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第2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时周围有精卒守护,一旦对方想强行收编,对不起,重要部件立刻毁坏,不过是一个木头架子,你拿去也没用。
赵云不管是对曹操还是袁绍说得很清楚,霹雳车部队是配合作战,你有作战命令他们会一丝不苟地执行,最后还得收归中军。
赵仁手上的令旗一挥,装载着霹雳车的船只瞬间架起了一架架划时代武器。
“开始!”在敌军的箭支射到船舷的时候,石弹腾空而起。
根本就不需要瞄准,每一颗石头都能收割到生命,运气好的,还可以砸到一群人。
“射!”蔡瑁心里狂喜,能近距离地观察到霹雳车的威力,他还稍微迟缓了片刻。
没错,石弹就是拦截后路的,每个船上的弓箭都不一样,远近高低,错落有致。
而在指挥舰上,则是大号的守城弩,十多个士兵忙活着不停装箭发射,旁边两队人马守候换班操作,毕竟这是力气活儿。
Word妈呀,征老先生看得睚眦欲裂,靠着自己这边石弹如雨,中间有攻城弩,而在岸边则是船上千箭齐发,南越联军成了待宰的羔羊。
反观汉军水师,除了刚开始躲避不及被射中了几个,在霹雳车亮相的时候,趁着南军愣神的当儿,一起出现在船舷上。
“赵云小儿,”征老先生都不敢接近战场,在原地怒吼:“如此杀戮,你不怕遭到天谴吗?”
郁水南岸,到处是胡乱奔跑的南越部众,嘶喊声惨叫声此起彼伏,他的声音传遍了整个战场,直达高要县城。
“战争就是要死人的,”一位老人的声音悠悠越过去:“没有你们南越人的反叛,就没有南征军。除非你们全体投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打嘴皮子?崔家本身就是书香门第,崔成老人可不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年轻的时候伶牙俐齿,不知折服了多少青年才俊。
“姓许的,你们和赵家小儿联合起来哄骗我们,看剑!”征老先生怒不可遏,抽出了寒光闪闪的宝剑。
其实一个文弱书生罢了,即便身上挂着宝剑,在武者眼里也不过是装饰品而已,他一拳过去就能打出粑粑来。
“先生请恕罪!”平时镇定自若的许先生吓得瘫软在地:“这些东西都是赵云自己的,我们右路军有,使用的也是他的人,某实不知啊!”
“哼,我带着你去你们家主子那里分说。”征老先生毕竟是宗师强者,心里一想也对,收回剑一把拎起他就走。
留在原地的南越各部落将领傻眼了,有几个身上还带着伤,从石弹下逃回来的。
看着那道绝尘而去的身影,欲哭无泪,你们征氏部落是此次联军的主力和实际策动者,你走了我们这里谁主持?
这那里是打战?就是一边倒的屠杀,连汉军的一根毛都没伤到。
他们一时间没有了主心骨,不知道何去何从,只是呆呆地看着石弹弩箭和箭雨在自己的部卒丛中飞舞。
“哈哈哈哈,痛快!”蔡瑁顾盼生辉:“兄弟们,加把劲,所有的南越兵都给劳资留在南岸,让他们永远都回不了家。”
要是熟悉的人看到了,这那是风度翩翩的蔡家郎?分明就是一个游侠儿,头盔早就摘下来,头发散乱。
“是,校尉大人!”众志成城,士卒们齐声吼叫:“万胜!”
南岸上,那些没有被石弹砸着的人,一个个哭爹喊娘,恨不得能肋生双翅逃掉。
经过那些将领身边,没有丝毫停滞,就是一个劲的跑。
看到平日里熟悉的人一个个被石弹砸死砸断砸烂,实在太震撼了。
“诸位,征家先祖被大汉政府军绞杀殆尽,余孽逃到山林间休养生息。”一个明白事理的将领站了出来。
“就是,他们攻城拔寨,才搜罗到导引术,不然哪有今日的征氏部落?”
“现在不是讨论这个的时候,我们如今该如何行事,才能挽救一些战场上的兄弟们。眼看冲过去的部卒眨眼间就没了四五千人,再持续下去得全军覆没。”
“投降吧,汉军确实太强大,我们没办法!”一个将领当机立断:“再不投降,兄弟们一个都逃不出来了,就是此前的伤亡,回到部族也得受惩罚。”
“请各位汉军大人收手!”一位一流武者开声吐气:“我们联军投降!”
“当我们是白痴啊!”赵义嗤之以鼻:“等我们下去,你们不是跑远就是反攻!”
这下,此前矜持的南军将领们面面相觑。
突然,有一个将领急中生智:“发誓吧,赶紧的!”
