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圣人王阳明-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家记载说,这桩事情发生在宪宗年间,故事的主角叫李孜省。实际上,这桩事发生的真实时间,是世宗皇帝年间。那个搞怪的主角,也不叫李孜省,而是叫王金。
正史上记载说,王金这个人,原本是一名国子生,入山修道,归来后果然学了几手绝活儿,于是他进入皇宫,给世宗皇帝讲房中术,协助世宗幸御宫女,吓得宫里的嫔妃们到处躲藏。再后来,世宗皇帝服丹药暴死,于是朝臣纷纷上奏,要将王金拖出去斩首。可谁也未曾料到,这桩灵异事件,竟然转化成了一场空前的政治大阴谋。
当时上奏弹劾王金用丹药喂死世宗皇帝的,是大学士徐阶。可万万没料到,徐阶的门生高拱,突然反戈一击,质问老师徐阶:老师,你说的是啥意思?你说皇帝是个糊涂蛋吗,让一个江湖术士给活活骗死了,是不是?老师啊,你这可是犯下了严重政治错误。谁不知道我们的皇帝,最是英明神武,明察秋毫,怎么可能会让一个江湖术士给骗了?
让高拱这么一说,徐阶顿时目瞪口呆,结果徐阶就被加以罪名,当场赶出北京城,从此高拱独霸内阁。最幸运的是骗子王金,按理来说他本应该被砍头的,可如果要杀他,就意味着说世宗皇帝犯了错误,所以为了维护世宗皇帝的光辉形象,就不能承认王金是个骗子,反而要嘉奖他、鼓励他……
当时朝廷对此案的最终审决诏书,是这样写的:
我皇考圣神睿智,荷天笃佑,寿者正终,享国享年,乃自古帝王所罕及者,何尝轻用方药!却乃委罪于人。兹事既会鞠明白,宜宣付史馆记录,垂示万世。金等既有别罪,依拟更论具奏。
讲这么一段事,甚至连当时的诏书都抄了来,就是为了证明李孜省的怪异之事,在历史上确曾有着真实的记载。
可是,我们这本书是在讲述王守仁的圣贤之路啊,突然半路上杀进来一个李孜省,而且还费了如此多的笔墨,这又是一个什么原因呢?
讲这个故事,是想证明一件事情:王守仁在他的追求圣贤之路上,会不会和宪宗皇帝走到一起去?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让我们想想王守仁吧,他登上九华山,到处寻访避世的老道,为什么他不去和尚庙里,和僧人聊聊天呢?莫非他也和朱熹一样,儒佛两家已经打通,单只是道家还欠着火候了?
然而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的,佛儒道,包括其他类型的思想体系,在智慧的终极是相遇的。譬如王守仁要攀登的是一座智慧高峰,佛儒道三家的思想理论,就是通向峰顶的三条羊肠小路。不管你沿哪条小路登上峰顶,回望来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三条小路都清清楚楚地摆在你的眼前。而在你还没有登上顶峰之前,绝无可能会先将其中的两条路径,尽收眼底。
这个意思就是说,佛儒道三家,一通皆通,不通就是不通,绝不存在着通了一家还差两家,又或是通了两家还差一家的怪异情形。
把这话说明白了,那就是:如果王守仁还没有晋阶到圣贤的意境,那么,他就搞不懂道家的把戏,那么就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他或许也会和宪宗皇帝一样,对道家的美女炉鼎信以为真。
总而言之,这一章东拉西扯,言不及义,就是搜集到四条资料,放在这里,以供读者自行得出结论:
资料一:王守仁在九华山访道不访僧,并将朱熹与白玉蟾的故事安在自己身上,凭空杜撰出一个不存在的蔡蓬头,他想掩盖什么?
资料二:道家方术,流失民间,愚众确信其有美女炉鼎之说。这个说法就决定了,凡是相信这一点的人,定然会挖地三尺搜罗美女。
资料三:王守仁家里有六个老婆,无论从任何角度上来说,都有点儿多了。
资料四:这时候的王守仁,学问尚未大成,未必不会相信美女炉鼎之说。
总结上述四条资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但是,如果有谁在此得出结论,说王守仁很有可能,在追求圣贤的道路上,曾经误入歧途,步入了把美女当做炼丹的炉鼎之谬误,所以才一口气抱了六个美女放在家里——那么这个说法绝对是不负责的,是缺乏史料依据的。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凑在一起,完全有可能只是纯粹的巧合。
既然如此,那王守仁为啥要娶六个老婆?
……天晓得!
