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晚明之我主沉浮 >

第292部分

晚明之我主沉浮-第292部分

小说: 晚明之我主沉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采儿只得埋首朱由检怀中,两条小腿停止摆动,她用“左、右”的方式,指挥着朱由检一步步迈向自己的寝房。

寝房中燃中两根大脚拇指粗的蜡烛,虽然是粗壮,但在皇宫中,最多只能是中等,采儿还不敢做出僭越之事。

朱由检将采儿放到床沿,正在考虑要不要给采儿盖上红盖头,让她体味一下新娘在等待时的心境,采儿却在枕头下摸索了一会,然后站到朱由检的面前,“奴婢为陛下更衣。”

这是采儿的新婚之日,虽然没有皇后那样的婚礼,它却必须为陛下更衣,只有为陛下更衣了,陛下将来才不会欺负她,更不会忘了她。

朱由检摇着头苦笑,摇头的同时,却发现采儿的手中握住一件什么物事,“采儿,你手中是什么?”

采儿将握住物事的小手张开,但只张开了一半,却醒悟似的一把收回,背在身后,螓首微低,小脸蛋比蜡烛还红,“陛……下……”

朱由检已经看清楚了,那是一块雪白的绢布,应该是采儿的“清白单”。

采儿已经从后面为朱由检宽衣,这一次比在浴室熟练多了,不大一会,就将光着身子的朱由检推到自己的衾被中。

朱由检从衾被中露出脑袋,想看看采儿接下来做些什么。

采儿正要为自己宽衣,忽然看到朱由检发出的两道亮光,她心下大急,急匆匆吹灭蜡烛,这才将自己褪得干干净净,一头扎进衾被……

(多谢悠悠闲人ln、sgdbzrj、冬临渊、布伯、书友16426763、书友16797274、原是儒医、秋雁长风、木泊云等朋友们的红票,多谢兄弟们一直支持订阅,十九再次拜谢)

第452章特别朝会

从采儿的身上起身,朱由检就在坤宁宫用过早膳,他将昨晚写好的几条意见,着小太监送往侦讯处,然后才回到乾清宫。

整个上午,朱由检就窝在乾清宫,对着一份地图研究了半天。

第二天,朱由检召开特别朝会,三院十部的大小官员都参加了这次朝会。

这次朝会相当冷清,现在十部的官员各负其责,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交给内阁总理,如果内阁总理也不能决定,再转交到朱由检的手上,也许例行的朝会已经没有举行的必要了。

“陛下,四川成都至陕西西安的道路,有了大的进展,路基已经完工,现在开始水泥路面的浇灌,按照计划,明年年底以前,应该可以通行。”交通部长李长庚本来没准备启奏,毕竟只是路基完工,他准备等到道路通行再向朱由检汇报,但今天朝会,大臣们都是无本可奏,他才向皇帝汇报了这条重要的道路建设情况。

“奥,拿地图来。”等李长庚拿出随身携带的地图,朱由检并没有让太监张彝宪呈上来,而是离开龙椅,直接来到李长庚面前,张彝宪搬过一张半人高的方桌,将地图平铺上去。

“陛下请看。”李长庚用手在地图上一指,“成都与西安之间,被嘉陵江、涪江、沱江隔断,又有秦岭、大巴山、剑门山等山势相阻,交通极其艰难。”

“这个,朕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嘛!需要搭桥、开山、添壑等,李爱卿辛苦了!”朱由检也知道,蜀道之难,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尽的。

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是依靠地势之险,在实力不济的时候入蜀将养生息,一旦养成气候,就从陈仓出兵,最终建立强汉;三国时期,刘备的实力明显不如曹魏,仍能偏安与成都,也是因为蜀道的艰难。

正因为如此,朱由检才将这条道路放在心头,责成李长庚早日勘探修筑,如果这条水泥大道修筑成功,四川就将融入关中,对四川的异族归化和经济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大明也可借此修筑起包含所有汉民族统治核心区的环形水泥大道。

“这是臣的职责。”李长庚没想到,朱由检也能说出大道修筑过程的艰难万险,明白修路工人的日常艰辛,“从西安向西,直至凤翔的一段,乃是陛下在陕西任职时所修建,早已通行,然后从凤翔向西南,经过略阳、阳平关、广元、昭化、剑阁、青川、江油、绵阳、德阳,最后到达成都。”

这应该就是后世“宝成铁路”的大致走向,在这样的山势中修路,完全依靠人力,伤亡是可想而知,现在修路的都是战俘,道路通行后,没有人为他们建造纪念碑,但是,为了大明,这些战俘付出了血汗甚至生命的代价,朱由检的脸上阴郁了起来。

“陛下?”李长庚及时发现了朱由检脸色的变化,他不明白自己错在哪儿,实际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筑好路基,他还是十分满意的,至于战俘的事,他压根儿就没有关心过,他们是战俘,能给他们活命的机会,大明已经是十分仁慈了。

