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坑你没商量-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便可以将贺锦这件事放开,但他是闯王亲授的威武将军,如何能做对不起闯王,叛变投敌的事情?
当晚,王烁在西宁的将军府大摆筵宴,招待辛思忠一行,两家部属觥筹交错,相谈甚欢,唯独辛思忠寡言少语,一脸阴郁。
王烁知道他心里想什么。
这个年代的人,都非常注重个人名节,不是主上十分昏庸或者是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不会卖主求荣。
他知道强求无益,故而并不强求辛思忠,他只是尽自己的努力。
该做的都做了,如果上天还是要让他去面对十几万辛思忠的大军,他也会去面对,只是另想战胜对手的办法而已。
经过西宁的这两场生死血战,他好像把过去看不开的一些事情也看开了,感觉自己的内心思维方式又前进了一个档次。
好多过去纠结着想不明白的事情,如今看来,不是难题无解,只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罢了。就像修道的人说的那般,自己开始悟道了。
第189章 意犹未尽
王烁在现代是机关职员,单位招待上级检查,同级部门互访,下属单位请客,吃喝是不断的。在这种场合上,不能让领导真的吃多喝醉,那样就成了他这样的中层不尽职了。
像他这个年纪的职员,不上不下的,必须得哄好上级,骗好下级,才能在单位里站住脚,立住足。
因此,酒宴上插科打诨,承上启下,让领导有话题讲,让所有的人都一团和气,掌握酒宴进度,是他必须学会的功夫。
今天,他把这过去的功夫使将出来,这些古代人又哪里是对手?很快,将军府的大厅里就热闹起来。
王烁注意到辛思忠是故意控制着情绪,同时,这也是一个不喜多言,善于在内心思考的人。对付这样的人,他自然有不同的办法。
酒宴是按照古制排列的。
两侧是两家的将领,一家占一侧,中间两张几案,则是王烁和辛思忠一桌,梁敏陪着马夫人一桌。
在各自介绍了双方将领之后,王烁只提给辛思忠一行接风洗尘,其余一概不牵扯,然后就一会儿找一个话题,让大家共同举杯,找各种理由让大家把酒都喝了。
他选的来陪酒的将领,都是能喝的。大家又都是武将,豪爽的居多,几杯酒下肚,便不用等别人劝,自己找酒喝了。
看看大家从各自起身向主桌敬酒,到互相之间互敬,气氛调动起来了,王烁便不再管下边如何吃喝,一心开始对付辛思忠。
他先问辛思忠是哪里人,然后就捡自己知道的说那里的风物。提到自己的家乡,辛思忠就不免要说上几句,纠正几句王烁说的不对的地方,话就越说越多。
很快,从山陕的风土人情,说到百姓的生活;从生活的困苦,说到被逼造反。
王烁时刻观察着辛思忠喜欢讲的话题的方向,尽量往他愿意说的地方引话题,辛思忠的话就不自觉多起来。
话多了,难免有说到一起去的地方,王烁就趁机和他喝一杯,渐渐的,酒就喝了不少。随着肚子里的酒精成分增加,辛思忠内心的顾忌就渐渐忘却了,开始主动说话。
对王烁来说,这劝人喝酒的功夫,不是一年两年可以练出来的。这里面包括心理学,分析论,哲学,历史,文学,地理,风情……总之,学问大了去了!
辛思忠最关心的,当然是如何结束这个时代百姓的苦难。漳县的治理办法,给了他极大的震动,他不知不觉就自己把话题说到了这方面。
王烁见他话多了,有了主动想说的话题,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就不再主动找话题。
他开始有一句没一句的回答辛思忠的问题,趁机给他灌输些现代的法制观念,让他明白,靠个人威信是无法保证法律体系的公平公正的,军队和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体系之上,否则就是独裁,最终会破坏公平公正的法律体系,走到明朝的老路上去。这正是李自成现在走着的路,是完全不对的。
到这个时候,对方开始主动和你说话,问许多问题,说明他谈论的欲望已经被诱导出来。你反而不能再和他多说,回答问题要简洁明了甚或说半句藏半句,让对方更多的说话和询问,渐渐对方就会逐渐信任你,再不对你有顾虑,这也是学问。
比如谈到军队存在的目的,王烁就说,军队的职责,就是维护公平公正的法制体系永远不变,让百姓的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也是他们这些为实现这个愿望而战斗的人的最终目的。至于如何维护,他反而不往下说了。
王烁只是有一句没一句的解释,想不到辛思忠却是领悟的十分快捷。
辛思忠是个有头脑的军人,他打了这许多年的仗,遇到了无数的挫折,整日里就在思考如何避免这些挫折,让农民军壮大起来,只是没有王烁这些现代人的知识,想不通罢了。如今经王烁一说,一下子便如醍醐灌顶,想明白了许多事情。
为何自己总是东奔西走,被官军撵的无处藏身?为何百姓总是最后的受害者?为何这么多农民军前赴后继,兴起又衰落,却是始终无法推翻腐朽没落的朝廷?为何百姓明知道明朝廷不好,还要参加明军,帮着朝廷打自己?
