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传统与变迁 >

第26部分

中国:传统与变迁-第26部分

小说: 中国:传统与变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影响,将“理”视为先天存在的起决定作用的超验实体,对此戴震针锋相对地提出,“理”是万物的内在结构,强调“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认为“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用“理存于欲”的命题反击了理学家所谓“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教。仅仅儿句话无法全面介绍戴氏的思想,不过有一点很清楚,即像戴震这样自成体系的思想家修正了“宋学”,但他并未推翻“宋学”。朴学家的贡献其实仍未跳出传统的藩篱。
官方对学术的控制
18 世纪时的大多数学术研究是在朝廷的控制下进行的。雍正帝曾兴建大量学术机构以吸引学者,乾隆在60 余年的漫长统治生涯中,命人编撰了57 部大型图书,清代的学术研究都不同程度地依赖于政府、例如,戴震出身布商家庭,本人靠在权门坐馆教书为生。他在1773 年被乾隆任命为《 四库全书》的主编之一。该书广收前代书籍,分经、史、子、集四部,用1 。 5 万名抄手费近20 年之功才‘抄写告成。《 四库全书》 起初以《 永乐大典》 为蓝本,但实际为3 。 6 万余册,远远超过前者的11095 册:全书共缮写了七部,《 四库全书总日提要》 对其中的全部著作做了介绍和评价。
在编撰《 四库全书》 的十多年中,清廷篡改、销毁了反清或诽谤前代异族政权的著作在这场浩劫中,共有2300 部书被列为禁书,还有350 部亦被禁印,这些书的作者也都受到厂迫害,甚至连碑文中的姓名也被挖掉。当时的“检察官”说,书中虽无大逆之言,然多有沽名之谈,焚之可也。又如,当时某人编写词典时不慎犯了孔子和皇帝的圣讳,一家22 日全被押往京师问罪,他本人被斩首,两个儿子及3 个孙子则发卖为奴。
充满文化情趣的生活
为了罗致知识分子,清政府主要依靠的是缙绅阶层。在文化领域内,平民百姓并无多少露面机会。对他们而言,道教和佛教思想仍是他们对宇宙万物看法的来源,而他们关注的中心仍不外是家长里短一类的事情。我们对“地主”已有不少了解,他们往往出身书香门第,居住在城市中,有办法也有闲暇来赏玩林泉、古董或习字作画。他们还常常阅读小说,或去戏楼观剧。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及清代的斗彩瓷器自然远在风靡欧洲之前就为中国文人雅士所珍玩。这些入侵润在中国伟大的文化传统之中,无不精于古董的收藏和鉴别。这是他们所受教育的自然结果。他们充满了人文理想,一心沉洒于传统的价值观之中。
这种充满文化情趣的生活,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的商业化城市中,可以说直接继承了南宋的风流余绪。如以西湖著称的杭州,以美女著称的苏州均为其中代表,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即为当时的写真。绘画是文人雅士的一大消遣,文人画在明清时也非常流行。明代画家有姓名可考者逾千人,清代画家自然更多。明代诸帝不少人都喜爱艺术,如宣德皇帝( 1426 一1435 年在位)本人即是一名很有天才的画家。南宋马远、夏圭一派的绘法不乏传入,而在苏州则出现了另外一批文人画家,其代表人物董其昌(1555 一1636 年)主张书画同源,强调绘画要有“士气”,推崇“南宗”绘法,主张绘画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7 世纪成书的《 芥子园画谱》 对一些绘法术语通过图示都做出了解释。董其昌及其同行推崇中国画的传统并赋予其经典的地位。清时皇室都收藏了大量绘画,如乾隆就收藏了约8000 幅之多。
中国画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艺术再鲜明不过地体现了道、释二家的精神。此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但并不能影响全部。圣贤的思想虽控制了公共生活领域,但它控制不了个体的性灵。结果是,上层人士的日常生活和他们读来消遣的书中所描写的生活便很是相似了。
大学
蒲松龄(1640一1715年)的《 聊斋志异》 成书后不久即风靡于世。这部书继承了唐代传奇小说的风格,如讲述一名书生独处书房,忽有二妹出现并争相献媚,该书生遂与之缝蜷,疲而将死之时才发现她们乃是女鬼或狐仙。这种故事自然难以见容于儒家思想,但由于作者文笔典雅,该书在文人士大夫中大受欢迎。
