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赵云 >

第2部分

赵云-第2部分

小说: 赵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关于治理民生和战场厮杀、修炼的导引术,却完整地保留下来。

文治方面,目前掌握在蜀郡赵戒那一支人手中。

征战的那一部分,赵国灭国后,被一支族人带到凉州一代,汉初的将领赵充国就是出自那一家,如今慢慢沉积。

赵氏灭国,赵国的腹心地区目标太大,在燕赵交接的真定反而成了家族低调发展比较理想的地点。

南越一带?我当你是在开玩笑。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几年都到不了。

赵云的出生年月,不是一些后世人臆想的公元168年即建宁元年,而是166年。

所谓穷文富武,一个人学习引导术需要的材料,足以让一个小康之家破产。

真定赵家,以武立族,老老少少都习武。

为此,赵云之父赵孟不得不带着手下苏双、张世平做行商,往来于各大州之间,在刀口上舔血,以换取子孙学武需要的财富。

三国演义中苏张二人说是中山人,只不过是因为无极甄家在队伍里有股份。

估计是原本时空赵孟的英年早逝,两人没有了主心骨,不得不依附甄家。

东汉末年,除了一些官道好走,行商十分艰难,加之盗贼丛生,每一次所花的时间,短的几个月,长的好几年。

赵氏商队,北及大漠,南到诸越,东临大海,西过凉州。

在赵云出生的时候,北方鲜卑和匈奴在边境上不断肇事,这条商路艰难。

赵孟兄弟四人不得不转向西北,在贺兰山下行商,时逢大侠王越取烧当羌部落领袖那昆首级。

随之,羌族人发了疯,看到汉人就砍。

很不幸,赵氏商队遇到了那昆的儿子那岩率领的搜捕马队,对方不由分说开始进攻。

众人且战且退,老三赵叔不幸当场战死,老四赵季不知所终。

两岁的时候,赵云终于见到了这个世界的父亲赵孟。苏双张世平二人没有武艺,在赵家人保护下竟然没有受伤。

可谓是人财两空,所有的货物全部丢失,众人一路上的艰辛自不必说,到家时简直和叫花子差不了多少。

时逢汉灵帝登基,其父名之为云,意即在逃难途中戈壁滩上只能看到云层变换。

取字子龙,也就是说见到儿子的时候真龙上位。

名字害人,子龙,名字蛮大的,哪一个当皇帝的人不提防身边一个将领想儿子成龙的?

历史上赵云更是脑残,给儿子取名赵统,你要统一国家,把皇帝放在哪儿?