“没什么。”朱由检知道现在不是同情战俘的时候,“李爱卿,那些修路的战俘也很辛苦,将来还要在其它地方修路,要善待他们,尽量让他们生活得好一。”

“是,陛下。”李长庚这才知道,朱由检想要这些战俘,给大明修筑更多的道路。

“对了,这个剑阁,可是当年姜维大战邓艾的地方?”朱由检见气氛有些凝重,赶忙岔开话题。

“陛下,正是这里,当年司马昭命令邓艾、钟会两路伐蜀,邓艾领正兵从剑阁入,遇上蜀国姜维拦截,寸功未进,钟会领一支奇兵,从小路奇袭,却是轻松拿下成都,可见剑阁之险。”《三国演义》成书已久,李长庚自然不陌生。

“哈哈,当年邓艾没有征服的剑阁,今天却被李爱卿的筑路大军征服了,可喜可贺!”朱由检认为,这条路的关键是路基,只要路基完工,可以分头浇灌水泥,工期应该不会太长,反正现在有的是战俘,“朕这儿也有一份地图,众卿不妨看看。”

朱由检拿出的地图,图上只标注了南洋地区,众人都是不解,只有李春烨看到右上角的吕宋省,才能知晓它的大致位置,“陛下,可是南洋战事结束了?”

“李爱卿说得不错,郑芝龙在南洋的确打了大胜仗。”朱由检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之情,“郑芝龙在麻六甲完胜葡萄牙,又挟胜利的余威,正在与荷兰人和谈,应该很快就有最终的讯息。”

葡萄牙完败,大明控制麻六甲水道,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朱由检已经向郑芝龙发出讯息,同意成立大明自治省,与荷兰人的和谈,应该很快就要结束,这样南海舰队就会建立一条从厦门、广州,到台湾省大员、吕宋省苏比克、兰竹省古晋,直至麻六甲城的海军基地,大明将正式掌控南洋。

“恭喜陛下,南海舰队又为大明开疆了!”

“贺喜陛下!”

大臣们已经习惯了大明军队的胜利,从辽东,到西藏,到吕宋,到缅甸,直到现在的麻六甲,自从朱由检登基以来,大明的外战保持全胜,疆域已经扩大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黄立极、李春烨等人估计,朱由检今天召开朝会,大概又是要设立新的行省了。

“众卿看这幅地图。”朱由检让三院十部的主官围拢在自己的身边,而级别低的官员,就只能待在后面,拼命伸长脖子,却是只能看到前面人的后脑勺,所有的官员安静得如同是等待自己命运的宣判,“这里是大明的吕宋省。”

“在南面,是南海舰队新收复的土地,苏拉威西岛和香料群岛,在它们的西南,是一个巨大的岛屿,叫做婆罗洲,大明的典籍也曾称为渤泥,将成为大明的一个自治省,而这里,叫做麻六甲,是当年郑和下西洋时的屯兵之所,也是大明舰船进入西洋的必经通道,后来被葡萄牙人占领,现在,它终于回到大明的怀抱……”

为了让大臣们不至于太过惊诧,朱由检偷换了大量的概念,比如,在麻六甲水道,郑和当年只是建立里贸易货栈,为防海盗骚扰,留驻了一些士兵,但这时候经过马刺加国同意的,需要交纳场地费,实际上连军事基地都算不上,更不用说是大明的国土了。

比如婆罗洲,在不同的时期,大明的典籍称呼也不相同,乃是因为岛上建立了不同的国家,虽然这些影响力大的国家,都是大明的藩属国,但大明的商人、军人基本没有染指这些岛屿,只是岛上的国家遣使入京朝贡,大明的皇帝,恐怕连这些岛屿究竟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

而苏拉威西岛、香料群岛,都是西夷来到这里后给予的命名,至于它们以前叫什么,朱由检不知道,三院十部的大臣们就更没听说过了,它们连大明的藩属地都不是,八杆子都打不出关系。

“陛下,南洋要设立行省吗?如果设立行省,臣也好先做准备。”人事部部长王永光对这些岛屿不太感兴趣,他已经在做准备,一旦设立新的行省,就必然需要新的官员,自从朱由检登基以来,大明在边疆新设了太多的行省,朝中的官员有些不够用了。

朱由检没有回答王永光的问题,而是让地图在大臣们手中过了一遍,地图上用红线圈起的三块土地十分醒目,但地图上没有比例尺,谁也不知道这三块土地到底有多大。

待所有的官员都看了一遍,朱由检咳嗽一声,制止了朝堂的议论,“既然回到大明,当然要设立行省。”朱由检用一个“回”字,想要打消大臣们的疑虑。

“陛下,究竟需要设立几个行省?如果设立一个行省,这些岛屿之间的距离,似乎太远了……”李春烨最明白朱由检的心思,朱由检还是信王的时候,曾经对他展望过大明的未来,现在正朝着这些目标一步步迈进,有些目标已经完全实现。

