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兵在1917 >

第1566部分

天兵在1917-第1566部分

小说: 天兵在19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说英国人绝不是心甘情愿的将权柄交给美国的,如果英国人真有这么好说话,拿破仑时代以及一战和二战根本就不会发生——反正英国不在乎霸权,随手交出去不就完了。

可问题是,英国人有这么大方?当年干拿破仑英国人可是大出了血的,反法联盟之所以能一次次的形成那是因为英国人在掏腰包,几乎每个加入反法联盟的国家都能从英国那里拿到经济援助。没有英国人出钱,俄国人出兵,反法联盟尼玛就是一个笑话。

再看一战,整个战争期间英国投入了史无前例的670万大军。大英帝国的各个自治领、殖民地也动员了起来,为战争贡献了大量的军队和劳工,仅尼珀尔就有5。5万余名廓尔喀士兵加入到英属印度军队中作战。在主要殖民地中,印度贡献了140万军队,加拿大供应了63万、澳大利亚提供了41。5万,南非提供15万,新西兰13万。

如果英国人对霸权的权柄是可以随手让渡的,他吃撑了全面动员殖民地?

不光是动员幅度大,英国为一战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战前,美国欠英国4亿多英镑债务,战后则是英国反而欠美国8。5亿英镑。英国的黄金储备因为一战下降4200万英镑,海外资产四分之一在战争期间因为资金紧张而被迫出售。

不在乎霸权英国吃错了药打这一场仗?

甚至从一战后俄国的情况也能看出英国对霸权是多么的热衷,当年英法两国在1918年就秘密签订了瓜分沙俄的秘密条约,为了彻底的解除大英帝国霸权的威胁者——俄国,英国人为了干涉俄国革命仅1918年到1920年就投入了4600万英镑的相关费用。

好在是当年列强的经济在战后崩溃了,让负担巨大的英国没能力继续投入巨额干涉费用才不得不罢手,才改武装围剿为和平演变。当年连列宁都感叹道:“尽管存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但我们已经基本能在国际上生存下去了。”

上述总总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英国是绝不愿意将霸权相让的,既然如此英国和美国之间的权力转移也就不存在什么和平禅让了,而是赤果果的权力之争。英国是输掉了这场权力之争,不得不向美国低头。至于所谓的英美特殊关系,不过是英国人拿来麻痹自己以及美国人给英国人一个台阶下而已。

那么英国人究竟是什么时候输掉这场争霸的呢?在李晓峰看来,英国人不是1947年输掉霸权的,也不是1945年,而是再往前推二十年的1925年。

1925年是个很关键的年份,虽然这一年并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这一年却是一个分水岭。在这一年之前到一战结束的那一刻,其实是历史大神留给英国宝贵的调整时期。这个阶段英国虽然因为战争受创严重,但是长达五年的时间完全可以做一些事儿的。如果抓住这五年进行变革,英国未尝没有延续霸权的可能。

可惜的是,1920年到1925年英国人什么都没做,然后从1925年到1935年还是在打瞌睡,这十五年挥霍掉的不仅仅是时光,而是大英帝国的最后的生机。

那十几年的英国和之前一百年的英国没有任何变化,老迈的绅士坚持着以往的传统,越来越不合时宜,直到被淘汰。那些年的英国顽固的坚持帝国主义路线和自由贸易的教条,外交政策依然是千年雷打不动的维持大陆均势原则。

说实话,这些都不合时宜了。帝国主义的什么就不去批判了,维持大陆均势的外交政策也不废话,这两点已经说过太多太多。现在说点经济上的内因。

思维僵化和盲目自由就是英国经济的死穴。由于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以英国的精英们始终处于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的中。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英国经济学家所提出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英国几乎等于是经济学圣经,是绝对不能违反和亵渎的。

所谓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其核心是强调限制政府行为、减轻税负和自由贸易。19世纪这一理论是符合客观现实的,所以我们能看到英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不过这一理论的实现也是客观建立在英国首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拥有超越其他国家的技术优势这一前提之下。

只不过等到了19世纪末,这种技术优势已经丧失殆尽,英国的工业能力和技术更新速度已经被美国、德国超越,继续推行低税、不干预的经济政策几乎等于在产业竞争上放任自流。19世纪中后期到1900年,美国的关税税率大概保持在40%到50%之间,这一政策有效的保护了美国国内的产业,使其获得了超越英国产业的基本环境。比如在1869年美国国内来自外国的进口成品占据市场份额大概是14%,而到了1909年时,这个数字就只剩下6%。

再反过来看英国,1880年之后的十年间,进口额的增长了大约7倍,英国从之前的出口国变成了国外商品的最大销售市场。变成人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基本上也就等同于宰,这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是处于完全被动的位置,按道理说以英国精英们的智力,不会看不到这是很要命的事情,但现实却是英国人几乎对此熟视无睹。

为什么呢?原因还是出在日不落帝国上,经历过拿破仑时代、一战洗礼的大英帝国获得了全世界最广袤的领土,截止到1931年英国共获得了大小殖民地59处,殖民地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3480万平方千米,所辖人口总数也达到了4。63亿。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英国拥有广袤的廉价初级原料产地以及同样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可能有同志又要说了,这难道不是好事吗?谁不希望家大业大呢?

