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1909-第1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电报署名是陆海生。
盯着这个名字,叶开一点也不陌生,这是汪精卫所用的化名。
电报内容是请两江总督到茶庵弄的展览厅鉴赏名画。
约定日期为明天下午三点。
“熟人来了,啸光,明天咱们再去一趟。”
叶开清楚,这些都是拐弯抹角的密语,看罢后,点了一根蜡烛,烧掉了。
第二百九十四章再会胡汉民
(第二更)
茶庵弄,咖啡厅,老地方。
叶开,张啸光,和汪精卫三人准时到了,十分钟后,胡汉民也出现了,来的时候胳膊里揣着几个画轴,像是提前装扮了一番。
“听说良督昨日下令改建大学,还要重用蔡元培先生,可喜可贺。”胡汉民一上来就对叶开这么说道。
“胡先生好耳目啊”
作为革命党,胡汉民知道这件事并不奇怪,叶开当初也没有打算隐瞒的意思,随即接着道:“蔡元培是教育大家,闻名东南,本督焉有不用之理。”
“我和蔡先生私交甚好,那我就替他谢过良公了。”
“这是小事,不足谢。”
叶开微笑道。
胡汉民看了看汪精卫,两人心照不宣地点了点头,几天内,汪精卫没少在胡汉民耳前提叶开的名字,大谈此人如何如何可靠,合作必定成功之类的话,这倒是让叶开没想到,胡汉民对此虽未全信,却也半信半疑,这个良公先是放了清廷重犯,又下令重用革命党人士,莫非真的要跟革命党走在一起。
如果真这样的话,倒是极好。
相比上次见面的生涩警觉,这次双方倒没有了那么多的客套话,说话开门见山,直中要害。
“良督上次说的要求我向孙总理传达了,总理对良公的为人信得过,但对良公说的“毁党造党”,却觉得不合适。”
“哦?”叶开惊咦了一声,莫非孙文不答应?
“我兴中会虽然和光复会有隙,但同为革命党志士,血浓于水,哪有革命未成,‘屠刀’伸向自己人的道理?想想便觉得匪夷所思。”
胡汉民这话也不知是真的还是假的,但叶开却能意料得到,换言之,要是胡汉民一上来就直接答应,叶开反而不会相信。
革命尚未成功,光复会再怎么攻击也同属革命阵营,大家坐下有话好好说,或许还有缓和的可能,但叶开就不同了,他出身清廷,又是旗人都统,怎么看也不像是“同志”,孙文从大局考虑,一定会拒绝,但是,这并不等于关上了大门,如果光复会和他之间做比较,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后者更胜一筹,那孙文自然会选择合作,而关键就是要证明他的价值要远远超过光复会和其他异见者。
“良某说过,‘毁党造党’仅供你们孙先生参考,是否执行,在于你们自己,对于合作与否,并没有太多影响。”叶开重复了一遍自己的立场。
叶开的话倒让胡汉民颇感稀奇,摇了摇头,“良公”果然非寻常人士。
胡汉民既然都来了,也就说明他们是有合作的意思,见率叶开先表达了善意,他们这一方也就不得不让步一些。
“合作,总理是愿意的,所以良公也不用着急,既然良公的诚意摆着这里,我们也不好再提些什么,这样吧,先前说的三条要求可以去掉其后两条,但第一条:颠覆满洲,恢复汉统,是最基本的底线。”
“嗯,我赞成。”叶开回答的很干脆。
“那好,等我回复总理,即刻告知良公。”胡汉民回答道。
“好”
叶开起身,掏出了一个信封,递到了胡汉民面前,“我这里有一封信,请胡先生务必面呈你们孙总理。”
“这是。。”
“一点愚见”叶开道。
“好,等我到南洋,会面呈总理。”
胡汉民也不好继续问下去,接过信封,揣在了身上。
“告辞”
“慢走”
胡汉民和汪精卫两人依次离开,第二阶段对话到此为止,两次商谈进行下来,算是为合作奠定了初步基础,不过这些都远远不够,有些事或许只有等到亲眼见到孙文才能详谈。
叶开只能慢慢等,然后寻找机会。
。。。。
三天后,联合审理正式开始,地点位于租界内的会审公廨,负责此事中外法官和官员统统到场,再加上两边的律师代表,人数足足有近百人。
这么大的事自然吸引了无数媒体记者,从一开始,“啪啪”的拍照声就喋喋不休。
叶开作为中外的副负责人,自然是要亲自到场的,不过坐了一个多小时却枯燥无味,这次会面只是宣读了一下审理章程,明确了一下人数,剩下的时间主要是商讨联络机制,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工作展开。
所以,叶开早早便退了出来,那有戴鸿慈坐镇,自然不需要他。
趁着白天还没过半,叶开驱车第二次到了江南制造总局,魏允恭,李平书,杨文恺三人在厂房门口等候。
“启禀良督,改组工作进行的差不多了,拆解下来的机器,一共分了五批装运,第一批昨天夜里已经装船了。”魏允恭首先向汇报,他这次倒是恭顺了许多,或许他也知道,自己有太多命门握在叶开手中。
“还有一件事,请良督在斟酌一下。”想了想,魏允恭又道。
“什么事?”
