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历史的边角料 张鸣 >

第34部分

大历史的边角料 张鸣-第34部分

小说: 大历史的边角料 张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天跪倒爬起几十上百次,有无助于健康?当然有!如此大的运动量,比起现在任何一种形式的健身操,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个老年人,每天坚持这么折腾一回,身体安有不好之理?只是,这种健身方式,的确有点奇特,奇就奇在它跟当年官员的公务活动,有太多的一致性。

人活在那个时代,长了膝盖,就是要下跪的。不过,一般人只是在过年和祭祀的时候跪,而做了官,不仅过年和祭祀,见皇帝和见上司,都要跪,官越大,见皇帝的机会越多,跪得也越多,以至于很多高官都得准备特制的护垫,缝在裤子里,免得腿脚受不了。下跪,甚至三跪九叩,不仅仅是礼仪,还是一种为官的工作方式,比全庆早一些的官场前辈曹振镛,做官秘诀据说就是“多磕头,少说话”。见了皇帝,一句话,三个头,稍微出点差池,那头磕得有如鸡啄米一般,皇帝就是想怪罪,也多少有点于心不忍了。据说磕头也有技巧,感动皇帝,关键要响。头上不能暗藏护垫,摆放机关,不会磕的,头磕得生疼,甚至出血,也不响,会磕的,声若擂鼓,却不十分痛。因此,做官,在熟悉公务之前,要先练习磕头。

清朝是个官员做奴才的朝代,满人见了皇帝和上司,自己就称为奴才,汉人臣子,虽说不称奴才,要称臣和卑职,其实却是比奴才还要低三分的奴才。这个朝代,皇帝不允许有名臣、能臣存在,所有的官员,都只能是心甘情愿做事情的奴才,皇帝和太后,评价一个官员的好与坏,只是说这个人能不能办事,某人能办事,某人不能办事,某人办得好,某人办得不好等。连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中兴名臣”,到西太后嘴里,也不过是能办事而已。

不仅如此,官员们还动辄获咎,稍有不慎,就莫名其妙地犯了错,重则丢命,轻则丢官降级。全庆六十年宦海生涯,以高等种族之身,又是满人中不多见的进士出身,行事谨慎小心,身体力行“多磕头,少说话”前辈遗训,依然数次被罚,连咸丰时大学士柏葰的科场舞弊案平反,也被因所谓的“附和”(即没有抵制当时皇帝和肃顺对柏葰的处分)而被牵连进去,遭到降职处分。伴君如伴虎,无妄之灾太多,官员们能做的,大概只有磕头,三跪九叩,以磕头做公务。

小的时候,看鲁迅先生提到过,说是有人认为,磕头有利于健康。一直以为是先生在调侃国人,没想到其实是真的。真的有人拿磕头当操做,还真的可以强身健体,活到七八十岁。不知道是上朝磕顺了,回家以后惯性动作,还是化公为私,创造性发挥,把公务活动拿回家来操练了。反正,如此家里家外地操练起来,到了官场上,动作会更加娴熟,对公务也是种促进。

只是,这样的官场,这样的官场文化,只能盛产逢迎和顺从,作为皇帝和上司,固然因此而周身上下比较舒服,屁股因此而干净,但真话却听不到了,真实的信息,也收不到了。整个朝代,什么人都不缺,就是缺直臣和诤臣,连所谓的康乾盛世都是如此。所以,一旦外部威胁来到,上下全无应对之方,因此上留下来一连串挨打的记录,让后人读起这段历史时,只感觉气闷。

时间过得很快,磕头作为官场礼仪和工作方式,已经早不见于神州,但比磕头更讨上司喜欢的方式,却依然存在,而且在以后现代的速度,在某些地方发展着。小说《神鞭》说,辫子没有了,神在。头不磕了,神也在,那种低眉顺眼,那种阿谀奉承,都还在,在某些部门,某些地方,都能不费力气地看到。

59。粪业、粪捐与粪政

明清以来的中国城市,是没有下水道系统的,各家自备马桶,方便完了,早上倒掉。倒到哪里呢,有倒到污水沟里的,也有倒到河里的,在南方城市,更多的是农民进城来收,挑回去肥田,有时还要付一点费。由于粪可以卖钱,于是公共场所,也有人建公厕,方便免费,但淘粪收费,那时农民没有化肥,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向来视粪为宝,所以凡是物产阜丰之地,公厕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一点积存也没有。据说欧洲在17世纪之前,城市也没有下水道系统,在巴黎街上行走,说是千万不能靠近临街的窗子,弄不好粪水就会自天而降,淋你个臭不可闻,顶多泼粪的人探出头来,道声对不起。比较起来,中国的粪便处理方式,要优越多了。

