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大矿主 >

第233部分

大矿主-第233部分

小说: 大矿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出大门,迎面而来的热浪差点把唐风给掀了一个跟头。几个小时之前阴冷的阿里卡还是在冬季,而现在的奥兰多,却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尽管现在是下半夜,可这种潮热的天气依旧让唐风感到很难受。

好在宾馆就在机场的不远处,等唐风和本杰明回到宾馆时,却发现许久没有见面的尼奥。施密茨博士竟然也在等着唐风。

“嗨,施密茨博士,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唐风和施密茨博士来了一个热烈的拥抱,高兴的问道。

确实已经有好长时间没有见到这位在全球运载火箭项目上都鼎鼎大名的火箭专家了,而且这个时候施密茨博士竟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过来,很显然是有非常棒的消息要告诉唐风的。

“嘿,暴斯,我现在身体非常棒!主要是我现在的心情非常的愉快,心情好了,这身体就跟着会好起来的。”施密茨博士是一个很风趣的老头,他今年已经六十八岁了,但作为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这个老头心态和身体却如同一个年轻人一样。

要说起尼奥。施密茨博士来,在全球的航空航天界中,简直就是一个传奇。当然,施密茨博士的名气肯定不如加加林以及阿姆斯特朗那么出名,但在真正的专家心目中,施密茨博士对于全球航空航天技术的贡献,却是远远超过了加加林和阿姆斯特朗。

航天技术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顶级技术的集中表现,在这个行业中,集中的都是全世界最顶级的人才,各方面的人才都有。从材料专家,到发动机专家,再到燃料专家、电子专家、动力学专家、天文专家、植物专家、心理专家等等等等,这些各行各业中堪称最顶级的人才集中在了一起,相互配合、相互产生聚合变化,然后才造就了人类冲出地球、走向宇宙的梦想。

当年苏联人能把加加林送入太空,美国人能把阿姆斯特朗送到月球,这其中都离不开航天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没有这些航天人才的努力,人类的太空梦想终归只是一个梦想而已。

而在这其中,尼奥。施密茨博士无疑是一个相当耀眼的人物。

这位出生在加州,并在二十五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加州理工学院双博士学位的施密茨博士,在毕业之后就进入到了大名鼎鼎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成为了一名运载火箭专家。

在其后几年的日子里,尼奥。施密茨博士曾经参与了美国第一架进入到太空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的研发工作,这架航天飞机在1981年的4月12日成功飞出了地球的大气层,并在外太空飞行了九天之后,与4月21日成功的返回了地球,从此让人类可以重复使用天地往返系统的梦想成真。

后来,在1986年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失败后,作为最主要的研究人员,尼奥。施密茨博士黯然的引咎辞职,离开了NASA,不过,他随即就被欧空局聘用了过去,参与研发了阿丽亚娜5运载的研发工作,成为了阿丽亚娜5运载火箭的主要研究人员。

值得一提的是,在施密茨博士参与研发阿丽亚娜5运载火箭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施密茨博士曾经与前苏联的火箭专家,共同参与了全世界迄今为止起飞质量和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能源号运载火箭的最后定型工作,同时还帮助苏联人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送入到了太空中。

不过正是因为施密茨博士与苏联人的这次合作研究,当时的施密茨博士还曾经被美国当时的里根总统下令通缉过,这让施密茨博士感到很无奈。虽然在八十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关系非常紧张,但这次合作研究纯粹就是一个学术和技术上的研究。

施密茨博士是一个纯粹的技术人员,为了梦想中的运载火箭,他可以不计较国际关系,也可以不计较苏美之间的冷战,但他的这种做法,却让他背上了叛国的名头。

不过好在欧空局知道施密茨博士的能力,因此欧空局出面保下了施密茨博士,让施密茨博士一直在欧洲居住,并且一直到阿丽亚娜5火箭的成功升空。

随着苏联的解体以及施密茨博士在欧空局阿丽亚娜5火箭上的杰出贡献,拉链门总统撤销了对施密茨博士的通缉,并公开宣称欢迎施密茨博士回美国为美国的航天事业继续做贡献。

可是当年里根总统的通缉令,彻底伤透了施密茨博士的心,施密茨博士并没有回到美国,没有回到他心爱的NASA继续工作,而是留在了欧洲。不过后来,大富翁埃隆。马斯克找到了施密茨博士,提出了要研发可回收运载火箭的计划,这彻底打动了施密茨博士的心,于是施密茨博士毫不犹豫的跟着马斯克回到了美国,参与了猎鹰系列运载火箭以及蚱蜢可回收火箭的研发工作。

