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大风流-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起草文书。
陶渊明先生对桓玄先生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并不是桓玄先生给他的官小,而是他从桓玄先生苍白的脸上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纵欲过度的男人,一个沉溺于酒色的上司会是一个好上司吗?陶渊明先生再一次感到失望,他很纳闷,为啥自己老遇不到伯乐呢?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先不想那么多了,还是踏踏实实的为老百姓办几件实事吧。
可是这个愿望也很快落了空,因为桓玄先生怀疑陶渊明先生是他叔叔派来的奸细,不信任他,不让他做事情,只让他做一些杂事,比如打扫屋子,端茶倒水什么的。陶渊明先生感到无聊的同时也大受打击,这时候他发现桓玄先生在偷偷的招兵买马,发展自己的势力,狼子野心,陶渊明先生看在眼上,记在心里。
公元399年,陶渊明先生终于接到了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
这一年,荆州发大水,很多人被饿死,长江中下游的老百姓闹起了民变,大规模的造反运动接二连三的发生。野心家桓玄先生幸灾乐祸的想:“机会来了。”于是,他叫陶渊明先生起草《讨海贼表》,表示要效忠皇帝,替皇帝讨伐那些造反的农民。
陶渊明先生看出了桓玄先生的别有用心,他知道讨贼只不过是桓玄先生打的一个幌子,他真实的目的就是趁机扩张自己的势力,最终夺取中央政府的权力,自己坐上皇帝的宝座。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陶渊明先生按照桓玄先生的意思写好了《讨海贼表》。
但事情还没完,照理说随便派一个人把奏章带去就可以了,但桓玄先生却要陶渊明先生亲自把奏章交到当今皇帝的手上。
没有办法,陶渊明先生只好马不停蹄的来到建康,等待司马元显先生的召见。
司马元显先生不是当今的皇上,为啥要等待他的召见呢?当时的皇帝是司马德宗先生,他的老爹被宫女用被子蒙死,他登基的时候还未成年,只有十五岁,患了小儿麻痹症,连话都说不清楚。朝中大权落在了他的叔叔司马道子先生手中,而司马道子先生爱江山更爱美人,整天和美女厮混在一起,把朝中大事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元显先生。所以说,陶渊明先生要等待司马元显先生的召见,这也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才十六岁。
叔叔告诉陶渊明,见到司马元显先生要像见到皇帝一样跪拜,否则他谁都不理。在司马元显先生召见陶渊明先生的那一天,他按照叔叔的嘱咐行了跪拜礼。
司马元显先生满意的点了点头,奶声奶气的问:“桓玄叫你来干啥?”
陶渊明先生把《讨海贼表》恭恭敬敬的呈上。
这个司马元显先生还真不简单,小小年纪心里鬼得很,竟然看出了桓玄先生的企图。于是他说:“桓玄先生到底想干啥?他真的是讨伐反贼吗?还是别有目的?你回去告诉他,区区几个反贼有啥了不起的,让他管好自己的地盘就行,讨伐反贼的事情就不用他瞎操心了。”
桓玄先生以为可以在一群白痴皇帝面前蒙混过关,没想到他的奏章竟然遭到乳臭未干的司马元显先生的拒绝。在听了陶渊明先生的汇报之后,桓玄先生把司马元显先生大骂了一顿,当然也少不了数落陶渊明先生办事不得力什么的。
第二年,农民起义军辗转到了海边,桓玄先生又要陶渊明先生写《讨海贼表》,看来他是铁了心的要造反了。陶渊明先生不得以就把去年写的重炒了一遍,桓玄先生知道后大骂陶渊明先生偷懒,自己亲自写了一份《讨海贼表》,桓玄先生在表上说:“司马元显先生你不要得意太早了,你身边的臣子怕惹祸上身都不愿意讲真话,只有我一个人愿意讲真话,你却不听。不听的后果是什么呢?你等着瞧吧。”
这哪是奏章啊,这分明是在和当今的皇上挑战!
桓玄先生要陶渊明先生把奏章抄一遍,陶渊明哪敢抄呢?如果抄好桓玄先生一定又要自己送去,司马元显先生看了,抓不到桓玄先生,可是我就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这样想着,陶渊明先生迟迟不肯抄那张《讨海贼表》。
可是不抄又不行,不抄的话桓玄先生同样也会对自己不客气,正当陶渊明先生左右为难之际,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让陶渊明先生躲过了这一劫。
然而,这件事对陶渊明先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他宁愿自己担惊受怕也不愿意这件事情的发生。可是他无法阻止这件事情的发生。这件事情就是,陶渊明先生的老娘死了!