他想过好多类似这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似乎从王烁这里都能找到答案,怎能不激起他的求知欲?
王烁拿现代人的狡诈来对付相对朴实许多的古代人辛思忠,效果就不是他可以控制的了。
结果就是宴会结束了,辛思忠还意犹未尽。
王烁没了办法,只得在宴会结束后,于自己府邸后院偏厅里另设小宴,邀请了辛思忠继续谈论,顺便也邀请了马夫人前来,由梁敏作陪。
家宴就相对简单一些,四个人围着圆桌一坐,菜也不用请大厨来烧,阿依古丽去厨房自己做几个就完了。
听到阿依古丽是王烁的夫人,还要亲自下厨做菜,连马夫人都吃惊。
梁敏就告诉他们,西宁,漳县,包括安定,在他们所有的根据地,都是男女平等,人人平等,即便如王烁,家务也得自己做,顾佣人是要按价付钱的。
于是又将薪金制度及制定规则讲一遍。
王烁是学经济学的,在这方面当然做的更加合理,许多的计算方法和资金运转模式,记账表格都是现代观念,不真正学几天,根本弄不明白。
辛思忠和马夫人虽然不能完全听明白,但这种方式的好处却能立刻听的懂,那就是按劳分配,基本可以达到真正公平了。
刚才的酒宴上大家已基本吃饱了,现在坐下来,完全是为了说话。
王烁这回不再矜持,而是将自己的治军思想和民事管理理念,完全毫无保留的对辛思忠和马夫人侃侃而谈,有些东西是他逐渐悟到的,第一次原原本本讲出来,连梁敏也从没听他如此详细叙说过,不由也聚精会神的听,恨不得立刻记录下来。
后来,梁敏就是根据王烁这一次的谈话,集结成了一本册子,做为了培训全体军事和民事干部的教科书。
第190章 醍醐灌顶
此时的王烁,便如某大教的教主一般,开始了他的传教和布道。至于教民,当然就是梁敏、辛思忠和马夫人了。
他首先从开发民智讲起。
为何要开发民智?就是让百姓明白道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怎样做才会保证自己的权益和幸福生活。
几千年封建朝廷的愚民政策,让中国的老百姓变成了维持封建社会运行的奴隶。
这些奴隶们有了智慧,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才会认识到封建朝廷对他们的压迫和迫害,才能真正的自觉站起来,砸开束缚他们的封建锁链,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自己说了算的新世界!
怎样做才能开发民智?
要建立公学,主动去教百姓识字,懂道理。在西宁和漳县,他们就办了许多学校和培训班,还向各村镇派出有文化知识的宣传队去宣传,把百姓组织到一起学习,识字。还通过百姓们认可的演戏,唱戏的方法,向百姓宣传新的道理,有时还要通过开斗争大会的方式,让百姓明白他们为什么受压迫,为什么吃不上饭,要怎样做才会改变这一切?
现在一切才刚刚开始,新的政府缺乏有文化、识字的人员,旧的书生秀才还需要首先改造自己的思想,彻底抛却过去的封建观念,才能够成为合格的教员。
等将来有条件了,还要在各村镇办小学,中学,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里办大学,学习各种专门的专业知识,让整个中华民族都用知识武装起来,不给封建王朝留下任何可以滋生的土壤。
有了智慧,可以分辨善恶的百姓,还会参加封建朝廷的军队来对抗为自己的幸福平等而战的军队吗?当然不会,辛思忠自然也就不用担心老百姓去参加明军了。
接着,王烁又讲新军队的建设,科学技术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配套的工业体系。
最后,将一个全新的法制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描绘出来,让大家在心里有一个形象的认识,知道他们奋斗的最终目的,就是这个全新的,人人平等的世界!