魏允恭支支吾吾的说道:“良督前日下令说要重新招募督工,但那些人都是总局几十年的老伙计,从同治爷的时候就开始上工,要是都遣散了,是不是有些。。。”
感情魏允恭是在为老部下求情。
这些人说白了都是些官僚蛀虫,叶开当然没有把他们留下来的意思。
“魏总办,做人要懂得壮士断腕啊,他们知道的太多,要是都抖落出来,对本督来说没什么,但对你。。。”
魏允恭一听,当即吓得浑身冒汗。
“卑职糊涂,卑职糊涂,遣散了好,遣散了好。。。”
好在魏允恭反映的及时,若是知道当初叶开在步兵衙门干的事,不知道会不会还会提这么弱智的要求。
叶开大步踏过。
“校长!”
杨文恺敬了一个标标准准的军礼,二十八岁的鼎盛年龄,加上一身笔挺的军服,整个人显得十足精神。
叶开还礼。
“建章,大老远的,辛苦你了。”
“末将职责所在。”
“好”
“自己人到底是放心,你这几天公务繁忙,本督就不找你闲谈了,等过了这阵,本督亲自为你摆庆功宴,不过,期间,务必把改组工作办好。”
“是”
杨文恺又是一个笔挺的军礼。
叶开满意的点点头,有武备厅的一把手在,应该能让他少操一些心。
接下来,叶开会把全部精力放在即将到来的招商大会上,这关系着新区的成败。
(明天要处一趟远门,请假。)
第二百九十五章破土动工
(第一更)
浦东新区在叶开的亲自过问下,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聘请的德国工程师,经过对浦东地区的勘探和侦测,已经将一份完好的施工方案摆在了叶开面前,主要是路面,管线,排水系统和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相比于租界四五十年前的理念,这套方案更加符合现代设施要求,不得不说“洋鬼子”这东西还真是考虑的周全,叶开对此也很满意。
与此同时,建筑工人也已经召集好了,甚至比设计方案还来的顺利,主要原因是股票风潮大闹的时候,倾家荡产的人不在少数,不少人都穷的吃不起饭,所以,以工代赈就成为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最好的方法。
总而言之,一切具备,什么时候动工就在叶开一句话,进展这么顺利,也不枉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当然,唯一缺少的“东风”就是入驻新区的企业和工厂,叶开做的再好也只是铺路,毕竟前者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发展动力。
十一月中旬,这个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李平书代表招商局向叶开递交了一份名单,所有申请入驻的工厂都清清楚楚的显示在上面。
在为其一个月的公开招标中,共有一百二十六家实业厂商向招商局递交了企划书,其中有面粉厂十五家,棉纺厂九家,制蜡厂三家,纺织厂十一家,焦炭厂五家,总之,各色各样的厂商汇聚一堂,主要是轻工业。
这些厂商当然不会都涌向新区,过度重复和良莠不齐会制约新区的发展,在批准他们进入之前,招商局还要经过一番审核和挑选,秉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叶开心里面定位,三十家足以,有限的资源还要分给炼钢厂,煤化场这些总局改组出来的重工业。
在这种背景下,招商大会正式启动。
政府主导,厂商众多,且地处上海都会之地,这些噱头加在一起,大会格外引人注目,为此,成批的记者蜂拥而至,叶开没有阻拦,借这个机会把新区宣扬出去,也是好事。
叶开,朱佩珍,蔡乃煌,周金箴,李平书,还有选聘的十几位新区董事,统统来到了现场,在此之前叶开和朱佩珍详细商谈了几次,而后者不愧是纵横几十年的老商贾,和他的几次和谈都大有裨益,对于总董的任命他也欣然接受。
而底下坐着的是一百多家申请入驻的商户,这些人当中,除了上海本地的实业家,还有很多远近闻名的资本雄厚的外地企业家,以浙商为主,还有些徽商,朱佩珍自然见多识广,在商场广有人脉,期间不停地向叶开叙着话,而叶开也不时地点点头,看来,他之前制定的免税政策,的确吸引了很多大商家。
大会由招商局督办李平书主持,前面的发言无关痛痒,无非把叶开等新区的期望复述了一遍,让他们诚信经营等等,之后才慢慢触及到核心问题,即对申请的这一百多家商户进行从优择选。
按照叶开的吩咐,这次选择设置了三道门槛。
第一,资本须超过五十万两,并有公司法人担保。
第二,企业结构许由华资主要控股,洋资不得超过49%。