反正王守仁这么个搞法,铁定是连圣贤的门槛儿都摸不到,这却是毫无疑问的。
唐伯虎遭遇家庭暴力
弘治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02年,王守仁三十一岁了。
这一年,他刚刚游历了九华山,出差回到了北京城,到了家里坐下,左看右看,忽然想起来了:子曾经曰过,三十而立。孔子在他三十岁的那一年,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了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完善思想体系,从此迈着方步,行走在圣人的金光大道上。
相比之下,自己就要惨得多。
尤其是这一次九华山之旅,居然没一点儿正事,满山飞跑着找老道,你说自己连炼丹的炉鼎是怎么回事都弄不清楚,还找老道干什么?就算是找到,也铁定是李孜省那样的大忽悠、大骗子,把自己骗得惨不忍睹……
忽然之间,王守仁想要辞职。
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辞职呢?
必然是在九华山所遭遇到的事情,严重刺激了他。
但是《年谱》上暗示说,王守仁所受到的刺激,并非来自九华山,而是来自李梦阳。
李梦阳?这人又是谁?
李梦阳,陕西人氏,他母亲生下他的时候,梦见一轮红日滚入怀中,所以名叫梦阳。他的年龄比王守仁小一岁,但才华明显强过王守仁,科举时轻松过关,在朝中做个六品官。当王守仁沦为落榜生的时候,他却因为上书反对孝宗皇帝的小舅子张鹤龄非法抢占百姓田地,竟然挥鞭打落了张鹤龄的两颗牙齿,因而声名鹊起,被推为明朝前七子的头一名。
王守仁回到了北京之后,就跟在李梦阳的屁股后面混。
李梦阳发起了一场文化复古运动,以后大家再写诗,不许叽叽歪歪,就照着李白、杜甫那种风格来写,能模仿就算是不错了,还装什么大头蒜,创什么新呢?可是这场文化复古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呢?
因为,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被排除在这场运动之外。
这个人是谁?
他便是唐寅唐伯虎!
哇!莫非是三笑点秋香的那个大才子唐伯虎?
然也。
但是历史上的唐伯虎,并没有秋香可点,相反,他倒是吃尽了千般苦头,受尽了万种折磨。细说起来,唐伯虎和王守仁,是一道儿进考场的同学,而且唐伯虎的答卷,比王守仁好出了不知多少倍。但是王守仁却榜上有名,入朝做官,唐伯虎却被拖到天牢里往死里打,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这里边又有一桩天大的悬案,当时诸考生中,水平最高的是唐伯虎和富二代徐经,主考官是大滑头李东阳和程敏政,而且程敏政最是欣赏唐伯虎和徐经,没听说过王守仁是谁。
史载,程敏政阅过试卷之后,高兴地对人说:我看到两张水平超高的卷子,敢和你们打赌,这两张试卷,铁定是唐伯虎和徐经的。
此言一出,立即有一封匿名举报信飞入皇宫,落在当时的孝宗皇帝的龙床上:爆料,爆料,紧急爆料,主考官程敏政,泄露了考题给考生唐伯虎、徐经……孝宗见此匿名举报信大怒,立即将程敏政撤职,唐伯虎和徐经两人,被拖入牢房往死里打,打到他们招认为止。
富二代徐经受不了折磨,进了大牢就招了,说他让自己的家童,花银子从程敏政那里买到了考题。
既然有了口供,那就三堂会审,进行最后判决。
不承想,三堂会审的时候,徐经突然翻供,说他的口供是屈打成招的。如果他不编瞎话抹黑自己,铁定会被当场活活打死。会审诸官目瞪口呆,就把这个情形报给了孝宗皇帝。
孝宗皇帝就是宪宗皇帝的儿子了,猜猜他是怎么判决的?
判决如下:给徐经平反冤案,至于唐伯虎嘛……流放算了,至于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估计再也没人弄清楚了,干脆一股脑儿全扣在唐伯虎的头上,不失为一个好法子。
唐伯虎当时没说什么,就是回家后被老婆打了个半死。而富二代徐经,却因为咽不下这口气,竟然活活地气死了。
大才子唐伯虎就这样被流放了,因此也就不可能来京师领导文化复古运动,这场文化复古运动没有他的领导,却是些五流诗人扎堆儿叽叽歪歪,这岂不是扯淡?
