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新列强时代 >

第378部分

新列强时代-第378部分

小说: 新列强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Φ母=ㄋα恕

“呵呵不要管福建的事,他们做成啥样跟咱们关系不大!”

吴可听闻之后,只是不以为然的撇了撇嘴,拒绝了手下提出的继续找船政学堂麻烦的阴损点子,毕竟有左宗棠的面子摆在那儿不好做得太过。

眼下,需要吴可特别关心的,除了京城朝堂局势之外,就是安南局势了。

朝堂局势现在变得越发紧张,帝后党与顾命大臣派系之间此时已经彻底撕破了脸皮,不管不顾互相攻击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

两宫太后经过多年经营,在王公党的帮助下已经逐渐掌握朝堂,那位慈禧太后怎么可能容得顾命大臣跟她们争夺朝堂控制大权?

咸丰帝挂掉时任命的八位顾命大臣,到了此时还剩下三位坚持在朝堂之上,不肯放弃手中权力跟帝后党争得头破血流脸红脖子粗。

两宫太后为了手头权力也真是够狠,在恭亲王等王公党的支持下,利用一切机会对顾命大臣派系下狠手,栽赃陷害泼脏水等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之前有五位顾命大臣便倒在这些手段之下。

眼下双方已经彻底撕破了脸皮,在朝堂上掀起一阵腥风血雨斗得好不惨烈,各种手段齐出朝中大臣基本上没有一个能抽身事外。

大学士,总理衙门事务大臣桂良写给吴可的书信中不无抱怨,言道此时朝堂已成战场,虽不见刀光剑影却被战场还要险恶,稍有不慎便有身死族灭的危险,实在让他待着很不舒服。

在帝后党与王公党联盟的强大威势面前,顾命大臣派系日子过得岌岌可危,每天都处于提心吊胆的情绪当中不可自拔,帝后党在朝堂权力斗争中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

不过这时候帝后党内部出现了分歧,给了顾命大臣派系以喘息之机。

两宫太后之间的关系,可没传言中那么和睦。之前只不过为了收拢朝堂大权,对付顾命大臣派系才紧密联合共同对外,此时帝后党已经在争斗中占据绝对优势,两宫太后之间的紧密关系自然立刻瓦解。

慈安和慈禧这两位太后,可是早就出现了矛盾冲突,当时还是“兰贵人”(后来慈禧)入宫得宠之际。有一段时间,咸丰皇帝表现得像《长恨歌》所谓那样: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皇宫“祖宗之法”规定,但凡皇帝每夜“临幸”某妃,都由太监将名册一式二份,一式由内监“敬事房”收录,一式交于正宫皇后。

皇帝也难,皇帝不上朝的消息经由太监传到了正宫慈安耳中,慈安便手持“祖训”前往干预。待咸丰皇帝前脚走,慈安便把“兰贵人”唤至皇后行使权力的坤宁宫,命令哭哭啼啼的“兰贵人”下跪,宣示她不守“妇道”。

正欲家法从事,人走心在的咸丰皇帝匆匆走了进来,大呼“请皇后免责,兰儿已有娠矣”。慈安听到此言,连忙下座说:“帝胡不早言,吾之杖伊,遵祖制也,受杖堕娠,失祖训矣。皇上春秋虽盛,储宫未备,吾安可守一训,而失列祖列宗之遗意哉?”

因为在咸丰帝跟前争宠,两宫太后的关系早就跟‘和睦’两字搭不上边。

除此之外,两宫太后还因‘正统’之位闹得不可开交。

咸丰皇帝死前,西宫太后慈禧不过是“懿贵妃”,咸丰死后才升为“西太后”。就是说如果此时咸丰皇帝九泉下有知,他还不认识这个“西太后”呢。

在某次祭祀咸丰帝的时候,慈安坚持按咸丰帝生前规矩,慈安居前,旁边空位留给先于咸丰帝死去的那位“正后”,而慈禧稍居下位。

对此,慈禧据理力争,两宫太后并坐“垂帘”已久,还提这种陈芝麻烂谷子的所谓规矩,是对现实西太后的侮辱,叫她何能“母仪天下”?

最终仪式虽然就了慈禧意愿,但是这次在皇家祭祀公开场合中的争执,使得西后对正宫东太后尤为“衔恨”。

除此之外,因为后宫的权力之争,两宫太后也闹得很不愉快。

据传某日慈安坐轿经过宫中某殿,慈禧手下小太监李莲英正与某小太监玩掼跤比赛。深知“两宫”权力高低的李莲英对东宫慈安的轿子视而不见,仍然挡于道中玩兴正浓。在慈安的呼斥下,李莲英才退于路边跪下,一脸满不在乎的样子。

后来慈安欲对李莲英行使“杖责”,竟有后宫中人为其“缓颊”说情。如此看来西宫慈禧能力和权力大于正宫慈安,已是后宫之中为人所共知的事实,不是慈安眼下所谓的正宫地位所能决定的。