第三,有设班工厂经验者优先。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要求的商户,才能获得营业执照,当然,他们对营业执照这种东西闻所未闻,经过李平书的解释后,他们才清楚这是一种许可经商的凭证。
要在一百二十六家中选出三十家,还是有不小的淘汰率,在听闻上述的三条要求,不少人已经黯然失色。
这种状况,叶开自然看在眼里,心里也有一定准备,办企业可不是种庄稼,广撒种即可,应该向培养花卉一样,弄得几支独秀,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把那些不符合要求的商户挡在外面,他可不希望出现那种大而不强“伪”商家,而是品牌化的百年企业。
不过,即便是这样,符合要求的也绝对不在少数,张謇等人推荐十几位实业大亨,叶开瞧了瞧名单,他们的名字赫然在列,这给了他足够的信心。
“工厂设办后,五年一审核,凡是违反经营准则或者私自变更经营品种的商户,新区董事局有权取缔。”
“。。。”
李平书接着宣布商户入驻的具体事宜,经过一上午的时间,大会的流程也进行的差不多了,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审定资格,底下坐着的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如此优厚的落户条件,要是被淘汰了岂不可惜,有的人明知不达标准,于是将报上去的名额退了回来,然后悄悄溜了出去。
当然,也有人愿意赌一把,落户新区的目标,虽然不小,但万一实现了呢?
经过两个小时的现场比对和评定,名单最后被敲定,由李平书报了出来。
“永盛棉纺厂,资本七十八万,准入,江南皮革厂,资本四十五万,不符合。。。”
优胜劣汰,第一批三十家厂商正式诞生。
有了商户,一切万事俱备,剩下就是开工建造了,叶开也不再多等,三天后,他下令新区建设工作启动。
三十家招标工厂,再加上五家军企,一共三十五家工厂,将在浦东逾四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式落地。
工程期,两年。
管线铺设已经开始启动,如果顺利的话将在四个月内完成,轰轰作响的铲土声,在这片沉寂已久的土地上不断蔓延,旧貌换新颜,一切宛如破壳的鸡蛋般,焕发着生机。
叶开站在岸边码头边,日出东方。
第二百九十六章沪宁铁路
(第一更)
新区已经开工半个月了,施工的声音,几乎日夜不停,即便隔着黄浦江也能毫无障碍的汇入耳中,原来那些滩涂乱木已经全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工地厂房和建筑大楼,厂房周围的公路网,也在以一种奇迹般的速度延伸着,工程进展的这么迅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上层强有力的行政监督。
当然,离真正建成之日,恐怕还有不短的时间。不过,有董事局和招商局在,这段日子叶开也算是清闲了下来。
大的方向已经规定好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具体施工路线和琐碎事宜,而这些前两者完全可以包办,他这两江总督也不用再过那种事事躬为的日子了,除了对了一些大事拍板之外,更多的就是掂量着手里的银子。
而银子的事,又让叶开发了愁。
从奕劻那里得到了一千六百万,其中八百万用于救市,再加上山西银务总行的六百万贷款,解决股票危机前前后后花了不下一千五百万,再加上铸币的损耗,兑换的差价补余,整个货币改革又用去了两百万,而建设新区的总费用也不下五百万,而且叶开还要为接下来的新军筹建留出一百五十万的军费,这么一股脑的算下来,叶开的口袋里又见底了,满打满算也只要两百万多一点。
看到呈上来的这些数据,叶开苦叹了一口气,不用亲力亲为固然闲适,但他却体会到一把花钱如流水的感觉了,而且,这么多钱他根本不知道具体用处,总不能每一笔都去查查吧?不过,这也没有办法,位置越高,由下到上的信息就会越闭塞,就拿皇帝来说,即便身居九五之位,也不会知道吏部一个小主簿头天夜里脏了多少银子。
这也算是居高位者的苦恼吧。
再者,叶开干的这些大多属于基础设施工程,投资高,收益低,回报慢,所以,短时间内不要想着回本了,而财政困难的现状也不能得到马上解决。
唯一值得念想的就只有金融领域了,只要能挺过今明两年的衰竭期,银商联合会就能彻底摆脱过来,而货币改革也能走上正轨,届时两江的财政恐怕会提高好几个档次。
果然,一切都需要时间,一口气吃个胖子只是痴人说梦,这些时间,可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