难怪一生不得重用,诸葛亮也死死把赵子龙按住,不得不防啊。

东汉末年,宦官当权,高门大户闷声发财。

真定赵家没有名声,也没有固定的产业。

父亲赵孟带着人马回家的时候,穷困潦倒。近两年的时光,让他们形如枯槁。

当务之急就是调息身体,赵云可不想再次没有家人的日子。

好在赵家历年行商,家资颇丰,在他的一再坚持下,父亲等人在好几个食医、疾医、金疮医的配合治疗下,日见好转。

再去行商显然没有必要。

一来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商路越来越难走。

二来,赵家商队做的是马匹生意,来源都在北方各个少数民族手中。

汉族羸弱,东胡、鲜卑、匈奴日渐强大,对汉人如猪狗,要不然父亲赵孟等人也不可能舍近求远,跑到羌族地界。

不得不说,考古专业让赵云对历史脉络十分熟悉。

封建时代,盐铁利益巨大。食盐为老百姓必需之物,而铁要和异族交易才会有海量利润。

两个弟弟因为异族没有了,不要说什么爱国的话,赵孟肯定不会给胡虏们卖铁。

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盐这一样了。

盐铁是国家专卖,必须要有过硬的关系才行。

铁矿自然早就秘密开采,而盐则走了门路。

宗族的力量巨大无比,曹操的崛起,就是夏侯家支撑起来的。

生在汉末,赵云无疑要借用宗族的优势。

宦官赵忠的老家,在冀州安平,离真定并不远。

他在得势以后,把三弟赵勋和四弟赵延接到雒阳做官,老二赵才留守祖宅。

听说真定赵家来人,当即大开中门。

不管赵忠多么风光,赵家人对南越王赵佗这个赵国灭亡以后最厉害的前辈都十分敬仰。

无疑,真定就是赵氏族人称呼的武皇帝赵佗直系,天下赵家人都要给面子的。

一直以来,赵忠都想和真定族人打交道,可惜没多少人理会他,一个愿意去势入宫的宦官,大家觉得丢脸。

当然,在真定也有落魄的赵家人,其中有一个叫赵纯的就接下了橄榄枝。

他把自己的儿子赵目过继给赵忠,随即获得了出仕荆州桂阳郡太守的机会。

说起这个人没多少人清楚,他的二儿子赵范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晓得。

赵才知道赵孟等人才是真定赵家的望族,当即热情招待。

二叔赵仲精于和人打交道,就是由他过去商谈的。

很简单,真定赵家把马匹生意交给赵忠家族来做,但需要海边的一块地盘来晒盐。

就这样,在别人看来千难万难的事情,转眼之间就落在了赵云他们家头上。

赵家海边晒盐,就比其他家族落后的煮盐先进,家族用日进斗金来形容也不为过。

这个时代,没有手机网络,也没有熟悉的娱乐方式。

当然,现代普通青年赵子龙本身就不是一个享受的人。出身贫寒的他,骨子里还有些自卑。

融入汉末的赵云,喜欢上了家里的氛围。双亲健在,上面有哥哥赵风,下面有弟弟赵雷赵雨,妹妹们取名梅兰竹菊。

生活的优渥,赵孟纳了妾,竟然是丁原丁建阳的远房族妹,三弟赵雨和三妹赵竹,就是丁姨娘所生。

不过,家族里面的排行,赵云行三,二哥是二叔家的赵巴。

东汉末年,除了赵忠,另一个声名显赫的赵家在巴蜀。

五朝元老前太尉赵戒,其子赵典为八骏之一,称为人之英。

其长孙赵谦赵彦信,此时是汝南太守;次孙赵温赵子柔初为京兆尹丞,后辞官归家。

而赵云的名声,就是这位赋闲的伯父传播开来的。

当年,他拿到子龙手书: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未几,新诗出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开一代诗歌之先河,朗朗上口。

其字如颜体似欧体的楷书,不同于飞白体之类的隶书,哪怕年龄幼小,创一代书法,誉为云体。

赵子柔叹曰:吾赵家麒麟儿也!

正是因为赵温的引荐,赵云才有可能在人才之乡颍川书院来学习。

时不待我,来书院三年,人际关系初步建立,赵云也准备离开。

第二章恰同学少年

颍川书院旁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建了一座酒楼。

当然,在全国各地都能见到这叫燕赵风味的招牌。

不用说,所有这些酒楼的后台老板都是真定赵家。

曾经在洛阳,有几个纨绔子弟,想要在燕赵风味里面白吃白喝。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那些平日里在京城耀武扬威的家伙直着进去横着出来,其中不乏有宦官子弟在内。

事后,就是不可一世的宦官们也悄无声息,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

颍川自然不可能出现这些狗屁倒灶的玩意儿,大多是读圣贤书的学子,就是乡民们也沾染了不少书卷气,行事温和文雅。

大厅里已经有不少客人,早几年出现这个世界的桌椅,比其他地方都要漂亮,甚至一些豪门大族看到饭店的摆设也自叹弗如。

“戚兄,想不到你也到这里吃饭?”一位文士模样的人刚刚进入饭店,就看到了熟人。

这位姓戚的是颍川书院的学子,不过仗着家里有些关系,却没有正式入门,后世的话来讲就是旁听生。

像他这种人很多,目的不尽相同。

大体上,都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名气,哪怕是一个看门的,说出去都让人高看几眼,何况在里面读书?

“原来是温兄!”戚兄侧过头看到来人,赶紧站起来:“何不一起?”

“那敢情好!”温兄和对方的身份一样,大家都是熟人,也是这里的常客。

他刚刚去踏青回来,有些渴,坐下就喝了两三杯热茶。

“我也不是第一次喝茶,家里有人从蜀地带回的茶饼。”温兄再次举起茶杯喝了一半:“就是少了这清香的味道。”

“是啊!”戚兄也感叹道:“要说茶树生长在南方,在长安、洛阳这边饮茶的人也不多,燕赵看名字就知道不是江南。”

确实,目前流传下来关于茶的诗句词赋都是巴蜀那边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别的地方的人都还没有写过。

后半句他没有说,因为发现了子龙他们正在往里走。

人以类聚,颍川书院的学子,入室弟子和旁听生泾渭分明。

不过,在这两个群体里面,高门大户和寒门学子又是一条线。

只有赵云是个奇葩,他在各个群体间长袖当舞,游刃有余。

“子龙贤弟,你也到这里就餐?”温兄是一个热情的人,看到他们一行进去,率先招呼。

“阔仓兄,里仁兄!”赵云正在和荀彧说着什么,闻言一拱手。

温良温阔仓是太原郡祁县人,本身并不值得子龙去关注。

然而,他有个族兄温恢却是个很有本事的人,原本历史里官至刺史,尽管并没来这里念书。

那个姓戚的,貌似东海郡一个有钱人家的子弟,平时眼高于顶,也刚好记住字,名是什么都忘了。

“友若兄、文若兄,我们还没开始,何不一起?”戚兄却对荀家人打起招呼。

荀谌荀友若是大家来吃饭的途中遇到的,听说来燕赵风味吃饭肯定毫不推辞。

这里的菜式多样,汇聚了全国各地名小吃。最主要的,是各种面食的做法,一般人一辈子都没听说过。

大家都还是学生,同窗之谊,也许大家都清楚赵云经常请客带有目的,主要是这小子太优秀,每次都一大堆人。

荀谌还没有说话,陈群冷哼了一声,他只好尴尬地摆摆手:“哈哈,改天吧!”