当时还出现了不少的白话小说,这些作品想象力丰富,情节曲折,细节真实生动,因而很受大众的欢迎。其中不少作品来源于宋末和元代的话本,但成就最著者还是明人的小说。如《 水浒传》 ,宋代已有唱本流传,元杂剧也有取材于此者:,该书的雏型是一些自成章节的话本,在这些话本中原先的“盗匪”成了“忠义”的英雄,他们共108 人,均是被逼上梁山的良家百姓。《 水浒传》 一书最后由几名文人作者修润定稿,成为一部几个世纪以来始终脍炙人口的“抗议小说”。
由一名作者独力创作的首部现实主义大作,是《 金瓶梅》 。该书产生于晚明,讲的是日常都市生活和寻欢作乐之事,一反鬼神传奇的写法,而且对女性个体做出了令人信服的描写。这部书的价值在于尽管其中不无渲染色情的成分,但它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家庭生活和世态百相。
曹雪芹著的《 红楼梦》 是中国家族小说的第一杰作。曹氏先祖为汉军旗人,祖父曾出任江南织造的肥缺,康熙南巡时曾4 次驻胖曹家。曹雪芹的祖父雅好文学,曾出资印行《 全唐诗》 ,无怪乎在他身后负债累累了。雍正帝于1728 年抄没了曹家的财产,其中包括南京的13 处房产及300 英亩的田产。曹氏上下114 口人也陷入了贫穷的境况之中。曹雪芹幼经富贵,此时却穷愁潦倒,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创作《 红楼梦》 。在书中他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一个钟鼎之家的没落过程。其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不过是其中最富悲剧性的一个情节罢了。
当瓦肆中的说书艺人逐渐为白话小说家所取代后,戏剧也渐渐从案头走向了舞台。这种艺术形式综合了唱念做打及插科打浑等表演技术,但在剧本中不过廖寥数语便一笔带过,远不足以成为吸引士大夫的文学样式。今天人们往往将中国在帝国晚期的文化与同时期日本的情况相混淆。但前者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根植于传统之中的丰富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总结批判而非创新发展,在某些方面甚至有重复和没落的迹象。以建筑为例,明清的宫殿建筑与古代几无二致:汉白玉的基座,红墙绿瓦,雕梁画栋。但这时的建筑已呈现出衰败的迹象。唐宋建筑以复杂的大型斗拱同梁柱一道支撑屋顶,这种集实用、审美于一体的建筑式样今天在日本奈良尚可见到,但到了明清时,斗拱渐小渐繁,已失去了支撑建筑的功能而沦为一种纯为美观考虑的装演。
四、衰落的开端
军事的衰败
清朝在18 世纪显露出的衰败端倪主要体现在八旗部队战斗力的下降、上层官僚的腐败及人口激增所带来的生活贫困几个方面。纵横东亚近200 年的八旗部队逐渐失去了战斗力,像官史中大肆渲染的乾隆帝“十大武功”,其中大部分都是前代的军事成果。
这“十大武功”中有3 项我们已在前文提到,即对准噶尔部的两次平叛及用兵新疆回部。其余7 次都是在已有疆土边界上的自卫战争:对四川叛乱的两次镇压,对台湾起义(1787 一1788 年)的镇压,4 次征伐缅甸( 1766 一1770 年)、越南(1758 一1789 年)及尼泊尔的廓尔喀族(l790一1792 年这次征伐被乾隆算成了两大“武功”)。乾隆手下的将军们(他们多为满洲人)也并不清闲,如福康安(卒于1796 年)曾用兵四川、甘肃、台湾及尼泊尔。为打击入侵西藏的廓尔喀人,福康安于1792 年率军西进1000 英里,跨过世界屋脊,将入浸者赶回了尼泊尔,后者从此逐年向清廷进贡,一直到1908 年才停止。
这几次军事活动都是在边界进行的,其指挥将领均为满人,耗费了大量钱粮,而且大部分都是被这些将军们挥霍掉了。例如,当时川滇山民造反,其人数不足3 万户,他们在山寨附近建造了数千石堡,后来清军用炮轰为了平地。但第二次人川平叛共费时5 载,消耗了700 万两白银,是当时国库收入的两倍。只有仔细研究了清代中期的这些军事活动之后,我们才会对其发动原因有所了解。仗打得越久,朝廷拨给的军晌就会越多。我们知道,福康安不仅在1780 年到1795 年之间做过好几省的总督,他还是权臣和坤(1750 一1799年)的亲信。
和坤是贪官的典型代表,他的发迹史与前代的权阉有些相象,正反映了当权者的年老昏庸。满洲人主曾费尽心机避免前朝的覆辙,如对亲王贵族、封疆重将、新的“蛮族”入侵者、各地豪门巨室、大内宦官、后妃外戚甚至朝中朋党等一切有可能危及帝王集权专制的因素,一律都小心翼翼地予以防范,但惟一不能避免的是皇帝会逐渐变老。乾隆65 岁时璧宠一名25 岁的漂亮的满族侍卫,即和坤,而此公不久得到了皇帝的宠信,很快从一名五品侍卫升任大学士,贪赃弄权达20 余年之久。他在朝廷的户部、吏部都有亲信,和坤本人则一度身兼20 个官职。和坤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由贪官污吏组成的小集团,在朝中颇有势力。和坤倒台时,抄家官员报告中说他的财产竟达巧亿美元之多。
