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走向战国-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疑分子也一块大搬家,前线仅留下少数经严格政治审查的基干民兵。这样,前线的安全环境得到过滤和净化,敌特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难以立足,等于把台湾的耳朵堵住了。
接着,柳维平开始调兵遣将,将解放军机动性不强准备裁减的重炮兵部队都调了来,再配备少量防空部队、自行化炮兵和坦克部队,充分发挥解放军的传统炮兵优势。
所以炮兵阵地都地下化,工事化,并通过深埋的通讯线路和前沿的观描站、天空中的侦察机及几个指挥部的大型计算机构成自动指挥网。柳维平通过情报部门得知台湾炮兵曾秘密试射过一种对人员杀伤力很强的钢珠子母弹。这种钢珠子母弹,就是在一个大口径弹头内装进的几百个触发和延时爆炸的小炸弹,而在这些小炸弹的弹壳表面又嵌着上百个钢珠弹丸,爆炸时钢珠弹丸四散飞迸,杀伤有生力量。美国曾在越南战争中使用过类似的航空炸弹,据统计,因美机投掷钢珠子母弹造成的伤亡人数,占总伤亡人数的50%以上。而近年中美地面战由于双方很少进行阵地战,美国使用的反而不多。
柳维平于是专门命令各部学习解放军入越作战的高射炮兵部队,为对付这种钢珠子母弹概括出的“小、深、坡、坑、沟、洞、盖、散”8个字的经验。“小”就是缩小各种掩体的上口,尽量减少钢珠子母弹落入掩体的可能性:“深”就是在不影响观察和对低目标射击的前提下,尽可能将掩体加深:“坡”就是将掩体积土的反斜面修成40─60度斜坡,使延时子母弹落地时滚向阵地外面:“坑”就是在阵地上人员必经的道路旁,挖一些口径20厘米、深15厘米的锥形、柱形排弹坑,在炮床下面和汽车下,构筑口径50厘米深60厘米的喇叭形排弹坑,当发现延时子母弹时,可将其拨入或踢入坑内:“沟”就是在炮枪体的底部边缘和各掩体外围距反斜面约30厘米左右,挖一条宽约15厘米、深30厘米向工事中心倾斜的环形排弹沟,球形子母弹着地后易滚动,排弹沟可限制其滚动范围,减少其杀伤效力:“洞”就是在交通沟、掩体内挖一些供人员使用的猫耳洞,在人员来往较多的道路上挖拐弯或T形的避弹泄道:“盖”就是给火炮、仪器加防护盖,炮瞄雷达掩体除天线座留口外,其余部分全用钢板、钢轨和木材加固:“散”就是在不影响指挥、协同和集火射击的前提下,根据地形条件增大火炮、器材间隔,采取疏散配置。
打金门的作战方案也参考了五十几年前炮击金门的战例:……首次以海岸炮和远程炮14个连,集中打击金门料罗湾敌海军码头附近停泊的舰艇。同时以陆军地面炮兵76个营,集中打击敌大金门防卫部和大、小金门共4个师部,敌炮兵雷达阵地,敌防空导弹阵地,较集中的营房仓库等目标。第一次打击,力求打烂敌人的指挥系统和通信系统,摧毁和压制敌人的炮兵、雷达阵地,杀伤其有生力量。第一次炮击准备使用炮弹12万发,如果敌炮还击则坚决压制,而后看情况配合海上、空中封锁,不规律地进行炮击,加重敌人的损失。已准备了炮弹12个基数──一个基数为每门炮200发炮弹,并另外准备了25个基数,以备长期炮战使用。对马祖的计划也如法泡制。
当解放军的备战措施大体停当,“武帝马邑”计划总指挥薛皓简决心在时间上压缩日本和台湾的选择空间,下令自5月22日起截断台湾与金门和马祖之间的海空运输。台湾总统谢浊水立刻面临了战和之间的摊牌……
第二十七章上海遇袭
在外人眼里,李恒和他手下一群信息战精英们最近有些不务正业,他们竟然经常留连于日本和台湾的黄色网站,他们甚至在台湾的网站上发表一些极为煽情的描绘前方国军官兵的妻子、情人、姐妹和母女和后方日本军人之间各种变态性关系的文章。
这天,李恒跟踪一个刚从黄色网站下线的日本军官,不动声色地看着他笨拙地消灭一路上的来时留下的痕迹,最后发现他钻进日本军情局的系统网络张开的一扇小门,显然,这是日本军官给自己留下的后门了。几乎所有的程序设计者,为了进出网络的方便,总是要在某个不起眼的地方。给自己留下一扇小门。由于开门的密钥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所以总以为万无一失,这位日本军官肯定也这么想。在所有泄密事件中,除了密码不幸被人破译外,网络的窟窿有一半是让人从小门上捅开的。