这种城市状况,一直到中国政府跟西方接轨,变成共和了许久,依然如此,大概只有租界和少数高等华人的所在,才有现代西式的厕所和下水道。当然,时代前进,人也未必没有变化,在某些城市,粪业出现了,看到人员来往频繁,建公厕有利可图,有人开始以此为业,沿街大建(或者改造)公厕,竞争客源。比如广州,民国前期国民党总是在此搞事,跟北京政府对着干,所以来往军民人等极多,所以公厕业格外发达,三步一个,五步一所,甚至派有专人看守,兼职拉客。有的城市,则由地方有力人士,组织劳工包揽淘粪事务,然后统一卖给农民,如天津和北京。不过,古代的官府,从来没有动过在粪上生利的主意,即使像清末辛丑以后,巨额赔款和举办新政的双重压力,地方官官声又大坏,但同样没有人动过开征粪税或者粪捐的念头。然而,进入民国不一样了,主事的军阀生财有道,主意打到了粪业的头上,据说是由四川的杨森首开纪录。杨森曾经短时期占据过成都,做过四川督军,在主政成都期间,杨森手笔很大,不仅修马路,而且要移风易俗,让人在街头巷尾,到处刷“杨森语录”,比如,“杨森说,吸鸦片是东亚病夫!”“杨森说,不要随地大小便!”

但是大手笔的另一个方面多少有点阴暗,那就是拆民房,不给补偿,同时开征粪捐,派军警在城门口堵截进城挑粪的农民,按挑收钱。吃辣子的川人,嘴巴也辣,送给杨督军一副对子,曰:自古未闻粪有税,于今唯有屁无捐。

嘲骂可是嘲骂,只要有好处可捞,任何的弊政都会很快流行开来,而且坚持下去。杨森督军没有做多久,就被其他军阀赶下了台,但是一个杨森倒下去,千万个杨森站起来,粪捐很快被发扬光大,推及全国,到了国民党当政的时候,粪捐还在收。不过,这个时候,由于行政现代化的步伐快了,行政部门多了起来,对于粪捐的征收,出现了新的问题。卫生局说,粪便有关卫生,捐该我们收。社会局说,人如厕方便,是由于社会问题,所以该我们收。税务局急了,说,收税本来就是我们的事,凭什么你们来打岔横插一脚!相持不下的结果,一个厕所,卫生局收卫生捐,社会局收社会捐,税务局才收粪捐。同时,由于三家机构需要协调,于是就有了粪政。

在学习西方的道路上,我们的公共行政,在机构设置上,永远膨胀得最快,在公共政策上,在收费方面永远发育得最快。民国时有个名人,叫聂云台,写了一本小册子,名为《大粪主义》,说是要各级行政长官,带头淘粪,如果怕不安全可以派卫兵保护。当然,打死这些长官,他们也不会去淘粪,只是他们的眼睛,其实并没有放过厕所。

60。武夫与毛锥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几乎是中国历代王朝兴废的铁律。虽然古今所用之枪大不相同,但是没有枪杆子要想改朝换代,无异痴人说梦,就是宫廷政变,也得有武力支持。秦汉以来,易代的君主禅让的不少,但个个都是被逼无奈,因为手底下没了枪,而接受禅让的主儿,恰恰相反。可是,一代代马上得天下的雄才明主们,一旦坐稳了金銮殿,就不约而同地铺张文治,讲究礼仪,奖励道德文章之士,过去一块打天下的功臣们(主要是战将武夫),难免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似乎不及时偃武修文,装样子附风雅,不唯富贵难保,脑袋也有坐不稳脖子的危险。

重文轻武是传统政治制度的常规性原则,几乎每个朝代文官都要比武官牛气,上朝排班,文左武右,明显文要压武一头。绝大多数政事,武员没有多少发言权。同级官衔,文官要比武官地位高得多,权力也大得多。武官给文官施礼,文官可能爱理不理的,应一下景已经是很给面子了。为了坐稳江山,皇帝压制武夫是正理,如果不如此的话,在马上夺来的天下就可能又被骑在马上的人夺走。正因为如此,自秦汉以来,发展了一个庞大的文官体系,拥有对常态政治的最大发言权。

但是,任何国家形态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暴力和动乱的危险,更有外敌入侵的可能(对于长期处于北方游牧民族压力下的汉人王朝,更是如此)。因此,枪杆子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轻视的。传统政治体制对此的解决办法是文人治军,即军队的统帅部主要由文官承担,这在尚书省作为全国行政中枢以后,就是这样了。开始是地位较低的兵曹,宋元以后,六部形成,兵部成了最高军事行政机构,而兵部的组成,全部都是文官。

奇怪的是,在战乱到来的时候,按理是横刀立马的人扬眉吐气了,可是有时武人却依然受气,为士大夫所轻。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张飞、关羽这样的“万人敌”出尽了风头,可士大夫却并不把他们当回事。刘备夺了四川之后,一次张飞主动邀刘巴一起住,可刘巴一句话也不跟张飞说,张飞气得要命,要诸葛亮评理,诸葛亮劝刘巴,说张飞虽是武人,但非常仰慕你,你怎么能一点面子也不给呢?刘巴答道:大丈夫处世,应当交结四海英雄,为什么要和“兵子”共语呢?刘备知道了以后,也气得半死,可也没把刘巴怎么样。(《三国志·蜀志》。《刘巴传注》)在罗贯中笔下,张飞是何等地了得,一杆丈八蛇矛,打遍天下;一声大吼,吓退了曹操百万雄兵,可是哪里知道他受过这样的鸟气!

