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一六二九-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保持通风和卫生。
农民们为自家造房子,积极性当然很高。建筑材料和建筑规模都是统一制定好的,他们只需要领取材料在规定地方搭建起来就行。技术性比较强的地方还可以找工程组师傅们来帮忙……前后几天工夫,一片崭新的村落就出现在农场外围。
村民不需要再去远处挑水,他们通过竹制水管,直接就能从石刻水槽中获得从安全水源地源源不绝引来的清水。几乎完全按照现代形式建造的公共厕所既可以避免家家户户倒马桶污染环境,又能通过化粪池收集到大批优质肥料……总之,除了技术手段上还达不到现代水平之外,这个集体农庄的理念已经基本是现代化的了。
当庞雨得意洋洋向委员会成员们介绍他的新农村规划时,很多成员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这不就是当年的人民公社么。”
李教授脸上显出颇为复杂玩味的神情:
“如果再把公共食堂办起来,那就是标准的大寨化模式了。不过,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这样做可能带来的弊端?”
“您是指大锅饭政策会影响劳动积极性?”
作为七十年代生人,这边不少人显然都清楚当年那场失败的共产主义试验,而且他们也早就想到过这个问题。
“嘿嘿,教授,您忘了一点——那边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而在我们这里……”
阿德摸出厚厚一叠卖身契抖了抖,笑得活像个黄世仁:
“这些人都是我们的长工佃户啊,作为地主老财还兼短毛匪,我们有充足理由和手段去管理他们。”
……
除了在居住条件方面改善,具体生活水平上,集体农庄也充分体现出了它的优越性。
考察团进入村庄时正好开饭,于是大家理所当然都坐下来蹭一顿。他们的存粮中有足够稻米,这次战斗后又缴获不少,不过出于营养学均衡理念,哪怕是白燕滩基地内部的食堂,也经常要安排些粗粮在伙食中。
这边提供给雇工们的食物和基地食堂里基本一致——平等待人是他们争取人心的重要手段。把番薯和杂粮混在白米饭中,吃起来倒也别有风味。
唯一让现代人颇感不足的是,副食品方面稍微差了点,只有咸鱼和萝卜干,不过本地农民一点都不介意,而且在他们脚下,还充满了关于未来的希望……
——吃饭时候一窝一窝的小鸡崽子从家家户户竹楼下面钻出来,叽叽喳喳在主人腿间钻来钻去,捡拾残羹剩饭,其数量之多让人惊诧。
“哪儿来这么多小鸡?现在好像已经过了繁殖季节了吧?”
解席记得上次来的时候只看到十几只母鸡,怎么一下子生出来那么多小鸡崽?
“哦,张姐吴哥他们搞了个养鸡场,人工授精,人工孵化,前面几次都失败了,不过只要成功一次就是上千只。每家每户都给发了十只,让他们养着补贴补贴。咱们自己的养鸡场里面则有好几百,以后鸡蛋不用愁了……”
张宇一边充满骄傲的口气介绍着,一边却又恶狠狠盯着面前碟子里的萝卜条,眼中充满憎恶:
“李江东的猪场现在也有好几十头存栏了,我呢正在研究海产品的人工养殖……用不了多久我们的副食品会很充裕,然后就永远跟这些泡菜咸萝卜说拜拜……它奶奶的,真想不出,上辈子要做多大的孽才会被投胎成高丽人啊!”
……经过一整天实地调查,最后委员会很乐观的得出结论:对于他们的集体农庄制度,群众们纷纷表示情绪稳定,并且正在逐步接受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这样,在确保基础产业稳定的前提下,其它各专业小组就可以放心大胆的从这里抽调精壮人力,去进行更高级别工作。这些人因为有家属在农场工作,其忠诚与可靠程度应该是比较值得信任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随着技术力量,物资储备,以及人力资源的逐步增强,各专业组都逐渐进入到取得突破阶段,不久之后,他们将会有很多重要的大动作。
第九十一章 蒸汽机与柴油
首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部门是机械组,肖朗和秦石青这两位负责人充满自豪地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的最新进展,把所有人都结结实实震撼了一下子。
——那是一套往复式活塞蒸汽机的初步设计图样,甚至还做出了一只小模型。
在机械专业科目中,蒸汽机原理属于基础课程内容。只要是学机械理论的,在学生时代就不可能没研究过这方面的图纸构造。肖朗记得自己在大学时代还专门绘制过瓦特蒸汽机的零配件全视图,当然具体内容早忘了,不过基本原理和大致构造等关键性内容,都还有点印象。
有个大略印象就足够了,与历史上那些在未知迷雾中艰难跋涉的先驱者相比,穿越者最大的优势就是知道历史走向——不单单是人文历史,也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他们知道哪种构造方式会被历史证明是成功的,而哪些构想则被证明不行。
他们不需要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他们只要沿着前辈们走出的成功道路笔直向前,直接去摘取那最为成熟的果实。
——肖朗设计的这台蒸汽机模型就比历史上瓦特那台要先进许多,直接用上了较为成熟的双动式构造,也就是后世火车轮船上最常用的那种驱动型。
当他把开水注入那台小模型,并用碎煤粉加热到沸腾之后,大家惊喜看到那台小小蒸汽机果然发出“呜呜”之声,一边噗嗤噗哧喷着白汽,一边推动着两只并联铁轮循环转动,就好像火车的轮盘。
“不错不错……小伙子们还真不赖……”
李老教授笑眯眯把脸凑过去想要看个仔细,却立即被秦石青拉住:
“您小心些,虽然只是个模型,蒸汽可还是百度高温,要烫伤人的。”
“既然有了模型,制造出实物估计也用不了多久了吧?”
