胖子。丢杜售冰4仙一磅,完全是亏本 买卖,他现在差不多亏光了积蓄下的盈利,考虑是该撤退,还是举债经营。      凯尔的市场占有量确实在与日俱增,他一开始就制定流血竞争的策略, 但卖得愈多,也就亏得愈多。原以为流血竞争能速战速决,没想到丢杜是 块牛皮糖,吞不下,也嚼不烂。凯尔是集资经营,说难听点,就是借债维 系。      两人鏖战,都打红了眼,都闹不清对方的实力到底怎样,究竟是盈是 亏。      这场血战之所以能长达10多年,是因为港埠的英美两国财团做他们的 后盾。凯尔很早就得到以渣甸洋行为首领的英资集团的支持;丢杜发生财 务危机,向旗昌洋行大班诉苦,很快得到以旗昌为首的美资集团的资助。      因此,香港早期的冰块大战,实际上是英美两国财团在远东实力的一 次较量。                                     冰融雪化      1880年,年迈的丢杜停止了向香港运冰。他作出决定前与旗昌大班会 晤,丢杜说他已身心憔悴,准备收场回美国养老。旗昌大班沉默不语,然 后劝丢杜再观望一阵。这表明,美国财团已对丢杜取胜不抱指望。这是在 英国的殖民地,美国财团无法与其抗衡。      丢杜停止了输冰入港,凯尔还不知道丢杜已休兵,只差没竖起白旗。 这之前,丢杜公司常会发生断冰之事,海上航行,变幻莫测,延误船期, 合情合理。      焦头烂额的凯尔,这时正在做垂死挣扎。渣甸洋行大班,已向凯尔发 出最后通牒,再不扭亏为盈,他们就要“断奶”。这意味着,英国财团对这 场劳民伤财的马拉松商战丧失了信心。      丢杜在撤退回美之前,决定拜访凯尔一次。心想反正不准备在港做生 意,就没有必要留下一个仇敌。      在家中,犹如一头受伤的困兽的凯尔,听到印度仆人报告丢杜先生求 见的消息,脑中马上跳出一个信号:“丢杜该不是来求和的吧?”凯尔跑下 楼去,在门厅把丢杜一抱,说:”老伙计,您终于来啦!正如我的中国通译 
… 页面 33…

 (翻译)说的一句中国成语,两败俱伤,不如握手言和。”      言和?丢杜一楞,觉得这样再好不过。丢杜说:“对,对,我们合并吧, 联手占据香港的冰块市场,谁敢再与我们竞争!”       “丢杜先生,您再不来言和合并,我都快撑不下去了,您不知道,我 好几回给债主逼得走投无路,真想跳维多利亚港。”       “唉,过去的事就别提啦,提起让人心酸,我的那些美国朋友,开始 一个劲怂恿我跟你火并,到后来见无利可图,就撒手不管。跟你说实话, 我今天来本是来告别的,想撤回美国去。既然凯尔老弟有心合作,我就不 走啦”      两人抛弃商场的狡诈,快言快语,互倾苦水,最后,两人竟抱头而哭。      1880年12月31日,丢杜、凯尔收拾残局,舔净伤口,正式组建香港制 冰公司。公司性质为有限公司,注册地址是皇后大道7号,即公司总部写字 楼。所属物业有雪厂街雪厂、春园街制冰厂、铜锣湾制冰厂等。      凯尔物业居多,任董事长,丢杜任总经理。合并后的制冰公司,独霸 了香港的冰块市场,垄断了价格——马上提价为每磅5仙。那时从美国引进 一个新名词:托拉斯。有人称香港制冰公司为制冰托拉斯。      香港政府对企业经营采取不干预政策。实现垄断的制冰公司大班们, 该可以高枕无忧了。                                     渔翁得利      谁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呢?      凯尔与丢杜的蜜月非常短暂。两人均是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这种好 斗的作风自然也会带到合组公司来。