武人如此受气,为什么他们会甘心忍受呢?这不仅是由于文人有皇帝的撑腰,而且还因为只有读书人才被人们认为拥有调和阴阳,驾驭天人,安邦定国的本领。这种共识一旦形成了某种氛围,武人就不能不自感矮了一头,不忍也得忍。其次,中国人的传统是,打仗斗智不斗力,在战争时期,文人的计谋往往使他们成了战争的主角,三国争雄时期就是如此。难怪张飞和曹操以及江东的黄须儿手下骁将们,个个都要让手无缚鸡之力的谋士们三分,对于像诸葛亮和陆逊这样的文人,恐怕要让的还不止三分。

然而,这种文重于武的政治传统并非一直保持了下来,东晋时期各个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极大地改变了原来那种文化含量比较高的战争性质,在某些场景,只要有蛮力,弓马娴熟,仗就能打赢。最后,隋唐的大一统,实际上也表示了北方游牧民族战争习惯占了上风。

在唐朝的大多数时期,虽然文官体系势力依然有力量,但是文人治军的传统却终止了。往往是武人而不是文官出任战争的统帅,最后干脆让纯粹的武将统兵戍边和开边,这些武将甚至不少是胡人。由于国势的强盛和统治者的自信,这些手握重兵的边将们,所受的约束非常之小,差不多可以对所辖的军队拥有绝对的统治权,战争的文化含量也依旧不高,大字不识,或者顶多粗通文墨的胡帅们基本上决定了边境战争的走向。

安史之乱是一个转折,它不仅仅意味着唐代帝国由盛转衰,军阀割据的开始,还标志着武人主导战争和政治时期的到来。唐帝国的文官体系在藩镇和宦官的两面夹击下,日益萎缩,到了五代时期,文官体系已经残破不全了,根本上就是武人的点缀。文官不仅不再奢望做帝国道业的守护者,连治国与社会管理的职能,也萎缩到为武人征粮敛钱的地步。当赳赳武夫炫耀“长枪大戟”蔑视“毛锥”(即毛笔)时,文官只能无力地争辩说,若无毛锥,钱赋安出?

武人们也拥有一些为他们出谋划策的“谋士”,但是这些人在武人面前,不过是变形了的歌妓舞儿,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如果不小心翼翼,低眉顺眼地逢迎,那么境遇就会非常惨,甚至被“剖心决口,断手足而斩之”。无怪乎清代著名的史学家赵翼会感慨说:“士之生于是时者,系手绊足,动触罗网,不知何以全生也。”(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二)事实上,处于这种时代的文官们,也全没有了以往的道义感和责任心,后来的人往往很奇怪为什么像冯道那样的人,伺候完一个主子再伺候一个主子,居然堂而皇之地把它写出来,而且津津乐道。其实,这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委实是理所应当的,他们根本想都没有想过为谁死节效忠。事实上,那个时代传统的儒家伦理也被弃之如敝履,我们不仅看到了许多文人笔记记载了各地文庙房倒屋塌的惨状,还看到了那时节的文人如冯道,安然跟了几个主子,却一点羞耻感都没有的风习。传统的气节已经在武夫的专横霸道中荡然无存了。

赵匡胤靠着一帮骑马抡枪的哥儿们的起哄和拥戴做了皇帝之后,情况起了变化。此公也是纯粹的武夫,民间传他是“一根杠棒打天下”,一身的武人习气,对文人其实并不喜欢。据说他见朱雀门匾上有“之”字,就说,为什么不直书“朱雀门”,要这“之”干什么?有人答曰,这是助词。他大笑道:“之乎者也,助得甚事。”(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中,22页)但是他与前辈武夫不同的是,虽然依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头脑却非常明白。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如果依然按从前的老路走下去,仅仅依靠长枪大戟支撑着他的宝座,那么用不了多久,别人也会依样画葫芦,学他的样子黄袍加身。在他以前,这样的事情军人们做得实在太多了,拥谁废谁其实并无爱憎可言,只是看谁能给他们更多的好处。经常有这样的情况,皇帝掏空了国库也满足不了贪得无厌的骄兵悍将的欲壑,上前线的军人刚刚领完赏赐,就嚷着到对方再去领一份。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在小心翼翼地实现了杯酒释兵权之后,用高爵金玉、良田美女收买了一干拥戴的武人,恢复传统文治的实体性障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