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远征军史 >

第18部分

中国远征军史-第18部分

小说: 中国远征军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开罗会议之前和开罗会议期间,美国一直主张,为了使中国坚持继续作战,大量牵制日本军队,必须维持空运物资援助。由于空运每月只能供应一万吨物资,因此,必须打通陆上交通线。为此,最紧迫的任务,是在雨季到来前进攻缅甸,修建从印度经由缅甸通往中国的公路。要完成这个任务,最好应由中国陆军和英国海军共同完成。
  蒋介石接到罗斯福邀请后,指示史迪威和商震拟定在开罗会议上的提案。蒋介石希望打通缅甸陆上交通从而获得大量外援物资。因此,中国的提案主要是要求美国装备训练国民党军队,英军取得制海权,陆海配合,一举收复缅甸。这一提案经蒋介石、宋美龄、王宠惠讨论修改后确定。
  11月20日,商震、王宠惠、林蔚、朱世明、董显光等先行到开罗。次日,蒋介石偕宋美龄、周至柔飞抵开罗。22日,开罗会议在美纳饭店正式开幕。
  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及三国高级幕僚都出席了第一次大会。
  会议关于反攻缅甸问题,以英国蒙巴顿提出的提议为基础进行讨论。蒙巴顿方案主要内容:(1)英印军第一方面军出英坊,夺取更的宛河西岸,如得手则从北缅孟拱前进,与中国驻印军会师于密支那。(2)第二方面军进出吉大港,前进目标限于布提当。此方案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印度的安全。要求中国远征军从龙陵、畹町向腊戍、卡萨进攻。而腊戍、曼德勒是日军主力所在,中国远征军吸引敌人主力,进攻更的宛河之英军,可乘虚直入。蒙巴顿方案还只限于北缅作战,根本未提南北水陆夹攻。这一个方案,充分反映了丘吉尔的战略思想。
  丘吉尔虽然支持中国抗战,也希望打回缅甸,但他十分反对在缅甸进行大规模战役。这主要是由于:(1)他不希望看到中国人分享夺回缅甸的荣誉,进入英国殖民势力范围。(2)他认为对日作战的胜利,主要取决于摧毁日本海上交通线,封锁扼杀日本。主张首先攻打新加坡,夺取香港,而不应该在远离战斗中心的缅甸丛林中作战。(3)在缅甸的大规模两栖作战,会占用大量的登陆艇,影响拟议中登陆法国的计划。还会波及在意大利的大规模战役,违背英美先欧后亚的世界战略。
  蒋介石认识到二战大局已定,需要保存实力,对付共产党,担心英军不予配合,孤军深入,将会再遭失败。于是,针对蒙巴顿方案,蒋介石提出反攻缅甸必须海陆同时作战,海军切断日军的海上运输联络线,陆军才可能取胜。因此,陆军作战,必须等待海上作战胜利方能开始。也就是说,只有当英国在孟加拉湾发动大规模两栖作战,中国军队才能入缅作战。蒋介石还提出,每月从驼峰航线运送的一万吨物资,也不能因缅甸作战而减少。蒋介石反复强调,反攻缅甸之胜利关键,全在海陆军能否同时配合,仅仅陆军集中,而无海军集中,无胜利把握'注:梁敬淳:《开罗会议》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63年版第123页。'。但丘吉尔仍然以优先考虑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为借口,表示英国拟抽调海军使用于孟加拉湾,预计1944年5月可以集中,至于登陆问题,因登陆艇不够,必须视登陆法国的情况而定。
  此后,在蒋介石、丘吉尔双边会谈时,蒋介石提出,要求英国第二方面军从吉大港越过更的宛河进攻曼德勒。但英方认为这样战线拉长,后勤补给联络将会被切断,予以拒绝。
  当时中国抗战已进入第六个年头,在前线失利、外援缺乏的情况下,国民党文武官员和军队叛国投敌者,无计其数。美国担心中国因滇缅路截断而失去信心,单独与日本媾和。如果一旦出现这种局面,美国对日战争的前途将不堪设想。美国认为,击溃滇缅的日军可以使东南亚战略形势发生有利于盟国的根本改变,使美国在缅甸和中国的地位得到加强,还可以从中国对日本实施最后的攻击。因此,罗斯福对反攻缅甸始终持积极态度,力促英国积极配合反攻缅甸。他还坚持两栖作战进攻缅甸海岸,首先直接进攻靠近缅甸的安达曼群岛的“海益”行动'注:F·C·琼斯等,《1942~1946年的远东》牛津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上册第254页。'。
  由于中英双方各持一端,争论激烈,11月26日,罗斯福向蒋介石保证:美国可以拨出登陆艇,几个月内在孟加拉湾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两栖作战,南缅海军与北缅陆军同时作战。以此为条件,蒋介石同意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共14个美式装备师,供进攻北缅之用。
  但在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上,英方仍始终坚持不能派海军登陆,强调欧洲战争的重要。美国海军参谋长金海军上将、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罗斯福的参谋长李海上将都强调指出:美国对欧洲战争已经有了很大贡献,反攻缅甸是为运用中国基地及其人力,如按英国建议拖延反攻缅甸,必然会影响结束全球战争的时间。美国军方不能接受英国的建议'注:美国国务院《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第364~365页,1943年版。'。最后的决议记录了美国的观点,并说明今后应由美国总统与英国首相讨论反攻缅甸的事。
