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末世来-第5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间制作而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乾隆不无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
虽然这仅仅是传说,但这座白塔确是仿北海的塔而建的,早在康熙年间就有。现在的白塔是乾隆年间重建的,全部为砖结构,形状虽没有北海的塔雄伟壮丽,然而虽瘦而不觉寒酸,反窈窕多姿。京城的景物到了扬州也增添了几分瘦西湖的秀气。
整个五亭桥、白塔一带景物可称得是瘦西湖湖上风景的**。
极目往东,“梅岭春深”飘渺于水,往西“春台明月”飞甍丹楹,往南白塔对峙,再加上莲花桥本身及水中倒影的渲染,这一幅景致不是“琼楼玉宇”,而胜似“琼楼玉宇”矣。
沿着五亭桥北岸西走,穿过步云八角门,前面的这一景名“白塔睛云”,也是清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这里原是瘦西湖北岸临水而建的一处大型扬州园林居所群,因隔瘦西湖可望白塔诸景,因而命名为“白塔晴云”。现在复建之“白塔晴云”,地域范围小了许多。
白塔晴云岸漘外拓,与浅水平。水中多巨石,如兽蹲跃踞,水落石出,高下成阶。上有奇峰壁立,峰石平处刻“白塔晴云”四字。
阶前高层三间,名曰桂屿,屿后为花南水北之堂。花南水北之堂现为扬州三把刀专卖店,凭公园门票在这里还可以免费领取琼花图片一张。花南水北之堂匾额为赖少其先生所题。赖少其,擅山水,工书法。书学金农、邓石如,所作漆书富金石气。
五亭桥南面一个四面环水的岛上为莲性寺,原称“法海寺”,始建于隋末唐初,据今已有千年历史。元代至元年间,正为和尚重建。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愚勇和尚重修;明英宗正统元年福宏和尚再修,清代一位姓程的盐商复修。
清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扬州,赐名“莲性寺”,并赐“众香清梵”匾额,寺僧勒石建亭供奉,但世人仍称其“法海寺”。
清咸丰年间,莲性寺毁于兵火,清光绪年间再次重建。重建后的莲性寺主要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云山阁、白塔及僧房。
寺院四面环湖,左有五亭桥。右有藕香桥,后有白塔,是瘦西湖上之名刹,亦为湖之胜景。法海寺在湖水南岸,寺门朝东,建筑在一处高岗上。山门前。有一截高台阶,在山门两旁的台阶上植有松柏,台阶两侧各有一尊可爱的小沙弥石雕。
四外树荫前也有一群形态各异,调皮玩耍的小沙弥石雕。扫地、玩耍、读书、参禅的小沙弥。寺庙内的佛像、法器、家具等被破坏殆尽,殿宇堂榭亦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原祗陀林住持宽敬老和尚发愿重修法海寺。
莲性寺新建的山门殿前为两层平台,下一层作花坛,上一层平台边缘两侧建白石栏杆。每根栏柱上都雕有石狮,每边八个。
平台上有两棵老桧柏,正中置一长方形铁香炉,香炉上铸“法海寺”三字。山门殿两侧砌八字墙,山门上方嵌一块“法海寺”石额,为镇江焦山茗山法师所题。门旁设一对莲花门枕,黄墙红门,上盖绿色琉璃瓦。
中三间为天王殿。正中长方形佛台上供奉大肚弥勒佛。弥勒佛后供奉护法韦驮菩萨,门楣上方悬挂黄底黑字天王殿匾额。弥勒佛两侧塑供四大天王。这四尊天王与别处稍有不同,手持法器更是有别。
没有琵琶和宝伞,多了一柄大斧。山门殿后两侧各植一株银杏,北雌南雄。再后便是佛殿楼和客堂。现寺内有尼姑约10人,住持宽敬。新的大雄宝殿,殿宇宏伟。妙相尊严、金碧辉煌、佛地重光。“大雄宝殿”匾额为著名佛学家、原华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
大雄宝殿楹联: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大雄宝殿佛光普照匾额下方供奉着三世佛,中间是金碧辉煌的释迦牟尼如来佛,两侧为和蔼慈祥的药师、弥陀佛高踞莲花宝座之上。
佛祖后不是常见的大型海岛观音菩萨群雕,只是观音菩萨与善财童子与小龙女。左边供奉着身骑青狮的文殊菩萨。专司智德。右边供奉着骑白象的普贤菩萨,专司理德。弥陀授手万修万人去;众生起行一念一佛来。
佛念众生众生在佛心内;众生念佛佛在众生心中。寿无量愿无量光明无量;愍有情觉有情接引有情。殿内有根据观天量寿佛经的内容和故事绘画而成的大型壁画“经变图”,全部采用天然玉石制成,在全国寺庙中十分罕见。
