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帝女-第2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渊现在哪里有心情吃东西,不耐烦地道:“朕没胃口,你先放着吧。”
万氏依言将之搁在一旁后,试探地道:“陛下可是在为山西之事烦心。”
“山西!”李渊咬牙吐出这两个字,恨声道:“真是想不到,这个刘武周如此难缠,朕派去的三拨军队,都被他给打了个七零八落,真真是可恨!”
“陛下当心身子。”这般说着,万氏又道:“臣妾虽是女子之身,却也知道太原乃是我大唐至关重要之地,绝对不可以就此刘武周之手,一定要将之夺回来!”
“夺回来?”李渊没好气地道:“谈何容易,现在连李靖也败了,朕真不知道还能派何人出战。”
万氏美目一转,轻声道:“陛下忘了秦王殿下,他英勇善战,又经验丰富,由他出征,定可以夺回山西。”
李渊一言不发地望着万氏,后者抚着脸颊道:“陛下怎么这样看着妾身,可是妾身脸脏了。”
在她疑惑的目光中,李渊徐徐道:“秀珍,你是来替世民做说客的吗?”
“说客?”万氏睁大了杏眼,愕然道:“臣妾只是觉得放眼朝中上下,不论从哪里看,秦王都是最合适的人选,故而才有这提议,想着可以尽快夺回山西,以解咱们大唐之危,也好让陛下宽心,不曾想陛下竟以为臣妾是为此而来,实在是……”她露出难过之色,摇头道:“罢了,臣妾不说了,臣妾告退!”
“秀珍!”李渊拉住欲要离去的万氏,带着一丝内疚道:“朕只是随口那么一问罢了,你想到哪里去了。”
万氏赌气地道:“是臣妾想多了,还是陛下不信臣妾,陛下心中最是清楚不过。”
李渊也觉得自己刚才的话有些过了,拍着她的手道:“好了好了,就当是朕说错了,可以了吗?”
万氏深谙见好就收的道理,回身站在李渊身边,沉默片刻,李渊道:“你当真觉着此事非世民不可?”
万氏故意道:“臣妾可不敢说,免得陛下又以为臣妾是秦王说客。”
李渊哂然一笑,拉了她的手道:“你倒是计仇,朕向你保证,一定不会再这么想,你尽可大胆放言。”
万氏点一点头,道:“臣妾不敢说非秦王不可,但他确实是最适合的人选,这一点,想必陛下心里也清楚。”
被她说中了心事,李渊叹了口气道:“如今山西已经差不多完全沦陷,我们又屡次遭败,士气大受打击,极需一场胜利来重振国威,重提军心;世民……确实是最合适的,但当初是朕解了他的差事,现在又……未免有些不妥。”
万氏想了一会儿,道:“陛下当初解秦王差事,是因为他做了不该之事;今日用他,是因为大唐所需,臣妾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但朕……”李渊只说了两个字便没有继续下去,不过足以令跟随了他二十余年的万氏明白其心意,美目一转,道:“陛下若是不想直接下令让秦王领命出征,臣妾倒是有一个法子。”
她的话令李渊眸光一亮,当即道:“什么法子,快说!”
万氏附在李渊耳边一番低语,旋即道:“如此一来,既可以避免尴尬,又可以试出秦王对陛下是否存有怨怼之心,一举两得。”
李渊心中亦是这个念头,颔首道:“好,就按你的法子去做,希望世民不要让朕失望。”说着,他对垂手立于一旁的高阳道:“立刻传唐俭来见朕。”
在踏出甘露殿时,万氏站在炎热而明亮的初秋骄阳下,暗自松了一口气,总算是成了,没有浪费她这番绸缪,她已经尽力了,接下来就看李世民自己的了。
第五百九十九章 终出战
七月九日,李世民正在府中看书,段志宏进来道:“殿下,内史侍郎唐俭求见!”
“他终于来了!”李世民放下手中的书卷,眸光清冷如冰,“让他进来吧。”
“是。”在段志宏离去后不久,唐俭走了进来,恭敬地道:“下官唐俭参见秦王殿下!”
“唐大人免礼。”在赐座看茶之后,李世民道:“唐大人素来公务繁忙,今日怎么有空来我秦王府?”
“实不相瞒,臣此来,是有一封信想给殿下看。”随着这句话,唐俭自袖中取出一封书信,“这封是下官抄录的陛下的密信,昨日,陛下给山西几地守将写了一封密信,蒙陛下信任,写信之时,下官也在。”
李世民脸色倏然一变,“你好大的胆子,竟然敢私自抄录陛下密信,你可知此乃杀头大罪!”
唐俭平静地道:“下官知道,但与信中之事比起来,下官一人的生死根本算不得什么。”说着,他起身双手将信呈给李世民,“请秦王过目。”
李世民盯了那封信半晌,摇头道:“不行,我不可以看,你走吧,我就当什么也没听到看到。”
“殿下!”唐俭激动地道:“您难道想要眼睁睁看着山西彻底沦为刘武周的地界,看我大唐京师重地,暴露在刘武周的眼中吗?”
