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传奇 >

第299部分

明末传奇-第299部分

小说: 明末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百八十一章不会上当

从张凤翼府邸离开之后,徐望华急忙赶赴杨一鹏的府邸,同样是进入了书房,商谈了一刻钟之后,徐望华起身告辞,杨一鹏比张凤翼爽快很多,毫不犹豫答应了徐望华的请求,答应在内阁商议的时候,据理力争。

离开杨一鹏的府邸,徐望华远远的看着,没有马上回到客栈去,他知道,若是张凤翼真的答应帮忙,肯定是会派人前来找寻杨一鹏的,两人之间一定会商议,看看如何运作这件事情,果然,不一会的功夫,杨一鹏离开了府邸,乘坐轿子离开了,徐望华没有直接跟踪,他回到了客栈,很快有斥候前来禀报,杨一鹏的确是去了张凤翼的府邸。

后来还发生了一些事情,徐望华都是在客栈听斥候禀报的。

应该说到了这个时候,徐望华的任务基本完成,可以回到淮安去了,不过徐望华没有选择离开,他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既然张溥等人做了这么长时间的准备,想着就如此的翻过来,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期间肯定是有波折的,而且郑勋睿最大的担心并非是东林党人,而是皇上。

两天之后,徐望华通过京城的暗线获知了准确的消息,事情果然有了波折。

内阁商议李岩和红娘子的事宜之时,分为了两派,钱士升和侯询坚持将李岩和红娘子押解到京城,认为两人是流寇的重要人物,不管是不是立功,都要押解到京城询问清楚,张凤翼和杨一鹏明确表示反对,并且拿出了牛金星和宋献策出具的文书,文书写明两人是接到了李岩的信函。内心有了愧疚,决心脱离流寇弃暗投明的,张凤翼还直接训斥张溥居心不良,如此重要的事宜为什么没有禀报。

按说内阁商议到此等的程度,内阁首辅张至发的态度应该明确了,摆明了钱士升和侯询等人就是想着闹事。可惜张至发没有这样做,他将内阁的争议悉数禀报给皇上了。

结果也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张溥因为剿灭流寇有功劳,升任户部员外郎,牛金星和宋献策两人暂时没有得到嘉奖,也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至于李岩和红娘子的事宜,朝廷派遣礼部员外郎吴伟业为巡按御史,赶赴淮北专门调查这件事情。

这个结局让很多人迷茫。表面上看,张溥是获得了胜利,但也不尽然,张溥举荐的牛金星和宋献策两人,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这等于是否定了张溥关于李岩和红娘子事宜的调查,不过朝廷派遣吴伟业为巡按御史,专门赶赴淮北调查。好像又是支持了张溥的调查。

就连徐望华都感觉到难以理解。

在获知了这个情报之后,徐望华不再耽误。迅速启程赶赴淮安。

徐望华回到淮安的时候,已经是七月初。

回到淮安,徐望华直接到了总督府的东林书屋。

没有来得及歇一口气,徐望华就给郑勋睿禀报此次到京城的情形,尽管皇上的圣旨还没有下达,但事情的缘由如何。徐望华已经掌握清楚。

郑勋睿正在等待徐望华,他知道徐望华的能力,若说这件事情徐望华出马都不能够办好,那就要做最坏的准备了。

郑勋睿进入到书房,看见徐望华的脸色。就知道事情出现麻烦了。

果然,徐望华面对愧色开口了。

“大人,属下没有办好您交待的任务,很是抱愧,皇上已经决定派遣巡按御史到淮北来调查,巡按御史乃是礼部员外郎吴伟业。”

郑勋睿微微皱了皱眉头。

“能够做到这样,就很不错了,不用着急,说说详细的情况。”

“属下到京城之后,直接找到了内阁次辅张凤翼大人和内阁的杨一鹏大人,两位大人都答应帮忙,只不过翌日内阁就要商议此事,属下建议从李岩的信函之中做文章,要说张大人和杨大人也是尽力了,张大人还在内阁训斥了张溥,严张溥居心叵测,不过属下不明白的是,张溥还是得到了提拔,成为户部员外郎,只不过朝廷没有要求将李岩和红娘子押解到京城去,派遣吴伟业前来调查,这吴伟业本就是东林党人,属下还是很担忧的。。。”

徐望华诉说的过程之中,郑勋睿已经陷入到沉思之中,以至于徐望华说完之后,郑勋睿没有开口,依旧是沉思的模样。

徐望华没有打扰,静静的看着,等待郑勋睿开口。

过了好一会,郑勋睿脸上浮现出冷笑的神情。

“耍手段也不是这样做的,明显就是想着平衡,等到我和东林党人之间厮杀起来,居中协调,借以控制两边,这样的手段,以为我看不出来吗。”

徐望华的脸色有些变化了,郑勋睿的话语他听明白了。

“大人,难不成是这样的情形吗。”