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极乐慈尊垂法手接引众生同归极乐;婆娑教主广长舌开示群蒙早出婆娑。佛殿北门上嵌石额“法海”,陈延恚椤
一旁立有“重修法海寺碑记”。佛殿之北有五楹云山阁。寺西南筑一座面朝东北的半间碑亭,内有乾隆题诗御碑:一朵花宫结净因,周環绿水漾波新。歌台画舫何妨闹,恰是亭亭不受尘。丁丑春二月御笔
御诗写的是白塔旁边的法海寺不受凡尘的打扰,在美丽的瘦西湖畔静心向法。莲性寺东南有“藕香桥”通往“叶园”。藕香桥为砖石拱桥,原名“法海桥”。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年,后经扬州卫指挥重建。
清朝莲花新河未开之时,船只需经“法海桥”下才能驶往平山堂。
“法海桥”整修,桥上石阶重新铺设,桥栏由石制改为混凝土制,柱头饰莲花,桥下湖道遍植荷花,桥名改为“藕香桥”。现今“莲性寺”南又新建木质梁桥一座。
如今的法海寺不仅为扬州瘦西湖增加了一个新的景点,也为香客和信众提供了一个清净、安宁和修行的好场所。
据说法海寺里的和尚烧猪头肉非常在行,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有诗云:“初打春雷第一声,雨后春笋玉淋淋。买来配烧花猪头,不问厨娘问老僧。”赞的就是乾隆年间扬州第一个烧猪头拿手的老和尚。
和尚烧猪头好像很有传统,朱自清在他的《扬州的夏日》里,也念念不忘扬州瘦西湖法海寺老和尚的烧猪头。法海寺最有名的白塔在寺院之北巍峨矗立,高耸入云,系在旧塔基上重建而成。
塔形如锥,金瓶之下有宝盖,四周有缨络围绕,塔铃高悬,清风徐来,泠然有声。宝盖之下,为“十三天”,又名“十三层”,系佛家语。塔身中空,南向壶门内,原供有白衣大士像,今已不知所藏何物,门虽设而常关。
法海寺白塔是按京城北海的白塔仿建,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塔身为砖石结构,外敷白,分三层,上层叫刹,中层是龛,均呈圆形,下层是塔基,为正方形。
白塔属喇嘛塔,系藏传佛教喇嘛教寺院里的塔制,在瘦西湖中也仅作为点缀而已。塔高27。5米,外形轮廓线比北海白塔清瘦修长。
白塔通体皆白,分为三层:下层为基座,座上有承托塔身的覆莲座与金刚圈。中层为龛室,形如古瓶,南面设眼光门,内供白衣大士像。
上层为圆锥形塔刹,有13层瘦长的圆圈相轮,象征佛教‘十三天‘。刹顶置六角形宝盖,角悬风铃,上托铜质葫芦塔顶。
白塔基座中央是砖雕束腰须弥座,八角四面,每面三龛,龛内雕刻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12个月,一天12个时辰。底层为方形台基,四周围有栏板。柱头皆雕石狮,形态各异。
前置小台,台北及两侧皆筑阶梯,可以登人。光绪年间重修时,铺设石阶五十三级,象征善财童子拜观音的“五十三参”。
正是:处处有象征,时时有暗示,造园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曾将北海塔和莲性寺塔进行对比,说:“然比例秀匀,玉立亭亭,晴云临水,有别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稳。”
堂前柱上楹联为杭人唐云题书:别业临青甸;前轩枕大河。花南水北之堂右为积翠轩,轩内专营工艺纸扇。
积翠轩轩前柱上有楹联:叠石通溪水;当轩暗绿筠。落款为:甲子重阳秦石鼓文笔法作篆,渔门王个簃年八十有八岁。
积翠轩前建半青阁,阁门别致,为四瓣梅花型。廊柱上有程十发题书楹联:小院回廊春寂寂;碧桃红杏水潺潺。
第八四七节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阁临园中小溪河,溪西设红板桥。红板桥西筑“之”字厅,厅外种芍药,其半为芍厅。前为兰渚,后为苍筤馆。餐霞饮澄匾额两侧有联:好把深杯倾绿酒;直须平步上青云。
和风霁月匾额两侧有联:引鹤徐行三径晓;约钓梅同醉一壶春。蝴蝶厅不知缘何命名,不见蝴蝶。蝴蝶厅大门两侧悬楹联:近岸维舟花欲语;开轩论茗客常来。为萧劳书题。
餐霞饮澄匾额两侧有联:好把深杯倾绿酒;直须平步上青云。
于白塔晴云旧址兴建了一座两进院落的庭园。主要由花南水北之堂、积翠轩、曲廊、半亭、林香榭三组建筑组成,“白塔睛云”园额由书法家赖少其题写。
先后又对围绕景区的汀屿、小池、曲溪、土丘等建筑和修葺,基本上再实现了‘别业临青甸,前轩枕大河‘的水乡意境。
说起“白塔晴云”,人们总会以为这处景点就是与五亭桥齐名的白塔。其实不然,这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是冈东第一景。
乾隆二十二年,高御史开莲花埂新河抵平山堂,两岸都建有名园,北岸建有白塔晴云、石壁流淙、锦泉花屿三段。这座园林确实与白塔有关,它采用的是造园艺术手法的一种,即借景法。
