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太极博弈原理 >

第25部分

太极博弈原理-第25部分

小说: 太极博弈原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点将在阴阳流转中再讨论。

☆禅理之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很多灵修学,如佛教,道教,印度教其修炼都是需要“回归”自我,重拾归零的心。做到这点需要有悟性,看破,看透。

但是我们看破看透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很多人为了家庭而拼命地赚钱,可是后来结局告诉他,他已经变成了为了赚钱而家庭。

所以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他要努力地修行,但是请你不要忘记你当初的修行是为了什么!

这本书也是怀着这样一个目的,为了能更好地生活——能从繁复的红尘中回到最初的简单,同样能把简单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这就是万法归一,一归万法的道理。

相传佛教里流传“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故事:(笔者注:万法归一,一归万法)

话说当年,达摩祖师觉得中国大乘根性成熟了,就到中国来传法。来南京后,到当时很负盛名的神光法师那里听经。讲经完毕,达摩祖师问神光:“法师,你在这里讲什么?”神光说:“我叫人了生死。”达摩说:“你讲的经,黑的是纸,白的是字,如何让人了生死呢?”(笔者注:也就是真正的了生死并不在固定的字面上可以得到。)神光无话可答,恼羞成怒,拿起铁念珠就打:“你居然谤法!”达摩被打掉两颗牙齿,正想吐掉,突然想起如果圣人的牙吐到地上,那里就要大旱三年,于是为了众生,把牙咽到了肚里,然后离开。

达摩路遇一鸟被关在笼子里,那鸟知晓达摩是位祖师,就请教达摩出笼的计策,达摩说:“出笼计,出笼计,两腿伸直两眼闭”。当主人回来后,鸟依据此法获得了自由。

神光打了达摩后,以为自己胜利了,却想不到黑白无常来索命。神光说:“我讲经已经到了地涌金莲的境界了,难道还不能了生死?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能了生死的人?”无常说:“有啊,刚才被你打的人,就能了生死,连阎王也要叩拜他。”于是神光请求宽限,让自己去追随达摩学经。

神光一路追来,遇见先前那鸟,更确定了自己所打的人就是祖师。追上后,达摩故意不理,就这样一直走到了他面壁的地方,也就是当今的少林寺。为求正果,达摩面壁九年期间,神光在那里也跪了九年。

一日天下大雪,达摩终于问神光:“你跪在这里做什么?”神光说:“我要学了生死的法门。”达摩说:“你看天上下的什么,等到天下红雪的时候,我就传给你。”神光看见墙上有把戒刀,就取来断了左臂。于是捧着被血染红的雪给达摩。达摩原本就是考验他的,看此情形,就传给他以心印心的法门。讲授完毕,神光却生出别样心来:“我的臂膀好痛,心也就痛了,请祖师给我安心。”达摩说:“把你的心拿来给我,我给你安上。”

神光找来找去也找不到自己的心,达摩就说:“我已安好汝心了。”于是,达摩祖师道出了下面的话:“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神光不明赶达摩,熊耳山前跪九载,只求一点躲阎罗。”

是啊,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呢?最后,悟法的神光终于成了二祖。

2。直系与旁系太极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直系太极与旁系太极。

例如我们把每个蛋都看成是一个太极,用→表示“生”的意思。那么

1→2→4→8

1→2→4→9

1,2,4,8相互的关系叫做直系太极,8与9相互的关系叫做旁系太极。

这个和血缘关系的旁系与直系的概念是一样的。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生物学中也有关于直系同源和旁系同源的论述:

直系同源(orthologous) 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同源性,例如蛋白质的同源性,DNA序列的同源性。

Orthologs是指来自于不同物种的由垂直家系(物种形成)进化而来的蛋白,并且典型的保留与原始蛋白有相同的功能。

旁系同源(Paralogs)是那些在一定物种中的来源于基因复制的蛋白,可能会进化出新的与原来有关的功能。

蛋白质同源家庭的分析对于确立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预测新蛋白质序列的功能有重要意义,同源蛋白质(homolog)进一步划分为直系同源(ortholog)和旁系同源(paralog),前者指不同物种中具有相同功能和共同起源的基因,后者则指在同一物种内具有不同功能,但也有共同起源的基因,例如同是起源于珠蛋白的α珠蛋白、β珠蛋白和肌红蛋白。