没多久,两人爆发冲突。凯尔咄咄逼 人,丢杜仍是牛皮糖的老脾气,令凯尔无计可施。      这时候,人工冰已经过10多年的检验,渐为消费者完全接受,天然冰 不再具备优势。经过成本核算,从北美输入天然冰不及就地制冰成本低。 凯尔抓住这一事实,重新向丢杜发起进攻。丢杜毕竟年迈力衰,不再与凯 尔交锋,渐渐退出日常经营。      一年后,凯尔以丢杜健康原因为理由,把丢杜的总经理一职夺过来, 独揽公司大权。丢社也确实感到力不从心,连顾问一职也不要,闲在家中 饲养奶牛。稍后,他出让股份,回美安度晚年,制冰公司成了凯尔的家族 产业。      这起“宫廷政变”,渣甸洋行的大班们了如指掌。不过,他们还不想这 么快将其归于渣甸的旗下,且让凯尔从从容容把公司的一切理顺。      1883年,凯尔踌躇满志从英国引进新式制冰机。安装调试,步入正轨, 出冰量不但大,且成本低。      渣甸洋行大班认为时机成熟,把凯尔召进总部大班办公室。大班向凯 尔诉苦,说本商行在新加坡的投资失败,需要注入资金,而子公司的经营 状况均不佳,本商行己陷入财政危机。      凯尔是明白人,一听就知渣甸洋行逼债来了。往昔与丢杜血战,凯尔 向渣甸洋行借债经营,至今早已过偿还日期。渣甸新任大班口头说不必急 于还,如今口说无凭,契据才是铁证。凯尔购买新设备,向东藩汇理银行 借了一笔巨款。现在别说向汇理银行再借钱,向所有的英国银行与商行都 
… 页面 34…

借不到钱——他们会看渣甸的大班眼色行事。      识时务者为俊杰,否则,与渣甸对抗,必是以卵击石。凯尔主动提出, 把制冰公司交渣甸洋行管理。就这样,渣甸大班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香港 制冰公司归为囊中之物。      渣甸洋行一直经营到1918年,物在人易,无论是渣甸大班,还是制冰 公司的执行总经理,早已换了新人。                                     温逊牛奶      现在该谈谈香港的奶牛饲养业。      养牛与制冰,看似毫无关系,其实大有关系。牛场挤的奶,与雪厂制 的冰调在一起,就是一种上等饮料:冰镇牛奶。      当时的牛奶只有鲜奶,奶粉与罐头酸奶是好些年后才有的事。香港开 埠后,有少数富人从英国荷兰海运来奶牛,在自家的后院饲养,所产的奶, 只供家人享用。另外,也有人挤中国黄牛和水牛的奶。香港的农家寥寥无 几,鲜奶不仅数量有限,并且口味甚差。      华人除北方及西北西南的游牧居民,均无喝奶的习惯,嗜好喝奶的西 人常抱怨华人没有奶牛饲养业。      这件事,英国的温逊医生常挂念心中。他在看病时,常会叮嘱病人喝 牛奶滋补身体。病人通常是摇头,好心的温逊医生就把自家奶牛挤的鲜奶 送病人喝,还配有冰块冰镇。病人感激涕零,温逊就扩大养牛的规模。温 逊住宅的院子成了养牛场。      养牛需雇用工人,温逊就向病人收取适当的费用,作为养牛的补贴。      温逊太太建议:你何不办一家奶牛场,向家中没有奶牛的人提供鲜奶, 你这样弄,弄得客人都不敢上我们家来。1886年,温逊牛奶公司注册开业。 牛场设在铜锣湾的荒坡。温逊的事业带慈善性质,港府免费批给他地皮, 条件与当年批给丢杜开雪厂地皮大致相同,即廉价供给公立医院病员鲜奶。      温逊的鲜奶价格合理,更因为西人对鲜奶的需求处于嗷嗷待哺的饥渴 状态,鲜奶十分走俏,供不应求。常有西人带容器站在奶牛旁,等奶挤出 来。      见这情景,温逊高兴地对太太说:“看来我们干得不错。”太太说:“那 我们就该干大一些,你干脆把医院的职辞了。”      