李世民惊讶地道:“此话何讲?”
唐俭没有回答,只是将信再次递过去几分,这一次,在短暂的犹豫后,李世民接过了信,待得看完信中的内容后,他骇然道:“父皇想要放弃山西?”
“不错,陛下认为刘武周过于强大,而我大唐才刚刚建立,难与他争锋,故而放弃山西,守住长安!”
“可刘武周不是善男信女,他攻占山西的最终目的,就是夺取长安;一旦我们放弃山西,长安就会随时面对他的进攻,危机四伏。”
唐俭叹了口气,“陛下何尝不知这一点,可是四殿下、裴相、李将军,先后战败,陛下实在是没办法了。”
李世民摇头道:“就算是这样,也不能将山西拱手相送。”
“下官也是这般想,故而冒着被陛下治罪的危险,私抄了这封信。”说着,他激动地道:“眼下这种情况,只有殿下带兵出兵,方才能够夺回山西。”
“我?”李世民指一指自己,苦笑道:“父皇已经解了我所有职务,我又如何带兵出征?”
唐俭急急道:“其实下官看得出,陛下很想再启用殿下,只是不便开口罢了,只要殿下主动向陛下请缨出战,他一定会答应的。”
李世民黯然道:“我曾两次惹父皇生气,又哪里有脸再主动请缨出战,再说,父皇他会原谅我吗?”
“您与陛下乃是亲父子,哪里会有隔夜的仇,下官看得出,陛下心中还是很在意您的。”见李世民不语,他又道:“再说,殿下若是夺回山西,岂不是正好将功补过吗?”
“这……”见李世民有所意见,唐俭赶紧道:“殿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
他的话,终于令李世民下定了决心,狠狠一咬牙道:“好,我明日一早就上朝向父皇请缨出战,山西乃我大唐根基,就算拼了这条性命不要,我也绝不会让它落在刘武周手中!”
听到这话,唐俭暗自松了一口气,可算是完成李渊交待的事情了,他恭维道:“有殿下出战,必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翌日,阔别朝堂一年之久的李世民,再一次踏进了太极殿,主动向李渊请缨,前往山西前线,迎战刘武周。
早已经得了唐俭禀报的李渊对此自是不会反对,当即拨了三万唐兵给李世民,刘弘基、杜如晦、长孙无忌、段志宏随行出征。
得知只有三万唐军时,除去刘弘基之外,众人皆是露出不满之色,之前李元吉、裴寂等人出征时,所率唐军都在十万之众左右,这一次却只有三万唐军,未免也太厚此薄彼了。
听着身边众人的话语,刘弘基微微一笑,“少一些也好,更显得殿下用兵如神,相信待得我们得胜归来,殿下的地位将无人可以动摇,哪怕是陛下也不行!”
“得胜归来当然一切都好地,我就怕……”长孙无忌没有说下去,但刘弘基哪里会不明白他的心思,笑道:“你不是一直很相信殿下吗,怎么这会儿又担心起来?”
长孙无忌拧眉道:“殿下确实是天底下少有的带兵奇才,但总归是有个限度,不可能以一人之力抗千军万马。”
“你说的没错,但殿下现在并不是一人,还有我们与三万将士。”不等长孙无忌说话,刘弘基又道:“相信殿下吧,他一定可以再创奇迹。”
“我相信殿下,一如江都那次!”说话的是杜如晦,见他们这般说,长孙无忌虽仍有担心,却也没再说什么。
李世民抵达山西之后,决定进驻柏壁,此处位于汾水下游,是长安到太原的必经之路,可以说是咽喉地带,刘武周的后勤补给基本上都从汾水河谷路过,屯兵此处,就等于是刘武周就会如刺在喉,难受得紧!
