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清坑你没商量 >

第42部分

大清坑你没商量-第42部分

小说: 大清坑你没商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不通。

梁敏同意鲁胤昌的见解。

从她在漳县发动农民的经验里,她体会到,只有军队给穷苦百姓撑腰,让他们翻身做主人,他们才会支持军队,才会自愿起来保卫真正属于了他们自己的家园。

土司领地里的农奴不是漳县的农民,是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的。

所以,象在漳县一样,搞减租减息,施行新土地法,针对的对象不一样,是无法施行的。

在青海,必须施行新的办法,彻底消灭土司制度,还农奴自由,农奴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才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命运,才有权利决定自己当兵与否。

同时,梁敏提出,还农奴自由,势必取消土司特权,土司就会成为我们真正的敌人。

对真正的敌人,绝对不能手软!

给他们留下活路,就等于是在自己身边埋伏下一个杀手,只要时机成熟,这个杀手就会跳出来向你疯狂报复,变为最可怕的敌人!

梁敏的论调,暗中符合了伟人的思想。

伟人在好多文章里,多次批评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道,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革命,没有中间派。

王烁总觉得伟人的想法过于严厉了,致使许多好人被冤枉甚至被疯狂了的群众迫害致死。

对这一点,他是不认可的,甚至幻想,如果当时再温和一些,可能国家会发展的更好,更符合儒家中庸的真谛。

他因此提出来,给土司留一条后路。

比如,可以让他们在新成立的政府里担任一些虚职,以挣俸禄的形式独立生活。或者,在即将成立的许多生产武器的作坊、矿山里,以失去封地的多少为依据,给他们一些股份来弥补他们的损失。

这个想法又遭到了梁敏的激烈反对。

梁敏为了让他明白斗争的残酷性,将漳县土改时发生的恶霸地主反扑,牺牲了许多当时培养的宣抚队员的活生生的例子,来向他说明,地主只不过是减少了本就不该拥有的收入,都可以以性命相搏,何况是被彻底剥夺了权利的土司!

所以,对待土司,绝对不可以手软,必须彻底消灭,不可以一时心慈,留下他们的性命,必将造成十分可怕的后果!

听了梁敏讲的实例,王烁不由想,伟人是对的,一味对自己的敌人抱有幻想,才会有“四·一二”上海事变、“七·一五”马日事变那样对革命党人的屠杀!

能和许多年以后的伟人想到一块去,看来梁敏是个天生的政治家。王烁彻底消灭土司的意志开始坚定。

然而,鲁胤昌却不同意梁敏的看法。

首先是西宁的大土司,情况各自不同。象祁廷谏,从本质上讲,这人并不坏,对属地的农奴也不错。

前一阵子,听鲁胤昌从王烁那里回来,讲他的新法令,他也觉得好,也想了一套改革自己统治的办法,让手底下那帮大户和小土司对农奴好一些,只是鲁文彬进攻过来,才没来得及施行。

如果象这样的人也要杀掉,鲁胤昌不同意。

但没收了祁廷谏的土地,再想着让他和和鲁胤昌一样跟随王烁打天下,这对什么事都要算计仔细的祁廷谏来说,恐怕行不通。

还有一点,祁家是世袭的本地大户,远可以追朔到汉唐,势力遍及青海。

直属于祁家和祁家的亲戚,许多都是非同小可的地方大势力和小土司,祁廷谏只不过是他们当中的代表,家长而已。

祁家和海西蒙古,四周藏人都有来往,关系非同一般,历代都名人辈出,不容小窥。

如果安顿不好这个大土司,以祁家的势力,逼急了给王烁整出点什么让他穷于应付的事来,那都是小意思。

再有,象李天俞李家,他们是外来户,明朝开国时立功的将领,后明朝封其为土司,世袭住在这里的,也是西宁土司中唯一的外来户。

虽是外来户,但李家已经在西宁居住二百余年,势力和祁廷谏也差不到哪里去。

李家也是名将辈出,只是到了李天俞当家长的这一代,李天俞不喜好舞枪弄棒,却喜欢搞农田七窍工具这一套,象是水车,风磨,榨油机器,纺车,甚至播种机一类,开始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很快他自己就入了迷,整天呆在家里研究,连门都不出了。

鲁文彬进攻青海,鲁胤昌一路抵抗来到西宁卫,同时跟来的还有一个洋人,叫吴琅西的神甫,这吴琅西对西方物理学比较有研究。

鲁胤昌去李天俞家,带着吴琅西。

李天俞和这吴琅西攀谈起来,越谈越有瘾,非逼着吴琅西教他什么几何学,物理学,直接把鲁文彬打过来的事给忽略了,只派手底下的小土司跟着祁廷谏去城上防守,其余一概不管不问,和吴琅西钻在家里不出门。

是以,王烁在会见青海土司的时候,并没有见到李天俞。

象李天俞这样的土司,难道也要杀掉?