温逊辞了职,一心从事奶品业。除鲜奶,还向港民提供奶油。由于温 逊的奶油,带动了香港糕点业的发展。第二年,温逊太太生日,一位西式 糕点商,赠送了一只采用温逊奶油制做的巨大生日蛋糕。      温逊的事业蓬勃发展,后起的奶牛场,无人可与温逊公司竞争。      1896年,温逊公司遇到空前灾难,奶牛发生瘟疫。温逊得知这一讯息, 马上托人通知其他牛场的场主,尽快采取隔离措施。原来人们买鲜奶,喜 欢这家跑到那家,呆在奶牛旁等待,甚至帮忙挤奶。这时,所有牛场都禁 止外人进出,禁止配种;饲养人员进牛场,得换衣更鞋进行消毒,以免交 叉感染。      结果,只有温逊牛场的奶牛全部死光,其他牛场均安然无恙。温逊公 司遭到毁灭性打击,业务全部停顿,实际上已破产。      一位牛场主问温逊,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干,温逊说,“我不能看到香港 
… 页面 35…

人喝不上鲜奶。”众牛场主为感谢温逊救牛之恩,提出一家捐一头奶牛,让 温逊重整旗鼓。      温逊谢绝了众同行的好意。      温逊按照公司法,重建牛奶公司,名称是香港牛奶有限公司。在股东 会议上,众股东一致推举温逊为董事长兼总经理。      温逊晚年,因其高尚品德与对香港奶业的卓越贡献,被英王授予荣誉 勋章。      1900年,牛奶有限公司成为香港牛奶业的巨擘,获利甚丰。公司扩大 规模,在当时尚未开发的薄扶林购买大片土地,垦荒办农场。农场除种植 奶牛青饲料外,还种植蔬菜、瓜果、花卉、热带珍奇植物,等等。数年之 后,公司又在薄扶林开办第二奶牛场。      温逊辞去公司大班职务,一心在薄扶林养牛。大班一职,由诺贝尔接 替。      1904年,诺贝尔收购太古洋行的肉类冷藏库。太古洋行的冰源是自制 的,这次收购,成为牛奶公司介入制冰业的起点。      当时制冰业的巨头,是渣甸洋行旗下的香港制冰公司。                                     冰镇牛奶      时间到了1918年。      这对渣甸洋行的制冰公司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年关。1845年,港府免 费批给美商丢杜一块地皮建雪厂,限期是75年,即到1919年期满。那么, 在期满的前一年,业主渣甸洋行就应提出申请,继续使用雪厂的那块地皮。      港府鉴于制冰已成为盈利事业的事实,向重提申请的渣甸洋行正式答 复:同意渣甸公司继续使用雪厂地皮,租期为999年,批价是12500港元。 这么长的租期,实际是归租地者永久所有。      渣甸大班则认为要价太高,指出雪厂地基低于马路,潮湿异常,除了 做冰库,无法适宜他用。“本行只能出价8000港元,并且要分5年交清。”      双方争执不下,最后矛盾交港督佛兰西斯·梅轩利解决。当时,很多 洋商指责港府给渣甸洋行太多恩泽。梅轩利不得不考虑西人的良意,维持 港府原有决议不变。这样,摆在渣甸洋行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依港府 的开价,买下雪厂地皮;要不,只有让港府收回那块地皮。      渣甸大班怒气冲冲走出港府,显然是谈崩了,未遂己意。大班扬言道:  “没有雪厂储冰,我就不办制冰公司!”      此事在洋商中传得很开,不少洋商幸灾乐祸,称赞港督为他们出了怨 气。洋商普遍认为,渣甸大班是要挟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