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家族全传-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02年2月,盛京将军增棋决定收编“保险队”,一来补充官军之不足,二来以加强地方之统治。张作霖当即表示愿意接受清政府收编,誓死效忠清廷。张作霖为了抬高自己身价,扩大实力,除了率原来所部约200人接受收编外,还临时网罗了其他匪股约100人加入,总共有300多人,被编为游击马队一营,步队一哨。从此张作霖由地主武装“保险队”头目,一跃当上了清朝地方官军的营官。
1903年张作霖任游击马队营管带,张景惠任帮带,汤玉麟、张作相等分任哨官。1904年经奉天巡防营务处批准,由民间筹响改为由政府发炯。从此张作霖身价逐渐抬高,他再不用担心被看成“胡匪”和“马贼”,而是地方官军的“堂堂”营官了。
张作霖当上清朝营官两年之后,1904年2月爆发了日俄战争。我国东北成了日俄角逐的重要战场。反动腐朽的清政府竟可耻地宣布辽河以东为战区,辽河以西为“中立区”。张作霖不敢不遵守清政府所宣布的“中立”。不过,善于投机取巧、看风使舵的张作霖,在日俄战争期间对清政府的“中立”采取了阳奉阴违的态度。在战争初期他看到俄军强大,为了应付和讨好俄军,就接受俄军贿赂的金钱和枪械,暗地帮助俄军搜罗粮草,供应俄军一些情报;有时也抓住机会换上俄军军装,偷袭小股日军,缴获些枪支弹药、粮袜柴草和金银细软。但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当看到日军明显地转为优势,他又暗地倒向日本一边,干了不少为日军效劳和从中渔利的事情。
1905年,张作霖所部新民游击马队营扩编为三营。1906年,又奉盛京将军赵尔巽、新民知府沈金鉴之命扩编为五营,张作霖任五营管带。不久,赵尔巽设立巡防营务处,任命张锡銮为总办,整顿全省地方军队,编成八路巡防营,张作霖所部五营编为右路。另一个地主武装大头目冯德麟所部被编为左路。
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正式建省。任命北洋老官僚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徐上任不久就着手调动新军,整顿旧军以剿灭东北的“胡匪”。在“剿匪”过程中,使徐世昌最感头痛的是辽西巨匪杜立三拒不投降。为消灭杜立三,徐世昌特令张作霖前往讨剿。
张作霖在受抚前,曾和杜立三有过冲突,杜当时曾要和张作霖决一死战。后来经过镇安县大地主“汤二爷”的调解,张和杜都认“汤二爷”为“义父”,双方并建立“金兰之交”。为了向清廷效忠,张作霖设计诱杀了杜立三。张作霖因灭杜“有功”,蒙赏银2干两,并被升为奉天省巡防营前路统领。
19if年5月,清政府派赵尔巽出任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为提高巡防营战斗力,在省城设讲武堂,轮训各营中下级军官。张作霖的老伙伴张景惠、张作相、汤玉麟等都奉命前往受训。当他们起身时,张作霖谆谆叮嘱他们:要把省城情形随时写信告诉他。野心勃勃的张作霖羽毛渐丰,此时已经不甘心蛰伏一隅,想过问全省大计了。
19if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
早在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后,革命党和民主革命的支持者,即在东北特别是奉天进行了一系列的组织、宣传活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武昌起义后,东北地区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决心推翻腐朽没落的清王朝。此时正在黑龙江视察的赵尔巽急忙赶回奉天省城,连夜召集文武要员开会,磋商如何阻挠和防止东北人民响应武昌起义。张作霖看准这是他巴结奉天最高统治者,实现个人野心的关键时刻,便率部星夜兼程向省城附近移动。赵尔巽面见张作霖后,在张作霖的武力支持下,赵尔巽宣布“保安会”正式成立,由他任总会长,其他内政、外交、财政等部都是旧官僚充任,张作霖当上了军事部副部长。革命党人只有张榕占了一个席位,任参谋部的副职。“保安会”宣布成立后,张作霖所部约2500人陆续开进省城,增强了省城的反动统治力量。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密令北洋将领通电反对,张作霖也列名参加,开始干预全国大政。袁世凯为了笼络东北反动将领,鼓励他们更坚决地与革命作对,并特别赏给张作霖约值二千金的军需物品;张作霖也回敬袁世凯人参1支约值六千金。这样,取得奉天统治者信任的张作霖,又开始博得了大军阀头子袁世凯的赏识。
1912年1月中旬,赵尔巽与张作霖定计,对“联合急进会”首领张榕等暗下毒手,于是一位年仅28岁的青年革命党人,就这样被他们杀害了。