“好,”众将齐声高呼:“我们对天发誓,投降大汉,永不反叛!”
没办法,先把自己的手下给救了,至于部落,大不了不回去。
到时候和汉军一起回到部落,看看究竟是谁掌权。
“蔡校尉,命令兄弟们停手吧,过多杀戮有干天和。”赵义劝慰道:“大帅还需要降兵修桥补路呢。”
这就胜利了?蔡瑁脑袋还是晕晕乎乎的,他懵懵懂懂地点点头:“兄弟们,我们胜利啦,停手吧!”(未完待续。)
第五十九章学校比武,拼音传播
华夏的教育是在原始社会诞生的,最初是渔猎和农耕等劳动技术的传授。
传说中的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神农氏教民制耒耕作,就是一种证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教育与生产劳动走向分离,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需要在专门的场所进行,这就出现了学校。
文字记载显示,约在公元前十七世纪以前的夏代已经出现了学校,如《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不同名称的学校,可能担负着不同的教育任务。
大体说来,西周时期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国学是设在周王朝都城和诸侯国都城的学校,供大贵族子弟就读。
乡学是各地设立的地方学校,供普通贵族子弟就读。按照学习的程度,又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类。
小学是启蒙教育,除了识文断字以外,还要学习礼节仪式、音乐舞蹈、骑马射箭、书写计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大学则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本领,以便日后参与国家治理。
这些学校,都由国家控制,培养贵族子弟,一般庶民和奴隶都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官学。
随着周王朝的统治逐渐衰微,各地的诸侯国逐渐强大,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制度也随之变化。
国家对官学的控制力逐渐丧失,许多典籍开始流落到民间,一些通晓诗书的知识阶层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这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士。
这些士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聚众讲学,发表政见,力图为社会改造和发展指明一条路径,产生了许多思想流派,私学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孔子就是这种私学的创建者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颍川书院和燕赵书院,也是私学,前者有族学发展起来的,后者直接面对整个社会。毕竟赵家想参与权力游戏,文化人的培养必不可少。
像赵云现在除了在鸿都门学带了一部分学子外,因为燕赵书院去年才刚刚开学,目前真还提供不了人才上岗,除非是先生们。
但是每一个博士,又是书院的火种,到交州来得不偿失,还不如等到第一批学子学成,再择一批优秀的上任,毕竟天下的目光都盯着这里。
太学原本指周代设立在天子都城的学校,也称辟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取名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授,置博士弟子五十。
历经发展,到王莽掌政时期,太学弟子已多达一万余人,到公元二世纪的东汉中期,设立在雒阳的太学,就读学生竟多达三万人,现在也就这个规模。
西汉景帝时文翁在蜀郡设学宫,汉武帝对文翁设学宫甚为赞许,诏令天下郡国皆设学宫。
从此以后,有些郡开设学宫,至汉平帝元年始建立了地方学制度。
按制度规定,郡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学校名称由此而来。
东汉初期出现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局面,现在世家实力过大,私学林立,地方官学衰废,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
如今的雒阳,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教育集中地,除了太学以外,还有专科学校专门学习书法、绘画的鸿都门学,如今算学成了其招牌之一。
后世人对这两所学校十分熟悉,其实在这方面还有一所学校更加有名气。
顺帝十七,京师雒阳除了面向全国的太学以外,还设立了一所外戚及大臣子弟读书的太学——四姓小侯学。
四姓小侯学创设于汉明帝永平九年,《后汉书?明帝纪》载,明帝崇尚儒学,自皇太子、诸王侯及功臣子弟,莫不受经。
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号“四姓小侯”,置五经师。
由于当时外戚四姓不是列侯,故曰小侯。
《后汉书?儒林传》又云:显宗(即明帝)复为功臣子孙,四姓末族,别立学舍,搜选高能,以授其业,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
四姓小侯学是雒阳的贵族学校,初期可入学的,只有四姓子弟。后来,功臣子孙皆可入学。
该学校在聘选教师等方面超过一般太学,因之声名日彰,流传到国外,引起外人的羡慕,而有匈奴遣派子弟来汉留学之举,可以说四姓小侯学是中国最早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大学。
赵云在接任镇南将军、朱崖洲都督的时候,身上的鸿都门学博士并没有人要他辞去。
灵帝不说话,博士祭酒乐松不可能去触这个霉头,如日中天的南征军,里面囊括了四姓小侯学、太学和鸿都门学的学子,连他自己也塞了家族子弟在军队里,希望分一杯羹。
赵云在交州兴起的拼音和四个声调的划分,很快就传到了雒阳。
四姓小侯学、太学和鸿都门学,这次居然出奇的一致,把反对的声音压下去。
开什么玩笑,当代大儒马日磾、荀爽和蔡邕联手推动,谁敢质疑?