是好处不假,但是也存在着隐忧。因为资源丰富、劳动力又廉价。对于英国的老板们来说,只要从事最简单的农业种植和开矿就能赚大钱,既然赚钱如此简单,何必去搞复杂的工业,何必去攀科技树呢?

其实后世类似的例子也不是没有,什么中东的油老板、拉丁美洲的委内瑞拉以及北极熊都掉进了这个坑里。对这几家来说,石油资源大大的有,卖原油多简单多方便,搞工业投资大见效慢,怪累得慌的。

所以我们能看到俄罗斯一直在吃苏联的老本,******也不过靠着卖石油赚了点钱就收获了人民的爱戴。可一旦石油需求不旺盛,连沙特这样的土豪都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活太优越也是有害处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一旦习惯的懒惰,再想勤奋恐怕是很难的。

英国人也是如此,庞大的殖民地给了英国人无数的机会,来钱太容易让他们忘记了祖辈积攒这点家业的艰辛,一个个的都变成了败家子。一个个都走容易赚钱的路子,不老老实实的攀科技树搞技术革新,转而去卖资源或者更干脆的玩钱变钱的金融把戏,结果优势是越来越小,直到被后来者赶上。

前面说了,其实英国在一战后还是有机会的,以当时英国的金融资本的力量完全可以拿出很大的一部分资金来搞技术革新,并同时对殖民地进行真正的开发(而不是简单的搞种植业或者干脆掠夺资源)。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英国人并没有这么做,金融大鳄一个个是一毛不拔,而政治精英又盲目坚信前人的经验,将自由贸易变成了教条,不可逾越半步。结果就是,进行贸易的基础产业能力丧失而空有贸易额增长的表象,产业能力长期处于劣势又导致贸易市场被新兴国家逐渐占领。国内市场被外国商品尤其是德国商品占领后,又引发了国内上上下下的不满和恐慌,经济上的问题由此转移到政治和外交领域,成为后来引爆英德矛盾的主要原因。

可能有同志又要说了,当年美国才是工业的NO1好不好,德国货能让英国恐慌,引发政治危机,那美国货怎么就没有呢?这不是正好证明了英美关系是特殊关系吗?

还真不是这样的,当年美国因为其国内购买力更加强大,国内市场就能消化掉大部分工业产品,所以美国货对英国市场的冲击很小。而德国则不一样,本来国内人口有限市场小,而国外又因为一战战败殖民地完全丢光光,只能去英国市场里打拼,所以德国对英国的冲击更大。

其实英国人也是自己作死,如果他真能把殖民地好好发展,而不是仅仅将殖民地当成掠夺和剪羊毛的对象,其庞大的殖民地的购买能力其实是相当惊人的。可惜的是英国完全不在乎殖民地的死活,然后自己国内的产业又不做技术升级,导致空有庞大的殖民地,却没有多少购买能力。然后英国人又大大方方的开放一切市场,被更强大的对手挤兑之下,能不垮吗?

这么说吧,打垮大英帝国的不是以德国、美国为首的新挑战势力,而是英国的精英们。这帮人过于急功近利才导致了后面的矛盾总爆发。试想一下,一旦到了有一天,英国人既没有了金融优势,有没有了技术优势,最后赖以称霸的军事大棒也不给力了,他还能像之前那样勉强靠吸殖民地的血维持生存吗?

有同志可能会发牢骚了,你丫的唧唧歪歪说了这么多,跟上一章有一毛钱的关系吗?呵,还真有关系,之前说了艾德礼很天真的以为只要有了现金流不做太大的改变就能继续维持大英帝国的老一套,而这也是他积极的对日本下刀子的根本原因。但是我们从上面的那些唧唧歪歪能看到,大英帝国完全不是因为没有钱才倒掉的,一时的资金注入就像是输血,确实能让其苟延馋喘几天,但问题是根本的问题不解决,当这些敲诈来的资金挥霍掉之后,怎么办?