而且这时候,帝后党与王公党之间的联盟也出现了问题,因为顾命大臣派系此时已经奄奄一息,根本就用不着帝后党与王公党联合对抗,随便哪一家只需稍微费点力气便能将之彻底干掉。

这时,就是考虑收获分配战利品的时候。

无论帝后党还是王公党,都想分得那一块最大蛋糕,因为利益冲突两派之间也开始出现矛盾纠纷。

帝后党认为自己是正统,收拾了顾命大臣派系之后,理应得到最大的好处,也就是顾命大臣派系彻底倒台之后,他们所留下的关键位置大部分都要归拢在帝后党一系手中。

王公党方面也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在对付顾命大臣派系时出了大力,理应得到与付出成正比的收获,顾命大臣派系倒台之后留下的空缺,应该由他们来主持分配,这是理所应当的事儿。

两派人马对于战果分配的要求实在差得太远,心中不满之下关系要是还能维持得下去那真叫奇迹。

而且两宫太后具体可以说慈禧太后对于权力的掌控欲实在太过强烈,她的目标是彻底掌握朝堂唯我独尊,哪会给自己培养出一方可以制衡的势力出来?

王公党首领恭亲王还有几位亲王以及郡王都是野心勃勃之辈,此时恨不得朝廷恢复清初之时的‘八王议政’制度,将朝廷大权全部收归于王公党一方,最不济也得成为朝堂第一大势力,有与帝后党分庭抗礼的实力,不然他们费这么大力气吗搞掉顾命大臣派系干吗?

而且此时恭亲王主持的洋务运动也在大清如火如荼的展开,获得了一大批在镇压太平天国战争中崛起的地方实力派支持,声势之盛威望之大一时不做第二人想。

可就在这时,来自慈禧太后的严厉打击,直接让恭亲王从云端跌落泥坑,从此帝后党与王公党关系出现巨大裂痕……

第672章叔嫂

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摆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

而作为王公党领袖的恭亲王,其与慈禧太后的关系只能用复杂来形容,他们之间的合作度过了刚开始时的蜜月期,随着顾命大臣派系的衰落,因为利益冲突等等原因开始出现分歧。

慈禧同他的小叔子恭亲王奕䜣之间的关系,恩恩怨怨,起起伏伏。从咸丰十一年(1861)他们精诚合作起,他们有密切的合作,也有尖锐的冲突。

坊间流言,甚至猜测慈禧和他的小叔子恭亲王奕䜣之间关系暧昧。这当然是政敌耍的一种诬赖手段,他们之间纯粹是一种政治关系,一种利害关系。

至少吴可印象里的恭亲王,在女色方面还是比较节制的,最起码和其他八旗王公相比如此,更不要说和身居权力核心的慈禧太后有什么奸情了。

只是感觉恭亲王在政治手段方面能力真的一般,不仅比不上依靠小手段上位的咸丰帝,甚至连初尝权力美妙滋味的慈禧太后都有所不如。

咸丰帝在承德行宫因御女太多而挂掉之后,两宫太后在王公党领袖奕䜣的紧密配合下,一举压制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派系,取得了同治初年在朝堂权力争夺上的优势,基本上掌握了大清的最高统治权力。

此后,当务之急是继续打压削弱顾命大臣派系,同时还得稳定人心控制大局。

而控制大局的关键是尽快组成新的领导班子,以免造成权力真空和让人措手不及的变故。新的领导班子的组成,首先表现在对恭亲王奕䜣的重用上。

恭亲王奕䜣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其在联合帝后党打压箍命大臣派系时,运筹帷幄弛张有度,上下联络左右周旋,是个掌握朝堂大权的核心人物。

而慈禧初涉政坛缺乏经验,但她慧眼识人胆略兼备。对奕䜣,她用而不疑付以重托,使奕䜣放开手脚地去谋划,终使帝后党与王公党联盟在与顾命大臣派系的斗争中取得巨大优势。

这次朝堂斗争,慈禧设谋在先慈安听命于后,凡此皆那拉氏之谋,而元后(慈安)但赞成之而已。而慈禧与恭亲王奕䜣,在此期间配合之默契堪称珠联璧合,是帝后党与王公党能取得巨大优势的关键所在。

因之,对奕䜣,在同治小皇帝基本坐稳皇位后,于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初一日,两宫皇太后以同治帝的名义连发两道谕旨,一是授予恭王议政王兼军机大臣,一是补授其宗人府宗令。十月初二日又连发两道谕旨,一是补授总管内务府大臣,一是著管理宗人府银库。

两天之内,连发四谕。奕䜣得到了几个最重要的职务。其中尤其是议政王这一头衔,使他明显地凌驾于其他诸王之上,成为两宫太后和幼帝之下的第一人。

而宗人府位居内阁六部之上,宗令是宗人府最高长官,是管理皇族内部事务的要职。宗令有权赏罚皇族成员。这就赋予了奕䜣明正言顺地处分顾命大臣派系核心要员载垣、端华和肃顺的特权。而总管内务府大臣是管理宫廷事务的最高长官,因接近皇帝掌握实权也是一等一的实权职位。

