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双鹰旗下 >

第5部分

双鹰旗下-第5部分

小说: 双鹰旗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事并不是特别困难,如果不用自己掏钱,帝国议会才不会操心哈布斯堡家族那些成员自己怎么胡折腾呢。

伊斯特里亚造船厂最近有点业务繁忙,李海顿新成立了一家航运公司,从船厂订购了6艘货船,四艘5000吨级的散装货轮,两艘排量超过10000吨的大型油轮。他准备开辟一条到东亚和一条前往美洲的航线,随着内燃机的逐渐普及,欧洲的石油需求逐渐在增多。这是个好生意,甚至在的里雅斯特建一座炼油厂也是不错的主意。

普鲁士人,奥的利人总是习惯这么称呼德意志第二帝国,噢,是他们的海军最终同意向奥匈海军出售三艘萨克森级铁甲舰,有点出人意料。当然,萨克森号不卖,他们要留作纪念,还有一艘要留给了东普鲁士海军看家。

李海顿只能暂缓了商船的舾装,以便将船坞和码头先腾出来。

这些军舰需要重新涂装,至少在外表上,要让它们看起来象是新的一样。

稍微有点麻烦的是智利海军,他们不肯将“埃斯美拉达号”出售,李海顿怀疑自己的记忆是不是出了点问题。后来仔细想想,也就有些释然。这是因为他的出价不够,另一个时空中,日本人可是花了将近二十五万英镑才将这条破船搞到手上,而李海顿肯定不会这么做。

那就算了,想想手里的四艘铁甲舰也足够让日本人难受了。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李海顿一直觉得自己似乎忘了点什么,实在是令他头痛。

“海顿,这次去远东,记得给我带回几件真丝做的睡裙。”乔古拉偎在他怀里正在撒娇,李海顿则用手指轻轻揉着隐隐作痛的太阳穴。

“什么?真丝,生丝!”李海顿眼前一亮,猛地坐起来,搂着乔古拉愈发迷人的成熟娇躯,在脸上狠狠亲了一口,“小美人儿,你真是我的福星!”

李海顿豁然开朗,中日战争会影响到整个东亚,到时当地的一些特产比如生丝、樟脑等东西价格一定会飞涨,自己捞了亚洲人的钱,怎么会把富裕的欧洲人或是美国人给忘了呢?

我的天哪,这可是个大计划,也许需要……嗯,5000万克朗!

想到这,李海顿头感觉头疼了,“该死的,还得去找那些犹太佬去借钱!”他在心里骂道,维也纳的银行家们大多出身是犹太人,这也是让人们妒嫉和愤恨的地方吧。

幸好弗兰茨是位仁慈的皇帝,对待犹太人还不错,最近几年,已经有数万犹太人因忍受不了沙皇的迫害而从俄国迁移到了奥匈帝国。

看了一眼乔古拉,“她的贪财本色是不是也是从犹太人那里学来的?”他在心里想道,可是没敢说出来。

十、博洛耶维奇

博洛耶维奇在波西米亚第十一步兵团完成实习,回到了维也纳。

他坐在军人俱乐部的餐厅里在用早餐,一面等待着陆军部给他安排岗位的那个人。三片面包,一份黑鱼子酱,两个煎鸡蛋和一杯牛奶,博洛耶维奇一边安静地吃着早点,一边欣赏着窗外的风景,这里紧靠着普拉特公园,离陆军部很近。

“哎呀,我们被发配的朋友独自出现在这!”

“你怎么在这里,斯维托瑟,在比泽克的实习结束了?”

三个在特蕾莎女皇军事大学的同班同学晃晃悠悠出现在了他的面前,笑嘻嘻地上下打量着他,嘴里开着玩笑,也不等他同意就抽出椅子坐到了他的饭桌上。三个穿着上尉军服的贵族军官:卡尔。罗蒂,约根。比尔汉内尔和罗恩。斯特尔茨。他与这几个人有一年多没有见面了,不过这几个家伙依旧很随意地和他坐到了一起,点了各自的早餐,然后就开起了玩笑,闲聊起来。

“喂,不用离我这么近,我这里约了人。”他对坐在身边的斯特尔茨说道。

“哦,是吗?”斯特尔茨站起来,挪到了旁边一张椅子上,“不会是位女士吧?我们一般干这种事都在晚上。斯维托瑟,你不会说在比泽克和姑娘们见面都是在早上吧。”

几个人被这种粗鲁的玩笑引得哈哈大笑起来,然后罗蒂问道:“你还没有被安排工作?”

“应该还是进总参谋部,和我们几个一样。”斯特莱茨说道:“陆军部不会把刚从军事大学里出来的毕业生放到下面做指挥官,总要先在总参谋部先干几年。”

“也不一定,听说陆军部计划向远东派出一个军事顾问团,去训练那些留辫子的清国人。”罗蒂开着玩笑说道,“说不定你有机会成为上校,斯维托瑟,啊,博洛耶维奇上校,哈哈!”