按照古时候的礼法,一个人的老爹老娘死了,做儿子的要替老爹老娘在家中守孝三年,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就是不孝子。
陶渊明先生在悲痛之余,也借这个机会向桓玄先生递交了辞职书,好在桓玄先生不是冷血动物,他同意了陶渊明先生的辞职。
在陶渊明守孝的日子里,果然如他所料,桓玄先生造反了。桓玄先生切断长江的航道,不再给朝廷供给粮食。白痴皇帝司马德宗先生派司马元显先生出兵讨伐桓玄先生,桓玄先生正求之不得,痛快迎战。司马元显先生哪是桓玄先生的对手,几个回合就被打趴下了。桓玄先生的几十万大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克了首都建康,桓玄先生把司马元显先生和他的老爹以及他的儿子统统杀掉,一个也没留。公元403年,他阁下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把白痴皇帝司马德宗先生赶下了台,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遗憾的是,桓玄先生只过了三个月皇帝的瘾,屁股还未坐热呢,他阁下就被一个叫刘裕的家伙消灭。这个刘裕不简单,最后把东晋也灭掉了,建立了自己的刘宋政权。
这就是陶渊明先生的第二次辞官,可谓是惊心动魄。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先生辞官后的日子并不好过,虽然老娘的去世为他减轻了不少经济负担,但是一家七口人全仰仗着他阁下过活呢。陶渊明先生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以前当官积攒下来的那点银子很快就花光了,陶渊明先生的一家开始吃了上顿愁下顿。当然他的儿子们是不知道愁的,他们只知道叫嚷:“我要吃饭。”最小的儿子也不吃梨了,有时候也饿得哇哇叫:“为啥不给我饭吃?为啥不给我肉吃?”
每当这个时候,陶渊明先生就安慰他们:“面包会有的。”其实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面包,面包在哪里。
就在陶渊明先生一家揭不开锅的时候,面包突然降临了。
陶渊明先生的叔叔陶夔先生出差的时候正好路过陶渊明先生的家乡,于是顺便来看看他这个曾经在他面前是个乖孩子的侄儿。
结果让陶夔先生大吃一惊,五个孩子已经瘦得皮包骨了,饿得连向他打招呼的力气都没有了,只是睁大眼睛看着他,那眼里分明写了两个字:饥饿。陶夔先生知道侄儿家里很穷,但也不至于如此吧。
什么话也别说了,还是请侄儿一家到馆子吃一顿填饱肚子再说吧。五个孩子以前都没有下过馆子,在一桌丰盛的菜肴面前,口水流得三尺长,一个个像牢里放出来似的,狼吞虎咽,恨不得手脚并用把食物塞进嘴里。
陶夔先生看不下去了,他心酸得很,于是把侄儿拉到一边,伤感的说:“怎么会这样子呢?这叫我如何对得起死去的哥哥呢?侄儿啊,你不想当官叔叔也理解你,但是人活着怎么能够全为了自己呢?为了你的老婆,为了你的孩子,你也要忍受啊。这一回,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叔叔替你做决定了,我举荐你去当彭泽县的县令吧!”
陶渊明先生低下了羞愧的头,不是因为他辞了官,而是因为他一个大男人连老婆孩子都养不起实在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一向很听叔叔话的陶渊明先生,这次也不例外,为了孩子为了老婆,他不得不再一次委屈自己的心志,把沉重的双腿迈向污浊的官场。
陶渊明先生去当彭泽县令了。
在路上,陶渊明先生想,这次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县令干久一些,多积攒点银子,好为以后的隐居生活做好准备。
陶渊明先生想把县令干久一些,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他美好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那么陶渊明先生的县令干了多久呢?
他干了八十天,八十天后,陶渊明先生为了一件小事愤然辞职,也正是这件小事成就了陶渊明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美名。
陶渊明先生在官场上最怕的一件事情就是接待上级的巡查,偏偏这样的事情又非常多,送走了这个还要去迎那个,在这些上级面前还要低声下气,满脸堆笑,以陶渊明先生喜欢自由的秉性哪里受得了呢。好几次,他都想一走了之,可是一想到老婆和孩子,他忍了!
这一天,一个衙役匆匆忙忙的跑来,告诉陶渊明先生:“老爷,九江太守派督邮张大人来本县搞视察工作,马上就要到县衙了。您老快去迎接吧。”
陶渊明先生一听是张大人就来了气:“他来干什么?搞什么视察工作啊,是来骗吃骗喝的吧!”说着,很不情愿的起身,人在官场,身不由己。
陶渊明先生为啥这样说,因为张大人并不是凭真本事当上官的,他是彭泽县的首富,又有亲戚在朝廷做官,靠走后门才弄得一顶乌纱帽。当上督邮大人后也没有干一件实事,整天打着搞视察工作的幌子,这个县看看,那个县逛逛,离开的时候免不了要揩点油。就是这样一个人,很多县太爷还要拍他的马匹,因为得罪不起,他是省级派下来的官员,要是一个小报告打到九江太守那里,头上这顶乌纱帽就保不住了。
陶渊明先生正要出门,他的衙役却说:“老爷……”
啥事?陶渊明看衙役欲言又止的样子问道。
“我听说接待张大人这样的官员是不能穿便服的,要穿上官服行正式的拜见礼。”
“什么?!”陶渊明先生听衙役这样一说,更加火了,于是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他算哪根葱?还要我去拜见他?还穿官服?”
