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马未都说收藏[1].杂项篇 >

第6部分

马未都说收藏[1].杂项篇-第6部分

小说: 马未都说收藏[1].杂项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漂亮的艺术品呢,而且还是这么大的屏风!所以商人就把它变成一个可以谋利的商品。我在《陶瓷篇》的外销瓷一节中讲过,当时欧洲很多国家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大约17世纪起,英国东印度公司将这种款彩屏风大量购买,走私出境,运送途中需要在印度科罗曼多海岸的贸易站换船转运,变成正当贸易运往欧洲。当时欧洲人不知道这是哪儿来的,一问,商家说是从科罗曼多来的,实际上他们不知道从中国运往印度这一段走私的过程。再加上当时欧洲人对东方,比如中国、日本、印度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因此长时间认为款彩屏风就是从东方的科罗曼多来的。款彩这样著名的中国漆工艺,到了欧洲就叫科罗曼多了。

    这件事跟我们历史上很多事情非常相像,比如哈密瓜。哈密是个地名,这个地方不产瓜。哈密瓜最好的产地是鄯善。当年鄯善王把特产的瓜送给哈密王,哈密王为拍马屁,又送给康熙。康熙吃着好吃,就问:〃瓜哪儿来的?〃旁边的太监说:〃哈密来的。〃康熙就说:〃那就叫哈密瓜吧。〃哈密瓜是这么来的。如果当年鄯善王把瓜直接送给康熙,这瓜今天叫鄯善瓜。再比如北京有一个茶叶集散地叫马连道,马连道不产茶叶,但大批茶叶从这儿买进卖出。时间长了,就叫马连道茶叶。历史上很多事情跟今天一模一样,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第三讲 捉刀代笔,科罗曼多—雕刻漆器 第31节:我的收藏

    我的收藏

    国内的各大博物馆里几乎都没有完整的款彩屏风,所以我就比较注重这类收藏。观复博物馆从国外买过多套完整的款彩大屏风,比如我讲《家具篇》时讲过黄花梨款彩〃西湖十景〃大屏风,这是雕刻山水的;有雕刻历史故事的,比如款彩〃汉宫春晓〃屏风;有雕刻庭院人物的,比如款彩〃大富贵亦寿考〃屏风,等等。这类屏风的背面往往还题有文字,常见祝寿内容。

    其中有一款康熙年间的花鸟屏风,从美国购得,整套十二片,非常完整。我发现它的腿底下无规则刻着字,把字连起来一念是:〃维扬姚某监雕填漆屏。〃什么意思呢?维扬指的是扬州,姚某人是监工,他管这件屏风叫〃雕填漆屏〃。所谓雕填,是漆工艺的一个品种,就是从平面雕下去以后填上另外一种漆,然后磨平。款彩是不磨平的。所以过去北方古董店叫它〃大刻灰〃,意思是木头上用灰找平以后再刻,不填平。南方人误叫做雕填。

    过去一直认为这种款彩屏风肯定是北方,如北京、山西一带生产的,但我买的这件款彩屏风上写得清清楚楚:维扬。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载:〃维扬之木器,姑苏之竹器,可谓甲于古今,冠乎天下矣。〃当时认为自古家具出扬州,那里经济发达,木器制作水平非常高。

    动刀的漆器是中国漆器中独特的一支,非常有特点,成本极高。这类漆器,包括剔犀、剔红、款彩,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观赏大于实用。观赏是第一位,实用是第二位。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剔红的盘子,里头是不容易装东西的,装块毛巾问题不大,如果装上带芝麻的小点心,芝麻全得掉缝里去,吃都吃不着,在生活中使用不便,这是明摆着的事情。所以这类漆器,过去一定主要为皇宫贵族所使用。

    那么,另一类贵族所使用的工艺品是什么呢?镶嵌类艺术品。镶嵌艺术与雕刻艺术不同:雕刻艺术是在整体上去掉局部,可称之为〃减法〃;镶嵌艺术是在整体上再加上局部,可称之为〃加法〃。镶嵌艺术是中国古代一类非常有特点的工艺,下一讲就讲镶嵌艺术。

第四讲 含英咀华,百宝争辉—镶嵌艺术 第32节:螺钿

    第四讲

    含英咀华百宝争辉

     …镶嵌艺术

    中国的镶嵌艺术的产生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夏商周时期就已经有非常好的镶嵌艺术了。比如夏代二里头文化的镶松石兽面纹的铜饰牌,具体用途不是很清楚,但做得非常优美,松石镶嵌得很满。商代妇好墓里出土了一件著名的嵌松石象牙杯,也镶嵌得非常精美。绿松石是中国古代工艺,尤其是比较远古的镶嵌工艺中常用材质之一。

    周代有嵌螺钿的兽面,这是在青铜器上镶嵌。战国到汉代,错金银的工艺登峰造极。错金银也是一种镶嵌技术。比如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了错金银虎噬鹿的器座,非常漂亮。这些文物都表明中国的镶嵌艺术在很早的时间就非常成熟了。