王烁犯了难,连梁敏也觉得,这土司看来也得区别对待了。

可是时间不等人,贺锦不会给他们犹豫不决的空闲,随时都会结束甘凉的战事,向西宁杀过来!

第129章 解放农奴

王烁综合大家的意见,思虑许久,不能等下去,只有边改革边想应对之策了。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新的运动,在这明末青海复杂的政治背景下展开了。

王烁很快派兵接管了边防四个卫所。

戍卒守边,只是尽自己的戍守职责,大明都风雨飘摇了,戍卒们到底在为谁戍边,他们自己都不十分钟清楚了。

既然有来接替他们的,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戍所的千户,一般也是这班戍卒的长辈或者村子的村长,也没把朝廷认命的这个世代相袭的官职真正当回事过,尽义务而已。

接管十分顺利。

接着,各戍户形成的自然村里,就来了官府的官员和宣传队。

官员宣布,国家拥有的卫所土地,从王烁执政青海开始,归戍户私有,施行新的土地法,征兵法,选举法。

所有戍卒与戍户变为拥有土地的农民。

至于现在土地划分是否合理,待新选举出来的,新的村民委员会来决断,不合理由新的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协商,重新划分。

土地产出什税二,当兵直系亲属三年免税。开垦新土地归个人所有,同样什税二。

各村开始施行民众选举。同时,宣传队宣传新法令,指导选举,鼓励民众自己做主。

王烁的青海省政府到底是多大的衙门,是不是真的是朝廷认命的,发的土地证是不是真的有用,戍户们不敢确定。

王烁在陇中的名声却早就传到了这里,大家羡慕陇中的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们的理想是什么?他们最大的理想,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洒一辈子汗水的,这块脚下的土地,真正属于自己!

这些戍卒,从本质上讲,就是农民,早已失去了做为士兵的天性和技能。

既然陇中的农民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可以归顺王烁,他们当然也可以,管他是不是朝廷的意思。如今天下到处都是和朝廷做对的草头王,还怕多他王烁一个?

四个戍所,十几个自然村,象漳县一样,很快活跃起来,积极支持新的政府。

为守卫住自己分得的真正属于了自己的土地,也为了多一份收入,享受免税的待遇,许多户都出人参军。

解散了四千戍卒,王烁却从这些自然村里招募了一万新兵。

至于各土司的领地,王烁的兵打死打跑了不顺服的土司,顺服的土司都被王烁软禁在西宁城里了。

没有了土司势力,农奴们反倒更容易发动,同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

第一块土地的界桩打进黄土地里,多少农奴流下了欢欣的泪水,这是多少人盼了一生都没有盼到的事情啊!

分到了土地,从此不再做奴隶,还有了农奴自己选举出来的当家人,农奴们对王烁和他的军队,除了感激,还是感激。

听说要参军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多少农奴争相报名,王烁一下就聚起了十五万士卒,远超他的想象。

要保住青海这块根据地,稳定住新的体制和新的政策,防止逃跑的土司勾结外来势力卷土重来,各重要地点就得驻军,防止复辟。

他分出五万人,交给梁敏,在各镇成立保安队,随时防御敌对势力反扑,在人口集中的地区和村寨成立治安所和民兵组织,维护当地秩序和保卫新产生的政权。

选举出来的官员看到有军队驻扎在附近,还有修建的报警烽火台,身边有民兵和治安所,随时可以保护他们,底气就上来了,放心大胆的开展工作。

如何保卫新政权,梁敏在漳县已经有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手里又有五万人马,操作起来就容易许多。

她分拨人马,把自己培训好的骨干安插到各地,领导各地的新机构建立联络和报警系统,情报系统,干的驾轻就熟,从容不迫,倒是不用王烁操心。

部队多了,粮食就是大问题了。

虽然戍户和农奴们有了自己的土地,但一时半会也生产不出粮食来。

王烁还没有想到一个彻底解决土司的办法,对归顺土司的财产和储存的粮食,就暂时不能强行充公,断了和平解决的路,同时,还要给软禁在西宁城里的,归顺他的土司们留出部分土地,以供他们的家人生活。