谎言下的圣贤之路
有意思的是,王守仁是满山遍野去找老道,而在唐伯虎这里,却是老道自己找上门来。史载,有个衣衫破烂的老道,来找唐伯虎投资,要求两人合伙经营炼丹,炼出金子来大家一起发财,唐伯虎听了,顺手抢过老道手中的一柄折扇,在上面题写道:
破布衫中破布裙,逢人便说会烧银。
如何不自烧些用,担水河头卖与人。
唐伯虎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你既然有烧炼金丹的本事,何必还要找合伙人?像你这种骗子,最多也就忽悠忽悠王守仁,想骗我唐伯虎,还差着点儿。
总而言之,唐伯虎真的有点儿像现代影视剧中的那个幽默形象,比方他给一本专写神仙故事的《列仙传》题诗,诗曰:
但闻白日升天去,不见青天走下来。
忽然一日天破了,大家都叫阿。
这首诗最后三个字“阿”,是江南儿语。江南一带的小朋友遇到害羞丢脸的事情,就齐齐拍掌叫:阿,阿……诗居然可以这样写,估计你就算是打死王守仁,他也不敢这样搞。
事实上,这首诗实际上是写给王守仁的——未必是写给王守仁本人,毕竟唐伯虎和他无冤无仇,但却是写给王守仁正在干的事情的。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那些脑子灌水、神经短路缺心眼儿的人儿啊,你一天到晚地往深山老林里钻,求仙访道,梦想着飞天成道,成为圣贤,你少来忽悠了。都听到你瞎掰这个成仙了,那个得道了,真要有这回事儿,你怎么不把这些成仙得道的人,拉过来让大家瞧瞧呢?王守仁,你尽管放开牛皮吹吧,吹吧吹吧,等到哪一天,“嘣”的一声巨响,牛皮吹爆了,我看你到时候咋整。
可以确信,这也是当时京城诸官对王守仁的工作评价。
放着正儿八经的工作不好好儿干,一天到晚钻原始森林,一会儿忽悠说你遇到个不存在的蔡蓬头,一会儿瞎掰说你遇到个身上长满了鞭毛孢子的原始人,谁信你呀?
总而言之,王守仁发现他有点儿混不下去了。
辞职,病退。
他的辞职报告在第一时间被批准。明摆着,大家都有点儿受不了他了。
郁闷的王守仁回到老家余姚,学着他三世祖王与准的花样,钻进了四明山的老鼠洞里。娶六个老婆扔在家里,他自己却去钻老鼠洞,这么个搞法,有派头儿。
然后他又编了个瞎话。
《年谱》中这样记载他在四明山上的快乐生活:
久之,遂先知。一日坐洞中,友人王思舆等四人来访,方出五云门,先生即行仆迎之,且历语其来迹。仆遇诸途,与语良合。众惊异,以为得道。
这段记载说,王守仁在四明山的阳明洞里,并不是避居人世,而是带着仆人。有一天几个朋友来看望他,还在路上,他就吩咐仆人去迎接,并详细说出了几个朋友的情形,朋友们大惊,认为他已经能够未卜先知,真的得道了。
这个故事,表明了王守仁仍然是执迷不悟,行走在求仙访道的错误之路上。据他自述,这时候的他:日夕勤修,练习伏藏,洞悉机要,对道教的见性抱一之旨,不但能通其义,盖已得其髓。能于静中内照形躯如水晶宫,忘己忘物,忘天忘地,与空虚为体,光耀神奇,恍惚变幻,似欲言而忘其所言,乃真景象也——这段记载,见于《王龙溪笔记》。
但如果王守仁真的达到这种莫名其妙之境界,他又有什么理由回到朝廷,做一名小官,任由大太监刘瑾横蹂竖躏呢?又怎么会娶六个老婆,把自己的家搞到了一团糟?
而且这种未卜先知的谎话,太容易被戳穿了,所以《年谱》上为此事先圆了一个场,以免真相被戳穿,使大家难堪:
久之悟曰:此簸弄精神,非道也。又屏去。
这段话的意思是,王守仁说:虽然咱家已经与空虚为体,前知五百年后知八百年,但咱不干预知未来这种没意义的事儿,太累,太无聊。所以你想让我算一卦证明一下,抱歉,懒得理你。
嘿,这王守仁,他还真不笨。
喝断禅机心
三十二岁那一年,王守仁搬到钱塘西湖,去养病。
养病喝药,端起药碗来正要喝,突然听说虎跑寺中,有一个坐关的老僧,已经不语不视、不吃不喝三年了。当时王守仁勃然大怒,当即丢了药碗,跑去找那和尚吵架。
先生往访,以禅机喝之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
其僧惊起作礼,谓先生曰:小僧不言不视,已三年于兹。檀越却道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此何说也?
先生曰:汝何处人,离家几年了?
僧答曰:某河南人,离家十余年矣。
先生曰:汝家中亲族还有何人?
僧答曰:止有一老母,未知存亡。
先生曰:还起念否?
僧答曰:不能不起念也。
先生曰:汝既不能不起念,虽终日不言,心中已自说着;终日不视,心中自看着了。
僧猛省,合掌曰:檀越妙论,更望开示。
先生曰:父母天性,岂能断灭。你不能不起念,便是真性发现。虽终日呆坐,徒乱心曲。俗语云:爹娘便是灵山佛,不敬爹娘敬其人。
言未毕,僧不觉大哭起来,曰:檀越说得极是!小僧明早便归家省吾老母。
次日,先生再往访之,寺僧曰:已五鼓负担还乡矣。
先生曰:人性本善,于此僧可验也。
这段故事,就是有名的王阳明喝断禅机心——这时候的王守仁,因为筑室四明山,号曰阳明洞,所以以后的他,就被称为阳明先生。俗人的叫法,就称之为王阳明——王阳明自己在《与胡少参小集》中称之为:道心无赖入禅机。
实际上,这里边儿既没有什么道心,也没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