张榕被杀后,赵尔巽为嘉奖张作霖“专折特奏”清廷。当时已是奄奄一息的清王朝为表彰张作霖,任他为“关外练兵大臣”,赏戴花翎,并将其所部改为二十四镇(师)。张作霖升赏受宠若惊,为报答皇恩,他曾在赵尔巽的策动下,主张“武装勤王”保卫朝廷。后来看到清廷即将瓦解,张作霖才摇身一变,转而赞同袁世凯的窃国阴谋。当听到袁世凯被参议院选举为临时大总统时,他立即通电致贺并表示对袁“效忠”。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宣告退位。至此统治中国267年的清王朝,被推下了历史舞台。
1912年9月11日,袁世凯将张作霖所部改编为陆军第二十七师并任张为中将师长。他的亲信汤玉麟、张景惠、张作相、孙烈臣等,分任该师的旅长、团长;并命张作霖所部驻防省城。从此张作霖掌握了东北地区最凶悍的一支反动武装,成为左右奉天军权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1915年至1916年上半年,袁世凯阴谋称帝时涨作霖见有机可乘,又进行了一番投机表演对袁世凯企图称帝的举动先捧后压。果然不久即得到回报,于是张作霖终于当上了奉天督军。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后,大肆论功行赏,封爵晋位。当时大省的上将军授公爵或侯爵,小省的将军则授伯爵和子爵。巡阅使授男爵,中将级师长和镇守使授轻车都尉等。张作霖则以师长资格,被袁世凯封了个二等于爵。在袁世凯看来这已是破格笼络。但素抱“封侯爵当督军”大志的张作霖,听说只封他个二等子爵便大失所望,甚为不满。他询句左右:“子爵是怎回事?”左右有人回答说:“子爵下于伯爵一等,再上为公为侯。”作霖不悦说:“吾何能为人作子?!”逐立即“递呈请假”以示反抗。袁世凯后又以调虎离山的手段来对付他,调他作绥远都统,张作霖索性一口拒绝。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丑剧遭到全国的反对,同年12月底,蔡锷于云南组织护国军首先兴师反袁。此后西南各省相继称兵独立,全国一致要求取消帝制,处罚段芝贵等12名元凶。连原来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日、英等帝国主义,也改变了原来的态度。
张作霖目睹全国的反袁形势,深以为是。但他对袁世凯要他带兵南征,却“拍胸愿为前躯”,目的在骗取饷械。当饷械到手后张作霖“突然变了脸”,立即在“奉天人治奉天”的口号下,开始驱逐段芝贵,并乘袁垂危之际伸手夺取督军大权。
1916年4月22日,袁世凯只好发布命令,任命张作霖为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并兼巡按使,任冯德麟为军务帮办。1916年6月袁世凯死去。北京政府颁令各省把将军改称督军,巡按使改称省长,于是张作霖又任了奉天督军兼省长。至此,张作霖终于在全国反袁的形势下,乘机进一步攫取了奉天军政大权。
当上奉天督军的张作霖,后来也被称为奉系军阀。这是因为他也是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部下,所以奉系也是北洋军阀的一支。
孔祥照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和张作霖建立起密切联系的。
1916年底,张作霖派遣专使持一封张作霖的亲笔信和一份聘书,专程从东北赶到山西,请孔祥熙到奉天督军府担任参议,主持外交事宜,名曰“协助处理外交事宜”。
在函件中,张作霖特意对孔祥熙吹捧了一番,他说道:“先生善于创造,勇于负责,且擅长交际,熟悉洋务。倘蒙荷台赐予臂助,对于此间之内政处交,必有莫大稗益。”
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张作霖作为东北的大军阀,不会不知道孔祥熙非平常人,当时已是山西督军府的“参议”,是阎锡山的重臣和心腹。张作霖明知这一点,却还要打孔祥熙的主意,是何原因?是真的看中了孔祥熙“熟悉洋务”而“求贤若渴”,还是有什么其他想法?今天都无从考证了。
孔祥熙仔细看完张作霖的信件并听完信使对东北情况的介绍后,便陷入了矛盾之中。他想当前国内军阀割据,国家在短期内没有统一的希望。自己千里迢迢到东北去为军阀效力不划算,何况现在身为阎锡山的参议又怎能弃近求远呢。他以为,还是张大帅的条件不够“优厚”。
孔祥熙热情接待了来使之后,请其转告他对张作霖的谢意,又强调自己办铭贤学校的重要性,接着就向这位专使大肆吹嘘了自“铭贤”学校的所谓培养“英才”取得的伟大成就。最后孔祥熙婉转地说:“请转告督军,铭贤学堂是我一手创办,我不能轻易离开。”
在信使回到东北以后,向张作霖作了汇报并说明了孔祥熙的情况,张作霖听后闷闷不乐,但嘴上又不好说什么。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孔祥熙的真实思想,对孔祥熙作进一步的拉拢,张作霖又亲自致电孔祥熙,请他赴奉天会晤。
