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第2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人也七嘴八舌地议论。
真的不能增兵了。
“陛下,记得春闱之时,陛下一再嘱咐臣,以先帝诏令,裁减进士明经诸科名额,臣也遵旨了。为何,乃是官兵太冗之故也。望陛下明察,勿要为小人所害。”司马光又道。
“此人才不会害国,才不会误朕!”赵顼道。不是说好的吗,不要再计较了,怎么又来了?
“不管是不是害国,增兵之议,陛下不能同意哪。”吕公著又说道。
“好,朕就先说裁兵,再说增兵。”赵顼兴奋地说道。大家说裁兵,这一回朕说裁兵,你们不反对了吧。
“朕这里有一策,请诸公参量。”
那就是王巨所写的第一步裁兵精兵计划。
从内宫抽出太监做为中使,再从京城里抽出京官,还有各州知州,三方监督配合。
朝堂上有文彦博总指挥,地方有各路首州长州指挥。
全国分成开封、应天与洛阳、麟州、并州、定州、大名府、京兆府、秦州、渭州、庆州、延州、江陵、潭州十四个区域。
为什么没有岭南,反而有了潭州与江陵府?
夔峡蛮、梅山蛮与南北江蛮!
宋朝有惩六诏之害,策略以买安为主,然而买安了,这些人还是出来抄掠,不买安,更加出来抄掠。若是抄掠财富也就算了,关健还抄掠汉民。
掠汉人为农奴倒也算了,还有万恶的初夜权,这也算了,还有许多蛮人首领喜欢吃人肉,食心肺。
朝廷迫于无奈,于是在这一带也不得不驻扎了大量禁兵,然而这里天气酷热,北方禁兵很不习惯。往往每次轮戍,只能有八九成禁兵回来,死者不可胜数。
这个王巨没有多想,恶人自有恶人磨,以后会有章惇这个猛人对付。
眼下的还是裁兵。
这些中使与京城到达各州后,立即以考校武艺之名,勒令各营指使将禁兵集结。
然后用名册点名。
这一点名,马上就会发现一个很残酷的问题,那就是吃空饷。这个问题太沉重了,不仅每年吃掉国家许多财政,它引发的后果会很多,比如若换铠甲,它是按兵籍发放到各营的,包括吃空饷的也有,那么这些铠甲各营指使如何处理,有的人甚至胆大的能卖给西夏人。这个后果还不严重。
比如一场战役开始,按照兵籍调去一百营官兵,好多兵马,四五万人。然而真正的兵力能不足两万人。一场本来能打胜的战役,结果打败了。
为什么会有吃空饷发现,士兵死亡不注销,逃亡不下编,兵额有缺不招填,甚至有的指使为了吃空饷,鼓励士兵逃亡。特别是轮戍的边军,明明一营五百人,逃走三百人,他们出去干私活谋生,或者回家去了,将领不顾不问,到轮戍结束,你们一起回来吧。但这个薪酬就进了各营将领腰包了。
不过一旦点名,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在执行任务,或者守戍堡砦,或者串编。何谓串编,因为是一州一州去清查的,兵士刺字只刺番号,如振武营只刺振武两个字。那么邻州各营便可以串编了。因此务必让衙役堵住各路口,严禁军队调走。
然而麻烦会很多,但开始只点名,其他的不问,以免产生不好的后果,导致一些指使带着军士哗变。
点完名后,考校武艺,比如弓兵,标准的宋弓一石二,得连续拉开三次才为合格。若连这个标准都实现不了,那也不要上阵杀敌了。
合格的与不合格的分别于兵籍下做一个不同记号。
一州州清查完毕,再将各营正副指使喊于各首州集结。
吃空饷严重的,不论有没有功劳的,当场劝退。这时候他们离开军营了,手中无兵,也兴不起风浪。再立即将他们各营的兵力以都为单位打散,就近与其他各营进行重编。由这些指使弹压,对各都都头进行第二次劝退。
一是用来震慑吃空饷,二是以最少的骚动,将各营上层将领劝退。
然后将考校时不合格的,以及年五十岁以上又无实战经验的兵士,一律劝退回去。
至于那些各种理由造成的不在册兵士,比如生病了,比如戍守各堡砦了,进行第三次重组,一一再次考校甄别,以防一些将领用这些人做文章,继续造成大量吃空饷现象。
这是禁兵,次之厢兵。
厢兵更好办,他们不需要太强的战斗力,更不敢哗变。只要将其中是家中独子者,年老者,挑选出来,有活路的,让他们自己离开军营,并且每年再给十贯钱的补贴,连续给五年,让他们离开军营有一个基本保障,没有出路的,继续留在军营里养活干活。用此来实现以最小的代价,与最小的骚动,裁减厢军。
当然,这么做,也不可能一下子将吃空饷的问题解决。
还会有,但要少得多。
并且将这些老弱病残淘汰后,军队实力未减反增。至少调去十营禁兵,会有四万多兵马,而不是两万兵马。
那么做得好,仅这次就可能陶汰出来二三十万禁厢兵。