  蒋介石得到罗斯福保证后回国,马上进行入缅作战的部署。中国军令部为远征军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针和计划,要求各级部队和指挥机关“作战准备须于明年(1944年)2月底以前完成”'注: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3辑11册,军令部战史会档案(7138-2)。'。然而,丘吉尔仍坚持已见,在会议结束后第三天,他以书面形式通知英国三军参谋长:“首相希望将下列事实记录在案,即他明确拒绝蒋介石大元帅关于要我们在缅甸进行陆地战役的同时,负责发动一次两栖作战的请求”'注: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5卷第290页。'。再次表明了他顽固反对两栖作战、攻打缅甸的态度和立场。
  在开罗会议上,蒋介石还亲自或通过史迪威,向罗斯福提出要求美国提供武器,装备中国军队90个师。美国向中国提供10亿贷款。等到滇缅路打通之后,中国即出兵攻打广州、香港、台湾、上海。此后,美国派出10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参加华中、华南、华北作战。但没有达成具体协议。总之,开罗会议在反攻缅甸的具体方案上,中美英三国矛盾重重,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在政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
  1943年12月1日,由霍普金斯起草的开罗宣言正式发表。宣言宣布:中美英“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了一致意见。”虽然对此应该打很大折扣,但“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诸方面加诸敌人。”“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献》,世界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第163页。'。这对于鼓舞人心、威慑敌人,有积极作用。
  开罗宣言还宣布:“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注:同上。'。这一条具有重大意义,它谴责了日本自甲午战争和“九·一八”事变以来对中国的侵略,承认了东北、台湾、澎湖是中国固有领土,肯定了中国收复包括上述领土在内的全部失地,恢复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正当权利。
  德黑兰会议:
  开罗会议结束后,11月27日,罗斯福、丘吉尔到达德黑兰,从11月28日至12月1日,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德黑兰举行三国首脑会议。会议的中心是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和战后对德国、波兰的处理问题,缅甸作战也是会议的重要议题。罗斯福、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上,决定推迟缅甸战役。
  11月28日,罗斯福召集三军参谋长会议,研讨美国的全球战略。当时马歇尔就一再指出,丘吉尔和英国军方想方设法取消登陆安得曼岛水陆夹攻缅甸的计划。罗斯福立刻表态说:“进占安得曼岛可以阻断日本对缅甸战场的补给,很有必要。丘吉尔首相也曾向蒋主席表示:印度洋的海上力量即将大量增加。如不进攻安德曼岛,增加印度洋的海上力量有何意义?”'注:《美国对外关系,外交文件集,1943年的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号(FRUS,TheConferencesatCarioandTehran1943),华盛顿1961年版第478~479页。'当天下午3时,罗斯福与斯大林会晤,罗斯福向斯大林通报:美国正努力装备训练中国军队,并准备反攻缅甸。下午4时,三国首脑举行第一次会议。罗斯福总统发言,阐述盟国的世界战略,多次提到中美英三国反攻南北缅甸,打通国际通路,向中国输送物资装备,维持中国作战力量的重要意义。表明美国对协调欧亚战场,支持中国抗战的重视。
  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坚持要求实施“霸王”计划和“铁钻”计划,并且重申在战胜德国之后立即参加对日作战。在斯大林和罗斯福的坚持下,丘吉尔不得不放弃地中海战略,“霸王”计划占了上风,但他立即抓住这一机会,来否定“海盗”行动,提出英国参加了“霸王”计划,就不参加“海盗”计划。同时,可将用于登陆缅甸的登陆艇,集中用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他认为既然俄国已答应加入对日作战,利用中国作为反攻日本的基地就没有必要了。随后,英国军事首脑向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建议,研究斯大林的承诺对水陆反攻缅甸的影响'注:同上,第556~563页。'。
