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传奇 >

第257部分

明末传奇-第257部分

小说: 明末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权相害取其轻。

认真思考之后,郑勋睿终于决定妥协了,这是他第一次的妥协。

“徐先生,你说的很有道理,我若是强行弹劾,于事无补,况且朝廷之中,一些大人都是虎视眈眈,恨不得我出现什么问题,好蜂拥而至的弹劾,前些日子收到刘宗周大人的来信,我是很有感慨的,刘大人不愧是大儒,看问题还是有着自身底线的,对于四公子的做法,深恶痛绝,很可惜,刘大人这样的大儒,在东林党人之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至于说给皇上写密折的事宜,还是算了,不过对于征收拖欠的农业赋税事宜,我还是要表达出来自身的看法,泛泛的表示不合适,还是可以的。”

徐望华点点头,他也明白郑勋睿的某些顾虑。

“属下觉得,大人不妨给张大人回信,说到担忧的方面,至于张大人是不是能够理解,那就无法左右了。”

徐望华离开东林书屋之后,郑勋睿的神色很不好,在屋子里踱步。

这种受制于人的滋味很不好受,明明知道朝廷可能要做出错误的决定,还不能够公开的表示反对,因为这是以卵击石的做法,对于自身会造成极大的伤害,但若是不开口阻止,百姓会遭殃,大明天下有可能出现极大的动荡。

难道风雨飘渺的大明,真的要在天灾和**之中轰然倒下吗。

难道历史的宿命真的无法挽回吗。

郑勋睿看着桌上的地图,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既然无法阻止朝廷里面发生的事情,那他就开始埋头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在最短的时间之内,集聚最大的力量。

第四百一十四章洪门的转变

尽管婚期临近,郑勋睿马上就要迎娶徐佛家进门,可这个时候,他想到的不是如何的筹备婚礼,其实也没有精力去考虑婚礼的事情,这些事情只能够让文曼珊去处理。

郑勋睿的主要精力,几乎都在火器局和洪门这两个方面。

经过了几个月的运作,洪门的规模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洪门刚刚开始成立的时候,其目的是为了能够维系漕运的顺利进行,但这只是表面上的任务,其实郑勋睿就任漕运总督之后,已经耗费了很大的气力整顿漕运,无数的黑幕被打掉之后,漕运迅速的恢复正常,一旦各项的规矩建立起来,漕运就顺利很多,也就没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做了。

洪门真正的作用,在于做一些郑勋睿不好直接出面做的事情,现如今动摇东林党人在淮北的根基,就需要洪门出面来做了。

郑勋睿选择的突破口,是重新确定商贸赋税的收取额度,开始做张居正和魏忠贤都做过的事情,以商贸赋税来充盈府库。

这是大事情,操作起来需要特别的谨慎。

不要看淮北的东林党人、复社和应社的读书人都低调了很多,可这里还是东林党人的根据地之一,特别是在扬州、淮安和庐州一带,大量的士大夫和商贾聚集,他们富得流油,生意做的很大,且大量的兼并土地,却不承担任何的赋税,沉重的赋税全部都是底层的百姓承担。

士大夫和商贾之所以能够愈发的富裕。却不承担任何的责任,原因就是他们的代言人东林党人在朝廷之中掌控决策的机器,所做出的决定。悉数都是对他们有利的。

郑勋睿不反对士大夫和商贾富裕起来,他绝不会仇富,但富裕起来的士大夫和商贾,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说白了也就是承担大量的赋税,一味索取却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这样的好事情不应该存在。

南方的情形比北方稍微好一些。遭受的灾害没有北方那么多,老百姓勉强能够稳定下来,加之郑勋睿出任漕运总督之后。几乎全部更换了淮北四府三州的全部主官,淮北各地的官府,执政理念就需要以百姓为重,保证百姓至少能够有饭吃。不至于饿死。

可官府的收入来源有限。依靠的全部都是农业赋税,这些赋税能够维持官吏的俸禄就不错了,正常的开销都无法全部承受,怎么可能拿得出来银子去救济百姓,几个月的时间下来,所有救济百姓的开销,都是总督府想方设法筹集钱粮解决的。

这种局面不可能长期维持,否则总督府和官府最终会垮掉。无法救济百姓。

改变此等局面的办法,就是大规模的征收商贸赋税。而且是从流通的环节征收赋税。

淮北的地域很是特殊,这里商贸的规模,居于大明之首,一方面是因为漕运的刺激,另外一个方面是因为地域的特殊性。

也正是因为有了漕运的刺激和地域的特殊性,郑勋睿才敢于在淮北动手,诸多的漕运码头都归总督府管辖,这里的商机是商贾无法拒绝的,就算是大规模的征收商贸赋税,不少的商贾也不会选择离开,他们在其他的地方,找不到如此好的商机。