郑勋睿微微点头。

“徐先生,你想想,张凤翼大人在内阁怒斥张溥居心叵测,难不成皇上不明白,那能够想象吗,既然皇上明白其中的缘由,却又不拿出处理的意见,既不说让李岩和红娘子到京城去,也不说张溥是不是居心叵测,哪里有这等处理问题的方式。”

徐望华微微点头,他最为愧疚的是张溥得到了提拔,此次他赶赴京城,本来想着彻底解决问题的,却不想朝廷居然派遣巡按御史到淮北来。

“哼,以为自己最聪明,以为其他人都不能够明白,皇上此等的做法,会让所有人看不起,若是下面的大人都跟着学习,朝廷还能够有什么正气,大明江山还如何能够维系,是非曲直一眼就能够看明白,郑家军开赴河南,打败了流寇,稳定了河南的局面,皇上装作不知晓,却想着我和东林党人之间直接冲突,看起来皇上担忧东林党人在朝廷结党营私,更是担心我在淮北割据啊。”

徐望华的脸色有些白了。

“大人如此说,属下也明白了,皇上此等的做法,的确不妥,不能够完全信任下面的文武大臣,如此下去,谁还会为朝廷尽忠。”

“朝廷里面的风气早就不好了,看看皇上处理的诸多事宜吧,崇祯元年的时候,会推阁臣,如此做岂不是将吏部摆到一边去了,还要吏部考核大臣干什么,大家都来推荐人选就可以了,能够干事的不如关系好的,得罪人的差事无人愿意做,你好我好大家好,目的就是要当官,唯独就是老百姓的利益无人关心,袁崇焕负责辽东事宜,皇上无比的信任,赋予无边的权力,结果袁崇焕斩杀毛文龙,导致辽东局势恶化,皇上一怒之下又斩杀了袁崇焕。”

徐望华从来没有听到郑勋睿如此的评价皇上,不过他没有感觉到惊奇,内心里面,他觉得皇上远远比不上郑勋睿。

“再说宦官的事宜,皇上清理魏忠贤,过往矫正,魏忠贤所推行的朝政,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在关心百姓方面是做的不错的,魏忠贤本来就是穷苦人家出身,知道老百姓不容易,绝不增加百姓的负担,故而一直都是压榨士大夫和商贾,皇上斩杀了魏忠贤,启用东林党人,就废除了魏忠贤推行的一切朝政,结果东林党人来清理历年拖欠的农业赋税,削减甚至是废除了商贸赋税,导致负担全部都到老百姓头上去了,这下好了,北方开始大乱,流寇大量出现,崇祯元年迄今,十多年的时间过去,流寇延绵不绝,这都是因为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或许皇上发现了其中的弊端,于是又开始启用宦官,结果导致了宦官与文武大臣之间的矛盾,朝中诸多的大人,本就是看不上宦官的,这就导致矛盾更加的突出,皇上倒乐于看见如此的局面,利用宦官来牵制满朝的文武大臣。”

“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皇上居然在朝廷之中玩平衡,岂不知治大国如烹小鲜,刘宗周大人提出的慎独,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君王若是没有慎独的理念,不能够兼顾全局,不能够放眼天下,那如何的治理天下。”

“徐先生,以前我说的很多了,只不过这一次说的很是直接,皇上如此做下去,大明的崩溃指日可待,不要说灭掉后金鞑子,恐怕奈何不了流寇,郑家军这些年以来建功立业,为了大明的江山,可谓是四处奔波,剿灭流寇,打击后金鞑子,换来的却是皇上的算计,也罢,皇上既然这样做,那我也就没有必要迂腐了。”

说到这里,郑勋睿站起身来。

“徐先生,从即日起,我要开始组建自身最为信任的官吏阶层,淮北的府州县,以及陕西和复州等地,凡是不合乎心意的官吏,逐步的清理,或者贬斥,或者推荐给朝廷,这些地方的官吏,没有总督府的认可,不管朝廷派遣的什么官员,都是要赶走的,此外在考校官吏方面,请徐先生多多操心。”

“我还是那句话,徐先生若是觉得此路过于的危险,可以退出,我保你的荣华富贵,若是跟随在我的身边,那就不要管朝廷有什么敕书和圣旨,一切都按照我们自身的想法去做。”

“皇上想着让我和东林党人厮杀,他居中协调,想的太简单了。”

第四百八十二章吴伟业的心思

巡按淮北,这是吴伟业万万想不到的,皇上圣旨下了之后,内阁辅臣钱士升和侯询都专门找到他了,这让吴伟业明白了其中的缘由,这些年以来,他慢慢沉醉于学问之中,对于那些纷争的事宜,慢慢失去了兴趣,与张溥等人的接触,也是流于形式了,或许是张溥看出了其中的问题,故而推荐他成为巡按御史。