要说他们还代表士子的话,鸿都门学则是大喜过望,赵博士刚刚为学校增添了算学,连今后启蒙的经典拼音也将由他们来负责。
谁不知道,该学校的后台老板就是灵帝刘宏?他授意成立的学校,宦官集团自然不可能去反对。
四姓小侯学与太学坐不住了,我们的主业确实是五经,教授《诗》、《书》、《礼》、《易》、《春秋》,可我们的任务就是传播知识,你们门学算啥?
赵云发明的又怎么了?他确实是鸿都门学的博士,可他的知识是如何来的?还不是靠着族学、颍川书院累积学习来的。
所有这些学校,不也是太学、四姓小侯学出去的士子传播的吗,当他进学校学习的时候,门学都还没有影子。
读书人要争的就是一个脸面,人家赵云确实大公无私,直截了当一个汉语拼音,没有冠上任何标记,不像他的云体。
一时之间,两所学校联合起来,共同针对鸿都门学。
灵帝也直挠头,最后干脆和稀泥,每所学校都有传播的权利。
赵云的声势,一时无两,让刘宏气得直翻白眼,都把你弄交州去了,咋影响反而更大?(未完待续。)
第六十章姑臧城外,休屠之泽
大汉王朝对少数民族其实是很宽容的,所有的过恶事,都是派驻到当地的官员引起。
很简单,士子们对少数民族深恶痛觉,称之为夷狄、蛮人、胡虏,搁你身上你愿意啊。
即便面对曾经强大的匈奴、鲜卑,也一样高喊胡人,只能说他们的精神可嘉,在处理少数民族的问题上,更是简单粗暴,他们反叛也就在所难免了。
然而,只要你臣服之后再反叛,那就触及到大汉的底线,誓死剿灭。
李文侯、北宫玉领着义从羌反叛,杀死金城太守陈懿和护羌校尉冷征,迫降边章韩遂马腾,并隐然有扩大之势,他们竟然准备携裹大批的羌人一起。
要说羌族,也是个倒霉民族。在西汉以前,居住在青藏高原北侧贴着山根的地方,往外面一点都不行,因为那是匈奴人的地盘。
金城郡,孝昭帝始元六年置,户三万八千四百七十,口十四万九千六百四十八。
县十三:允吾,乌亭逆水出参街谷,东至枝阳入湟。
浩亹,浩亹水出西塞外,东至允吾入湟水。
令居,涧水出西北塞外,至县西南,入郑伯津。
枝阳,金城,莽曰金屏。榆中,枹罕,白石,离水出西塞外,东至枹罕入河。
河关,积石山在西南羌中。河水行塞外,东北入塞内,至章武入海,过郡十六,行九千四百里。
破羌,宣帝神爵二年置。安夷,允街,宣帝神爵二年置。
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则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西有须抵池,有弱水、昆仑山祠。
尽管人口不多,地盘也不是很大,乃为大汉不可分割的领土。
人家灵帝正在面临北击鲜卑开疆裂土的喜悦中,你突然反叛,把刘宏气得七窍生烟。
目前,东北面和北面局势稍微稳定,南面又有赵云的南征军不断传来捷报,他如何会不全力以赴?
当即,正在路上的夏育马上接到命令,让其从左冯翎带领五千人马西进。
原本没有多大用处的张温,可以继续留在西凉,镇压叛乱,而刺史黄忠,自然接到了一样的诏谕。
可惜,灵帝在这一点上确实有些暧昧,却没有说明具体该由谁来负责。
这样,尽管有三路人马,领头羊不明确,张温和夏育都是人精,后者经过了北伐鲜卑的失败才重新起复,如何会贪功冒进?
真正有压力的反而是六百石官员刺史黄忠,估计两人也是这么想的,等义从羌把金城郡的人口席卷一空,或南下高原,或北进草原,看你如何给皇帝交差。
当是时,真定公赵孟力荐乐浪郡尉关羽出任金城郡太守,郡尉由北伐功臣赵齐欢担任。
此刻,凉州就是一个烫手山芋,张温厉害吧,到那边去了一年,连水花都没溅起一个。朝臣唯恐躲闪都来不及,谁会反对?
至于买官的钱,赵家算是省下了,就如同雒阳令赵温所言:“陛下,此乃非常时刻,当行非常之事。设若赵齐欢从有名无实之校尉转任郡尉,为平调之。”
“西凉之民,苦羌久矣。朝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