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的愤怒-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机〃,在德国货币剧烈的贬值过程中发生了大规模的财富转移。与以往任何武力驱动的**裸的掠夺相比,这种转移更文明也更残酷。“任何一个手上有一些美元或英镑的外国人,在德国都可以生活得像国王。几个美元可以使人过得如同百万富翁一般。外国人蜂拥而至,四处以便宜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价格,抢购德国人的家庭财富,不动产,珠宝和艺术品。巨大的社会财富遭到疯狂的无形洗劫,无数德国人倾家荡产,美元或英镑的购买力被成无数倍的放大,巨大的财富在这美元英镑与马克间的狂跌和暴涨过程中,悄然易手。
用这种办法(超级通货膨胀)可以任意剥夺人民的财富,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却使少数人暴富,这个过程潜在地积聚了各种经济规律中的破坏因素,一百万人中也不会有一个人看得出问题的根源。
但是,在巴伐利亚的监狱里的希特勒,却看出了德国敬意崩溃的本质,他就提到:“黄金本位和货币对比是造成德国人民灾难的根源。”
希特勒上台之后立即开始着手恢复经济,当然主要是军工产业。在一系列的新政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下德国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失业率直线下降,对,是直线下降!你没有看错,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1938年时德国的失业率是1。3%。从1932年到1938年,德国的铁总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而铝镁以及车床的产量更是超过了美国。
从1933年到1939年,德国的重工业和军火工业增长2。1倍,gdp在这些年中更是实现了100%的增长。不仅如此,希特勒还带领德国完成了全国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重新整顿了国内的重工业基础体系,关键是还装备了一只世界上先进的军队。所以,如果你知道了这些伟大的创举,你就会觉得这是个奇人而且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个搞经济的天才!在希特勒面前,罗斯福俨然就是活泥巴的小屁孩。
仅仅5年的时间,希特勒把德国从战争赔款的沼泽地中带领出来,并且摆脱了欧美大多数国家还在持续甚至日益严峻的经济大萧条,同时更是实现了经济逆生长。这样的一个天才,这样的一位伟大的领袖怎么会不受人爱戴和尊敬?如果我们能回到1939年,我想我们也会加入到追捧希特勒的年轻人当中去,因为是他让这个日耳曼民族重新站立起来,是他带领国家从泥淖中走向富强,当然,前提我们是德国人。
试想一下,那响彻云霄的欢呼,如林屹立的手臂,气势恢宏的建筑,健美如神的运动员,这些无一不暗示着志在天下的实力和霸气。了解到这些我们就不会对人们为何会如此的信赖和爱戴甚至是无比地崇拜希特勒而感到莫名其妙和吃惊了,因为他让所有的人有饭吃,有工作做,他让家庭还是家庭,他让妻子还是妻子,他让父母还可以读晨报喝牛奶,他让孩子可以快乐地玩耍。
此时的希特勒个人威望已然达到了顶峰,这也确实是他的丰功伟绩,他这时不用再像以前一样进行激情昂扬的演讲,只需要在公共场合露个脸,摆摆那典型的举手礼,就已经有成千上万的民众和青少年如痴如醉一般迷恋这个神一样的人物。所以德国人对纳粹的选择以及信任和支持,并不是今天所谓的正统历史当中所记载的是建立在洗脑和欺骗上的。这话听起来其实很滑稽,就算希特勒有再大的能耐,他怎么能让全德国的人民来支持他,谁可能有这么大的能力欺瞒整个国家的人?实则是,希特勒带领纳粹拯救经济危机下的德国的表现以及德国老百姓得到的实实在在的经济实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实在的东西,远比那些宣传更具说服力。
——希特勒是治国天才,经济天才,毋容置疑。
——希特勒是演讲天才,毋庸置疑。
哪么希特勒在军事上呢?是天才还是庸才呢?