凭借着在运载火箭这一行积攒的经验和技术,施密茨博士把猎鹰系列火箭打造成为了一个著名的系列火箭。虽然马斯克在过去的十多年中经常因为资金的问题而无法满足施密茨博士的很多要求,但施密茨博士依旧还是凭借着过硬的技术,终于在可回收火箭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不过,马斯克的资金减少让施密茨博士觉得很难受,唐风和山姆就是在这个时候把这位鼎鼎大名的运载火箭专家挖到了星空探索公司。

第五二八章喷气推进实验室

“哈哈,博士,您的身体好就是对我最大的好消息了!”唐风挽着老头儿的胳膊,请这位功勋卓著的老专家先坐下,然后唐风和本杰明这才分别坐在了施密茨博士的两旁。

唐风和本杰明的这种举动无疑让施密茨博士的心情变得更好了,这个老头笑着说道:“暴斯,我今天要告诉你几个好消息,当然,其中有几个好消息是前几天刚刚发生的,不过我做主先没有给你们做汇报,我只是希望把这些好消息积攒一下,然后一块向你汇报,所以,还要请你们两位老板原谅我的这个做法。”

唐风摆了摆手说道:“施密茨博士,在您加入我们的时候我就曾经对您说过一句话,在我们这里,您就是最大的,一切都要以您的意愿为主。我以前这么说,现在我依旧会这么说,所以您就不必计较这种小事了。还是给我们讲一讲那几个好消息吧,我和本杰明已经等得有些迫不及待了。”

施密茨博士笑着点了点头说道:“首先一个好消息就是,我们和喷气推进实验室合作的离子推进器又取得了一个极大的突破,我们出资研发的‘星空’离子推进器,目前的直径已经突破了900毫米,而且总重量也只有二百六十公斤,其中的引擎核心重量更是只有二十二公斤!如果使用这么大直径的离子推进器,与以前使用离子推进器的航天器相比,这种新型的离子推进器在相同的时间内将会把航天器在太空中的速度提升三倍以上!”

唐风一听这个就乐了,这可真是一个好消息。

唐风组建这个星空探索公司虽然只是为了另外一个计划做掩饰的,但如果真的能够取得技术上的突破,唐风并不介意将这家公司持续发展下去的。

目前星空探索公司用很多技术需要等待突破,一个是运载火箭的一级芯级火箭的重复利用技术,一个就是等离子推进器的研发工作,当然,还有其他的技术也需要突破,但都不如目前这两种技术来的最迫切。

离子推进器,又叫离子发动机,是空间电推进技术中的一种。其原理是先将气态工质电离,并在强电场作用下将离子加速喷出,通过反作用力推动卫星进行姿态调整或者轨道转移任务。离子推力器具有比冲高、效率高、推力小的特点。与传统的化学推进方式相比,离子推力器需要的工质质量小,系统可靠性高,是一种已经进入实用化的太空推进技术。

不过就目前而言,离子发动机虽然比化学推进方式的效率更高,但因为限制于发动机直径无法做大的技术限制,这种离子发动机目前仅仅能够应用在一些小型航天器上,而无法对太大的航天器有更多的帮助。

目前全球在离子推进器上的研究,走在最前面的无疑就是喷气推进实验室。而尼奥。施密茨博士就是从这个实验室里走出去的,因此这次和喷气推进实验室进行的合作,就是由施密茨博士牵头的。

要说起这个喷气推进实验室来,那可是鼎鼎大名。这个在行政上目前隶属于加州理工学院和NASA双重管辖的实验室,在美国绝对是属于国宝级的实验室,同样也是美国的国家级机密机构。

这家实验室是在1936年成立的,当初成立的时候还颇有一番传奇色彩。话说当年,大名鼎鼎的西奥多。冯。卡门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教授,后来的人都说这家喷气推进实验室是由冯。卡门教授组建的,其实并不然。

当时,冯。卡门的一个学生,波兰籍的马林纳以及另外两位火箭爱好者帕森斯和福尔曼想试验液体火箭,在进行火箭燃料试验的时候,曾经把他们的宿舍一把火给烧了一个精光,当时加州理工学院的管理者就急了。不过碍于冯。卡门教授的面子,学院的管理者并没有把这三个学生开除,而是让他们更换做试验的地点,于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就从当年的加州理工学院的一幢宿舍楼内,搬到了洛杉矶郊外的一处农场内。