这次也不例外。可惜为了不打草惊蛇,李恒没有去触动几乎所有已归入锁闭系统的重要文件,唯一收获是这个日本军官留在手里的,有关中国天军的卫星分布最新情报。虽然里面的内容对李恒来说大都不算什么秘密,但他从一个潜在敌人的手中看到这样的文件,还是让他大吃一惊。特别是当他看到那上面连刚刚从印度洋上空调过来的一个防导弹太空站的位置,都标定得清清楚楚时,他简直有些佩服起日本人搞情报的本事来。他们弄这个干什么?李恒觉得有些不寻常,立刻给薛皓简打电话。
薛皓简已从其它的渠道发现日军不寻常的蛛丝马迹,立刻把李恒叫过去详细讨论。
当李恒赶到总参作战值班室时,发现他的顶头上司钱寒白也在座,而且一见面就开玩笑地说:“你逛网上窑子的事,总政已给上边挂了号了,要是传出去,你可要打一辈子光棍了。”言归正传之后,从各方情报分析,他们一至认为:日本准备对解放军天军动手,而且以目前日本还不能和中国全面对抗的太空技术,日军最有效的武器只有电磁脉冲核弹;至于对解放军地面部队也很可能使用常规电磁脉冲弹。
他们不得不佩服日本如此精确地掌握了解放军天军的一大弱点──非常依赖民用卫星和数目庞大的小卫星。首先中国的卫星通讯网就是由二十几个大型通讯卫星和无数小卫星组成,这是由中国3/4地区是山区,而边远地区和穷困山区高度分散化的移动通信和稀路由通信,利用小卫星则有较大优势的国情决定。其次是可军民两用的遥感卫星,也大量使用廉价和专门化的遥感小卫星,对陆上的农业与林业资源和海洋环境进行连续、动态调查与监视。在预报局部灾难气候、森林防火、地质矿产与水源调查、对农业生产进行评估、对病虫害状况和农作物长势进行监视时,要求降低卫星轨道,遥感小卫星比长期使用的大卫星明显具有更高的费效比。最后是天军本身也发射了大量的军用小卫星,往往由几颗小型军用卫星组成的卫星群在功能上并不次于大卫星,且更经济、更有效。为了随时了解境外情况而进行的军事侦察、测绘都要同时保证分辨率与重复观测周期满足需求,而重复观测周期又与观测幅宽有关。增大观测覆盖,如果不采取摆动控制观测指向线或光轴线技术,就要付出降低分辨率的代价,而采取上述技术措施,大卫星就会消耗很多燃料,付出降低飞行寿命的代价。
而小卫星遥感器装在万向架上,可保证其指向线按需要进行控制,大大增大幅宽,减小重复观测周期,又可保证较高分辨率。
几年的战争刺激了天军采用大量高新技术,太空环境对这些高新技术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在这些高新技术最终过渡到新空间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工程技术试验卫星成系列和频繁飞行,小卫星具有成本低、周期短、重量轻、体积小,适于搭载发射等优点,对于工程技术试验尤为适合。更重要的是大卫星进入应用后,为了提高应用效益,卫星寿命越来越长,大卫星研制周期加上在轨寿命,以通信卫星为例,最长可达20年以上。这20年中,有关技术发展很快,新技术用上卫星的滞后性越来越大,而新技术的性能又往往是体现卫星技术威力和作用的关键,这个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大卫星不能及早采用的矛盾也被小卫星解决了。因此天军拥有的许多最新武器,都搭载在小卫星上。然而这些小卫星由于先天的限制,都不具备防强电磁脉冲的能力。
薛皓简他们立刻命令天军把重要的卫星分散转移,又命令各发射基地迅速将备用卫星送入高层轨道,他们也通知东南沿海的防空部队做好暂时失去卫星预警的思想准备。解放军整部战争机器又开动,然而连续胜利带来的乐观情绪已使部分零件失去了往日的快捷。
公元2012年5月26日22点30分,统一与分裂、正义与邪恶、侵略与抗击之间的平衡再度被打破,战争,无可规避地终于在中国东南疆域爆发。日本种子岛等的宇航基地在这一时刻同时发射了六枚运载火箭,现场的电视报道是日本正在进行一个大规模的太空科学试验。
十几分钟后这六枚火箭在东亚的太空均匀地释放出18个小星体,22点55分,这些小星体同时被引爆。解放军天军的一艘巡逻的太空战斗机正好经过一个星体的附近,就在这一瞬间,一道耀眼的白光照亮了整个太空机,机尾导弹射手看到一个巨大的圆形火球腾空而起,体积在急剧膨胀。“小心!好像是核武器。”他高声发出警告。话音未落,被高温气化的星体外壳形成巨大的冲击波冲得太空机猛的一颤,仿佛被高炮打中一样。紧接着机舱内的照明系统开始一明一暗地闪动,最后变成漆黑一片,他们又发现雷达和通讯系统也失灵了。“是核脉冲弹!”他们马上得到结论,开始启动备用系统。等太空战斗机恢复一半电力后,他们发痕7b附近的小卫星都已报废,只好通过太空深处太空站的高功率通讯设备向天军司令部汇报。