有人说希特勒是战争天才,有人说希特勒是战争庸才,其实在都是局外人的猜测,古德里安元帅在自己的回忆录里面,就对希特勒做了详细的点评,古德里安认为希特勒不是战争天才,他有一定的突发奇想的战争天赋,但希特勒并没有统筹全局的战略眼光,而且还常常插手前线军务,造成前线将领不知所措。
【说明:这三章暂时没有出现主角,绝不是作者把主角忘记,因为本书既然叫元首的愤怒,哪么分析希特勒就是必然,希特勒是本书绕不开的话题。求各种德粉收藏支持,兄弟们给力顶起啊!!!】
第三十章 希特勒是天才还是庸才(下)
最主要是希特勒喜欢紧紧地抓住军权不放手,从而错失了一些极为有统领全局的将帅,比如闪电战的发明者古德里安元帅就是其中一位,因为希特勒不愿放弃对国家武装力量的控制,古德里安始终没能座上德国国防军总司令的位置,就连总参谋长的位置都没有当上,最后还被安排到预备役里面任职,这是多么可悲的意见事情。德国最终因为希特勒的权力**而被送进了地狱。
事实胜于雄辩——
在古德里安被任命为顿河集团军群总司令之后,使古德里安第一次直接受到了希特勒的指挥,因为他正在兼任着三军统帅和陆军总司令的职务。直到现在,古德里安才亲自有机会看到他除了国家元首的职务以外,又怎样去尝试执行一个战争中最高统帅的任务,在过去古德里安一直都感觉到他对于军事决定的影响,最多只不过是间接的和遥远的而已。因为凡是有关作战的一切事件,都是受到严格保密的限制。所以古德里安自己很难作任何确实的判断。
在波兰战役中,古德里安们不感觉到希特勒对于陆军领导权的干涉。当他两次视察伦德斯特元帅的集团军群总部时,他对于古德里安们的情况解释,都很同情的加以听取,并且也同意古德里安们的意图而毫无加以干涉的打算。
至于说到挪威的占领,局外人对于这个计划始终是莫测高深的,希特勒对于西线攻势的态度在以前早已详细讨论过。在这个事件上,他完全越过了陆军总部,这固然很令人感到骇异和不满,不过他的基本观念,认为解决之道必须是攻势的,若从军事观点来看却是一点都不错,尽管他原定的时间并不妥当。诚然,他所拟定的计划大纲不可能产生完全解决,理由古德里安早已分析过了。在那个阶段中,他可能并不曾想到会获得那样伟大的战果。不过当a集团军群的计划使他能有这种机会时,他马上就抓着了这个观念,并且自己去适应它——尽管因为害怕冒险曾经加以某些限制。
他在敦刻尔克城外停止装甲兵的前进,固然是犯了一个致命的大错误,但是在当时,局外认却很难认清这一点,因为从滩头上所留下来的装备数量看来,足以使任何人都很难认清英国人撤运其部队过海的工作会有那样大的成功。
不过,由于缺乏一个“战争计划”,所以使对于入侵英国的作战缺乏适当的准备,而未能配合时机,这一点足以显示出德军领导阶层之失败,换言之,也就是应由希特勒本人负责。相反,任何并非实际在场的认却很难判断,转过头来对付俄国的决定,因为政治的原因是否真正无可避免。俄军在德国、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边界上的部署,的确使人很感到触目惊心。
站在一个军长和集团军司令的地位上,古德里安对于希特勒在原始攻击计划和第一阶段战役的作战指导,以及1942年夏季攻势计划所具有的影响作用都殊少认识。无论如何,希特勒对于克里米亚战役的指挥不曾加以干涉。当古德里安在1942年春季去谒见他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古德里安们的意图,并且也毫无疑问曾经尽可能使古德里安们在塞瓦斯托波尔获得成功。不过古德里安认为在该要塞陷落之后,第11集团军的调动是不合理的。
古德里安以集团军群总司令的身份,第一次直接受到希特勒的指挥,这也使古德里安对于其最高统帅权的执行有了第一次真正的经验。
当分析希特勒在作为一个军事领袖的地位时,大家决不可以鄙薄他,说他只是一个第一次大战中的“小班长”而已。
毫无疑问,他对于作战十分敏觉,像他采取a集团军群在西线上的计划即为一例。事实上,许多业余的军事家都常有这种天才,否则历史记录上就不会有那样多的王公都变成了指挥官了。此外,希特勒也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和想像力,使他能迅速了解一切技术事件和军备问题。他对于敌方最新兵器的性能十分熟习,并且对于敌古德里安双方的战时生产数字,能够整套的背诵出来,如数家珍。事实上,当他每逢谈到他所不愿意听的问题时,就会把这一套法宝请了出来以当作抵制对方的工具。毫无问题,在军备方面的许多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远见和过人的精力。但是他对于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天才却具有过份的自信,结果又常常引起不幸的后果。他的干涉妨碍了空中的顺利发展,而火箭推进和原子兵器的发展也都受到了阻碍。