清朝宗室的爵位分为十二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第一等爵位是亲王,第二等爵位是郡王,第三等爵位是贝勒,第四等爵位是贝子。满清宗室爵位划分为十四等。应以十二等为是。恭亲王不仅袭爵位于第一等,同时手中权力滔天在朝臣之中不做第二人想。

不仅如此,两宫太后秉政之初,对恭亲王奕䜣也是非常倚重的。

慈禧秉政之初,一切政事尚未熟习。不仅有顾命大臣派系制衡窥视,且京中党派分歧尤难操纵,外交之事又不易办。恐己不易压伏,遂引恭王以为己助。恭王当国久经历多,故倚之如左右手。

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此除授予上述的要职外,两宫皇太后又加给了奕䜣许多恩典。

例如不久后的十月初八日,赏赐奕䜣亲王爵世袭罔替,奕䜣坚辞改赐亲王双俸,为此特颁上谕,加以表彰:

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再三申明,此系先帝恩旨,而该王辞谢倍力,声泪俱下。两宫皇太后未忍重拂其意,不得已姑从所请,将世袭亲王罔替之旨暂从缓议,俟朕亲政之年,再行办理。恭亲王奕䜣著先赏食亲王双俸,以示优礼。

这里的“此系先帝恩旨”,显然不是事实。因为咸丰帝临死前对其弟奕䜣是有猜忌心理的,不然不会将他排斥在顾命八大臣之外。但是现在这样说,就使恭亲王执掌朝堂大权显得更加合法化,不仅是两宫太后的意思,也是咸丰帝的本意了。

又在当年十月初十日,两宫太后懿旨,命大学士会同六部九卿,详议具奏奕䜣生母康慈皇太后应如何议加尊谥,这是恭亲王奕䜣的一块心病。

两宫太后不等咸丰年号过去便如此迫不及待拉拢恭亲王,显然恭亲王此时对于两宫太后而言,数其再怎么重要都不为过。

十月二十一日,大学士九卿会议,同上奕䜣生母康慈皇太后尊谥,请升祔太庙,并据请将前上尊谥改拟,加至12字,以表尊崇,谥曰:“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弼天抚圣成皇后。”对奕䜣生母的尊重,就是对奕䜣的尊重。

十二月初九日,两宫懿旨“恭亲王长女聪慧轶群”,晋封为固伦公主。“所有服色体制,均著照固伦公主之例”办理。清制中宫嫡女曰固伦公主,妃嫔所出称和硕公主。若中宫抚养宗室女遣嫁时,礼遇可比之和硕公主。因此两宫太后对非皇后的奕䜣之女赏固伦公主名衔,是有清空前绝后之一例,这表明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对奕䜣的信任和不遗余力的拉拢。

同治元年正月初一日(1862年1月30日),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拉拢王公党势力,两宫又下懿旨赏王公党领袖恭亲王奕䜣在紫禁城内坐四人轿,又恭亲王之子载澂赏戴三眼花翎。

这一切都说明了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起码在初掌朝堂期间对奕䜣是十分重用的,这是应有之理。

无论两宫太后权势有多滔天,毕竟他们是后宫女人,不可能出得后宫亲自执掌朝政,必须推举出一位或者多位代,理人出来才成。

再说咸丰帝死得太过突然,两宫太后还没来得及培养党羽,又得面对顾命大臣派系对权力的挑战,不着紧拉拢恭亲王才叫怪事。

不管恭亲王跟咸丰帝之间关系如何,作为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的亲弟弟,又是雄怀大志的能人,绝对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大清政权落入顾命大臣之手。

当年圣祖康熙为了扳倒顾命四大臣花费了多大代价,谁都不可能将希望放在年不过七岁的同治小皇帝身上。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比不上孝庄太后,同治皇帝肯定也比不得圣祖康熙厉害。

以事实观之,既有两宫持政,可无须辅佐之人。慈禧深感恭王在朝堂助己,以其女为大公主,准用黄轿,故恭王颇有大权。

大清新的领导班子组成,还表现在军机处的重组上。

军机处是满清的特殊政治机构,是直接禀承皇帝意旨承办一切重大政务的中枢。军机处实际上是皇帝内廷的办公厅或机要室,位极其重要。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分设满、汉员。由各部尚书、侍郎、总督等奉旨应召入值,为兼差,其数无定额。由亲王或大学士为首领,称“揆首”、“领袖”,军机大臣称为“军机大臣上行走”,初入军机处者,有的因资历较浅,加“学习”二字,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过一二年再相机去掉“学习”二字。

打压顾命大臣派系成功,为了彻底掌握朝堂大权,必然要组成为两宫太后服务的新的军机处。

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一日(1861年11月3日),两宫太后连发两道上谕。任命大学士桂良、户部尚书沈兆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