    螺钿

    今天讲镶嵌艺术,先从螺钿讲起,它跟我们的生活相对比较近。目前发现最早的螺钿镶嵌,就是那件周代兽面。至少从周代起,螺钿就成为镶嵌艺术的材料。所谓螺钿,就是以螺类、贝类的外壳为原料。为什么是螺钿呢?首先,跟我们早期的价值观有关。中国货币最原始的形态是贝币,贝就是贝壳。今天货币的〃货〃字底下还是一个〃贝〃字,证明早期的货币概念就是贝。宋代以后,出现大量铸铜,为什么人们都喜欢用铜香炉呢?因为铜香炉跟钱有关。钱是铜钱,是计重制的,铜的分量对应钱的多少,所以大家都愿意铸造一个铜香炉,这是价值观。其次,贝壳相对容易获取,加工也相对简单。第三,贝壳本身有美丽的自然光泽,赏心悦目。尤其各种贝类不同,所折射出来的光泽也不同,这也是受市场欢迎的一个潜在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豪门贵族都愿意斗富,你有一个宝贝,我也有一个宝贝,大家拿出来争奢斗富。这种风气也大大推动了镶嵌艺术的发展。《北史》记载,魏太后曾赠给和尚〃七宝胡床〃。我讲过,〃胡床〃就是马扎。这个〃七宝〃是什么呢?佛经上有各种记载,但不管哪种记载,里面都少不了砗磲。砗磲,指一种比较大型的贝壳。圆明园遗址中还留有一个砗磲形状的大石雕,呈波浪状。比如《法华经》上记载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我讲过,玫瑰就是美玉,砗磲就是贝壳,其他的今天都能听得懂。日本有一种〃七宝烧〃,类似于我们的景泰蓝,就是掐丝珐琅。不同的是掐丝珐琅所填的彩料是不透明的,七宝烧所填的彩料是透明的,玻璃感特强。

第四讲 含英咀华,百宝争辉—镶嵌艺术 第33节:正仓院

    螺钿工艺作为一种美学追求,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它最早是一种财富追求,有价值感。但到了唐代以后,货币形态发生了改变,彻底摆脱了贝币的形态。所谓彻底摆脱,就是在记忆中完全消失。当社会不认为贝壳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东西的时候,螺钿镶嵌就变成一种美学追求,这非常重要。今天所能见到最漂亮的嵌螺钿的实物就是唐代的。

    正仓院

    唐代最著名的镶有螺钿的器物今天大部分都存在日本。日本奈良有一个东大寺,寺里有个仓库,称为正仓院。正仓院是一个皇家仓库,分为南仓、中仓、北仓,公元728年由圣武天皇建立。到了日本明治时代,整个正仓院划为皇室专有。它本来就是一个仓库,没有什么新鲜的,就跟唐明皇的百宝大盈库一样。中国唐代皇帝有个私库,日本天皇也有这样的仓库。公元756年,圣武天皇驾崩,光明皇后就将天皇所有日用品及珍宝统一入库,保管起来,一直延续至今,使我们得以看到如此美丽的瑰宝。

    当时东大寺接收得非常认真,宝物入库的时候有一个《献物帐》,所谓〃献物〃,就是贡献出来的物品。《献物帐》就是献物的清单,与法门寺地宫里的《衣物帐》非常相近。可见唐代的中国和日本都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入库都写单子。这份单子对后人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实物本身,让我们可以对照来看这些宝物当时都叫什么。

    日本圣武天皇所生活的时期跟唐玄宗李隆基的年代大致相当,他生活中很多用品就是从中国运过去的。日本当时极力采纳唐朝的文物制度,所以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品非常感兴趣,派出许多遣唐使把唐朝的物品带回日本。因此正仓院中收藏的唐代文物,反映出盛唐时期的一个文化艺术高度。

    正仓院中收藏的宝物种类比较多,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唐朝传入日本的文物,显然是中国的东西;第二类是西域经过中国传入日本的文物,包括带有中国汉文化风格和西域风格的物品;第三类是奈良时代日本模仿中国的文物;第四类是奈良时代日本人自己制造的物品。日本的奈良时代跟我们的唐朝基本平行。

第四讲 含英咀华,百宝争辉—镶嵌艺术 第34节:宋元螺钿器

    正仓院本身是一座很朴素的建筑,没有什么复杂的结构,作为仓库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它里面所收藏的这部分文物,不仅对中国、对日本,甚至对全世界的人类文明都做出了极大贡献。因为正仓院中的文物是一直传世保留下来的,而不是挖掘出来的。一个物品在生活中能保持上千年,非常困难。这些珍品在日本一千二百多年来没有经过任何骚扰,可见日本对文化的尊重。

    今天能够看到的唐朝最准确、没有走样的文物,往往是在正仓院。比如唐代乐器中有嵌螺钿的四弦琵琶、五弦琵琶、阮咸,在正仓院里都可以看到,像新的一样。不看到这些琵琶,我们都不能想象唐朝的那种奢华生活。实物结合唐朝的文字记载,我们多少能够感受到一点儿。比如白居易著名的《琵琶行》:〃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说的就是四弦琵琶。正仓院里的四弦琵琶,可以使证物和文献相对应。