“老爷,别冲动。其他的县太爷都是这么做的,张大人我们得罪不起啊。”衙役劝说道。
陶渊明先生手一摆:“你别说了。我已经决定了。”
“决定什么了?是去拜见张大人还是不去拜见张大人?”衙役小心翼翼的问。
哪知陶渊明先生说出的话让衙役大吃一惊:“我决定不干这个县令了!”
说得出,做得到。陶渊明先生当即就把官印掏出来,丢在桌子上,然后收拾自己的东西,辞职报告也没打了,匆匆忙忙的从彭泽回到了家乡柴桑。
老婆孩子突然看见陶渊明先生从天而降喜出望外,孩子们一下子围了上去,叫着嚷着,问陶渊明先生给他们带好吃的好玩的没有,陶渊明先生哪有钱买好吃的好玩的啊,他最近一个月的工资都没有领!陶渊明先生说没有,孩子们很失望的散开了。
老婆翟女士高兴之余预感到陶渊明先生肯定又辞职了,于是忍不住问道:“你才做了八十天的县令怎么突然回来了呢?”
陶渊明先生幽默的说:“田地都荒芜了,等着我回来耕种呢?”
田地?啥田地?我们住在县城哪有什么田地?翟女士不解的问道。
嘿嘿。陶渊明先生不急着回答。其实在回家的路上他已经想好了,这次要彻底归隐,再也不出来做官了,任何理由都不出来。但吃饭问题怎么解决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蝴决定从县城搬回老家上京里村,在那里只要你肯劳作就不愁没饭吃。
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翟女士的时候,翟女士欣然的接受了,与其在城里吃不饱穿不暖看别人笑话,还不如回老家种地去!
就这样陶渊明先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在以后长达二十多年的岁月里,他老老实实的做着农民,并把这个农民当成了世界上最悠闲最舒适的农民。
关于陶渊明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现代人基本上是推崇备至的,当然也有些人说陶渊明先生假清高,连老婆孩子都养不了还说什么不为五斗米折腰,难道你要饿死才心甘吗?他们打出的招牌是生存权。
这些人认为生存权是人类最根本最主要的权利。一个人如果连生存权都无法保证,别的一切都无从谈起。什么发展权、享受权都不过痴人说梦。人只有先糊口,先填饱自己的肚子,才有可能也有力量去追求发展。很难想象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穷人,会整天想着是买宝马好还是买奔驰好,是买楼房还是买一套四合院?除非这个人饿傻了冻疯了。
独孤二少先生认为这些人说的话也有道理,但他们并不理解陶渊明先生,他们并不是站在陶渊明先生的立场来说这番话的,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说这番话的。他们是怎样的立场呢?他们不愁吃不愁穿或者他们认为活着是最重要的,无论做牛做马也好,至于人生的意义价值之类在他们看来一文不值,活着就好。
但陶渊明先生是怎样的立场呢?不可否认,他也认为人活着是很重要的,迫于生计,他不得不去当官,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但是自由和尊严对他来说比简单的活着更重要,苟且偷生是绝对不可以的,毫无意义的活着还不去死了算了。更何况陶渊明先生也只不过是辞职不当官而已,这并不表示他不当官就会马上饿死,经过一番思索,他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既不会饿死,也活得开心,那就是当农民。
田园酒徒
陶渊明先生为他最后一次辞官写了一首诗歌,叫《归去来辞》,在这首诗里他认为以前他就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幸好走得不远,终于走出了迷途。他认为他以前选择的道路是错误的,现在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经也当过大官的人突然跑到乡下说要当农民,这在陶渊明先生的村庄上京里村是一件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父老乡亲们都认为陶渊明先生只不过是在作秀,嘴巴上说说而已,而陶渊明先生挽起裤腿,打着赤脚,扛着锄头,在田间劳作的身影不得不使这些父老乡亲们信服:陶渊明先生这回是动真格的了!
陶渊明先生从来就不是一个只说不做的人,而且他在骨子里也从来没把自己当作城里人,他有很深的乡村情结,在当官的日子,心中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呼唤着他回去,这个声音来自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