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366部分

春秋我为王-第366部分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恤由此认识到,鲁国的旧贵族还没枯萎死透,淘汰他们需要时间,所以在推行县制的同时,也保留了季氏、孟氏和东地大夫们的都邑。

他打算用改头换面的“幕府”来强大自己,削弱群藩。

幕府可不是日本的发明,而是从中国借用的词汇,早在春秋战国,列国的卿和将相就有开府的权力,李牧伐匈奴,靠的就是幕府下的门客家臣出谋划策。

但赵无恤的幕府却不尽相同,他只是借用这一制度,将鲁国的三卿共治变成幕府将军的乾纲独断。在贵族时代地位很低的士将被征辟为幕府私臣,他们或是冉求、公西华这种出身贫寒的孔门弟子,或是阚止这种低级的士。

这些士人和老前辈曹刿一样,鄙视卿大夫萎靡的生活,他们崇尚功利,向往仁义,有了一丝“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想通过入仕创造人生价值。

在各县蒙学源源不断地量产人才前,在军功地主们在鲁国基层站稳脚跟前,赵无恤只能征辟这些士人为吏,长此以往,他们将在社会中下层形成士的精神,而大夫们会被慢慢剥夺参闻国事的权力,圈子越来越小,威望越来越低。

“鲁国,乃至于整个九州诸侯旧贵族的掘墓人不是我,而是他们,是这些生机勃勃的士……”赵无恤只是一个历史进程的推动者,他想让那“士贵,王者不贵!”的战国士风提前到来。

就在赵无恤憧憬可以预见的未来时,厅堂的门却被人轻轻推开了。

现在是夏历二月末,春风徐徐,燕雀归巢,天气和羲温暖,但赵氏幕府的群臣之首却冷着脸寻上门来。

张孟谈已经褪下了毛皮坎肩,穿着朴素的厚布深衣,站在门口。

“臣失礼,但臣有一事,不得不当面问问主君!”

……

张孟谈让侍卫将门一关,褪下鞋履后趋行上堂,到了十步距离时欠身一拜,又直起身子,问了赵无恤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

“建立幕府后,主君便统辖了全鲁,但下臣却有一句话不得不问,事到如今,主君究竟是想留在鲁国做世卿?还是想回晋国继承赵氏的宗庙?”

张孟谈不得不严肃,纵观全局,为主君看清前路的危机,并提出自己的谋略,这就是他的任务。他恍然发觉,赵无恤的势力走到今天,已经站到了十字路口,左边是归晋,右边是留鲁,两者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若是一心归晋,那就得将鲁国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通过军功授田不断刺激鲁人的进取之心,等到整合完毕,能凑出三军远征数百里外时,便是赵无恤归晋讨伐范、中行之日!

若是准备留在鲁国,守着这片辛苦打下的基业传于子孙,就要徐徐图之,对贵族也得温和些,同时尽量在十年内韬光养晦,避免成为齐晋战争的牺牲品。

赵无恤放下手里的卷宗,抬头迎着张孟谈的目光,也接过了他的问题。

“孟谈,你我是不是很久没在一起言志了?”

张孟谈一愣:“似是有许久了。”

宋国商丘那个小阁楼上,两人聊得多么尽兴啊,诸侯形势仿佛尽在掌中。但在那之后,他们却一头扎进了现实里,如何在鲁国求生存,如何鹊占鸠巢,这就是他们的目的和志向。

只是人总在爬上山巅之后,才发觉还有更高的峰峦等着自己攀登。

“那今日你我便聊一聊罢,不是以君臣,而是以朋友。”无恤邀他坐下,问道:“孟谈觉得,你我走到今日这一步,就算够了?”

“自然不够。”

换了常人,或许会觉得把持国政的卿就是人臣之极了,但张孟谈却不这么认为。

一个中等邦国的执政而已,比起他为赵无恤,为赵氏设想的终点来说,差远了!

“助君成为大国上卿,再佐君如赵宣子一般为晋国兴霸业,这才是我的追求!”

他平日素来是个柔软和蔼的人,但言及志向,却意志刚毅。四年前他放弃在国内出仕的机会,毅然跑到宋国投靠一个人生无望的流亡卿子,这选择被无数人嘲笑,但现如今那些人都哑口无言。那场豪赌赢来了收获,但还不够,人总是在抵达终点后,才发现自己其实可以走得更远。

“善,那也是我的追求!”赵无恤掷地有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今我已经能够立家,治一千乘之国。但离兴霸业,平天下尚遥不可及……想要兴霸,在鲁国这种小地方是很难做到的,它毕竟已经积贫积弱数百年了。北限于齐,南限于吴,只能在泗上小国里称孤道寡,这有何意思?对我来说,只有晋国,只有民风彪悍、有险有马的晋国,才是能争霸天下的地方。”

鲁国数百里山河,依然装不下赵无恤被后世见闻无限放大的野心。没错,只有晋国,才是席卷天下的舞台。不仅仅是物产和山川形势,他还吞噬了数不清的土地,积蓄了百年财富,培养了一批以兴霸为己任的士人,有了足够的底蕴和基础,若能完整的继承晋的遗产,赵无恤可以少奋斗二十年!