所以这次增兵非是害国,但不管怎么说,一旦淘汰开始,数量锐减,大家只看数字,不看真正的兵马,还会很担心的。特别是陕西那边。
因此在郑白渠一带,从义勇中挑选强壮者,家无非是独子者,进行刺字编入保捷军。并且有了郑白渠能养家糊口,相信许多义勇反而会乐意编入保捷军中。
那么可以增编近二十营保捷军,一水利得到了劳力,二陕西边防实力得到了增强,三是虽增加了一些支出,那边是减少了二三十万兵马,增加这少许支出也不算什么。
事实保捷军战斗力也比禁兵强大。
“禁兵竟然不如保捷军……”赵顼一口气说完,长声叹息道。
大家默默无言。
若是韩琦在,还能呼和韩琦。但韩琦下去了,大家也不用呼和了。
是强是弱,大顺城一战就是一面照妖镜。
“文公,这件事就交给你了,为了大宋社稷,还望文公务必将它办好。”赵顼慎重地说。
“老臣一定不辜负陛下期盼。”文彦博立即说道,想都没有想,裁兵本来就对了他的胃口,况且裁兵若办得好,那就是大功。而且还有一个大秘密……
司马光嘴角发苦,他多聪明啦,马上反应过来,自己被小皇帝与王巨联手坑了。两人故意只说前面,不说后面,先说增兵,不提裁兵,自己就带头反对了。这一反对,裁兵之举就在大家一致同意中落实下来了。
其实它只是裁兵强兵计划中的第一步。
后面还有,得一步步来执行,一急就会出大乱子。
于是赵顼开始说第二件事,坊场河渡与二八分制。
何谓二八分制,以前宋朝矿坑实行的是课制,这个坑交给你承包了,一年得上交多少课量。许多大户人家让这样的承包制度坑苦了。因此许多坑矿“承包不出去”,只好由国家来经营。然而国家要出开采成本,要役民,要用胥吏管理,结果胥吏苛剥,或亏空,或导致役夫民不聊生。
因此现在实行二八分制,役户自己负责开采的成本,国家顶多派人协助,或者提供其技术帮助,余下的都由役户自己负责,开采所得,八成归他们自己,并且许他们自卖,官府得其二分。但这个二分,官府不由出任何成本的,也不会再苛民为役户了。那么它再与那个坊场河渡拍卖制度结合,从而就能“民宽而财余”。
只要执行好了,朝廷可以甩开一个又一个大包袱。
即便没有火药配卖制,国家坑矿非但不会成为害民之政,反而成了益民之举,并且朝廷本身也获得大量的利润。
“此乃真良策也。”曾公亮说道。
有的大佬便看着王巨,相信小皇帝呆在皇宫里是看不到的。
那么这个策略是谁出的?
难怪小皇帝说此人非但不会害民,也不会误朕。
人才啊,韩维尽管已经看到了那道奏折,心中不免又再次叹道,然后心想,介甫,你这次进京,切莫不要被一个小毛孩子比下去啊。
第三四九章大家比着坑(上)
王巨在那份奏章上的坊场河渡,赵顼全部说出来了。
其实在史上,这个制度同样也在吵,反正实行一项就吵一项。
但真实的,这项制度争议最少,弊端也最少。
所以王巨让赵顼先行抛出来。
落实下去再说吧。
但那份奏章上还有,包括许多裁兵强兵策略,淘汰官员策略。
然而官员暂时不能动,这一动非得会吵,因此王巨在奏章里进劝,让赵顼先行将这一部分执行下去。
不仅为了缓解财政困难,也是为了巩固皇权威信。为什么让文彦博领手裁兵,文彦博会立即同意,这是一个秘密,道理实际是一样。不完全是功劳,西府由韩琦之手,许多权利被东府剥夺。只要文彦博领手裁兵,这些权利就会陆续被收回来。加上他本来对裁兵不反感,所以王巨料定文彦博会配合。
可能当时赵顼看了后,不大相信,但经过倒韩一事后,他才意会到这个皇权威信的苦涩。
大家开始商议。
在青苗法未出来之前,又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它们确实又是良策,大家还是很赞成的。于是一项项具体的条款迅速决策出来,又化成了诏令。
包括司马光在内,也插了几句嘴。这几乎是宋朝最心齐的一次行动,两府宰执,三司几个大佬,知谏院与御史台两个大佬,两制官员。
王巨心中长出了一口气,只要能执行,宋朝会变得更好。做为私人,这次的执行,那无疑会为他带来一道道美丽耀眼的光环。
从早上大伙儿一直商议到下午,连续出来十几道诏令,大家才散去。
走了出来,王珪说道:“小王巨,做得不错。”
他心中也惋惜啊,当初捉婿捉得有些马虎,根本没有想到这个小家伙成长得这么快,未来不可限量啊。这一想,心中那个悔啊。
“王公,不敢当。”
“好好做,公道自在人心,”王珪含糊地说了一句。
实际这句话颇有含意的,意思是说老夫看好你,以后有事,老夫说不定也会罩着你,这与蔡挺一样,大家都在找帮手。
王巨会意,躬身说道:“下官谢过王公。”
“小小年纪,玲珑心思,”王珪哈哈一乐,笑着上前走了。
王巨回到驿馆。
黄良问道:“子安,安否?”
