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谋生之道 >

第9部分

谋生之道-第9部分

小说: 谋生之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清楚自己,这“看”就不会无聊。这很有意思,因为这时你越看,就越有东西好看。你可以一直深入、一直扩展,永无止境,这当然不会无聊。如果你做得到这一点,你的所作所为就是自己喜欢的。你喜欢做一件事,时间就消失了。你如果喜欢种树,你就会为它们浇水、照顾、保护。你一旦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你就觉得日子苦短。所以,从现在开始,你必须弄清楚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真正想做什么,不要只关心谋生。
  学生:先生,你怎样发现自己喜欢做什么?
  克:你怎样发现自己喜欢做什么?你必须了解,你喜欢做什么和你想做什么是不一样的。因为你父亲是律师,或者你知道当了律师可以赚很多钱,所以你想当律师。这样,你就没有爱你做的事情,因为你的动机是要做事情来谋利、来出名。可是如果你爱一件事情,你是不会有动机的。你不会利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博取自己的地位。
  要弄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事情最难,那是教育的一部分,要弄清楚,你必须非常深入的探讨自己。这很不容易。你说你想当律师,你很努力的当上了律师。但是,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当律师,你想画画。可是来不及了,你已经结婚,你有妻有子,你没有办法放弃你的工作、你的责任。你觉得很不快乐,挫折感很深。又如也许你说:“我真想画画。”然后你全心全意投入绘画,可是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画得不好,你真正想当的其实是水手。

  正确的教育并不是要帮助你追寻职业。看在上帝的分上,把那种东西丢到窗外吧!教育不只是从老师那边获取讯息、从书本学习数学或历史事件的日期,教育是帮助你了解问题。这需要一颗良好的心,有理性、敏锐,没有既定信仰,因为信仰不是事实。一个人信上帝和不信上帝一样迷信。要弄清楚,你必须能够理解。如果你已经有既定意见、已经有成见、已经有结论,你就无法理解。所以你要有良好的心——敏锐、清明、明白、精确、健康。你不需要有信仰的心、服从权威的心。正确的教育就是帮助你寻找自己真正——全心全意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并不重要,是厨师、是园丁,都没有关系,可是一定是你把心放在上面的事情。这样,你做起事情就会很有效率,一点都不粗鲁。这所学校应该通过讨论、聆听、沉默,也就是通过你的生活,来帮助你弄清楚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学校应该是这样一个地方。
  学生:先生,我们怎么可能了解自己呢?
  克:这个问题很好。仔细听我讲。你怎么了解自己?你们懂我的问题吗?有一天你开始对镜子看自己,几天或几个礼拜以后再看,然后说:“这也是我。”对不对?所以,你每天看镜子,你就开始熟悉自己的脸。你说:“这就是我。”那么,你能不能够同样用观察自己来了解自己呢?你能不能观察自己的姿势、观察自己讲话的样子、自己的行为、观察自己是强硬、残酷、粗俗,或者很有耐性,来借此了解自己呢?能这样,你就开始了解自己。你从“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这面镜子观察自己,因此了解自己。所感、所做、所思,就是你的镜子,你从这面镜子开始看自己。然后镜子说:“这是事实。”但是你并不喜欢事实,所以你想改变事实,你扭曲事实,你没有照原样看它。
  专注沉默才能够学习。学习就是要安静,要全神贯注。你在这种状态中开始学习。现在开始安静地坐下来,不是我叫你们静下来,而是这是学习之道。安静地坐下来,不但生理安静、身体安静、心也安静。非常安静。在这种安静中专注。专心听屋外的声音,鸡鸣、鸟叫、咳嗽、有人走了。先听身外的声音,再听心里的声音。这样,如果你非常非常专心的听,你就会在这种安静中,听到身外的声音和心里的声音其实完全一样。