核电磁脉冲弹利用热核反应的巨大能量瞬间产生百亿分之一秒的电子脉冲,再将这一脉冲通过天线发射出去,就会释放出强大的电磁波,电磁波的频率越宽,它就越有可能被电子设备吸收并对其造成破坏,而电磁波的频率越高,它的杀伤力就越大。
千兆赫兹的微波简直是“无孔不入”,它可以通过电子设备的通风口甚至金属外壳的微小裂缝进入其内部,并且在里面的所有零部件中产生电流;几兆赫兹的无线电波可以被电线或连接器接收到,并且顺着它们进入所连接的电子设备的内部,如果这种电磁波击中的是一根电脑连线,产生的电流就会烧毁电脑芯片。如对大气层内目标使用,会造成挥之不去的核污染,不但不利于对此目标地区的控制,而且会被对方视为进行核攻击而遭受核报复,副作用太大。而在外太空则无此顾忌,再加上没有大气对电磁波的衰减作用,核电磁脉冲弹一旦目标航天器附近爆炸,产生的热辐射、核辐射和强烈的电磁脉冲等效应将其结构部件特别是电子设备毁坏,或使其丧失工作能力。由于它的作用距离远,破坏范围大,在武器本身的制导精度较差的情况下仍能达到破坏目标的效果,所以是迄今威力最大的一种反空间目标的杀伤手段。但是,核电磁脉冲弹杀伤手段的缺点是附加破坏效应大,容易给己方卫星造成威胁,所以本身就是太空大国的美国、俄国和中国都放弃了它,反而是在太空没什么家底的日本,首先毫无顾忌地使用了。
23点整,日本空军的6架F─5型隐形战斗机掠过台北的夜空朝中国大陆方向飞去。这种新式飞机是日本依据美国F─22隐形战斗机研制的,性能却比F─22更加优越,具有2马赫的巡航能力,雷达隐身性能比F─22强3倍;发动机内置在机翼上方的机身内,外部采用特殊的消热和消音装置,普通的红外探测仪无法发现它,当飞机从头顶飞过时,你根本就感觉不到;机身从头到尾被涂成黑色,特别适合于夜战,在漆黑的夜晚,不会被敌方雷达、红外探测仪和目视发现,以雷达、红外线和光学制导的地对空导弹也对它无可奈何。
水冢中佐驾驶长机飞在最前面,当厦门市明亮的灯光进入他的视野时,他慢慢下降飞行高度。他没有在解放军防区外使用激光瞄准器对准目标,因为他知道解放军在所有重要目标周围都布有激光告警器和烟雾干扰装置,使用激光的效果不但不佳,还会暴露自己。在目视飞机飞越目标上空的一刹那,他按下火控按钮,投放了巨大的常规电磁脉冲炸弹、然后将飞机拉起。另外2架飞机尾随其后,也同样在各自目标投掷了2枚电磁脉冲炸弹。这些电磁脉冲炸弹在厦门的三个通讯枢纽大楼前的街上爆炸,虽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其释放出的威力巨大的瞬问电磁脉冲立即摧毁了楼里的计算机系统。整个城市看上去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没有人流一滴血,没有一座建筑物倒塌,但实际上,它已经被完全征服了……
水冢投下电磁脉冲弹的核心是一种叫“流量压缩器”的装置。制造常规电磁武器的关键是产生瞬间高能电子脉冲,这里的瞬间是以百亿分之一秒来计算的。目前有两种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其中之一是使用“马克斯发生器”,它实际上是一串大电容,可以同时充电,然后再逐个放电,产生百亿分之三秒的电子脉冲,再将这一脉冲通过天线发射出去,就会释放出强大的电磁能量。“马克斯发生器”非常重,但它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反复使用,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连续发出强大的电磁波。另外一种产生瞬间电子脉冲的方法是通过“流量压缩器”,它可以将几公斤TNT炸药爆炸时释放的能量转化为巨大的电磁能量。这种装置的原理就是:在一截金属管里面填满炸药,一端接上雷管,再将金属管放到一个缠满线圈的圆筒中,线圈通电后点燃雷管,6000米/秒的爆炸冲击波产生的巨大压力将线圈磁场急剧压缩,并且使它里面的电流强度在百亿分之五秒内达到100万安培,再将这个电流脉冲通过天线发射出去就会产生惊人的电磁能量,整个过程不到万分之一秒,但它产生的功率却高达1万亿瓦。
福州也同时遭到了其余3架F─5型隐形战斗机电磁脉冲炸弹的攻击。完成任务后,水冢中佐他们没有返回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