就算是有商贾选择离开,那也不用害怕,会有更多的商贾来填补空白。

至于说南直隶其他的地方,包括浙江等地,同样会遭受到影响,除非他们的商品不通过淮北这片地方,选择从湖广、河南等地绕道进入北方,那么总督府就征收不到赋税,但这样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湖广与河南等地,流寇肆掠,而且离开了运河的支撑,一味的走陆路,商品运输的价格大幅度的提升,这是商贾无法忍受的。

从这方面来说,郑勋睿是卡住了商贾的脖子,让他们无可奈何。

被士大夫和商贾兼并的土地,郑勋睿一样不会放过。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规定,有功名的读书人,包括秀才,不管拥有多少的耕地,都是不承担农业赋税的,当然那样做的前提,是有功名的读书人,拥有的土地也不是很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士大夫和商贾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多,鉴于这样的情况,张居正后来的改革,实施一条鞭法,对此做出了重大的改变,规定士大夫、官僚、进士、举人和秀才,都要承受农业赋税,他们能够免去的赋税不多,按照维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田地计算,维持生活的田地不征收赋税,其余耕地同样需要承担赋税。

张居正的这个改革,后来遭受到士大夫阶层的疯狂反扑,最终夭折。

其实大明的农业赋税,额度是很低的,正常情况之下,农民完全可以承受,可惜数百年的传承下来,被士大夫兼并的土地越来越多,士大夫不承担农业赋税,那么有限的农业赋税,就要平摊到老百姓的头上了,土地没有增加,赋税无形之中增加,这导致老百姓无法承受,也导致更多的土地被兼并,一些破产的农民,宁愿成为佃户,为士大夫和商贾种地,也不愿意自己拥有土地,更有一些农户,将田地挂靠在士大夫的名下,将收入的一部分上缴给士大夫,也不愿意承担赋税。

郑勋睿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全面征收农业赋税,不管你是士大夫,还是寻常的农户,全部都要承担赋税,按照朝廷计税的额度,重新丈量土地之后,根据土地面积来征收赋税。

这样做遇见的困难肯定是很多的,也会有太多特殊情况的出现,但做事情需要干脆利落,特别是在初期建立规矩的时候,不能够手软,更不能够考虑太多其他因素,否则事情就做不好,这个时候做事情,必须采用一刀切的方式。

不合理的方面肯定是存在的,那就在今后实施的过程之中,慢慢改进。

郑勋睿打算这样做,可以说是冒着巨大风险的,稍有不慎,就会让自身陷入到万劫不复之地,所以他没有贸然动手,而是不断做着相应的准备事宜。

而承担这个任务的,就是洪门,洪门是社会组织,也可以看作的是江湖组织,但带有官方的身份,郑勋睿所要做的事情,会引发巨大的波澜,官府是不适合出面做的,由洪门出面最为合适,就算是有人想着弹劾,矛头也不能够直接指向官府或者是郑勋睿。

漕运总督府,东林书屋。

徐望华、郑锦宏、文坤、洪明成和徐吉匡等人,看着郑勋睿,神情很是严肃。

“我刚才说的事情,你们也都明白了,洪门所要承担的职责,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征收赋税的事宜是不是能够成功,关乎到淮北、陕西和复州等地的未来,一旦洪门在淮北各地打开了局面,陕西和复州等地,同样要采用此等的办法,全面征收赋税。”

“做这样的事情,承担的风险是巨大的,你们都是我最为信任的兄弟,若是在事情开始之前,你们有谁感觉到困难,现在就提出来,完全可以退出,我不会责怪任何人,可一旦承担了责任,开始做事情了,那就决不允许有退缩和迟疑。”

“此次征收赋税,分两步进行,首先征收商贸赋税,这是最为主要的任务,至于说农业赋税,可以暂时缓一缓,十抽一的税额,是明确的,谁都不能够违背,若是有人在操作的过程之中,与商贸勾结起来,暗地里胡来,那就按照郑家军的军纪军规,军阀处置,决不留情。”

“总督府和各地府州县衙门,暂时不出面,一切的事情由洪门出面去做,这里面的原因,刚才我已经分析过了,不过想要风平浪静,那是不可能的,很多人都知道洪门的背后就是官府,就是总督府衙,就是我郑勋睿,所以他们的矛头,照样是会对准官府的,还是那句话,江湖上面的事情洪门出面处理,官府的事情我出面处理。”