他哪怕被魏赵韩一分为三,也能叫齐秦楚等强国为之侧目,倘若不分,又当如何?

更何况,赵无恤之所以急于归晋,还有个不能为外人道哉的原因。

女子二十而嫁,季嬴,在历史上赵简子将她嫁去代国,应该就是这两三年的事情吧?

……

听赵无恤吐诉志向,张孟谈松了一口气。

作为晋人,太行以西是宗庙所在,坟墓所处,他们这些僚臣自然是想回去的,赵无恤能居安而不忘危,富贵而不忘本,让他很是欣慰。

但既然如此,他们就面临抉择了。

“若有朝一日主君要归去,若中军佐百年之后主君要继承赵卿之位,一臣不能同时效忠二君,一卿不能同时宰执两国,届时鲁国要如何处置?”

这是春秋而不是战国,就像一女不能同时嫁给二夫一样,为臣者的委质效忠对象也被限制得死死的。即便到了战国,所谓的苏秦佩六国相印,其实只是管外交的副相而已,七雄之间顶多会玩换相的游戏。

但赵无恤却已经想好了一个偷梁换柱的解决之法,他指着与赵鞅的一封书信道:“其实你的问题,父亲也问过我,你可知我在信上是如何回答的?”

不等张孟谈说话,他就继续道:“我向父亲承诺,倘若父亲能成为上卿,只要我父子合谋,将西鲁五个县直接并入晋国,亦不难也!”

“这……”张孟谈咬了咬嘴唇,随即无奈地点头道:“的确是不难。”

晋侯应该会很开心,鲁侯如今已经是傀儡,他的意见无效,晋鲁两执政合力推动的决意,谁还能阻止?

鲁侯、孟氏、季氏若是听到这句话,恐怕会面容骇然。而柳下季,还有孔丘倘若知道赵无恤这打算,大概会气得跳脚,骂他狼子野心。

这时代某国大夫突然带着城邑投奔到邻国实属寻常,廪丘乌氏就干过,好几个东地大夫也是从莒国跑来的。但鲁国五县,三分之一的领土,三十余万民众,说割就割,而且还是执政带头卖国,古往今来都没有过的事情啊!鲁国的道德君子们肯定恨不能生食赵无恤之肉。

“那鲁国的其余部分呢?曲阜、东地这些地方,主君打算如何处置?”

张孟谈没有傻傻地问为何不将整个鲁国并入晋国,那根本不可能,至少这代人内不可能。晋国虽然灭了不少同姓国的社稷,但鲁国这种周公之封,千乘之国岂是说吞就吞的?别说鲁人不服,孟氏宁可投靠齐国,季氏也会在东地大夫中间鼓噪,恐怕到时候还会招致全天下的围攻……

秦、楚、齐,甚至是一心北上,将泰山以南视为势力范围的吴国,四大国联合附庸们来个九国伐晋,晋国虽强,也吃不消啊……何况内部还有六卿分立的问题,也不知道何时才能解决。

无恤却胸有成竹:“这就是我设置幕府的原因了,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后,我当为晋卿,但鲁国的赵氏幕府却会继续下去……”

“主君的意思是……让赵氏的兄弟来做鲁国执政?”鲁国的世卿世禄尚未废除,所以赵大将军的职位自然可以让血亲继承。但张孟谈面露难色,若真如此,他是不赞成的。

“兄弟?”无恤一愣,是啊,他还是有兄弟的。

若不是旁人提及,他大概都想不起来赵氏伯仲叔三人是自己的便宜兄弟,他们与他关系一般,也就老实巴交的伯鲁还算不错。但平白无故,好容易打下的江山为何要便宜他?赵无恤可不是历史上优柔寡断的赵襄子,放着一堆儿子不传,却传位给伯鲁的孙子,结果把张孟谈为赵国规划的完美开局搞成了一手臭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后事不忘,亦前事之师!那个赵襄子做错做差的事情,统统交给他来弥补吧!

他答道:“自然不是兄弟,而是我的子嗣……”

“子嗣?”今天与赵无恤谈话的信息量有点大,张孟谈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有件事还未告诉孟谈。”赵无恤颇有些得意地笑了笑。

“我的妾氏伯芈已经有三个月身孕了,医扁鹊诊脉说,当生男孩……”

第576章 继业者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赵无恤的家臣集团一直盼着主君能有子嗣,以安定人心。但赵无恤唯一的妾室却毫无动静,他们心里着急,甚至开始劝说赵无恤大肆纳妾,谁料上次劝说才过了没几天,就突然得到这样的喜讯。

张孟谈心里一块大石头落地,连忙祝贺道:“恭喜主君!”作为家臣他能安心了,作为朋友他也真心替赵无恤开心。

无恤笑道:“我或许能有一个庶长子了,孟谈也要努力才是,若是生下女儿,你我或能结一门亲事。”