这是逼着吴伟业表态,要么就老老实实的为东林党人做事情,要么就会被东林党人毫不留情的排斥,

吴伟业的性格之中,带有桀骜不羁的因素,当年赴京参加会试和殿试,他携带青楼女子到京城,这可不是一般读书人敢于做的事情,吴伟业曾经也是心高气傲的,不过郑勋睿展现出来的才华,打击了他的自信,特别是这些年以来,郑勋睿做出的成绩,让他更是望尘莫及,都是殿试进士,年纪最小的郑勋睿,已经是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右都御史、漕运总督,他不过是礼部从五品的员外郎,这里面的差距太巨大了。

正是这样的原因,吴伟业还是很关注郑勋睿的,他的关注与张溥等人有所不同,是带着探索性质的,绝非完全否定郑勋睿,张溥等人处心积虑的对付郑勋睿,这是吴伟业很看不惯的事情,隐隐的他察觉到,郑勋睿似乎是看不起张溥等人,没有将张溥当作真正的对手。

对张溥等人的不满,慢慢在内心郁结,无奈张溥是他吴伟业的恩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吴伟业不可能有其他出格的行为,这也导致内心的郁结慢慢转变为郁闷。

钱士升和侯询的谈话。让吴伟业很是无奈,他面临选择,要么按照钱士升等人的要求,到淮北之后,找寻郑勋睿诸多的问题,当然要找到问题也是很简单的。郑勋睿在淮北所做的事情,很容易被抓住把柄,譬如说没有按照圣旨的要求征收历年拖欠的农业赋税,譬如说要求商贾缴纳什么保护费等等,这些都是原则性的问题,若是被仔细调查呈奏给皇上,那么郑勋睿毫无疑问是要遭受到惩处的。

不过吴伟业的确不想这样做,他尽管没有过多的关心朝政,多半时间钻研学问。但也听说了很多,那就是郑勋睿所到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很快的稳定下来,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特别是陕西这样的地方,本是流寇的老巢,可郑勋睿在陕西几年时间,流寇根本不敢进入到陕西去。就算是郑勋睿离开了陕西,出任漕运总督。流寇依旧不敢进入陕西。

陕西的老百姓,本是最为困苦的,原来的大灾荒,陕西饿死人无数,人吃人的情形经常出现,可郑勋睿去了之后。老百姓安定下来了,没有听说过人吃人的情形,就算是崇祯八年的大灾荒,陕西也是稳定的。

要不是陕西能够稳定下来,整个北方早就乱成一锅粥了。

用治世之能臣来形容郑勋睿。这是一点都不过分的,就是这样以为难得的人才,却陷入到党争之中,要遭遇到算计。

这样做,大明还有希望吗,再说了,依照郑勋睿的能力,若是真的出手,张溥等人怎么可能是对手,人家以前是瞧不上你,可人家一旦重视你了,结局究竟如何,谁能够知道。

郑家军的威名,吴伟业更是清楚的,不仅仅是打的流寇魂飞胆丧,更是让后金鞑子不敢嚣张了,北直隶以及复州之战,郑家军生擒阿巴泰和阿济格,逼迫后金皇太极拿出大量的黄金白银,并且表示了臣服,这样的战功,大明那一支军队能够做到。

想的多了,吴伟业对巡按淮北的事宜,明显表现出来了排斥。

按照圣旨的要求,他应该在七月初出发的,一直到七月初十,吴伟业才从京城出发,而且是暗地里出发的,任何人都不知道他出发了。

一路上,吴伟业的心情很不好,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做,不过他很清楚,此次去淮北调查,不要想着有什么收获,郑勋睿的能力,怕是张溥等人无法比拟的,一旦郑勋睿真的发怒了,准备动手了,怕是张溥等人无法应对,就连钱士升等人,都不一定能够抗衡。

吴伟业走的很慢,抵达淮安的时候,已经是七月下旬。

进入淮北之后,吴伟业也没有做任何的调查,更没有想到搜集什么于郑勋睿不利的情报,他也没有按照要求给钱士升和侯询等人写信。

吴伟业进入淮北,其所有的行踪,就在郑勋睿的眼皮底下了。

淮北的四府三州,按照总督府的要求,没有主动理睬吴伟业这个巡按御史,除非是吴伟业主动找到官府,不过吴伟业进入到淮北之后,根本就没有找到官府,而是选择住在客栈,而且也没有进行任何的调查。

吴伟业的举措,让郑勋睿感觉到奇怪,他们是同年,吴伟业殿试的成绩也是不错的,二甲的传胪,这么多年过去,仅仅是礼部从五品的员外郎,当年殿试的榜眼陈于泰,因为周延儒的原因,赋闲在家,殿试探花杨嗣昌是正二品的南京礼部尚书,比较起来区别太大,吴伟业肯定是有些郁闷的。

吴伟业是张溥的学生,张溥、张采、吴伟业、吴昌时和龚鼎孳五人,几乎时时刻刻在一起,在朝廷里面已经抱成团,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只不过他们的品阶都不是很高,还不至于引发很多人的主意,一旦他们都身居高位,如此的抱团,肯定会引发皇上震怒。

与郑勋睿时时刻刻做对的,也就是这个五人集团,尽管郑勋睿知道,这五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