难不成你还能一次两次三次的敲美国的竹杠?现在是有日本战争赔款这个借口,下一次呢?恐怕下一次大英帝国要么卖身还账要么割地还账。可祖宗留下的底盘是有限的,能经得起这么一次次的折腾?更何况美国也不是大傻瓜,这一次是拿你英国没办法,但是过了这一次,他有的是手段让你就范,比如说在大英帝国赖以苟延馋喘的殖民地上做文章,来一个釜底抽薪……(未完待续。)

613叶夫根尼的新工作(上)

叶夫根尼美滋滋地伸了一个懒腰,然后将叮当乱响的闹钟关掉,此时时针指向早上八点。对此他非常的满意,又打了个哈欠然后飞快的翻身起床。

也许对普通人来说早上八点并不算太迟,但是对叶夫根尼这种职业军人来说,一觉睡到早上八点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在战争年代每个军人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间是不会超过六个小时的,而且这六个小时不是让一次性睡完,晚上要倒班站岗值夜吧?会遇到经济情况比如敌人偷袭或者紧急出动吧。

总而言之,在战争时期一个合格的军人最基本的技能就是随时随地抓紧一切时间睡觉,最好是闭上眼睛就能打呼噜,睁开眼睛就能跟敌人死过。反正在那个年代好好睡个懒觉对军人来说是奢侈的。

当然,军官稍微好一点,行军途中可以坐在车上眯瞪一会儿,尤其是能拥有自己汽车的中高级军官,睡眠基本还是有保障的。但是也睡不痛快,尤其是打大仗的时候,那种排山倒海的压力让你就算想睡也睡不着睡不安稳。

比如之前围攻伊斯坦布尔的时候,已经升任中校团长的叶夫根尼就觉得压力山大,一个团上上下下三四千人的性命都掌握在他手里,一点点闪失都会造成大量的伤亡。这种压力真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叶夫根尼挺过来了,他的团是第一批踏入伊斯坦布尔市区的部队,也是第一个攻占索菲亚大教堂的部队。因为战功卓著他获得了第二枚金星勋章和苏联英雄称号。

在光复君士坦丁堡之后,叶夫根尼的部队被从一线调回来休整。说是休整,其实也是一次大规模的复员。相当一部分老战士得以回家,另一部分征战已久的军官也要么进修要么去地方工作。

比如叶夫根尼的老朋友胖子伊万就选择了复员回地方,他将返回家乡当副县长,给这个胖子乐得,鼻涕泡都乐出来了。对于胖伊万的来说在地方工作更加如鱼得水,也许他这辈子顶多也就是混一个副厅级,但是胖子却很乐意,只要不让他继续打仗,不用愁着玩命,他就很高兴了。

胖伊万选择了复员,而装甲列车却选择去伏龙芝军事学院进修,他还是更喜欢当兵,用他的话说:“除了当兵打仗我也不会什么其他的技能了,去地方又能做什么呢?”

叶夫根尼相信以装甲列车的能力,将来一定能够超越他的老子,他家老头子现在是副军职,他混个上将或者大将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至于元帅军衔,这就不好说了,根据军。委最新的情况看,元帅军衔将是一种荣誉,只有那些在保家卫国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卓越高级指挥官才能获得这个荣誉。

而以装甲列车的资历,这恐怕是比较困难的,除非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否则未来十年内他能爬到副军职都相当的难。

唧唧歪歪了这么些,那叶夫根尼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又是怎样的呢?实话实说这个问题他想得不太多,之前参军更多的是为了躲避他那个拜金主义的老妈。而现在竟然能混成中级军官,说实话他自己都有些意外,原本他以为自己恐怕能干干营长就到头了,谁想到竟然混成了团长。

当然,叶夫根尼也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升得这么快,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个好叔叔。和他能力、功绩差不多的指挥员在红军中多了去了,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这么快升团长的。其中的大部分人还在营级和副营级岗位上摸爬滚打。而更是他叔叔的存在,让上头对于提升他一直是大开绿灯,不得不说朝中有人好做官啊!

不过这也不是说叶夫根尼的团长就完全是因为裙带关系,甚至可以说李晓峰绝对没有做过暗示或者指示命令提拔叶夫根尼。政。治局委员要操心的事儿太多了,为了区区一个正团级使劲,实在是跌份。

不过官场上的事儿就是这么有趣,大领导不发话不代表下面的小领导就不揣摩,想要拍马屁的人多了,什么都要首长明示那还要你何用?

所以哪怕是李晓峰不发话,主动向叶夫根尼示好的将军们多了去了,就算不能直接讨得军。委主席的欢心,接着叶夫根尼这条线跟主席大人搭上线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