孔祥熙虽说已近“不惑之年”,但羽毛并未丰满,需要在军阀中间找一个比较可靠的靠山。他不想成为张作霖的幕僚,却想和张作霖建立一种密切的关系,为今后的前途打下良好的基础。况且孙中山先生交给他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结交北方的军政要人,和张作霖往来对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也是大有种益的。
于是1917年春天,孔祥熙带上准备好的高级礼品,亲赴沈阳会晤张作霖。
孔样熙被张作霖视为上宾热情接待。当听罢孔祥熙不能离开“铭贤”的理由后,张作霖非常失望并仍劝孔祥熙三思。张作霖拍着孔祥熙的肩头说:“老弟啊,白山黑水,任君驰骋。”孔祥熙答道:“谢谢!只是这次行前匆匆,铭贤事务未曾交待。待我回山西物色好校长人选,当即北来效力。”话已至此,张作霖也不好再作强留。
在沈阳孔祥熙同张作霖进行了多次的密谈,相互之间取得了一定的默契和信任。虽然孔祥熙没有留在张府任“参议”,却给张作霖提供了不少山西的情况,并一再地向张作霖表示了自己忠诚之心。后来孔祥熙在沈阳充任中俄交涉督办驻奉天代表期间,更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同时张学良也把孔祥熙视为知己。正因为如此,才有后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首先想到孔祥熙并专函孔氏以请求出面“明示”的举动。可以说,孔祥熙与张家也算是父子两辈的交情了。
当时为了进一步拉拢孔祥熙,张作霖还在孔氏临回太原前,特意派人送来东北特产的狐裘、人参等贵重礼品。对此孔祥熙自然客套一番之后,照单全收完事。孔祥熙此行返回山西之后,自是同张作霖函电不断互通信息,彼此建立了相当密切的联系。
就当孔祥熙与张作霖建立密切交往的前后,另有一位当时也是北洋军阀中的袅雄人物吴佩孚,也开始出面极力拉拢孔祥熙为其臂助。当时,吴佩孚正担任着北洋第三师师长的职务。吴、孔二人虽未直接谋面,却建立后来世人所谓的“神交”。
吴佩孚字子玉,1874年4月22日生于山东蓬莱。据说,他出生那天,其父梦见了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于是就取戚继光的字“佩念”来给吴佩孚命名,即名佩孚,字子玉。
后来吴佩孚得势后,曾多次夸耀自己的身世:“我家是吴泰伯的后裔,祖居江苏延陵郡。吴泰伯有24个儿子,其中有1个东渡到日本,现在的明治天皇是泰伯121代嫡裔,我也是泰伯121代嫡孙啊!”
吴佩孚的父亲吴可成是一个小杂货铺的店主,做小本生意。母亲张氏除帮助丈夫照料小店外,晚上还纺线织布,以赚些钱贴补家用。吴佩孚弟兄三人,他是家中的老二。由于长子夭折,吴可成便将厚望寄托在吴佩孚身上。吴佩孚6岁时,家里便把他送到私塾中读书。没有桌子,母亲只好每天将他抱到石磨上,让他骑在磨脖子上读书写字。
吴佩孚14时,吴可成患病身亡。也就是那时起,吴佩孚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每日除了发愤读书,还要为母亲分挑生活的重担。
不久,吴佩孚到登州府水师营里当了一名学兵,每月可得二两四钱的银饷。望子成龙的母亲怕荒废了儿子的学业,省吃俭用,攒下几两银子,买了礼品亲自带着吴佩孚去拜师。吴的老师叫李丕森,字汉卿,是登州府有名的饱学宿儒。在他的门下,出过不少秀才和举人。
清贫的家境和紧张的生活,使少年吴佩孚逐渐成为一个具有文才武略的人。
甲午战争中,日军进攻威海,吴佩孪在长山岛亲眼看到了日舰、听到了炮声,这些给21岁的吴佩孚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几十年后,吴佩孚成了一个领兵的将领时,回首往事还曾填写一首《满江红·登蓬莱阁》以抒其志:
“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
想当年,
吉江辽沈
人民安乐。
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
到而今,
倭寇任纵横,
风云恶!
甲午役,土地削!
甲辰役,主权弱!
江山如故,夷族错落。
何日奉命提锐旅,
一战恢复旧山河。
却归来,
永作蓬山游,
念弥陀!”
1896年吴佩孚应童子试,轻而易举地通过了县试、府试并进入院试。结果他竟一鸣惊人,中了第三名秀才!可是过了不久,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吴佩孚生活的道路。有一天蓬莱电报局局长作寿请来一个戏班子,男女混杂,同台演戏。吴佩孚认为这件事伤风败俗,十分气愤,闯入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