    此外,正仓院中还有大量螺钿漆盒、铜镜等等。这批唐代嵌螺钿的文物有个共同特征,就是在镶嵌螺钿的同时,辅以琥珀、玳瑁等材质,颜色鲜艳而有变化,非常漂亮,可见当时中国的皇室贵族非常推崇镶嵌艺术。建国以来,我国也陆续出土过镶嵌螺钿的唐代铜镜,陕西省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都有收藏,但这些铜镜的品相跟正仓院铜镜的品相完全不可比拟,基本上都残损严重。

    宋元螺钿器

    宋代以后,螺钿镶嵌依然作为奢侈品出现。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宋高宗巡幸张俊家,张俊进献大量礼物,那个礼单今天念起来得念一个钟头。皇上来了,送的东西太多了。最著名的礼物有什么呢?我在《陶瓷篇》里讲过,16件汝窑。这个人拍皇上的马屁那是铆足了劲儿拍。其中说到漆器的时候,说有10件〃螺钿盒〃、10件〃犀皮盒〃,这些漆盒均用织金的锦绸缎承垫,可见对这些漆盒非常重视。

    元代以后,螺钿的发现相对很少。1966年,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过元代〃广寒宫〃黑漆螺钿盘残片,不大的一片,上面有残缺不全的一块图案。但这个残片非常重要,导致后来对一些螺钿艺术品重新定代。从这块残片上可以看到,它的工艺特征跟前后都不一样,跟唐宋不一样,跟明清也不一样。上面所有的图案都是用0。5毫米的螺钿小碎条拼接而成,这是一种极具特点的工艺。

第四讲 含英咀华,百宝争辉—镶嵌艺术 第35节:明清螺钿器

    根据这块元代漆盘残片,我们再去看故宫的藏品。故宫藏有两件嵌螺钿舟形洗,也是用小碎条拼接的工艺,过去一直认为是明代晚期的作品。当这个元代残片出现以后,专家学者进行了对比,最终就把这两件故宫旧藏重新划为元代,定为国宝。那么这两件螺钿舟形洗是什么时候进入故宫的呢?没有记载,只有四个字:〃清宫旧藏。〃

    文物鉴定的基础就是标型学,只要找出第一个的标准,剩下的事情就迎刃而解。如果找不到这个标准,剩下的就是类推。类推一定不如标型准确。元代〃广寒宫〃黑漆螺钿盘残片出现以后,看似一般的螺钿器物就迅速划成国宝。

    明清螺钿器

    晚明的螺钿非常发达,今天存世的数量很大,跟元代完全不一样。明代螺钿首先从工艺上分出了厚薄,专业术语一般说〃厚螺钿〃、〃薄螺钿〃。怎么区分呢?其实在生活中大家也可以看到。一般来说,厚螺钿制作时都是嵌入的,不管是嵌在木头上还是嵌在漆器上;薄螺钿绝大多数不是用嵌,而是用粘的方法,称为〃点螺〃。螺壳经过特殊溶液浸泡以后会变得非常软,非常薄,甚至比纸还薄。漆器在没干的时候非常黏,这时候拿镊子夹住螺壳,往漆器上一点一点地粘,所以叫点螺。

    《髹饰录》是这样解释的:〃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也。〃这是杨明的注,他所说的〃古者〃和〃今者〃,是以宋代为界。杨明认为宋代以后螺钿就逐渐变薄了。厚与薄的区分,一个就是厚螺钿用嵌入的方法,薄螺钿用粘贴的方法。另外,材料上还有一点小小的不同:厚螺钿一定取自贝壳;而薄螺钿有时不是贝壳,是一种彩螺。我们吃海鲜的时候可以注意,有的螺的外壳闪着五颜六色的光,可以剥离下来很薄的片,这就是薄螺钿的原材料。

    到了清代以后,用大片螺钿装饰之风开始衰落,清代的审美观开始发生变化。尤其到了乾隆盛世时,审美变得非常琐碎,所以点螺大量出现,同时还镶有金银片装饰,显得非常奢华。比如故宫博物院藏的软螺钿婴戏图小柜,就镶有极薄的金片和银片。由于黄金的化学性能稳定,颜色能永远不改变;但银片经过长时间氧化,表面就会发黑。

第四讲 含英咀华,百宝争辉—镶嵌艺术 第36节:山西螺钿家具

    山西螺钿家具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故宫博物院从山西征集到两张黑漆嵌螺钿花鸟大床,一个罗汉床,一个架子床,至今还在故宫收藏。这两张床全部用厚螺钿镶嵌,所有螺钿都是白色的,图案粗枝大叶,反映出一种粗犷的美。由于螺钿的白色和床的黑漆形成反差,所以这件家具给人非常强烈的感受。这是山西特有的一种家具。

    80年代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有人已经开始把一些山西家具运到北京,我就买到过一个嵌螺钿的黑漆箱子。当时我问:〃这个箱子要多少钱啊?〃那人跟我说:〃400块。〃我说:〃这是干吗用的?〃他说:〃不知道,反正就是这么一个箱子。〃黑漆箱子是晚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