此外,由于希特勒对于所有技术问题都深感兴趣,结果遂使他对于技术资源的重要性不免估计过高。在必须要用大量部队才能有成功希望的情况中,他却相信少数的突击炮或新式的虎型坦克即足以应付。
概括言之,他所缺少的就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军事能力,这是他的“直觉”所不能代替的。
希特勒对于一个战术机会固然十分敏觉,能够迅速抓住机会,但他却缺乏能力不能够决定某种作战计划的先决条件和实际可能性。他不能了解一个作战的目标和最后限度,必须要与时间和兵力成正比例,至于补给的可能性更是不在话下。他也不会认清任何远程的攻势作战,其所需要的兵力必须逐渐增大,远超过原始突击时所需要的。在1942年夏季攻势的计划与执行中都很明显地表现出上述弱点。另一个例证就是他在1942年秋季中对古德里安所说的话,他希望用一个摩托化的集团军群从高加索一直进入近东和印度。
在政治方面也和军事方面一样,希特勒对于何者为可以达到的,何者为不可以达到的,完全缺乏一种判断力。在1939年的秋季中,虽然他看不起法国的抵抗力,但他最先却不曾认清一个有正确计划的德军攻势,即足以有获得决定性成功的可能性。可是当他实际成功之后,因为条件改变了,于是他又错过了更好的机会。在每一种情况中,他所缺乏的就是在战略和大战术领域中的真正训练。
所以他活跃的心灵对一切足以勾起幻想的目标都感兴趣,这样同时追求几个目标,而且常常在战场上距离极远,遂使德军的实力消耗殆尽。他完全不曾了解下述的基本规律——在重点上的兵力决不嫌强大,为了得到决定性的目标,甚至于应不惜牺牲比较不重要的方面,或是不惜接受相当的冒险。所以在1942年和1943年的攻势中,他都不能倾全力以求成功。同时当情况逆转时,也不愿意采取任何紧急的补救措施。
第三十一章 业余军事爱好者(一)
【第五更送上,求收藏。】
至于说到希特勒的战略目标(至少就对俄国的冲突而言),大部分受到了政治考虑和德国战争经济需要的影响。在决定战略性目标时,政治和经济性的问题毫无疑问非常重要,不过希特勒的错误却是过份重视了这种成就,而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地理目标的保有,要重于击败敌方军事力量。事实上,从对俄国的斗争中看来,即可以了解当军事上胜负未决时,要想获得具有经济价值的地理目标,是颇有疑问的,而想长期的保持则更是不可能。在那个时候,还不能用飞机或导弹毁灭敌人的生产中心和运输体系。
战略毫无疑问应该是政治领袖手中的一个工具,但是他却决不应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在任何战争中,战略的目标都还是击碎敌方的军事防御力量。只有在确保了胜利之后,才能实现政治和经济的目标。
这样就要说到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希特勒的意志力,这对于他的领导性格是一个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而他对于这种意志力却是未免估计过高。他认为这种意志力可以贯彻到每一个士兵的心灵中,这也就足以使他的决定和命令获得成功。
很明显,最高统帅的坚强意志是胜利的一个必要先决条件。在紧要关头,领袖突然丧失了其意志力,结果往往就会功败垂成。不过这种必胜的意志却又与希特勒的意志不同,后者的根源是他自信他具有“天命”的任务。这种信念必然会使人丧失理智,而认为他自己的意志足以克服现实——不管敌人的兵力是否远占优势,不管时间与空间的条件,也不管敌方的领袖是否同样具有坚强的意志。
大体说来,希特勒在作其自己的计算时,是很少考虑到敌人的可能意图,因为他深信他的意志一定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任何的报告,不管如何可靠,只要一说到敌人的优势,他就会不愿意采纳,即使后者要比他强过了几倍。希特勒会毫无理由地随便驳斥这些报告,或者故意夸大敌人的弱点和引述德国的生产数字,滔滔不绝,使人不能开口向他进言。
在他的意志前面,任何军事指挥官在作决定时来当作基础的情况研判都实际上变得毫无意义。希特勒就是这样的不顾现实。
希特勒对于自己的意志力虽然如此估计过高,并且也如此忽视了敌人的资源和可能的意图,可是很奇怪的却是其决定的果敢程度并不能与此相配合。直到1938年为止,希特勒在政治方面节节胜利,可是这个人却已经变成了一个政治赌徒,在军事领域实际上却不敢冒险。希特勒本人所作的唯一果敢的军事决定,也许就只有对挪威的占领。甚至其原始计划也还是雷德尔海军元帅所提出的。尤其是在纳尔维克战况不利时,希特勒几乎又要命令撤出该城,无异于牺牲了整个作战的基本目标——使运输铁矿的路线畅通。
希特勒不敢作军事冒险,归根结底,攻击俄国的决定,也是因为不敢渡海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