“这不可能,往远东招募的都是些退役军官。”比尔汉内尔说道,“我倒听说是海顿。弗雷德里希公爵身边需要一些侍从武官,别被派到他的身边。”约根在军政部上班,对于人员的调动比其他两人要多知道一些。

“我的天,是那个花花公子,我听说那家伙靠着个有钱的**发了财,维也纳很多的年青贵族都对此愤恨不平。”斯特莱茨说道,“如果跟着那家伙,你的前途算是被毁了。”他似乎在替布洛托维奇在惋惜。

“喂,我可没确定要去那。”布洛托维奇皱了皱眉头,他有一种不好的预兆,如果是去总参谋部,那么昨天就已经给他安排了,可是怎么老是觉得陆军部里接待他的家伙在用一种幸灾乐祸的眼神在看着自己。

似乎是要验证他的担心,一个年青但陌生的声音传了过来:“是博洛耶维奇少校吗?我是卡登。梅耶尔海军中尉,海顿。弗雷德里希公爵的参谋军官,很高兴能认识你。”

博洛耶维奇一点也不高兴,可是他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告别有点不知所措和替他有些不平的几位同学,跟着梅耶尔中尉身后出了军官俱乐部,然后上了一辆棕红色的马车。那家伙拿来了陆军部的调令和晋升命令,也许是出于一种安慰,他被晋升为陆军少校。

马车转过两条街道,来到了贝尔维德宫门前,停了下来。布洛托维奇有点惊讶,这是皇储费迪南大公的住宅和办公地点,到这里来干什么?

“弗雷德里希公爵正在与费迪南大公谈话,我们过一会儿就出发,直接去的里雅斯特,所以就请您直接过来了。”梅耶尔似乎看出了他的疑惑,向他解释道。

在门口一位穿着燕尾服的中年男子迎接过来,领着他们穿过一层装饰辉煌的大厅,来到左侧的一道走廊,然后把他们领进了一个小房间。“请在这里稍等一下,公爵正在大公的办公室。”这个似乎是管家的男人说道,然后就离开了。

这一等却足有一个多小时,博洛耶维奇和梅耶尔聊了一会儿天,由于不太熟悉,对方又是海军军官,两人之间的话题并不多。房间里的气氛开始变得沉默,博洛耶维奇站起身来,看了一会儿墙上挂着的一幅海战油画。那是利萨海战的场景,海面上浓烟滚滚,画面上几艘蒸汽帆船倒是显得气势不凡。

他变得有些烦躁,对自己的未来深感迷惑,走到窗边向外看了一会儿,又看了一眼房间的门一眼,还是没有什么动静。他来回在房间里走动着,随后又坐到一张红色天鹅绒的沙发上,轻声叹息了两下。

门被打开了,那名管家站在门口说道:“现在可以走了,男爵很快就会下来。”

博洛耶维奇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两人站起身,跟着管家又回到那金色的大厅。

弗雷德里希公爵和费迪南大公出现在了楼梯上,一边走还在一边聊天,两人都穿着军装,不过与身材粗壮的大公相比,弗雷德里希公爵略微显得瘦弱一些,也更随意,衣领上的扣子还敞开着。另外,皇储的侍从武官,康德位上校则跟在他们身后。

梅耶尔走过去,站在公爵的身边小声地说了几句,估计是在介绍自己的情况。

“哦,你好,很高兴见到你。”公爵伸出右手,跟他打着招呼。

博洛耶维奇很尴尬,不知道自己应该是与公爵握手好呢,还是该行军礼。稍一犹豫,他还是向皇储和公爵行了一个军礼,“报告长官,博洛耶维奇向您报道。”

“您应该是位很有主意的人。”公爵笑着说道,随后向大公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新下属,“这是博洛耶维奇少校,陆军部给我新派来的侍从武官。”

博洛耶维奇又向大公行了个军礼,后者只是略微点了点头。

弗雷德里希公爵接着对大公说道:“我本来请求皇帝给我派一位海军军官当助手,没想到陆军部还是给我派来了一位陆军军官。”

这话让博洛耶维奇听了有些沮丧,他感到自己并不被人这位公爵怎么看重。

十一、远东的大生意

一八。九四年一月二十八日,白天开始变得稍微长了一些,早晨在地中海略带寒意的海风吹拂下,还是让人感觉有些寒冷。

太阳刚刚在海面上升起,海水变得五彩斑斓,水面上似乎有无数红色的火苗在跳动着。晨雾弥漫,海面上翻着浪花,一支由二十三艘商船和七艘战舰组成的,也许是奥匈帝国有史以来最庞大的船队缓缓驶离了卡塔罗湾。

博洛耶维奇穿着一身黄呢军大衣站在战列舰“皇储鲁道夫大公”号的舰桥上,饶有兴致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船队、大海、战舰,这些东西对于首次乘船进行远洋航行的他而言都会感到莫大的兴趣。