“对于那些违抗的商贾,甚至是士大夫,不管他们是什么身份,处理起来都不要手软,洪门按照江湖上的规矩去处理,让他们倾家荡产都无所谓,他们若是想着告状,在淮北甚至是南直隶都没有任何的机会,我们在前面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做了不少的铺垫,至于说他们想着上京城去告御状,那也由他们去。”

。。。

郑勋睿说的斩钉截铁,语气是冷酷的,应该说这么长时间以来,他第一次用这样的口吻说话,因为征收商贸赋税的事宜,关乎到未来的发展,大明已经出现资本社会的萌芽,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打压是愚蠢的,必须顺势而上,加以引导,同时规范资本运作的行为。

其他人不明白其中道理,郑勋睿是非常清楚的,资本社会萌芽之后,商贾将形成巨大的力量,有些时候足以与官府抗衡,甚至左右官府的决策,故而官府必须要尽早插手,确定相关的制度和规矩,让商贾在制度和规矩的约束之下赚钱,同时官府也从中获取巨大的赋税。

第四百一十五章上下同心

郑勋睿做出调整赋税结构的决策,这是无法同任何人商议的,因为商议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会反对,因为调整赋税结构,直接影响的是士大夫阶层的利益,要知道支撑朝廷的就是士大夫阶层,他们掌握权力,制定政策,你要是动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会疯狂的反扑。

领袖因为站立的层次不一样,所以在重大的事情上面,只能够独自拍板。

郑勋睿很清楚,目前的赋税结构不调整,那么任何的事情都无法很好的办理。

就从郑家军的崛起来看,虽说前期因为征伐等等,缴获了大量的钱财,得以让郑家军大幅度的发展,但真正能够支撑郑家军平稳发展的,还是与蒙古部落的互市,这其实是一种赚钱的手段,故而郑勋睿出任漕运总督,依旧留下五千将士驻守在西安等地,目的就是保护与蒙古部落的互市,从中赚取钱财。

可随着郑家军的逐步壮大,这样的开销显然是不能够满足的,特别是火器局开始研发火器和火炮之后,开销大幅度的增加,若是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几乎是无法维系的。

继续的盘剥百姓,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是自取灭亡。

官府的正常运转,那就更不用说了,官吏的俸禄低得可怜,若不依靠火耗的收入,根本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可火耗全部是百姓承担的,这等于是加重百姓的负担,最终百姓有无法承受的时候,北方的大乱就是很好的例子。

朝廷也因为赋税的枯竭,战争的频发,疲于奔命,拿不出来银子解决民生的问题。试想大明沟渠河道十余年没有维修,就算是正常的年份,那都是无法想象的,更何况连续的天灾,让老百姓基本没有了活路。

想要解决这一切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调整赋税结构。让商贸赋税占据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而且官府还要贯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将征收到的商贸赋税,合理的支配,其中必须有用于民生的部分。

淮北各地能够大规模的救济百姓,其实是依靠当初剿灭漕帮之后,所得到的收入,这些钱财本可以支撑很长的时间,让郑勋睿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可是诸多事情的出现,让郑勋睿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他若是不及早的动手,怕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遇见的困难会愈发大了。

一旦赋税结构的调整取得成功,郑勋睿接下来就要给朝廷上奏折,在淮北开海禁。

郑芝龙盘踞在福建一带,依靠着强大的船队。控制了海上的运输,每年从中获取的收入达到了千万两白银以上。早就超过了朝廷全年能够得到的实际赋税的收入,可以说郑芝龙通过控制海上的运输道路,富可敌国。

郑勋睿岂会忘记这一块,一旦能够腾出手来,他肯定要插手海上贸易的事情,已经归总督府直接管辖的蓬莱水师。正在逐渐壮大起来,相信不要多长的时间,蓬莱水师将成为海上的巨无霸,到了那个时候,郑芝龙就没有说不的机会了。

从这些方面来说。郑勋睿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做。

但做好这些事情,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那就是必须有得力的人去做,必须在大范围内获得支持,特别是郑勋睿所依靠和信赖的官吏,必须要支持。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调整赋税结构,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事宜,关乎到郑勋睿未来的发展,朝廷是不是支持,郑勋睿无所谓,他也没有打算让朝廷真正的支持,但总督府、淮北府州县的官吏,是必须要支持的,不仅仅是支持,很多时候还要参与其中。

譬如说洪门惩治那些不愿意缴纳赋税的商贾的时候,这些商贾到府州县衙门甚至是总督府去告状,那是肯定不能够得到支持的,不仅得不到支持,府州县以及总督府的官吏,还要毫不留情的予以训斥,只有做到上下一心了,商贾才会乖乖的服从。

商贾之厉害和精明,自古皆然,他们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