如蛋白质同源家庭图: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书曾经举个一个奥巴马与你有什么关系的例子,现在你至少可以明白,是亲戚关系,你们的祖宗一定是一样的,只是不知道要追溯到哪一代(你们是旁系关系)。

关于直系太极,我们可以做一个形象式的想象,就像一条链路。这时候我们可以想到多米诺骨牌效应: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这个连锁的开始,端倪很重要,所以我们民间有一句俗语“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凡夫只害怕不好的情况(果),但是菩萨就知道需要谨防这种“果”之前的“因”。

谋术中对这点是非常强调的:导火线——在阴阳流转一章中尤其强调论述。

我国有一个事件是比较轰动的,就是黄光裕事件,网络上有一张多米诺骨牌的图不错:

(注:本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天笔者突然有了一个奇思妙想:

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结合,会生出一个蛋出来吗?

通常我们都能听到家长面对着苦恼的孩子时候感慨的一句话:

“早知道这样,生蛋好过生你了!”

的确,人是可以生蛋的。读者会觉得非常诧异。

那是因为,如果站在生物学的角度看,那是不可能的事(直系太极):生物学诞生生育的规律,认为不可能。不过如果站在信息学的角度去看那么是没有不可能的(旁系太极):信息学认为文字图像可以组合,所以你可以在纸上画一个人生蛋,那人就可以生蛋了。

又比方说有一道IQ题是这样的:

1+1等于什么呢?

答案是:田。

1+1最直接是诞生于数学,从数学角度是等于2。但是从文字学角度看,“1”“+”“1”“等于”不代表数目,代表是笔画形状,结果那就是“田”字。

所以有很多广告,说某一样产品效果非常好,1+1>2——这就是旁系太极的道理。

通常文学学者或者是感性的人,他们的思维比较倾向于熟练运用旁系太极,跳跃式的思路,于是会呈现出很多让我们觉得惟妙惟肖的语句:像“蚊子咬走了我的睡眠”,“从眼里流下谢谢两个字”。

而在万象演化一章,旁系太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请读者多回顾本章。

第十章太极归宗原理

太极博弈原理中的太极法,说的是这个世界中我们所有的一切概念都是因人所站的角度而存在的,因角度不同,概念也会不一样。

这个道理为大多数读者所能理解,但是自古以来,清晰点破并且运用在生活中,未有流传。《太极博弈原理》即弥补此文化空白。

太极一词起源于《周易》,为“根本、终极”之意,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生化的过程。因其在中国拳术,以及民间文化图本中频繁出现,又由于世代相传的书籍艰涩难懂,于是人们对其怀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矛盾情愫。

有人认为这种太极的理念像深奥的哲学,离我们的生活太远太远。其实不然,哲学是研究生活的学问,探究生活的本原,恰恰最能贴近我们。当生活中的你觉得困惑不已,你感觉到已经滴水成枯的时候,你要改变与突破,能指引你的,唯一一个办法就是太极法!

使用太极法可以将万事万物轻而易举地追溯到本原,从而将事物看得更为深入透彻,本书将这种方法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原理称为太极归宗原理。

要看清万事万物的本原,首先我们要了解人的认识究竟是怎么样的,对一件事物的认识你是怎么样获取的。

1。认识模型

大家都知道,大多数女性对电脑的知识都是偏少的,一旦机器出了毛病,无论任由她怎么样张牙舞爪,这台机器依然我行我素,不会为此而变好。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位女生问笔者:“我的电脑主机坏了,显示不了,你知道哪里的电脑配置比较好吗?我想换一台主机。”

但是笔者不忙正面回答她,笔者跟她说,“你重新把连接电脑和显示器的线插一遍,看看如何?”

一口茶过后,这位女生告诉我,“你太神了,现在行了。”

为什么笔者不忙着正面回答她呢?因为绝大多数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都是不够深入的,他们想的,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并不一定就是问题的本原。所以笔者首先不被她的问题所引导,先透过她的回答,希望从另外的方法去验证问题的本原,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有时候我们工作中经常上司经常要手下人“确认问题”就是这个道理:这个问题也许不是真正的问题。

比如我们会经常听到别人说:

“你了解我吗,你不了解我!最了解我的人始终是我自己。”

——最容易了解你的人是你自己,因为你能掌握自己最全的信息。但是,最了解你的人未必是你自己,因为你有可能没有这个能力从这些庞杂的信息中认清自己。正如电脑坏的那位女生,虽然她掌握了一手的信息,但是笔者比她更了解问题的所在。