在那个年代,洛杉矶的外围还没有卫星城帕萨迪纳和LaCanadaFlintridge,那个农场就是处在现在的帕萨迪纳和LaCanadaFlintridge之间,经过八十年的发展,当初的一座小小的农场,现在已经变成了大名鼎鼎的喷气推进实验室。

值得一提的是,当马林纳、帕森斯和福尔曼将实验室搬到农场之后,当时在加州理工学院留学的华夏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加入了进去,有着几个天才的存在,小小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发展的极为迅速。后来,冯。卡门教授又给予了这个实验室极大的帮助,因此后世的人一提起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时候,都说冯。卡门教授才是这个实验室的创建者,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但不管怎么说,美国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著名的航天权威实验室,从美国的洲际导弹到阿波罗计划,再到航天飞机,再到如今的火星、谷神星、木星以及太阳系以外的外太空探索计划,都离不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技术支持。

在传统的化学推进方式已经达到了一个瓶颈的时候,喷气推进实验室就重新拿起了在1960年就开始研发的离子推进器,试图让这种已经诞生了将近六十年的技术重新焕发青春。而喷气推进实验室在这方面显然做的很不错,他们再一次的走在了世界的前沿。

1998年,美国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发射了一个以验证先进飞行技术为目的的“深空1号“探测器。该探测器由一个直径为304毫米的离子推进器提供动力,探测器的总重量为486。3公斤,其中包括373。7公斤的探测器干重,31。1公斤的肼推进剂以及81。5公斤的氙气用于离子推进。这个探测器于2001年12月18日结束了它为期20个月的使命,成功的为新一代的离子推进器提供了各种有效的数据。

深空1号的成功实验,让喷气推进实验室得到了大量的宝贵数据,新一轮的离子推进器的研发也随之被其摆上了桌面。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实现突破的话,那么将会为未来的太空探索提供最有力的动力支持。

第五二九章离子推进器

不过要研发离子推进器,需要的资金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无论是加州理工学院还是NASA,都无法独力承担这项研发。加州理工学院是一所私立大学,虽然在近四年中连续位居全美大学第一位,但要是让它拿出十几亿乃至几十亿美元的研发资金来研发这项离子推进器技术,那也是不可能的。

至于NASA就更别说了,作为美国政府下辖的一个政府部门,NASA每年的预算都是有着极为严格的限定的,说个毫不夸张的话,在NASA,甚至就连一根曲别针,都是有预算的。

因此,要想指望这两个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直属领导掏出一笔巨资来研发这种最为先进的发动机技术,显然是不可能的。

不过作为一个半官方办私立的实验室,喷气推进实验室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着比较独力自主的权力的。正是因为如此,施密茨博士才能够让星空探索公司和喷气推进实验室成功的进行合作,星空探索公司有的是钱,而喷气推进实验室则有技术,两者之间的合作无疑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财大气粗的星空探索公司在唐风的支持下,在施密茨博士的带领下,在喷气推进实验室技术的支持下,仅仅用了多半年的时间,就成功的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要知道,当年的深空1号的离子推进器直径只有304毫米,而2007年9月27日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计划耗资3。57亿美元,第一个探测小行星带的人类探测器,也是第一个先后环绕谷神星与灶神星这两个体积最大的小行星的人类探测器——“黎明号”探测器,上面应用的离子推进器直径也不过才408毫米而已。

离子推进器的工作原理说白了其实很简单,这种发动机就是将电能和氙气转化为带正电荷的高速离子流,金属高压输电网对离子流施加静电引力,离子流获得加速度,加速后的离子使推进器推动航天器前进。

人类在掌握了可控核聚变技术之前,太空飞船的动力只能采用氧化剂和还原剂为原料,因为在太空中飞船是靠“变质量运动原理”取得动力的。即飞船作为封闭系统,有物质喷出系统外(燃料燃烧喷出),由飞船质量减少而换取速度增加的“力”。姿态调整、变轨,都靠这样的“力”。

可无论是电能还是热能,在太空中都无法为飞船提供行动的动力,因此即便是核反应堆搬上飞船,也只能是让飞船获得足够多的电力,但却是无法让飞船获得前进的动力的。

不过一旦离子推进器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那么电推动技术就可以成功的让飞船获得动力了。相比于传统的化学推动方式,这种仅仅需要强大的电流和少量的氙气就可以形成推力的发动机,无疑要先进了许多。

使用这种发动机,航天器上只要能够保持有足够的电以及氙气,那么在理论上就可以形成源源不断的推动力,推动航天器不断的前进。

不过,在离子推进器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