  12月1日,美中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公开发表,确立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同时三国都承担了“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的义务'注: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卷第2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02页。'。杜绝了蒋介石与日本单独媾和的可能,英美对中国可能退出战争的担心也随之消失了。
  12月3日,罗斯福、丘吉尔又回到开罗,举行第二次开罗会议,“海盗”行动成为双方激烈争论的焦点。次日,丘吉尔在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上提出:斯大林宣布在击败德国后参加对日作战,这就有了比中国更好的基地可以利用,丘吉尔进而提议取消对水陆夹攻缅甸的作战物资供应,以加强诺曼底及法国南部登陆作战的力量'注:《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923页。'。丘吉尔的意见受到美方军事人员的激烈反对。马歇尔认为,取消或延缓水陆夹攻缅甸计划产生的影响将不只限于政治方面。如取消“海盗”计划,中国军队就不会进攻北缅,北缅无战事,日本就更有力量抵抗美军在太平洋的进攻,甚至还有力量发动新的攻势。中印交通线也会受阻,中国军民的感情也会受到伤害。罗斯福也表示不能同意丘吉尔的意见。他认为:盟国有为中国做一点事的道义责任,中国也希望盟国取得南缅的基地来轰炸日军的交通线,如无绝对充足的理由,他个人决不准备放弃原定计划。
  12月5日,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继续开会,美国李海上将、金上将、马歇尔上将一再指出取消或延缓反攻缅甸的种种危害。英国空军总司令波特尔发言说:如果中国拒绝出兵进攻缅北,那么就减少空运对华援助物资。美国空军司令阿诺德反驳道:为协助中国防守昆明基地,空运物资还需要增加'注:《美国对外关系,外交文件集,1943年的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号》第700~703页。'。罗斯福表示在蒋介石离开开罗时,他曾向蒋许诺:水陆夹攻缅甸计划与登陆安德曼岛同时进行。如果苏联不按时履行诺言,那我们就会既丧失中国人的支持,又没有得到苏联的帮助。但是丘吉尔仍然坚持认为:影响中国继续作战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国能够从空运中得到多少物资,而不是是否实行水陆夹攻缅甸。根据英国军方计算,太平洋、印度洋英美海军登陆艇不够攻打缅甸两栖作战之用,组织运送南缅作战的部队需要的船只和登陆艇将会对“霸王”计划起不利的作用'注:同上,第254页。'。此外,据蒙巴顿的报告,南缅登陆作战需要的兵力大大超过了开罗会议时的估计,建议延缓水陆夹攻缅甸的计划,把它放在雨季之后再考虑。出于对影响“霸王”计划的担心及其他一些因素的考虑,罗斯福最终同意取消“海盗”计划,双方决定:“对日作战的主要力量应用于太平洋”'注:同上,第766页。'。
  会后,罗斯福、丘吉尔电告斯大林:“我们已经缩小了原定在3月份在孟加拉湾进行的作战的规模。以便有可能增加进攻法国南部用的登陆工具”'注:苏联外交部《1941~1945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同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通信集》第114页。'。丘吉尔后来回忆说:“我们终于说服罗斯福总统收回他对缅甸战役的诺言”'注:约翰·莫尔顿·布卢姆:《战争年代1941~1945》(JohnMortonBlum:Yearsofwar1941~1945)波士顿1967年版第111页。'。12月5日晚,罗斯福将英美的决定电告蒋介石,至此,从1943年初美中英反复商议的南北反攻缅北计划化为子虚乌有。
  12月9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表示不能同意取消或延迟反攻缅甸的建议。蒋介石认为中国战区经济的困难比军事上的困难更严重。已经不可能再继续支持六个月。德黑兰公报表示:“同盟国将集中全力打击德国,日军必将集中力量解决中国问题。深知阁下为一现实主义者,敢掬诚奉告”'注:罗曼纳斯·森德兰:《史迪威指挥权问题》华盛顿1956年(Sti1well‘smandProblem’s)第74~75页。',蒋介石要求为了表示美国真正关心中国,美国应立即宣布贷款10亿美元给中国,以解除中国经济的困境,增强作战能力,并从1944年春季起,将中国空军和美国驻华空军飞机增加原议数量的一倍。同时从驼峰航线空运物资提高到每月2万吨。12月17日,蒋介石和史迪威商谈以后,又致电罗斯福接受延期反攻缅甸的建议。蒋介石重申,在1944年,中国单独进攻北缅打通滇缅路的希望很小,恳请美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