免除制约

  《论生活》,第二章

  他一直在做一些事情,希望有益于人世。他在一些社会福利机构非常活跃。自从毕业以来,他就一直工作,完全没有放过长假。他做这些事情当然没有拿钱,这些事情对他非常重要,他很执著于这些事情。他已经成为第一流的社会工作者,而且很喜爱这个工作。不过他最近听到有人在谈制约人心的种种逃避方式。他很想也谈一些。
  问:你认为当社会工作人员会制约人吗?会制造冲突吗?
  克:我们先弄清楚“制约”是什么意思。我们什么时候才知道自己已经受到制约?我们觉察得到这一点吗?你是觉察到自己受制约呢,或者只是觉察到自己各个生存面的冲突、挣扎?当然,我们觉察的,不是我们所受的制约。我们只觉察到冲突、痛苦、快乐。
  问:你说冲突是什么意思?
  克:我指的是所有各种冲突——国与国之间、各种社会团体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还有人和自己的冲突。只要人和行为没有成为整体,挑战和反应没有成为整体,是不是冲突就不可避免?我们的问题在于冲突,不是吗?这指的不是哪一次冲突,而是一切的冲突——各种观念、信仰、意识形态的冲突、对立双方的冲突。没有冲突,什么问题都没有。
  问:你是不是说我们都应该追求孤独的生活、思维的生活?
  克:思维很难。思维是最不容易了解的事情。至于孤独,虽然人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有意无意的追求孤独,不过却无法解决我们的问题。其实孤独反而会制造问题。我们想了解的是制造冲突的“制约”因素。但是,我们只觉察到冲突、痛苦、快乐,我们觉察不到制约。那么,制约是怎么形成的?
  问:社会或环境的影响。我们出生的社会、成长的文化,还有经济、政治的压力等等。
  克:是这样没错。不过,就这些吗?这一切影响我们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的产物,不是吗?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产物。这一点很清楚。这种关系是彼此利用、需要、舒适、满足的关系,这种关系会制造一些事情,价值观,影响我们、束缚我们。这种束缚就是我们所受的制约,我们受自己意念、行为的束缚,但是我们不知道自己受到束缚。我们只感受到痛苦与快乐的冲突。我们永远无法超越这一切,如果有,也只是制造更多的冲突。我们感觉不到自己受制约。如果有,我们只是制造更多的冲突、混乱。
  问:我们怎样才能够觉察自己的制约?
  克:这必须了解另外一回事,那就是“执著”。如果我们了解自己为什么执著,也许就会觉察到自己的制约。
  问:要能够直接质疑,不是一条漫长的路吗?
  克:是不是呢?不妨尝试一下觉察你的制约。你只能间接的,在它和其他东西的关系上知道制约。你不可能抽象的觉察制约,否则那只是空口说白话而已,没有什么意义。我们能够觉察的只是冲突。挑战和反应没有成为整体,就会有冲突。冲突是制约的结果,制约就是执著,执著工作,执著传统、财产、人、想法等等。但是,如果我们了无执著,还会不会有制约?当然没有。所以,我们为什么会执著?我执著国家,是因为认同国家,我就有一些分量。我认同工作,所以工作变得很重要。我就是我的家庭,我的财产,我执著这一切。执著的对象给了我逃避空虚的方法。执著就是逃避。逃避又增强了制约。假设我执著你。我执著你,是因为你是我逃避自己的工具。所以你对我而言很重要,所以我必须占有你、掌握你。你变成了制约他人的因素,逃避也成了制约。如果我们能够觉察自己的逃避,我们就能够认知种种制约的因素,认知种种造成制约的力量。
  问:我是不是用社会工作来逃避自己?
  克:有没有执著社会工作,受它的束缚?如果你不做社会工作,会不会觉得失落、空虚,无聊?
  问:我相信我会。
  克:执著工作是你逃避的方法。我们的存在,每一个层面都有逃避的途径。你用工作逃避、他用喝酒逃避、另外一个人用朝拜逃避,还有人用知识、上帝、逸乐等逃避。所有的逃避方式都一样,没有优劣之分。只要是用来逃避实情,上帝和酒都一样。我们只有等到觉察了自己的逃避,才会知道自己受到了制约。
  问:如果我不再用社会工作来逃避,我应该怎么办?不逃避,我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吗?我们一切行为不都是在逃避实情吗?
  克:这个问题只是说说,还是反应了实情、反应了你体验的事实?如果你不曾逃避,会怎样?你有没有试过?
  问: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你说的都太消极了。你并没有提出什么东西来代替工作。
  克:一切代替的东西不也是逃避吗?一种活动我们觉得不满足,或是造成冲突,我们就换一种。用一种活动换一种活动,却不了解其中的逃避,只有徒然,不是吗?因为逃避,因为执著于逃避,所以造成了制约。制约造成问题、冲突。阻碍我们了解挑战的,就是制约。因为受了制约,所以我们对挑战的反应必然造成冲突。
  问:怎样才能够免除制约?
  克:只有了解,只有觉察自己的逃避。执著某人、执著工作、执著意识形态,这些都是制约我们的因素。我们必须了解这些事情,而非寻求知识的逃避,所以逃避的方式都是知识的,最后都会制造冲突。追求解脱也是逃避,也是孤立自己。那是执著于一种抽象的东西,执著于所谓“解脱”这种理想。理想是捏造的,是自我造作之物。追求理想是逃避实情。只有心不再有什么逃避,我们才会了解实情,才会针对实情作充分的行动。思考实情是逃避实情,因为思考就是问题,就是唯一的问题。心,不肯接受实情、害怕实情,作种种逃避。逃避之道就是思考。只要有思考,一定有逃避,一定有执著。执著只会增强制约。
  要免除制约,只有免除思考。心若非常安静,我们就能让实情显现。
明智即和谐