换了寻常家臣,听到主君如此许诺还不得喜不胜收?但张孟谈却不是,他沉吟片刻后推辞了:“主君若是想让庶长子在鲁国继任大将军之职,让他娶鲁侯公女,亦或是孟氏、季氏之女更为合适。”

赵无恤有些无趣,张孟谈什么都好,就是太过冷静了,他摆了摆手:“且等他生下来,到了及冠的年纪再说不迟。”

伯芈有孕一事,赵无恤也是前些天才知道的,那种将为人父的欣喜和忐忑在心田混合,让他在高兴之余,也免不了为未来的子女考虑起来。

他可以预见,未来的自己必然是多子多孙的,如何安置这些子嗣,如何让他们在这个大争之世里为赵氏做出贡献?没有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人人都要为宗族出力,这就是时代的法则!

既然知道自己将有子嗣,那对鲁国的处置便多了一个选择,就算他赵无恤带着五个县归晋为卿,在天下定于一前,老赵家在鲁国的分店也得名正言顺地开下去。不管新的大将军是三岁还是五岁,总之要将这个席位牢牢占住,有在晋国的赵鞅、赵无恤支持,被家臣们拱卫的小小赵安如磐石。

他是他的子嗣,身上流着天命玄鸟的血脉。

他是他的继业者,赵无恤深知自己可能永远不会被排外的鲁人接纳,但一个在鲁国长大,从牙牙学语起就说鲁地方言,在曲阜学习礼乐,与鲁国士大夫交游的少年大将军呢?他会赢得鲁人的爱戴,是未来赵氏间接统治鲁国的媒介。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赵无恤能成功归晋,能够让赵氏入主新田。

因为赵无恤的出现,六卿矛盾激化,鲁与齐、卫的龌龊也越来越深。整个晋鲁大地已成为巨大的火药桶,只需要一个导火索就能触发,战争也许在明年,也许在后年。

“我还需要忍耐至少一次秋收……”若是让赵无恤选择,战争来的越晚越好,但敌人们不是提线偶,他们也会审时度势。

虽然归晋之路遥遥无期,但张孟谈却对此充满信心,只要将鲁国整合完毕,东西二赵合力,打穿卫国,与晋国本土相连并不是什么难事,何况还有宋、曹友邦相助。不管晋国内部怎样,至少在国外,形势会越来越偏向己方。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所以他末了还关切地问道:“若主君日后在晋国做上卿,是否也要推行幕府制度?”

“在晋国,大可不必如此。”

知道未来大势的赵无恤对张孟谈分析道:“诸侯与诸侯地域不同,风俗不同。鲁国从伯禽开始就讲究亲亲尊尊,实行公族政治,注重宗法礼仪。现如今虽然礼乐崩坏,但仍然是宗法封建制的衰退阶段,卿大夫力量尚强,在民间的影响也很难消除。”

虽然士人不断涌出,军功地主也开始萌芽,但想要将这种社会结构消解,还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

“而晋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在戎狄环绕间发展出了独特的国情民风,又经历了曲沃代翼,献公屠灭公族的事件,于是公族衰落,六卿强势。六卿内部已经开始化家为国,大夫和家臣渐渐不再世袭,而是任用士人为吏,风气较鲁国自由进取,刑法、县制、州兵、爰田、养士,各项改制也比鲁国深刻,可谓是宗法封建制的消亡阶段。”

张孟谈道:“我明白了,主君推行的幕府政治,是根据鲁国国情制定的。行于鲁者,不一定能行于晋,若能宰执晋国,只需要在全国彻底推行县制即可,是这样么?”

无恤笑道:“知我者,孟谈也!”

赵无恤笃定,这套幕府制度,根本没必要在晋国推行,鲁是他跻身乱世的踏板,晋却是春秋霸业决一胜负的舞台。

晋迟早会化为一国,集权的一国!否则,就只有四分五裂一途,没有中间选项!

赵无恤将有子嗣一事,在他的有心宣扬下传遍了幕府内部,接下来几天,赵氏家臣都喜气洋洋的。直到一个昏暗欲雨的清晨,在幕府就职的孔门弟子们似乎是受天气影响,脸上突然多了一丝阴郁。

他们匆匆来到官署,又纷纷告假离开。

公西赤刚从悶宫出来,连礼服都来不及脱,就直接打马奔去;子贡交待完公务,这才亲自驾车,车舆里坐着两个满脸焦虑的同门;为大将军养鸽子的公治长沾着一身鸟毛从园囿里出来,身后一群鸽子鸣叫着跟随;而刚巡视春耕归来的大农丞樊须红着眼,连水也来不及喝一口,就步行跑了出去。

最后,只剩下要去费邑上任县令的宰予满腹心事地走进大将军府求见赵无恤,将此消息告汇报了他。

“主君,夫子他要走了……”

……

他的家宅在内城一处里巷深处,在战乱里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