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铁血中华-第4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名单上盖章,签署日期之后,林思做了批示。已阅。
胡行至上尉完成晋升是1883年4月的事情。此时部队开始南下,准备在边界地区正式建立驻地。中美之间的战争是很容易想象的事情,现阶段中国军队并没有准备立刻与美国动手,此次南下的目的只是要确定边界。
中美边界就是曾经的美英边界。划界源于签署于1783年,旨在结束美国独立战争的《巴黎条约》之后根据1794年签署的《杰伊条约》,创建了一个国际边界委员会专门负责测绘勘定美国和英属北美的边境。随着英属北美和美国向西部扩张,两者的界线也根据美英达成的《1818年条约》沿着北纬49度从伍兹湖西北角向西延至落基山脉。此条约签订以后,英国放弃了北纬49度以南红河谷地区的领土权,而美国也同时放弃了路易西安纳购地时取得的密苏里河流域位于49度线以北部分土地的所有权。
祁睿上尉连长的部队在最前面。山地行军很是艰苦,行军包、毛毯、步枪,每人都拄着登山杖。这番行军不用担心大雪,却要承担起确定道路的工作。望山跑死马,山区的道路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想确定一条能让大队通过的道路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几个月前韦睿可以在前辈们开拓的兵站休息,现在他就成了建立兵站的一方。这更让祁睿上尉体会到了前辈们开辟的艰辛。
正在向前走,突然听到远处的枪声。那声音一听就是黑火药步枪的动静,这应该是美国军队放枪的声音。祁睿上尉第一念头就是,难道美国军队袭击了其他中国部队?
这种时候谁也不敢大意,祁睿上尉立刻命令部队放下装备,一面派人回去传递消息,一面在附近准备防御阵地,他自己带了一个排前去看看情况。
枪声稀稀落落的响着,其间偶尔夹杂着炮声。向前没走太远,左边突然出现了一支队伍。祁睿上尉被吓了一跳,仔细一看,却是中国军队。两边走近之后,韦泽才确定是胡行至上尉的部队。胡行至上尉也是听到枪炮声,自己带了一个排上来看看情况。
人一多,大家也安心了不少,两个排的部队摸索着到了一个断崖处,就见山崖下面的山谷中,一群印第安人正在疯狂撤退。在印第安人后面则是一群美国兵穷追不舍。看他们的方向,竟然是向着光复军的方向去了。祁睿上尉与胡行至上尉两人对看了片刻,胡行至问道:“你能确定咱们没进入美国地盘么?”
祁睿上尉没好气地答道:“我怎么确定?”英国人的确给了中国地图资料,只是资料不甚详细,上面都是毫无意义的英文地名。中国也没有任何办法确定,只能实地看了再说。
这近在咫尺的追击战让两名上尉连长糊涂了,从地图上看,此处距离边界大概还有段距离。印第安人和美国人怎么跑这里了?
“咱么办?”胡行至上尉问。
祁睿上尉咬咬牙,“把咱们的旗子打出来,让美国人看到咱们!”
“他们开枪怎么办?”胡行至上尉很是担心。
祁睿上尉不是太认同,他问胡行至上尉,“要是咱们突然看到别人出现,有明确的旗子,咱们会立刻开枪么?”
想了片刻,胡行至上尉答道:“我不会这么干,不过不能保证美国人不会这么干。再说他们很可能会把咱们当成印第安人的同伙吧。”
“咱们这身衣服哪里像是印第安人的同伙?”祁睿上尉也不认同。这件事却也没办法再等,部队要么撤退,要么露头。反正印第安人已经顺着山谷跑了,留在这里看也没有任何意义。最后两名上尉还是决定先回去报告最新情况。
第7章 年轻人的选择(七)
“美国正在向我们边界里面驱赶印第安人?”韦泽看了报告之后觉得有些意外了。
“这帮人就不怕我们和印第安人合作,打回美国去么?”沈心也觉得美国的搞法让他颇为不解。
胡成和倒是不觉得这有什么好值得不解的,“撵走了就撵走了,美国人把边界封锁起来,我们还真的敢打过去不成?而且印第安人到了咱们这边,也未必会成为咱们的助力,而是有可能成为咱们的麻烦。”
中国用武力征服的地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错,非武力征服的地区表现的就不是太好。例如缅甸方面的山区那简直是破事连连,想在那鬼地方修建公路铁路首先就遭到地方头人的激烈反对。中国在山区以及丘陵地区形成的农耕文化在山区大大行不通。占山为王可不是一句形容词,而是对事实的准确描述。和这帮人打了交道之后,胡成和对所有非中华文化的民族都有深深的戒备。和那些边疆文化一比,农耕文化实在是太能搞生产了。