1。1认识过程

笔者与她的认识为什么会有不同呢?我们看看认识的过程,如图:

解释如下:

(1)象体

象体,指的是最原始的事物。对于这个原始事物,人们进行与此相关的活动,如对其他人进行描述,如记录下来便于传播等等,于是产生了系列概念,我们列为层1。

如我们看到一块东西(石头),本来它是没有名字的,后来我们为了对其他人进行描述,我们将这块东西定义为“石头”。

当我们需要对“石头”有更多了解的时候,我们会在此基础上得到另外的描述,如“好看的石头”,“讨人喜欢的石头”。

以此递推下去,我们会对这个东西(石头)有着越来越多的认识,到达层n,这个东西(石头)的涵义已经很丰富了,即概念的内涵很丰富。

(2)信息过滤:

每一层均是上一层信息的原象即我们常说的原貌,就好像一个过滤器一样,经过处理的信息都不是原来的。

正因为信息是通过一层层的处理的,所以从层1到层n之后,很有可能会变得面目全非,“以讹传讹”就是这么来的:

话说有一天,A村的村民在地里抓了一条蛇,大概有三指大。村里面的人都是很熟络的,这个消息传开来了。

传到了B村:

“A村有人捉了一条三指大的蛇。”

“不对,是和手臂一样大小的,听说在脖子上绕三圈才带回来呢,三指大,捉回来有什么意思呢?”

消息再次不胫而走,很快C村民都知道了,大家议论纷纷:

“听说A村有人捉了一条手臂大小的蛇。”

“不是吧,听说有人腰那么大,我是听B村说的,应该不会错。”

……

A村抓蛇的故事后来越传越神,越传越玄,甚至有人说是抓了一条龙。终于,有一好(hao)事者听说了这件事,决定要去拜访这位近乎神化了的捕蛇者,顺便看看那条“龙”长什么样子,该人去A村途中,经过了C村B村,发现每个村庄所说的都不一样。后来,来到A村,找到捕蛇者,才知道事实的真相,不禁哈哈大笑。捕蛇者问其因何发笑,好事者把此行来的目的和途中的所听所闻告知捕蛇者,捕蛇者听后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从此“神话”变成了“笑话”。

我们试想一下,要是没有这个好事者前来求证,估计那条蛇要被传成为龙之后,由祖辈们代代相传下去,变成民间名副其实传说故事。

1。2概念与感觉

①概念因应用的需要而产生

有位小朋友抱着妈妈说:

“我很害怕,前面有只狗!”

“不用怕,那是一头牛。”妈妈说。

“可它有两只脚和两只腿呀。”

在这里面,小朋友把有“两只脚”和“两只腿”的动物一概认为是狗。

妈妈于是语重深长告诉孩子:

“狗和牛的区别是,牛是有角的,狗是没有角的。”

这位小朋友记住了,再有一天他遇上了一只长颈鹿,

“妈妈,你看那只狗在吃树叶!”

于是妈妈又告诉孩子:

“这是一直长颈鹿,它的脖子很长很长的,和狗不一样,狗的脖子很短呢。”

……

接下来是一个很漫长的故事,小朋友终于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之后,认识了狗。

在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概念为何而存在?

角——无角,用于区分于,牛——狗

长脖子——短脖子,用于区分于,长颈鹿——狗

我们为了区分事物与事物的不同,从而更好地对事物进行识别,因此对一件事物,添加了某一些概念。更直接地说,这世界最原始是没有概念存在的,因为某种需要(如人为了区分不同事物),于是就诞生了概念,诞生了认识。

这个结论不是哲学课本上的概念,因为你很快就能发觉它的重要性。

被认为是中国哲学以及谋略的经典著作《老子》,开篇就直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认为言语是无法表达出原本真正的,劝人不要执于言辞,老子正是以这样的十二个字开始了对他思想的诠释。我们反过来想,常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因为名是为着应用而设的,如果名不恰当了,那应用起来就有问题了,所以在兵战中,出师需要有“名”。

阅读提示:这一节希望读者在第二次阅读的时候联系整本书,因为笔者对本书中所有概念的定义诠释,都是这个思路,再次回顾会更加理解以下的解说。

比如,山原本只是山,但当你站了位置,你才看到了山的一面,于是你得到了一个山的风景,此时你所站的位置,上文中叫做应用,在整本书中叫做太极。当你不断地改变位置的时候,展现在你面前的会有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风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