自法海寺西行,就是瘦西湖著名的二十四桥景区。二十四桥这个名称出自于唐代著名诗人杜牧自的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关于“二十四桥”的解释,在扬州说法也非常多,比较正统的有三种:一种是特指一座桥叫二十四桥;另一种说法为实指扬州在宋代确实有二十四座桥,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里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二十四座桥的桥名。
还有一种说法是泛指唐代扬州桥多。民间的传说是因为“古时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而得名。现在我们看到的二十四桥景区是根据《乾隆南巡盛典》中的二十四桥景区原图在原来的位置上恢复的。基本保持了乾隆年间钓原貌。
二十四桥景区包括熙春台、玲珑花界、小李将军画本、望春楼和二十四桥等。晴云轩现在是一家超市,同时也经营餐饮业务。
晴云轩匾额为李圣和隶书,门前柱上有楹联:湖中春水,半含晴云清能饮;桥下莲花,初绽新蕊秀可餐。
上联描写春色,下联描写夏景。春水荡漾。晴云浮游,虹桥横卧,荷蕊绽放,由景及情,相互映衬,真是秀色可餐矣!玲珑花界在莲花桥以西,熙春台的南面,它以栽种芍药牡丹为特色。玲珑花界的“花”,不是百花齐放。而是一枝独秀,那就是与洛阳牡丹齐名的芍药。
玲珑花界虽是近年来恢复的旧景,其来历并不短,宋朝就有“牡丹,芍药”之说。欧阳修有过这样的诗句: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且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
二十四桥又名芍药桥,若在春末夏初之时到扬州。就可以观赏到早在宋代就有“甲天下”之美誉的广陵芍药。蝶恋花广陵芍药阿蜜爱尔
尽褪桃红映深柳,满园芍药。欲往重霄九。问君丝香哪里有,暮春又酿将离酒。艳火如荼妆粉羞,盛请余容,簪花亭中舞。醉了西施觅吕布,寻得贵妃笑白首。
每至仲春,瘦西湖内的玲珑花界景区总是“繁华及春媚;红药当阶翻”。玲珑花界景区东起法海寺夹河。西至吟月茶社。旧时有广池,多植白莲,塘内玉花点点,莹珠滴滴,故名玲珑花界。
如今此处有一石块。上刻歪歪扭扭四个大字“玲珑花界”,其简介道:此处遍栽扬州花——芍药,宋代即有“广陵芍药甲天下”的美誉。
景区建有水榭,匾名由欧阳中石先生书写,其南北楹柱之上各有一副集句联。北面的集句联为:花柳含丹日;楼台绕曲池。
红花绿柳,享受着融融阳光的沐浴;画楼琼台,感受着潺潺流水的呵护。这集句联的上下除了平仄非常协调、对仗极其工稳之外,词序的安排与动词的用法竟如此一致:
明明是“丹日”映照“花柳”,却说成“花柳含丹日”;眼见着“曲池”环绕“楼台”,倒说是“楼台绕曲池”。
花柳、楼台彼此惬意相映,丹日、曲池上下深情遥望,一“含”一“绕”,化静为动,充满生意,而“丹”字显现出阳光明丽的色彩,“曲”字又展露出流水婀娜的形态,身临此地,焉能不醉?
此联上下句分别出自宋之问和卢照邻诗。名家诗句自然佳妙,而牵线将这两妙句联姻者,确为集句高手。集句联如此珠联璧合,真可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水榭南面楹柱上的集句联亦值得细读:红桃绿柳垂檐向;碧石青苔满树阴。伫足水榭之前,面对联句轻轻吟诵,慢慢欣赏,不亦快哉。
再往前就是有名的观芍亭,匾额为郑板桥题书,楹联:“繁花及春媚,红药当阶翻”。这也是一副集句联,上联出自南朝?宋?鲍照《咏史诗》:“寒暑在一时,繁华及春媚。”下联出自南齐谢眺《直中书省诗》:“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红药,为芍药别称。
与玲珑花界隔湖相对的建筑是望春楼、小李将军画本。他们完全是江南园林的风格,建筑布局从属于熙春台,色调显得清新淡雅,完全体现了南方之秀。
由五亭桥南侧沿湖西行,信步一段花径后,于湖的北折转角处有一组景点,其中之一便是望春楼。望春楼三字含义丰富,伫立于此既可望“熙春台”之楼,又可将瘦西湖之春收入眼帘。
还可以在这里尽情地与迷人的春天亲密接触,因为这楼下南北两间分别为山庭、水院,山光水色荡漾室内,自然是春风满面,春意满楼。
望春楼上层半为露台,可览园中秀景,是中秋赏月的好地方。下层南北两间分别为水院、山庭,顶部可见天日。
横匾“望春楼”是郑板桥墨迹,楹柱上悬挂书法名家尉天池的手书一联:才看早春莺出谷;更逢晴日柳含烟。这一副流水对原书于清代“扬州北郊二十四景”之“白塔晴云?半青阁”,为金棕亭所集。
此上联出自唐韦庄七律《和人春暮书事寄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