王若彬很兴奋的问道,他已经开始想象建造蒸汽驱动的轮船……不过肖朗却直接泼了他一头冷水:
“恐怕不行,还早得很呢——虽然在技术设计上没有障碍,但我们的工艺和材料方面都跟不上。”
远远点了点那台还在呼噜呼噜工作的小蒸汽机上某个构件,肖朗开始解释:
“比方说这至关重要的汽缸,我是用整块黄铜直接在电动车床上车出来的。但实物可是个大家伙,必须要在钢铁厂里整体浇铸,一次成型,其材料也要求使用耐高温高压的碳素钢。其他诸如阀门,齿轮,叶片……等等,都要求做得非常精细,才能装配得起来。用电动车床加工模型可以保证精度,但如果换成了铸造……”
说着,他将目光投向旁边钢铁组成员们,负责钢铁组的黄建成工程师则苦笑一声,摇了摇头:
“很遗憾,我们的金属铸造工艺恐怕还达不到这么高要求。”
肖朗显然早就猜到是这个回答,也不失望,反而耸耸肩膀继续:
“此外密封问题也十分重要,耐高温高压的特种橡胶是不指望了,但如果没有类似的密封填充物,我们的机器用不了多久就会到处漏汽,大大降低工作效率,甚至无法再维持正常运作……”
刚刚说到这儿,就听到那台模型发出一连串叽叽嘎嘎的怪音,接着就从各个接缝部位到处喷出白汽来,屋子里一时间到处弥漫着白色烟汽,还夹杂着难闻的怪味儿,呛得大家连连咳嗽。
难怪机械组那帮人先前就把所有人都远远拦住,不许大家凑近看,看来早知道这种结局。
“嗯,就像这样……还好这只是一个模型,泄漏的蒸汽量不大,但如果是实物发生这种故障,就会把附近的操作人员统统蒸熟。”
直到最后水箱漏水浇灭锅炉,机器自动熄火,肖朗才不慌不过走过去收拾残局,放空水箱,然后又把那台小模型拆解开来,将其内部构造展示给大家看。
“所以,弟兄们,短期内,咱们还只能看看这个模型。不过,既然知道路线,只要耐心走下去,终究会有成果的。”
“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呢?”
旁人很自然这样询问道,机械组的两个头儿互相看了一眼,很狡猾的同时一摊双手:
“这要取决于我们的整体工业水平……”
这样的回答显然不能让大家满意——工业组本身就代表了这批人的最高工业水平,凡是能摆弄机器的,都被并入这个部门了。所有机床器械,电机灯具也是优先满足他们,还这样推托实在不像话。
注意到周围同伴们的目光,肖朗只好再补充一句实在点的:
“大概需要半年到一年左右吧,我们把设计再简化一些,工艺材料方面再进步一些,两下里凑一凑,估计就差不多了……”
继机械组之后,没几天,化学组也站出来献宝了,他们自称可以解决琼海号的燃料匮乏问题。
当委员会全部成员都集中到化学组的地盘之后,李靖诚和吴昆得意洋洋拿出两样东西放在大家面前:一块灰呼呼不起眼的石头,以及一棵貌不惊人的小树枝。
“这什么玩意儿?”
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不过搞勘探的黄建成认出了那石头标本:
“是油页岩,海南岛上油页岩资源倒挺丰富的,不过含油率不太高……我们能从油页岩里头分馏原油了?”