正如朱由检所说的,大明在实现这些目标的时候,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缘故,而让国库空虚,百姓流离失所,相反,每一次对外战争,大明都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些银子又转化为国内建设所需要的资金。

也就是说,每一次对外战争,不仅能开疆,还能促进国内的繁华与进步。

“首先是苏拉威西岛与香料群岛。”朱由检原本打算将这些地方划入吕宋省,后来考虑到这儿距离吕宋太远,又没有陆路相通,管理多有不变,而且吕宋省本身的归化工作还远远没有完成,根本无力在新收复的土地上开始汉化事宜,还是单独设立行省妥当,“众卿不要看岛屿的形状不好看,但土地的面积,可以比得上整个河北省。”

“整个河北省?”不知谁小声说了句,就有人重新拿起地图,恨不得将眼珠子都投放到地图上。

“朕打算在此设立一个新的行省。”朱由检正色道,“王爱卿,可有掌管这个新省的合适人选?”

第453章香料群岛

“这……”王永光实在没做好准备,在今天的朝会,朱由检突然抛出南洋,大臣们事先根本不知道这些新的土地,刚才王永光已经预感到朱由检要设立新的行省,他已经在考虑官员的问题,但对于具体的人选,暂时还没有定论。

朱由检稍有不悦,正想给这个新的行省取个名字,这时,从后排站出一位官员启奏道:“陛下,王大人,臣愿去南洋,做个知府,为陛下在此守土。”

朱由检抬头一看,说话的乃是人事部广东司司长张定,在三院十部的官员中,张定的品级较低,只能站在后排,“张爱卿,说说你的想法。”

“回陛下,要想安定新的行省,不外有三种策略。”张定只是一个人事部的官员,品级较低,有没有什么政治背景,知道自己升职极其不易,加上四十岁了,年龄偏大,已经很难有所作为,他早就盘算过,只有剑走偏锋,为大明立下奇功,方能入得陛下的法眼,朱由检一贯重视军功,但他不是军人,军功与他无缘,只好在朱由检非常重视的边疆上下足功夫,南海舰队出征南洋,他就搜集有关南洋的各种资料,就是期望将来能去新收复的边疆地区任职。

“张爱卿说说看,到底是哪三种策略?”朱由检打量着其貌不扬的张定。

“其一,岛上现在汉人不多,汉话也不是主流,暂时必须依靠军队做后盾,或怀柔,或高压,让当地的异族百姓先感受到大明的存在,然后再疏导民心。”张定不知道朱由检和三院十部的大臣们是否同意自己的意见,他的心中惴惴不安。

“这里是新收复的土地,民心暂时不附,当然离不开军队的支持。”李春烨第一个出言支持张定。

“先示威,再施恩,张爱卿说得不错。”朱由检微微颔首,“爱卿还有哪两条措施?”

“其二,重新分配岛上的良田,荷兰人只重视商业开发,当地的百姓必然遭到荷兰人的欺凌,如果重新分配土地,大明必然得到一部分百姓的拥护——凡是不接纳大明的百姓,可以少分土地。”张定不知道岛上是否进入农耕社会,但岛上肯定不是游牧状况,土地应该是当地百姓的最爱。

“嗯,顺应大明的百姓就会有饭吃,甚至会脱贫致富,爱卿所言甚是,还有第三呢?”

“其三,向岛上移民,增加汉人的数量,以汉人的行为,为整个岛屿树立规范,推广大明律法……”在朱由检的鼓励下,张定说得更加流畅了,开始时的担心早就一扫而空。

朱由检正要说话,突然一个人抢着说:“陛下,还应该在岛上推广圣人之言,让这些化外之人早日接受圣人的教诲。”不用看,一定是教育部长孔贞运,他才不管谁去管理这些岛屿,他只是觉得,凡是大明土地上的百姓,一定要接受圣人的教诲,“宁可食无肉,不可无圣言”。

“哈哈,两位爱卿说得都有道理。”朱由检龙心大悦,“张爱卿能说出施政方略,说明是一个有心人,既然爱卿有意替朕分忧,也别知府了,就当个省长吧!”

“省长?”张定一时呆住了,这是连升三级,难道这样的好事真的落到自己头上?“陛下……”

“张省长,还不叩头谢恩?”王永光早就看出朱由检对张定的兴趣,他盘算了下,张定担任省长,恰好去掉他的一道难题。

“臣……臣谢主隆恩!”张定顿时醒悟过来,当堂向朱由检叩头谢恩。

“起来吧,张爱卿。”朱由检双眼含笑,“爱卿刚才说得不错,岛上的百姓长期受到西洋人的欺凌,爱卿去了这些岛屿,应该以怀柔为主,他们虽非我族,却已经是大明的百姓了。”

张定匍匐在地,“臣一定铭记陛下的教诲。”然后才起身,依然立在朝臣的中后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