韦泽并没有打算现在和美国开战,铁路还没修通,开战之后中国只可能吃亏。他对此做了判断,“这些事情可以以后再讲,现在先判断一下美国人有没有和咱们进行战争的打算。如果他们没有,这件事就先放一段再处理。当下守住边界才是当务之急。”
“这移民工作比咱们想象的要艰苦的多呢!”雷虎叹道。
听了这个叹息,五十多岁的、四十多岁的,连三十多岁的都忍不住乐了。
在座的老家伙们对土客矛盾深有了解,当年各地人多地少,移民们根本没地方去,即便去了新地方也没有好地可种。黎人、苗人、傣人,曾经被汉人逼到了荒凉的山上。现在这些曾经土客矛盾激烈的地区搞起了“下山运动”。正在努力把山上的黎人、苗人、傣人弄到山下的良田里面种地。
陕西山西这些省份曾经是“走西口”的地方,东北开发搞起来之后,在当地曾经掀起过走关东的风潮。武力解决石达开的时候,石达开的手下们都是向天开枪。等到光复军把他们“包围”之后,太平军拎着早就发放到太平军中的“授田令”兴高采烈的投降了。光复军兑现了诺言,上午投降,下午分地。十几万的太平军真正跟“王爷们”跟到银川防御战的不足三千。
亚洲大陆和南海的总面积有两千万之多,七亿人口扔在这广大的土地上算个毛呢。嫩江平原上的耕种大户一家就耕200亩肥沃的黑土地。河南人口这么多,一家耕十五亩地就能让他们心满意足。受到些教育的年轻人们渴望的不是去那些遥远的地方当个耕地大户,而是期待自己能够进城生活。不用说什么遥远的北美,就是去东北都没人愿意。在地理课程成为学校必修课的现在,想鼓动人民去垂涎西伯利亚都变成了难事。
嘴上吆喝几句开疆拓土是很容易的,真的让他们拖家带口的向北去抢夺土地,暂时还没看到民众真的有这种兴趣。即便真的有那种勇于开拓耕地的人,国家也会温情脉脉的拦住他们,语气诚恳的说,“亲,别去舍生忘死的打仗了。咱们去开发祖国和平安宁的东北可好?”
沈心搞政治工作,也有过行政经验。他给了雷虎一个估算,“大概人口到十亿,等几亿年轻人长大,咱们大概就能迎来新一波的移民潮。”
雷虎都已经五十五岁,听了这话,雷虎放声大笑,“哈哈!等他们长大?哈哈!等他们长大之后我最少都八十岁了吧。看来我是没机会亲眼看到这场面了。”
韦泽只能莞尔一笑,就他所知道的工业国里面,除了美国这个移民国家之外,所有工业国的生育水平都是跌跌不休。在韦泽穿越那年的最新数据,沙特生育率到达了2。1,伊朗这个有自己工业的国家,生育率跌倒了1。3。当时的地球上的确有些“国家”生育率超高,问题在于那些地区真的能叫做现代国家么?反正韦泽是不认同。
但是韦泽也没有立刻支持这种简单的希望人口众多就是好的态度,“人口的事情我没这么悲观,虽然人口越多越好,但是人口也必须接受过足够教育。若是只生出一群孩子,却没能把让他们接受足够的教育。那就是国家的失职。人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国家才能越强大。”
“都督,三五计划的教育普及已经推广下去了。我们觉得这些工作完成的不错。”新任的后勤部部长周斌捡着韦泽喜欢的内容说道。
韦泽对这话不置可否,雷虎则是盯着周斌看了几眼。除了阮希浩之外的大佬们脸上的神色都带了点轻蔑。拍韦泽的马屁不仅没用,反倒有害。韦泽现在可不是在抱怨,更不是感到无能为力时候的哀叹,也就是说韦泽并不需要谁来安慰他。周斌替教育部门说话纯粹是自讨苦吃。也就是韦泽不爱给同志们难堪,依着这帮大佬的性子,他们只怕就敢冷嘲热讽,甚至发作一番。
韦泽没搭理周斌,他对雷虎说道:“说起这个来,四五计划里面军队农场的产权要转移给地方。也不知道这么做是能促进更多人从农村走出来,还是让更多人不愿意走出来。”
大佬们都不吭声了,军队不仅面对裁军,军队曾经的产业也开始大量剥离。军队农场在早期乃至中期都起到过极大的作用,若是没有军队奋力开垦就没有现在东北地区乃至北美地区的粮食供应。
韦泽现在开始剥离亚洲的军队农产,各省都希望军队能把农场交出来,以安置各省的劳动力,增加各省的粮食产量。随着农业水利工程的完善,曾经的军队农场都展现出了它们在地理位置上的优越。
“这事情能不能再等两年?”阮希浩问道。他最近接到了很多老部下的恳请,他们多数都是北方军区的人员,北方军区拥有最大的部队农场。这种调整影响很大很大。
“这次的产业转移是要在四五计划阶段完成,五六年时间呢,时间上也很宽裕。”韦泽解释着。但是没有做出任何让步。