  撒宁,一九七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问:是否请你讨论一下谋生的问题。因为谋生需要的就是能力、思考、知识,你愿意讨论吗?
  克:以我们处身其中的文化和文明而言,我们长大以后,就要为生活工作。工作、工作、整天工作,对不对?好可怕!接受指示、居人之下、 接受命令、接受侮辱、接受打击。我们在这种文化中成长,受这种文化塑造。为了符合塑造的模式,我们受教育。我们受教育主要是为了得到知识,培养记忆,以便谋生。目前,这就是我们教育的主要功能。这种教育有的是一致、竞争、模仿、野心、成功。成功表示有钱、有地位、住宅漂亮。我们在这种结构中受教、长大。要在这个领域之内活动,知识和记忆特别重要。生命中其他的东西我们都丢掉了。这是事实。
  现在你说:“我怎么谋生?我需要知识,但是我却看到了知识的局限。”我需要赚面包回来,我必须有食衣住,不论是国家供给,还是我自己赚,都一样。
  知识有相当的局限。知识很呆板。我们借宗教、性、癖好、神经官能症来逃避,从满足自己什么东西来逃避。但是我该怎么办?我要怎样才能活得很和谐,一方面有知识、运用知识,一方面又使心免于学习的呆板,使两者合而为一?这样,心活着,一方面去工厂上班,一方面却没有竞争心,因为心并不关心怎样追求地位。这时,心只关心生活。我不知道你们是否了解这里面的差异。这时心也很清楚地看到免于“已知”的自由。“已知”就是知识,就是“过去”。这两条河流能不能够永远和谐?这就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问题不是要赚更多钱。这是社会要的东西,是消费主义。消费主义就是种种要你买这个、买那个的诡计。我不会这样,我知道里面的虚假。但是我也知道一种自由,一种免于“已知”——所谓知识——的自由。两者能不能永远一起运用、没有摩擦?
  好,什么是和谐?你们也了解,这是个问题。我知道我们必须谋生。我不吵架、我不竞争,我必须把脑力、能力投入其中,所以这是工作。又因为我对工作没有心理问题,所以我工作很有效率。我不和别人竞争,所以我的能力、精力,我的写作方式、生产方式,一切一切,都很完整。所以我没有冲突,不浪费精力。我希望你们了解这一点。
  所以我问:什么是和谐?我说两者之间一定要和谐。那么,何谓和谐?和谐是平衡感、健全、整体感。而工作、知识和免于知识,就是整体。思想、研究、阅读、追寻、询问,能不能创造这种和谐?思想能不能带来这种和谐?显然不能。因为知道思想无法制造和谐,因为知道我没有心理问题,工作只为了自给自足,所以我可以运用全部精力,工作很有效率。因此,我知道必须让整体一起做事。只有明智了,整体才会一起做事。明智就是和谐。
  明智说:只为谋生工作,不为野心、竞争、成功等等工作,这才是生命。这是明智告诉我的。明智也告诉我说,自由是必要的。明智告诉我一定会有和谐,明智创造了和谐。创造和谐的不是什么外在的机关或思想。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思想永远都是外在的,思想永远起自外在。前几天有人告诉我说,爱斯基摩语里面,“思想”的意思是“外面”。所以思想无法创造和谐、平衡、整体感。
  创造整体感、健全感、完整的是什么东西?明智不是理智上接受一个观念,不是理性、逻辑的产物。理性、逻辑确有必要,不过明智却不是理性、逻辑的产物。明智是认知真理,认知真理所以生智慧。智慧是真理之子,明智是智慧之子。

  野心的危险
  撒宁,一九七三年八月三日

  克:活在这个世界必须谋生,必须赚取衣食住行娱乐。那我该怎么做?我该怎么做,才能了解这种孤独,也就是野心、竞争心的原因?我活着怎样才能够没有野心、没有竞争心?别这样,这是你的生命。
  问:“认真”有什么性质?
  克:我问这个,你回答那个。我问的是,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