“还好,”王巨说道。这个还好,得感谢赵念奴,由她搭上了赵顼这条线,赵顼庇护。若非如此,自己蒙在谷中,司马光猛然发作,自己那就悲催了。
因此王巨又说道:“只能说第一关过去了,以后说不定还会有麻烦。”
若是因为自己推动,嵬名山兄弟不投降呢?若是韩琦不去陕西呢?那么即便王安石来到京城,司马光还能抽调精力专心对付自己。
当真凭借自己现在的小胳膊小腿的,能抗住司马光一波波攻击。
…………
赵顼兴奋莫明。
这大半年皇帝当得苦逼的。
磕磕碰碰的,今天终于第一次尝到了皇权的滋味。
赵顼正兴奋地走来走去,一个黄门走了进来,说道:“官家,太后请官家到后面坐一坐。”
“好。”
赵顼来到后宫,唱了一喏:“儿臣见过母后。”
“皇儿,哀家问你,今天司马卿有没有为难王巨?”
“母后,为难了,不过没有成功。”
“说来听听。”
赵顼将大约情况说了一遍。高滔滔说道:“那就好,王巨是人才,司马光也是良臣。之所以发生冲突,乃是王巨年青,做事略有些不守规矩,司马光乃是一个老成的大臣,便略有些看得不习惯。你是大宋的官家,当学会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儿臣知道了,儿臣也没有袒护谁,只是希望他们不要相互攻击,伤了和气。”
“这就对了,而且轻泥怀侧的事,也与司马光无关,他老成持重,断断不会做出如此通敌的事。”
“儿臣也是这么想的。”
不过这时候高滔滔与赵顼都忽视了一件事,唐朝太和五年,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请降,李德裕派兵入据其城。消息传到朝中,牛僧孺却说,李德裕收复了一个维州不算什么,与吐蕃人关系恶化,那才不划算呢。因此牛僧孺请唐文宗下诏让李德裕将维州还给吐蕃,并且派人缚还悉怛谋及从者,交给吐蕃官吏,让吐蕃人尽杀于维州城。
难道牛僧孺通敌?
不往这上面想,加上司马光满嘴仁义道德,那就被迷惑了。所以王巨在驿馆幸庆,幸庆提前搭上了赵顼这根线,否则他自己就惨了。
当然,高滔滔有高滔滔的想法。
两人都是人才,最好不要来一场火拼。
高滔滔又说道:“募役法?”
“恐怕有些争议,因此儿臣当时没有问。”
“你将他召到宫中问一问,可以做一个参考,这个差役哀家也听闻了,确实苦了百姓。”
“母后,二八分制与坊场河渡制实行下去,会缓一缓差役。”
“那缓的也有限。”
“儿臣这就召他进宫询问。”
王巨刚要休息呢,又被喊到皇宫。
“王巨,那个募役法你似乎言犹未尽。”
“陛下,这个真麻烦,”王巨有些后悔了。
在王安石诸多改革中,也有许多争议比较少的,这一类按照效果可分成数类,一种争议少,见效不大,却是真正的劳民之举,如保马法。一种争议少,见效大,也是益民之举,如二八分制,将兵法,坊场河渡制,仓法。
还有一种就是争议很大的,比如通商法,也就是市易法,均输法,青苗法,还有这个免役法。
所以王巨后悔自己说漏了嘴。
“说说吧,朕权当是参考。”
到时候你就不参考了,王巨心道。他想了想说道:“若此,请两位太后于帘后聆听。”
“咦。”
“说到它,就要说到高曹两家,故臣请两位太后聆听。”
赵祯脸色立即变了变,不过差役弊病太多了,他想了想说:“你先吃茶,桌上还有几个果子,就是粗糙一点,不过也没有关系,你不是奢侈的大臣。”
赵念奴转告,赵顼真听了,有时候熬夜批阅一些奏章,便让太监端来果子,或者汤,滋补一下。但再三叮嘱,让朕不饿着就行了,不能奢华。可能这对于王巨来说,才是一个真正的好消息。只要赵顼多熬两年,将司马光熬下去,一切便OK了。
一会儿赵顼又从后面转出来,说道:“王巨,随朕来。”
他带着王巨来到后宫。
路上有一些宫女盯着王巨看,还有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