“军队农场经营的不错,而且占有的土地比例可不高。再削减一些也行,没必要全部剥离吧?”阮希浩也在努力和韦泽讨价还价。
韦泽也努力说服着阮希浩,“若是说饲养场,菜地,甚至是苜蓿田,这肯定要给部队留下的。部队当然得学会种地,这是咱们伟大军队的传统。可是部队占有了几万几十万亩的良田,这算是什么呢?军队毕竟是用来打仗的,而不是用来种地的。掌握种地技能和自己专业种地不是一码事。”
阮希浩也不敢抗辩的太多,部队农场里面有些事情他也知道。理论上部队农场里面生产出来的粮食都该用作军粮,可是一些粮食最终流通到了市面上去,这种事情存在着。东北已经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外销产地,想搭这趟车的军队人员并不是没有。
“都督既然这么讲,我觉得还是先和同志们先沟通一下,多说服一下比较好。”阮希浩还是努力尝试得到一个缓冲期。
“要不你去东北负责这件事?”胡成和看似不怀好意地说道。
阮希浩倒是没有生气,此时他若是能去东北解决一下这些事情也不坏。阮希浩并不希望东北的老部下们最后落得个没下场的结果。此次裁军本来就是一个矛盾重重的事情,想回家的人不是没有,却绝不是主流。更多的人是想留在军队里头的,这种竞争关系已经很激烈了。如果有些事情搞出来的话,那就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只怕要出大事。
胡成和这说法其实很体贴,阮希浩若是自己请命去处理军队农场问题,这是一码事,被委托去处理军队农场的事情,就顺理成章。即便有人背后搞鬼,也不至于最后弄到阮希浩下不来台。
“我觉得可以。”韦泽答道。
第8章 年轻人的选择(八)
“前面到黄河了!”软卧车厢里面的参谋兴高采烈的通知着大家。
不管以前有没有见过黄河,军人要么等在车厢里面的窗户旁边,要么站在走廊那边的车厢窗口处。地理课上反复讲,这是中国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没见过黄河的要开开眼界,长长见识。见过黄河的则要再看一次,身在南京长江边上,想见一次黄河不是容易事。
从南京到北京的铁路沿途两边能看到不少村落,按照中国的宣传习惯,村子的房屋墙上都了不少标语。“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因地制宜,保护环境”此类标语是不分南北,一路上随处可见。与长江边差不多,接近黄河,首先映入乘客们眼帘的是河边绿化带。
长江那边要求绿化带最少一公里,因为长江流域人口密集,政府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和居民之间闹出不少矛盾冲突。黄河这边就不同,沿着河道弄出了几公里的绿化带。那真的是郁郁葱葱一大片,看上去甚至像森林。火车从这里经过,明显感觉到窗外吹进来的空气温度都低了一些。
河堤是用红褐色的石块砌成,搭配上黄河两岸大片绿油油的树林,让河道中流淌的那条浑黄大河显的非常醒目。长江这些年也浑浊了不少,可与黄河一比就显得那种浊度根本不算啥了。那种厚重的浑黄河水根本谈不上任何透明度,铁路桥下流淌的仿佛不是河水,而是浓稠的泥汤。
看着这条著名的河流,一位参谋慨然吟道:“啊!黄河……”
其他人屏息凝神,等着看似诗兴大发的这位参谋来一段。然后就听到参谋继续说道。“你为什么这么黄!”
噗哧!哈哈!呵呵!吼吼!
各种笑声几乎是一起冒了出来。有失望、有嘲笑,还有些是单纯的被逗乐。不过黄河的真正宽度不如长江,真正的主桥几分钟就过去了。看向车厢后面,碧绿的树林中,只能越过树梢看到一点黄河河面。过了片刻连这一点都看不到了,满眼的都是碧绿树木。
看完了稀罕,大家坐回位置上忍不住聊了起来,“黄河上已经有大桥,长江上什么时候能修大桥呢?”
从军事角度上来讲,跨越这些大河的桥梁具有着极高的战略价值。第十次俄土战争中,三四十万俄国多瑙河联军将近两年驻足不前,就是因为普列文威胁着多瑙河上的桥梁。这时代已经不是拎把冷兵器坐着小船过河之后就能作战的时代,一条河上有没有适合大规模通行的桥梁足以改变很多很多东西。
“那也得先造出来三万吨海船再说吧,都督对这座铁路桥的要求高着呢。武汉那边都已经开始准备修建,说是要能通行一万五千吨的海轮和两万吨的内河集装箱船。”
“这不是光高度,宽度也要考虑进去。一艘船十几米宽,桥墩之间不能只有十几米。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