对于一名陆军军官而言,排水量8500吨的“皇储鲁道夫大公”号确实算得上是个庞然大物,整个舰体和上层建筑都被漆成了黑色,它上面装备的3门240毫米主炮和12门150毫米副炮能感受到一种令人恐怖的力量。

博洛耶维奇变得有些兴奋起来,仔细地打量着这些舰炮,作为军人他自然对这些力量很感兴趣。

他将目光转向那些商船队,在那里,至少有一半的轮船上装满了军火:六十万支步枪,三百挺新式的马克沁机枪,二百门从37毫米到70毫米口径的各种火炮,二千万发子弹,数万发炮弹以及数百吨炸。药。各艘货船之间的距离都要比正常时大得多,博洛耶维奇毫不怀疑,万一哪艘船上的军火发生事故,整艘轮船都会被炸到半空上去。

另外一半的轮船上装着机器设备,据说是清国的一位总督准备建一座炼钢厂和一家兵工厂,这些东西是给他订购的。这些运送军火的货船和运送机器的货轮交错排开,列成两列纵队,看上去倒是颇为壮观。

他不能理解李海顿的做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远东的一切风平浪静,丝毫没有任何爆发一场战争的迹象。如果不是因为战争,他往那里运送这么一大批军伙是要干什么?难道能真的卖出去?

这是一趟艰苦的航程,从的里雅斯特到香港即使是穿越苏伊士运河,也足足有7000多海里,整只船队以7到9节的航速在航行着,即使昼夜不停,也要行驶40多天。但这不可能做到,在途中他们至少要加三次煤甚至更多,加上在港口补给的时间,即使一路顺利,也要五十天。

事实上整只船队整整用了五十七天,在红海的时候,一艘货船因锅炉故障被迫被拖回到了吉布提,修理锅炉得需要二十天,李海顿只好让它独自在修好了之后与其它的船队一起驶去远东。

在印度洋,“亚得利士”号货轮又发生了轮机故障,整只船队整整在海面上等了它两天,这才又开始了航程。最后一段航程,又在南中国海耽误了一天。

整个船队抵达香港之时,已经是三月二十七号了。

李海顿把整个船队留在了香港,自己却乘“特蕾莎女皇”号巡洋舰跑去了上海。

他让施罗德把替张之洞订购的十船机器设备送往武昌,自己则坐镇上海,亲自主抓生丝收购一事。

这一年春茧行市与往年差不多,每担生茧的收购价大约在三十七两白银左右,李海顿在维也纳向罗斯柴尔德银行和土地信贷银行总共借款一百五十万英镑,约合六百五十万两白银,全部投入到春茧收购大战之中。

到了五月,他已经在上海囤积了大约六十万担生茧和近三万担生丝,到了夏季,又抢购了大约二十万担夏茧和五万担生丝。李海顿此时手中借款几乎已经花完,他只好用手里的生丝和蚕茧作抵押,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五十万英镑,又开始大肆囤积台湾出产的樟脑等物品。

到了七月,他已经在中国囤积了大约价值三百二十万英镑的货物。

此时,嗅觉敏感的政治家们已经明显意识到了东亚的紧张气氛。

李鸿章被最近的朝鲜局势搅得心烦意乱,虽然有消息说中日之间有爆发战争的可能,但他还是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李大人对日本的意识和对双方的实力对比还停留在十年前,也就是壬午之变时期。那一次,最终日本人退缩了,估计这一次他们还会再次退缩。朝鲜动乱,国王请求中国派兵帮助平叛,作为宗主国,有这方面的义务。

问题是日本人也在叫喊着出兵。

这倒是个麻烦,不过李鸿章和在朝鲜的袁世凯都低估了这次日本人的决心。

不去管它,这葺尔小国上窜下跳,无非就是想占些便宜罢了。

由于判断失误,李鸿章作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

日本人终于抓住了机会,宣布也向朝鲜派出军队,而且是一个混成旅团,整整七千多人,比清国在朝鲜的驻军多了一倍。

这时候立刻就热闹了。

朝廷里以光绪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在高叫着立刻与日本人开战,那位被主战派蛊惑的年青皇帝已经接连下旨要求北洋全体备战。但李鸿章却根本没有与日本人决战的打算,北洋水师的情况他很清楚,对于战争对手,他没有这个把握。而他手下的淮军是什么德性,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陆战不行,海战没把握,老李只想消极避战,可是北京的那帮根本看不清形势的家伙们却不依不饶,通过皇帝,不停地向他施加压力。

最大的问题是北洋水师根本没准备好。

北洋舰队已经整整十年没有再增添一艘新的军舰了,而且水师提督丁汝昌这几年一直在打报告说北洋各舰舰船老迈,火炮落后,要求朝廷拨款为舰队更换新的舰炮。但这些要求却被一一否决了,原因很简单,对李鸿章有私人仇怨的那位清流领袖、户部尚书翁同龢为了给皇太后筹备万寿庆典的开支,提出两年内停止购买一切外洋军火,不但拒绝拨款购买新型军舰和火炮,而且也不再拨款用于购买炮弹以及进行军舰的日常维护。

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