“子龙,我真想劈开你脑袋看看,究竟是怎么长的。”为了掩饰自己的情绪,他貌似专注地看着大厅里那一行行诗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郭嘉不由念出声来。

他仰起脑袋好奇地问:“子龙兄长,当年你写这诗的时候多大岁数?”

“三四岁吧,”文抄公赵云毫不脸红:“看到弟弟妹妹浪费粮食,想起田间劳作的百姓有感而发。”

“好个有感而发,”陈群不无嫉妒:“你小时候的每一首诗都流传开来,我到现在都还没有传世之作。”

“子龙你的字又进步了,”看着拓印的诗句,荀彧慨叹:“我父亲经常都用你来教育我。”

“没法比呀!”荀谌苦笑道:“我也在学云体,可惜遇到子龙的时间太晚,否则早些练习,如今也应该有所成就了。”

一行人在大厅里没多做停留,径直上二楼的包厢。

“什么?”大厅里的人已经炸了锅:“诗是刚才那小郎小时候做的,字也是他写的?”

店小二们大都是本地人,但在掌柜和后厨的讲述中比众人清楚。

“那可不,”一个小二麻利地上菜:“这位客官,您的煎豆腐。”

他用搭在肩膀上的毛巾擦擦汗,故作神秘又用周围的人都能听得到的声音说道:“那位公子就是赵云赵子龙!”

“赵家麒麟儿?!”一位食客失声惊呼:“早知道刚才就应该求一幅字。”

“千金难买!”小二嘿嘿一笑,听到掌柜在唤他,赶紧应声:“来啦!”

温良和叫戚兄的面面相觑,他微微叹道:“我族兄目前都在学云体!”

姓戚的没有说话,眉头微皱,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东汉末年的建筑,土木结构占多数。

稍微像样的人家,都是雕梁画柱,极尽弯曲之能事。

燕赵风味不一样,都是石头砌成的房子,而且全部三层楼,只有洛阳是五层楼,在各地包括京城都是地标性建筑物。

要是约人见面,你说燕赵风味大家不一定都清楚,但你说最高的最白的建筑大家都晓得。

毕竟到这里吃饭,花费不是小数。

这个年代的食物种类匮乏,大都显得做工粗糙,一般都是炖菜里面撒点盐。

从两千年后来,赵子龙就算再宅男,吃过的东西几十上百种。

虽然有些菜因为辣椒等食材缺乏做不出来,那都不是东汉末年的人能比拟的。

故燕赵风味一开业,就受到人们的追捧,尽管价格昂贵,还是门庭若市。

荀家包括陈群他们家都有钱有势,大家都还在上学,小辈的人平时也没闲钱到这种豪华地方来消费。

人们如今到燕赵风味来吃饭,讲的就是面子。

现在的物价还不贵,膏腴良田在一万钱也就是一金左右,而在这里一餐饭花费至少也就这个数。

像徐庶、戏志才、郭嘉这样的寒门士子,在学生时代是没有能力到这里消费的。

赵云深知一餐饭养恩人的道理,他邀请别人来吃饭的次数屈指可数。

和寒门的人一起吃饭,尽量避免豪门的人。

特别是这几个寒门的人,都是像上一辈子的赵子龙一样,有自卑心理反而显出自傲。

所以在邀请的时候,至少约两三个一起。

大浪淘沙,到如今他觉得也就眼前的几个人还有可能有交集。

今天情况特殊,也是三年以来赵云第一次把大家聚到一起。

至于郭嘉这个小屁孩儿,他还是第一次来这样的地方。

“云公子,一切照旧吗?”一个扮相清纯的女侍柔声问道。

“恩!”赵云微微点头,也不招呼大家点菜,反正这几个菜鸟都不熟悉菜式:“来一坛高粱酒吧。”

“一坛?”徐庶和戏志才是好酒之人,一直没说话的他们不由诧异。

“这可不是一般的酒酿,”赵云呵呵笑道:“估计文若、友若、长文他们不长喝酒的,一小杯都会醉。”

他不懂蒸馏酒,和家里师傅们尝试了一两年才弄出来,大概在三四十度,远比市面上形如醪糟的酒烈。

“兄长,你平时说话不这样的!”别人还没开口,郭嘉小声提醒。

言下之意,觉得他在吹牛。

赵家虽然没有底蕴,海盐以及其他一些划时代的产品,早就富甲天下。

酿酒需要粮食,本来这个年代产量低,大肆酿酒就会造成粮价上涨。

再说了,物以稀为贵,三年来子龙也是第一次请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