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博弈原理-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叫做应用,在整本书中叫做太极。当你不断地改变位置的时候,展现在你面前的会有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风景,可是这些都是合理的,都是源于山。我们会偶尔听到一些话,如“没有风景,才是最好的风景”,“不解释,才是最好的解释”,正是无极原理,也是“山还是山”的第三种境界。
例如这些回答就是很原始的,没有节外生枝:
“皇帝死了之后,皇帝的儿子做什么呢?”
——“做皇帝。”
“错!是做孤儿!”
“一个要吃很多饭才饱的人,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很饿的人。”
“错!他是一个好难饱的人!”
再联系到万象演化,太极建模,这个形象可以是磨豆腐,可以是旋转不断的陀螺,可以是围绕一个项目大家在忙碌。(这些联想在分析联系问题或是预测上均是非常重要,详看万象演化一章。)
像武林高手,一般不会出招的,因为他们心无杀戮,因对方杀意起,他的心才会起杀戮。
武林中有一招境界非常高的心法紧扣太极原理,叫做神魔一念:“以魔入心,以神出招,心法极意,不在魔心控杀,而在神意止杀。”
②感觉都是真的
奶奶看着手上的的钢笔,眼泪不禁在眼眶里打旋。孙女投入奶奶的怀抱,奇怪地问她,“奶奶,为什么你看着这支钢笔会哭,而我不会呢?”。
“乖,这支钢笔有一个故事在里面……”
在这里,
孙女:钢笔→孙女感觉钢笔(印入脑海)→钢笔就是钢笔,没有其他意义。
奶奶:钢笔→奶奶感觉钢笔(印入脑海)→奶奶的经历赋予了钢笔意义→生理反应:哭。
所以人的感觉总是对的,当我们感觉到事物(象体)的时候,这个象体就会印入人的大脑里面,人通过思维去理解识别这个象体,在这个过程中象体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象体了。因此,对事物的理解,最准确的是感觉的原始本身。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类幽默,当有人问你:“你是谁呀?”,有人会答:“我就是我咯”。这是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法,你再修饰,那就改变了。
有人对“感觉”一词,感到困惑,因为在世代相传的文化里面,一直没有正视这个概念,人们往往把感觉这个词用在理解,思维方面上,对于他们无法解释的事,统统归咎于感觉。
比如你问女朋友,“为什么你要和我分手呢?”,女朋友说“感觉罗,感觉是没得解释的,是没有理由的。”若干年后,女朋友开始后悔了当初和你分手,于是她致电你,诉述了当年对你误解的感觉——原来,这时候感觉是有得解释的。在这里,人们通常所说的感觉就是理解。
注意的是,在这里的感觉和感觉思维是不一样的,感觉思维是一种思考的类型分类,而在本章中“感觉”则专指事物信息进入人脑中的媒介,人透过感官知觉去捕获象体,如佛家所说的色、声、香、味、触、法。请读者注意区分。
有朋友很认真地思考这个话题,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疑问:“比如我看一张错觉的图片,或者透过碎裂的玻璃看一个杯子,原本杯子是没有破碎的,但是我看到的却是碎的。这时候我是不是应该说感觉出现了错误呢?”
——你看到的是正确的,但是你看到破碎的画面之后试图去以这个画面去理解这个杯,那这个理解过程就出现错误了。所以你的感觉还是对的。
有一位比利时艺术家马瑟?黑梅克,从荷兰平面造型艺术家M。C。的一幅画中吸取灵感,创造了一个不可能存在的盒子的实物模型:
面对着这张图你可以有多种看法(看到这张图,大脑进行理解),但最后你会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这个模型在现实上是不存在的,即你理解分析的结论是这个模型是不存在的。这时候,如果我让你看着这个模型(感觉),画下来,你可以画出来,而且一模一样,这时候你感觉的是真实的,但是你的理解分析又是另外的问题。
在佛教经典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有一句话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从佛家专业术语去理解,会让很多非佛教徒费解的。
当你看完上面的论述后,笔者相信你已经开始有一个思路了:所谓色,就是人的感觉,你看到的,你闻到的,你听到的……(佛教对色解说为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与本书理解是一致的。)空,就是本象,没有人为添加任何概念的事物。
这个佛家歇语,可以按步去分析:
象体(空)→人感觉到(色)→人通过思维理解象体→得出概念结论。
由“象体(空)→人感觉到(色)”知道两者是一样的,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不少电视剧场都有这么一个桥段:
一对恋爱中的男女,由于男的一方患上了绝症,但是他又不忍心亲自告诉女朋友这个消息,于是他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故意让她的女朋友发现他牵着另外一个女生,试图让女朋友有理由主动地分手,从而让对方对自己没有任何牵挂。
当一切布局好了,这位女朋友见到了这一切后,非常气愤,然后提出了分手。若干年后,当她收到男友离开这个世界时候遗留下来的信件,在真相大白之后,不禁潸然泪下。
很感人。如果你是主角,你会不会被“骗”到呢?