漳县和西宁仅仅是开始,以后的路还很长,很艰辛。
王烁口才没有问题。
从宏观观念的讲解,到各种具体要实施的手段,再到以事例证明实施以后的效果、作用,再到按他的思维理论实现的未来社会的样子,都描绘的栩栩如生,令他的教徒们似听城里有名的说书先生说书一般,都渐渐听的入了迷,听完了一段还想再听一段。
其实,在那个理论匮乏的时代,又加上封建王朝(说中国古代制度属于封建,这本来就与事实不符,在此只是按照社会认可的习惯沿用这个名词,并非说承认这个定义。)独宠儒道的思想禁锢,人们的理论思想是非常单纯的,象辛思忠这样善于思考的已属凤毛麟角,如王烁这般有如此成熟理论的,当属前无古人了。
农民军将领们之所以造反,是因为朝廷给他们的路是一条永远受苦受穷,毫无希望的死路。他们不想走这条死路,就只有造反一条路可走。
至于造反以后该怎么办?大都是过一天算一天,只要你朝廷剿灭不了我,我就舒舒服服的按照自己想过的方式过。
因此上,农民军大多没有纪律约束,扰民,抢劫,强暴妇女的事时有发生,影响很坏,多被称作流寇。
他们多数没有想过怎样去推倒朝廷,建立自己的政权。
是以,哪天朝廷要招安他们,看条件不错,他们也会接受招安。等哪天感觉是朝廷在糊弄他们,还是拿他们不当咸菜,他们就又把造反大旗扯起来了。
李自成想到要建立政权,推翻大明自己来,也是在遭受无数失败挫折,在商洛山中冥思苦想,反复总结失败的教训,才意识到自己最终要干什么这个方向问题。
但限于他自己的文化水平和见识,他最终还是不太明白应该怎么做,直到在河南遇到李岩,才顿开茅塞。
李自成之所以待李岩亲如兄弟,就是因为李岩所说的,正是他想做而不知道如何做的。
否则,如李自成一般残忍凶暴,视地主官吏为仇雠的人,又如何会善待李岩这样的地主崽子?
这个晚上,辛思忠好像一下就成长了几十岁,王烁的理论带给他的是绝对的震撼!过去好多不明白的道理,终于获得了最终的解释。
怪不得他在陇中学着梁敏做的土改老是似是而非,原来他没有指导思想和具体引导办法!
怪不得他和所有的农民军一样,总是被朝廷不断剿灭,他们没有根!而这根,就是老百姓!
只有将自己的根深深的扎在百姓的土壤里,农民军才会不断壮大,发展,才会成为气候!
如此推理下去,闯王的军队是没有指导思想的,甚至连闯王都不一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做,否则,他绝对不会允许他的军队祸害百姓!
闯王没有根,他去攻打北京,就算拿下北京,他的后方还是不稳固,还是摆脱不了被明军围困、追剿的宿命!
关键是,闯王即便赢了,他会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只不过是另一个朱元璋而已。
闯王的军队是四分五裂,各种势力拼凑起来的军队,还有和他结了怨的张献忠,都不会有统一的思想。
他的大营打到哪里,哪里才是家,他的家一搬走,这个地方就不知道会是谁的。
如此说来,闯王不要说不如有坚定思想和具体目的的王烁,恐怕真的连朱元璋都比不上。
还有,闯王之所以在南方富庶的地方立不住脚,是因为富庶地方的农民有饭吃,闯王没有让他们明白被欺压的道理,没有为他们指明一条好的道路。
百姓耽于安逸,当然会反对他,不愿跟着他造反。只有吃不上饭的山陕流民才会附和着他造反。
如此看来,闯王的军队就是一支没有统一思想,流民组成的队伍,碰上强敌,大家争相逃命,如一盘散沙,被朝廷屡次击溃也在情理之中。
他辛思忠的军队没有王烁的思想指导,岂不是也是一盘散沙?
张献忠攻入长江沿岸,为何会性情大变,大肆屠杀百姓?因为长江沿岸的百姓还没有挨饿,不愿意支持他,跟着他造反!
这一夜,从王烁那里回到驿馆,辛思忠想了许多许多,睁着眼睛一直到天亮。
第二日,当王烁过来看他,问他是否要运回贺锦遗体的时候,他摇了摇头说道:“还是让贺大哥留在这里吧。”
王烁点点头道:“那好,咱们去参加追掉会吧。”
第191章 英灵不死
西宁城外东门的空地上,搭了一个高高的台子,用白布和柏树枝装饰起来。台子上面,停着鲁胤昌和贺锦的灵柩。
这两个生前势不两立的冤家对头,死后却并排躺在了一起,这是他们无论如何想不到的。
那时候没有扩音器一类设备,台上人讲话只能大声吼叫,台下人离得远了,你叫声音再大还是听不见。
为让大家听见,王烁只能把统领以上的军官放到台前,其余士卒放到后面。至于会上讲了什么,士卒们能否听到,会后再由统领们去具体传达吧。
台下,所有士卒,包括所有军官,头上都扎了白色的飘带,肃穆而立。
几万将士,一人弄一身孝服穿,那叫全军裹素,好看是好看,太浪费材料了。王烁穷,置办不起,只好一人一根白飘带,将就吧。
辛思忠的一千士卒被安排到台前一侧,另一侧,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