老黄的疑问让李靖诚很不爽,虽然他业余爱好捣鼓炸药,但毕竟本职工作是在炼油厂么,对石油化工还是比较熟悉的。
他们没搞什么模型,而是直接把全套加工设备给搬来了——也就几个大肚陶瓷坛子,一堆用马口铁卷出来的导管,再加上一些支架之类,当场在院子里把架势搭开,现场做给大家看。
——把粉碎成细小颗粒的油页岩放进陶瓷坛子里,坛口用带有导气管的塞子塞上,并用湿泥密封,然后一边加热陶罐,一边不停转动罐体,就好像做爆米花那种操作。
于是很快就有气体从导气管中排出,在不同温度的收集罐中逐次冷却以后就变成了不怎么清澈的油质物。
李靖诚介绍说本来应该分馏出四种液体,但因为材料工具实在太简陋,他们现在只能得到两种混合油。一种是燃点比较高的重柴油,可以给轮船当燃料用;另一种则介乎于轻柴油和汽油之间,应该可以驱动摩托车或者摩托艇,实在不行,拿来做燃烧弹肯定没问题。
最后剩在罐子里的残渣类似沥青,沥青麻丝用来修补屋顶或者造船补漏是极好的材料,如果量大,还可以用来铺筑道路,用途也很广泛。
这种土法炼油的最大缺点是严重污染环境——李靖诚吴昆他们仅仅作个示范,就已经把半个工业区基地搞得异味冲天,不停有人冲上门来抗议。
在此情况下化学组向委员会介绍了另一种环保替代品——那根小树枝是油楠的枝条。
从油楠树木质内会分泌出一种淡棕色油质液体,气味清香,颜色跟煤油差不多,吴昆用棉花蘸了一些点着给大家看:刚放到火苗边上,就“轰”的一下爆燃开来,其燃烧性能跟柴油差不多。
当地老百姓经常收集油楠的木油拿来点灯,他们直接管这种树叫“灯油树”。油楠在海南岛上生长挺多的,据说在临高县附近就一片树林,里面大量生长着野生油楠。
关于提取油料,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树干上钻孔,大约五厘米左右,插入空心竹筒,下面放桶承接,一棵大树采集一次就能流出七八斤油来,不过采集一次之后要很长时间才能收下一次,否则树木会枯萎,一株大油楠树一年可以采集五十到一百公斤油料。
另一种就是直接把树伐倒,从树心处会渗出油液来,一次可以采集二三十斤。当然这种方式不能可持续发展,不建议使用。
使用这种天然柴油倒很环保,但也有其缺点——量太少啦。一棵成材大树一年只能提供一百公斤不到,临高城周围野生油楠再多,充其量不过几百棵,一年才十几二十来吨,够琼海号航行几次?
也有人想到可否搞人工种植,不过据吴南海回忆说这种油楠树成材至少要四五年,就算现在立即种上也要四年以后才能成林,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第九十二章 战略规划
当然了,有总比没有强。化学组提出的这两条路子虽然都不是太完美,但总算解决了燃料的有无问题,只要能让琼海号重新动起来就是最大成功。至于什么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考虑,眼下还顾不上这么多。
经过商议之后大家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由工程组,机械组等成员,配合化学组在远离居住区的地方搞一套土法炼油设备以提炼油页岩;另一方面,则让农业组负责照料临高城附近所有找到的油楠树,同时也研究人工种植和移栽的可能性。
个把月之后,在文澜江下游某条支流处,出现了一座样式简陋的大水轮。其实就是本地很常见的水力臼房:利用水力带动几个大捣椎,一下一下敲打到石臼中。只不过那里面不是稻谷,而是需要粉碎的油页岩矿料。
在旁边则是一大堆大小高矮各不相同的坛坛罐罐,其材料五花八门:有陶瓷缸,耐火砖窑,金属反应釜……等等不一而足,相互之间都用管道连接,看起来活像传说中练金术士的实验室,挺神秘的。
被粉碎后的油页岩矿料分数次被投入反应釜加热,蒸汽经过不同温度的冷却塔,分馏出各种液体,最后以甲烷为主难以收集的尾气则被点燃烧掉,这样可以尽可能减少大气污染。
这套设施在当地人眼中显然极为古怪,特别是黄建成大师傅一时兴起,把最后的金属制尾气排放口给铸造成了龙头形状……当整套设备开始工作时,从龙嘴里喷出的熊熊火焰吓跑了所有来看热闹的土著,少数没跑的几个则无不跪倒在地磕头不止。
黄师傅这个小小恶搞给炼油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此后没什么当地人再敢来窥探。工程组原先最担心的:清末老百姓以保护龙脉为名疯狂拔电线杆子的运动在这里并没有发生。
不过也有副作用:被分配到化学组的本地工人们也同样坚决不肯去炼油厂工作,说是怕被给火龙吞了。
所以暂时,炼油厂这边还用不上本地劳工,只能完全依靠现代人支撑。好在暂时他们对燃料的需求也不太大,琼海号最近并没有出海任务。
农业组则花了将近半个月时间,把临高县四周零碎生长的百来棵大油楠树统统登记编号,计划以后每隔一两个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