当你看到你男友牵着一个另外一个女生时候:
(象体)真实的是:你的男朋友牵着另外一位女生的手。
理解的是:
他已经有另外喜欢的人;
这位女生雇佣男朋友当一回男女关系;
这位女生是瞎的,男朋友出于好心,引路;
……
在这个例子中,女主角面对这个真实的镜头之后陷入了一个固定的惯性理解:牵手→他已经有另外喜欢的人。于是结局就是后来的潸然泪下。
我们会听到一对夫妇在吵架,
老婆:“都给我见到,还有什么狡辩呢?”
老公:“实际不是这样的,是……”
那么这时候,你需要让你老婆情绪冷静一下,以免陷入单一的思维惯性中不能自拔,然后告诉她,所看见的是真实的,但是这真实里面还有另外一番“内情”。
2。太极思维
人生为何迷茫?
是因为这世间,万千的现象迷惑了我们,纷繁复杂的事物纠缠着我们的心智,日新月异的变化疲软了我们的精神。形形色色的观念和见解让我们疲于理解,无所适从。
聪明的专家和学者们阐述了无数的理论,到底哪一门对我们真正有用?这无数的理论又给我们带来多少的困惑与矛盾?有时候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到,难道人仅仅只是命运中的一个棋子?
因此为了理清世界的纷繁,我们需要一种武器——太极思维!
由上面我们知道,事物的概念因应用、需要而产生,因此我们回到认识的模型上,这种应用需要,亦即是层。
象体通过一层一层(即每一种应用情况),最后表现在人们面前。
譬如我们说,张三是一个孝顺,懒惰的人。
在这里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层
层1:在家庭上,张三表现出孝顺。
层2:在做事上,张三表现出懒惰。
假若再深入,我们会发现更多的层,如
层3:在生物界中,张三是人。
层4:……
……
随着应用层面越多,那么这个概念的内容就会越来越丰富(逻辑学上叫做内涵)。
这时候,如果我们把一个概念的层找出来,这样一个思考方法称之为:太极思维。
刚开始阅读本书的时候,读者可以把“太极”看做为“看待事物的角度”或“成立的前提”等等。
你看待事物越全面,那你必须有很多的角度,同样如果要提高一个人的包容心,那么这个人必须可以灵活改变自己看事情的角度。
“太极” 一词主要继承自《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读过物理的朋友们都知道“参照体系”这个概念,假如没有参照体系,物理中的所有现象如速度是无法考量的,这个参照体系便是本书说的太极。同样,假如没有太极,一切的想法都是不可靠,抓摸不透的。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大力神叫安泰,他是海神波塞冬与地神盖娅的儿子,他力大无比,百战百胜。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一旦离开大地,离开母亲的滋养,就会失去一切力量。他的对手打听到这个秘密,于是设法让他离开大地,把他高高举起,在空中把他杀死了。后来,人们把一旦脱离相应条件就失去某种能力的现象称为“安泰效应”。
那么这个大地,就是安泰能发挥力的支撑点,“力大无比”存在的平台,前提,即太极点。如鱼无水,不成鱼。
在职场管理学里面,企业都会给员工灌输一种观念,就是脱离了企业,就很难发挥个人才华,以此让员工能在团队更好合力工作,更好地留在企业服务企业。
2。1多太极认识
(收集不到)
我们生活很多理念认识,都是多太极认识。多太极并不代表全面,因为假若每个单一太极认识都存在七分真,三分假的信息,那么到最后,就是“全面”地假了。
比如有时候我们会发飙骂别人,“你自己都有缺点,你有什么资格说别人!”如果要我们挖掘这句话是否有漏洞,我们需要找到这句话的太极:缺点——太极为是非;资格——太极为一件事物定性为某个概念的条件。你会发现,这两个太极是关系是不明显。
如果我们要认定缺点和资格的关系,必须要认定两个太极的关系,如有明文规定有缺点就没有资格(在太极建模一章里面是模3。2关系),如果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反驳:“我自己都没有优点,我怎么没有资格说别人!”(阴阳流转一章中配阴阳的方法),这一句保证他摸不着头脑,当然常规的可以通过类比来反驳,如“我是近视眼,难道我就没有资格指正别人错误的读写习惯吗?”。