与此同时,李世民从本来就不多的兵力之中分出一部分,威慑夏县,夏县守将吕崇茂原是唐朝的人,刘武周攻占山西之后,他便投降了刘武周,当真是一个毫无气节可言的墙头草。
夏县的兵力倒有三四万之众,奈何吕崇茂是一个没多大本事的人,再加上胆小,即使是面对一万人的唐兵,也不敢出战,死死龟缩在夏县之中,如此一来,李世民便无需有人背后偷袭。
安排好这一切后,李世民立刻发布文告安抚民心,宣布决不扰民,并且会全力恢复生产,让百姓们尽可安心。
之前李元吉不将百姓当人看待,想杀就杀,想捉就捉,而后,裴寂又丢下百姓不管,甚至还有士兵抢百姓粮食,令百姓怨声载道,对唐军极其不满,每遇有唐军来索粮,就将之藏起来,宁可让耗子啃光,也不肯给唐军;李靖之就是吃亏在这个地方,以致战败而归。
第六百章 决战介休
这份布告一出,再加上李世民严明的军纪,百姓对唐军又渐渐有了信心,开始将粮食主动送到军营之中。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真是一点都没错。
士兵布置好了,百姓也安抚好了,剩下的,就是与刘武周决一死战,不过说到底,李世民始终只有三万兵马,与如今士气如虹的刘武周比,实在是差了不止一星半点。
在与刘弘基等人彻底探讨之后,李世民决定用当初对付薜仁杲的法子,高筑墙,广积粮,以逸待劳,打一场持久战。
而在这个时候,刘武周正在想方设法攻克位于晋西的浩州,可以说,山西几乎所有地方都陷落了,只除了一个地方——洛州。
负责镇守洛州的是李仲文与刘赡,虽然四面围敌,千里绝援,但他们二人始终顶住了刘武周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在唐军连吃败仗的时候,浩州却创造了五战五捷的奇迹,牵挂住了刘武周大部分的兵力。
在李世民到达柏壁的一个月后,再次传来一个令唐军精神振奋的消息,唐军攻克了蒲坂。
李世民意识到,这是一个反攻的最佳时间,在经过周密的布置后,他与刘武周的先锋部分打了第一仗。
率领这枝先锋部分的,是刘武周手下大将宋金刚,后者是出了名的勇猛,但打仗仅仅靠勇猛是不够的,还要讲究战略与战术,在这一点上,宋金刚远远不及李世民,所以,他在最初的勇猛过后,开始蔫了,后备粮食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宋金刚虽然不甘,但没粮食就没底气,他只能选择撤退这条路。
这个痛打落水狗的机会,李世民自然不会放过,他率领五千骑兵,在后面追着宋金刚打,令后者憋屈的四处逃窜,真是叫一个惨。
一昼夜时间,李世民竟然撵着宋金刚追了整整二百余里,当中交手十余回合,而这仅仅只是开始,在短暂的休息后,李世民再次带兵追赶,竟是追了将近半个月,不论是逃窜者,还是追赶者,都已经疲惫不堪了,只在于,谁先倒下。
在这样的追逐中,刘弘基劝道:“殿下,您将宋金刚迫到犹如过街老鼠一般,已是大获全胜,没必要再追下去,毕竟士兵也是人,他们全部都已经疲劳到了极占为,继续下去,只会给部分带来损失,为大局着想,还请殿下止步。”
刘弘基的话,无疑说出了许多将士的心声,他们固然士气高涨,但半个月毫不松懈的追击,实在是太疲累了,已是到了他们的极限。
李世民望了刘弘基半晌,道:“先生当真认为,现在回头是最好的选择吗?”
素来足智多谋的刘弘基,在这一刻,被他问得有些愣神,回过神来后,道:“自然是如此,否则……”
不等他说完,李世民已是道:“先生以为,我们与刘武周相比如何?”
刘弘基思索片刻,道:“在用兵一道,刘武周不如殿下;但在兵力上,依然是他占优。”
“那就是了。”在刘弘基不解的目光中,李世民徐徐道:“宋金刚是刘武周手下第一大将,擒到他,就等于断了刘武周一臂,拉近我们与他之间的差距;另外,这次能够打败宋金刚,实在是有几分侥幸;若是就此放弃,待他缓过神来之后,我们拿什么再去败他?”
“我们累,宋金刚比我们更累,而且他们现在的想法,必是与先生一样,认为我们不会无休止的追下去,而这……正是我们的良机!”
“可是……”不等刘弘基说下去,李世民已是道:“我明白先生想说什么,但是先生,若是我们连这条路都走不下去,还有什么资格去走长安那条路?”
这句话问得刘弘基哑口无言,是啊,来日的长安之路,比眼下不知要凶险多少倍,而且根本没有退路。
在刘弘基心思疾转之时,李世民的声音再次在他耳边响起,“我知道继续追下去会很辛苦,但只有过了这一关,我们才能胜利,而我……也才有勇气去走长安那条路!”
良久,刘弘基重重点头,“我明白了,刚才之话,是刘某失言了。”
“先生也是为我与将士们着想,何来失言二字。”这般说着,他又道:“而且我们应该不用再追太久了。”
刘弘基惊讶地道:“殿下此言从何说起?”
李世民走到案前,指着案上地图的某一处道:“我料定宋金刚会停在此处,与我们决一死战!”
刘弘基凑上去细看,只见李世民手指之处,写着小小的两个字——介休。
他若有所思地道:“殿下何以敢做这般猜测?”
“过了介休,就是刘武周眼下的老巢,太原,不论是从脸面上来说,还是从战略上来说,他都不能让我去太原;所以,介休就是最好的决战地点,也是我们彻底赢宋金刚的最好地方。”
刘弘基赞许地望着李世民,今日的李世民已经与以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