他只有另想办法,解决粮食问题了。

第130章 储备粮库

没处淘弄粮食,军队也不能坐吃山空,等着饿死。

王烁很快又把目光转向了西宁城里,明朝官府留下来的财产。

其实,我们不能说明代的制度在当时不先进。

朱元璋是贫苦人出身,当皇帝后还是向着穷苦人的。

整个属于大明的土地上,备慌粮库,养老院所随处都是,这都是为穷苦人准备的,还有以工代赈的制度,都很好的保证了穷苦人在饥荒或者天灾时能够生活下去。

整个清朝,即便最强盛时期,也只不过是继承了前明的一些制度,未见有何创新,这兴许与满人的整体文明进化速度有关罢。

可惜的是,朱元璋的子孙不争气。用人不明导致贪官遍地,党争不断,逼得皇帝除了太监谁都不敢相信。

宽松的与民方便政策,没有换来万众一心,相反却造就了一批无赖地主,和他们供养的所谓名士文人,抗捐抗税,以敢于对抗朝廷来博得大众称道,换取虚名,党争也由此发源。

加之万历以后的明朝这后几任皇帝,大多昏聩无能,导致土地兼并泛滥,贫富严重分化,遂把一个好好的天下搞了个乌烟瘴气,最终天下大乱,烽烟四起,想来实在可叹!

明朝虽然腐败,但太祖定的制度却没人敢废。

因此,大一些的城市和卫所,都有备慌储备粮库,只要当地官僚不是太无法无天,粮库里都会储备不少粮食以备荒年。

这也是李自成能够聚起百万大军而不用为粮食发愁,迅速壮大起来的原因。

李自成所过之处,所有人都会被他裹挟而去,留下一座座杳无人烟的村镇和城市。

顺军行动起来,老弱妇孺在中间,强壮男人手持兵器在四周,前面是降军,周边是他的骑兵,几十万男女老少滚动而前,远远看去,黄尘漫天。几千明军吓都吓死,根本不敢靠前。

若说这是一支军队,实在是勉强;若说这是一群蝗虫,倒是很有些相像。

只是后来,在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一般有识之士的劝进下,李自成才逐渐放弃这种蝗虫军队的形式。

这种蝗虫军队是绝对不会去搞生产的,除了会破坏,别的不会。但它之所以能够生存下去,靠的,就是明朝的储备粮食。

待这些储备粮食被这位蝗虫头领,农民领袖折腾光了,他也只能靠抢掠为生了,军纪变坏那是一定的。

而大明的灭亡,如果说与这位蝗虫闯王没有关系,实在是说不过去。

天幸李自成没有到过西宁,天幸西宁粮台李道中是个个老实人,粮库中粮食一直按朝廷规定储备,没有象其他官吏一样,私自倒卖掉换取私利,这为王烁解决了大问题。

王烁因此也看中了李道中的清廉,仍旧让这粮台管理粮食,还让他管理军队所有物资。不过不再叫做粮台,而称后勤部长了。

李道中开始还不愿意,这后勤部长是个什么官,朝廷没这官职啊?再说,这粮食是备灾的,没有当今万岁爷的圣旨和朝廷工部的印信,谁也不能打开使用,你怎可擅自开仓?

王烁就给他解释这天下现在到了什么地步,不开仓军队会挨饿,怎么打败闯贼?

至于这部长是什么官嘛,因为我现在是自发组兵保卫大明,朝廷和这里被贼兵阻隔,无法报知,所以也不能任命你什么朝廷的官,但我这官肯定比粮台大,嗯,萧何知道吧?等将来平定了天下,你的功劳就和萧何一样,可以上凌烟阁!

李道中一琢磨,我是萧何?不对吧,萧何是宰相,我若成了宰相,那你岂不是……他不敢说,也不敢想下去了。

王烁懒得和他废话,告诉他,我就看中你了,给你一队辎重兵,你把这后勤部长给我干好了,我要什么你这就得有什么,没有,小心你的脑袋!

李道中是个胆小之人,让王烁瞪起眼来一吓唬,老老实实干后勤部长去了,再也不敢想王烁到底是要拯救大明,还是和李自成一样,要消灭大明了。

一切渐渐有了头绪,王烁就有时间,对付那帮还软禁着的土司了。

要解决青海的土司,首先就要解决祁廷谏、李天俞这样的大土司,只要这两个大势力服从了,其余一众小土司也就翻不起什么浪来了。

这段时间,他没事就和鲁胤昌、梁敏研究青海的情况,苦思冥想对付这帮土司的办法,已经有了一个解决方案,只是成不成,谁也不敢确定。

这一天,王烁换了文士装束,单独到祁廷谏府上,拜会大明青海宣慰使祁廷谏。

第131章 亲访土司

祁廷谏足不出户,却是不断派手下打探外面的情况,得知自己大部分的土地都让王烁分给了自己的农奴,痛心疾首,忍不住放声大哭。

这都是列祖列宗十几辈人艰苦努力,换得的财产呀,想不到毁在他手里,让他如何去见列祖列宗啊!

有心现在就联络各地同族,报信给固始汗,让他出兵,和王烁决一死战,可一想王烁那威猛无敌的样子,他就泄气了。

祁家的土兵都让王烁给整编了,土兵的家人又分了他的土地,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