有和坤带头,我们不难理解武官们是如何搜括民财的了。八旗部队装备越来越差,训练则越来越少,士气也越来越低落。靠炯吃饭的将士们都忍受着物价上涨的压力,一贫如洗的旗人们禄米不够吃,不得不从艺、经商、干脆挺而走险或小偷小摸来维持生计。最后,在清朝承平100 多年以后爆发的农民起义中,满洲军队的腐败无能完全暴露无遗。
白莲教起义
1796 年至1505 年在汉水、三峡一带的鄂、川、陕边境爆发了白莲教起义。起义者多为逃亡农民,他们原本开荒自食,但由于政府管理不力,这些人不堪忍受税吏的催逼,遂仿照元末明初的“白莲会”揭竿起义。他们宣传说弥勒佛即将出世渡人,标榜要反清复明,并许诺将世人渡出苦海。这次起义的矛头对准了满清统治者,但造反者并未发展出一套系统的理论或建立政权制定年号,初期大多为散兵游勇的游击作战,与清兵争夺山寨及人马粮食,最后被和坤部下的清兵镇压广F 去。叛乱与平叛双方在交战时都给当地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这次平叛与前代有很多共同之处。首先需要整顿八旗军队的纪律,整伤士气。嘉庆帝于1799 年掌权后起用了一批强有力的满族将军,旗军渐有起色:另外,清政府还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术,并且在各地组织团练对付起义军队。由于起义对生产造成很大的破坏,一些剩余劳力纷纷加入团练谋食。政府在围剿之外,还采取了招安政策,通过大赦和封官、悬赏的许诺分化义军的力量。这样清军多管齐下,最终产生了效果,yJ上一节败退的八旗军队得以苟延残喘。不过满洲军队百战百胜的神话也就此打破。〕 清廷之所以能够最终平叛,实际上靠的是地方上的30 万团练武装力量二而平叛以后如何处理这些武装却也成了清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
人口的增长
18 世纪时中国享受着史无前例的承平和繁荣,人日空前增长,但是人日的增长最终却破坏了这种承平和繁荣的局面。官方的人口统计表明,1741 年全国人口为1 。 42 亿,到了1851 年则增至4 。 32 亿。这样的增长速度放在一个不断有移民加人、逐步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倒还可以理解,但像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型前现代社会就着实让人感到惊奇了。
不过.照清朝计算人口的方法来看,这个人门数字并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1741 年,清政府靠保长或甲长申报的村民情况来统计全国人口。保长除了让每家每户在门牌挂出标明家庭人口情况的号牌以外,还要负责处理地方上的偷盗、赌博、铸私钱、贩私盐种种不法行为以及注意外来人员的动向等事务。此外,这个统计中涉及的出生、死亡、妇儿、移民及少数民族人口既不一致,也难以可信。总之,前现代时期的中国并不具备今天意义上的人口统计。相反,每年的汇报人日成了走过场的例行公事。有些省份汇报的人口逐年按0 。 3 %或0 。 5 %的比率增长,连乾隆都认为:“每年增衍人口竟皆相同,可笑之极。 ”
清代这种带有诗意的人口数字表明中国人口的增长并不那么突然,早期人口可能多于统计的数字,而晚期则叮能过多地统计了人口几如明代人日总数不超过6000万,竟与约1500年前汉代的人日差不多。我们不妨认为明代人口至1600年已增至1 。 5 亿,清初人口亦与之大致相仿。清政府在18 世纪初开始实行“摊丁入苗”政策,从此赋税均按1711 年的人口来征收,这可能导致了虚报人口现象的发生。先前的地方官们为了减轻赋税负担而隐瞒人口,现在为了取悦皇帝、渲染政绩又纷纷增报人口 。朝廷要求地方详细统计人口,于是人日越统计越多。到了1800 年,中国人口可能为3 亿左右,而非当时奏报皇上的3 。 5 亿。
即使如此,这在一个并未进入工业化社会的农业国家里也是一个惊人的增长数字。史学家们将之归结为国内承平、开发耕地、种植快熟稻种促进了粮食增产的结果。古代种稻在插秧后150天稻子才会成熟。自从南越引进早熟稻种后,成熟期减到了100 天,之后又从6O 天减到40天,而到了19 世纪只需1 个月即可成熟了。这样就有可能种植双季稻或3 季稻。另外,美洲的玉米、甜薯、烟草和豌豆也于16 世纪末、17 世纪初传入了中国。甜薯成为南方穷困人口的主食,因为它能在无法种稻的沙壤土中种植,而且产量超过任何一种作物。除去以上原因,卫生保健条件的改善、外贸和工业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国内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不管清代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增长并未引起清代统治制度的相应发展。人口虽然增长了一倍,但民政、军事却日渐腐败,国内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