我们通过变换角度去观察一件事物,从而得出不同的认识,那么这种方法叫做换太极。有时候我们看电影,对电影作出影评,而这些影评往往是拍电影的人原本没有这个初衷的,只是我们认为地添加上去。正如我们也知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说这句话的人原本没有这个意思,但是听的人由于所站的角度与说得的人不一样,于是在听的人的心里又是另外一种意思。
换太极的方法熟练的时候,你的想法就会很圆融,很能变通。
以馒头为例,其实馒头是万能的,饿了就可以吃;想吃饼,就把馒头拍扁;想吃面条,就把馒头用梳子梳;想吃汉堡,就把馒头切开夹菜吃……(多角度)
以男人为例,男人都好色,色心稍强一点叫色狼,再强一点叫色鬼,更加强就叫色魔,特别强的那就成了变态色魔,好色到了极致,被称作人体美学艺术家……(多角度)
当换太极的技巧越娴熟的时候,那么你就能体会佛家的一句话:“外不着相者为禅,内不动心者为定。”,同时笔者会在太极博弈原理第二部中提到“一念不生,万象不起”的概念,也就是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很定(淡定、定力等),指的是这个人能对一件事情有控制地有条理地转换角度去想,而不是一个问题出现了,就胡思乱想,想得无法无天,不着边际,纷乱繁复,没有层次主线程度之分。
有一些人是不能跟他开玩笑的,即使是一些小问题也有可能会使他们走进死胡同。比如,
“男人女人是不能比较的。”
——“你太小看女人了,你们男人就这德行,不知道尊重,大男人主义……”
平时是很好的朋友,此时态度180度不同。这人若要变得圆融,就要找太极,换太极。
因此有两点方向可考虑:第一,重视比例(有对比差异是因为站在太极上):如太多事情要忙了,你觉得这是一件小事,于是忽视它,或者你见到各种各样的不同时期的人太多了,你觉得这是一件很正常平凡的事情,于是忽视它;第二,考虑因素,对方的话是发自内心呢?是反话呢?有目的性的呢?是不是反映他的全部呢?……这些考虑多了,不同的角度/太极去想,你会更能看准这句话的含义。
两点综合考虑下来,我们就能更容易接受很多事情了,不再是以前的愤青,一刀切,偏执,孤傲。笔者结识了几位很圆融的朋友,要么是业务高手,要么是综合文化学者,因为他们需要接触和接受很多不同的人和事,见过并且不得不认同(因为亲眼所见)异样的文化风俗风情。
有读者说,“为什么我要圆融,我有自己的喜好憎恶不行吗?”——没有错,只是笔者提这个概念,是因为有很多人很苦闷,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到周围的人都不是好人,人品都很差,觉得很多人都很难相处,什么事情这一面不行,那一面不行。圆融,它可以改变这些,至于你要不要去朝着这个方向去做,那是你的事情了。
现在很多书在谈人脉,其核心就是要提高圆融的能力。
所以有位朋友问笔者:“你能看到这么深入,会不会觉得别人有不好的就会告诉别人,比如说性格有缺陷,比如说你可以预知对方做了坏事,比如说未来的危险?”
——“看什么事情而论,一般不问不答,有问有答,因为他们觉得很有必要,知道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做,那么我的回答的作用就很有效力了。其余若事态严重则会见机侧面点破。”
有一些以算命糊口的人往往借用这一套理论,以不泄漏天机为名,说一些含糊其辞的话,让求算者自己领悟,这样求算者站在自己经历的角度去理解,总能发现算命者的话与自己的经历有所联系(万象演化一章提出万事万物都可以看成是类似的。)
于是就有了很多关于算命的故事了:
古时候,有三个秀才结伴赴考,在一处渡口偶遇一算命先生。
“先生,您看学生三人此行谁能高中?”甲秀才问道。
算命先生看了他一眼,又环目侧顾丙、丁二位秀才,微笑着竖起一根手指来。
仨秀才愕然,瞠目互视。
“请恕学生愚昧,还请先生明示。”
“天机不可泄露,汝等日后自可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