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浪子-第1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协调下,才能发挥生命的全部机能。
有无数案例,证明一些绝症的患者,往往在群医束手的情况下,或因宗教信仰,或因温情,甚至是偏方而得以痊愈。只是人们昧于对精神现象的认识,兼以受到“假科学”信奉者的排斥,以致真相不明(当然,由于智慧不兴,致假的居多)。
比如说,遗传基因是物质性的,但遗传行为就完全找不到任何物质基础。科学家长期大量地观察动物行为,发现成鸟在交配之初就“知道”要筑巢。鸟类是怎么知道的?又如何选择“安全”的位置?何种材料最为“理想”?应该“采用”何种建筑“方式”?怎么去“判断”巢已“完成”?这一连串的问题,与物质结构完全无关。
然而,一只人类认为不具“智能”的小鸟所筑的巢,往往要比人编的更为精巧。人们推说那是“本能”,却不知道本能藏在哪里?就算扯出遗传基因、大脑神经,也编造不出任何能让自己信服、能编织鸟巢的理由来。
唯一可以解释的方式,便是人必须先行承认,宇宙能量具备两种形式,其中“物质”是体,是具体的、静态的形色质状;“精神”是用,是抽象的、动态的连续变化。精神的变化是本存的,但因人的感官作用建立在物质的形体变化上,必须先有物质结构的介面,藉以观察能量变化,从而得到认知。
在生命法则上,生存是独立于人之意志与认知的系统。故五脏六腑、精气血液,外加四肢五官、骨肉毛肤,都必须协调自律。这套系统经过亿万年的调适,早已成为一种抽象的网络。再经过先贤长时期的追踪、研究,整理成为“经络”学。
“经络”是经与络构成的一个网络系统,“经”贯上下,“络”交错于各经之间。经有十二种经脉,分为阴阳及手足两类,其下各有三组。每组各联一脏腑,并以之命名。经脉有其运行的方向,可以作为生理治疗的依据。其方向是,手阴经由胸至手,手阳经由手至头,足阳经由头至足,足阴经由足至腹。
不仅如此,经脉还能前后衔接,自成循环,其顺序如下: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经络的分布是阴阳相对,阴经在四肢内侧以及腹部,阳经则在外侧及头部。对身体部位而言,头为诸阳之会(阳主动,人以头部为动之始),故少阳在头之侧(少者侧立于长者之旁者),阳明在面部(面主视故明),足太阳在头后及顶部(足之功于顶天立地),手太阳在颊及颧部(颊、颧为人脸之用,手及人之用也),且皆为外表。在内层组织中,手少阴及足厥阴经上行入目后两者相连(是谓之阴也)。
五脏又与五官及经络相连,相互影响,诸如:
心主血脉,开窍于舌。手少阴心经,合手太阳小肠经。
肺主气,开窍于鼻。手太阴肺经,合手阳明大肠经。
脾主内分泌,开窍于唇。足太阴脾经,合足阳明胃经。
肝主清理血液,开窍于目。足厥阴肝经,合足少阳胆经。
肾主排泄,开窍于耳。足少阴肾经,合足太阳膀胱经。
实际上这是一种最精简的排列组合方式,共有两仪、三才、四肢、五脏、六腑。是将五种机构全部纳入一个系统,所得到的一种网络。
一元为:人体网络系统。
两仪计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
三才计有:太阴、少阴、厥阴。为有别于阴,另有太阳、少阳、阳明三种。
四肢计有:左手、右手、左足、右足。
五脏计有:心、肝、脾、肺、肾。另有眼、耳、口、鼻、肤五种感官。
六腑计有: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根据《智慧学》的理论,经络是生命体自胚胎成形后,开始细胞分裂之过程中,所遗留的痕迹。细胞分裂必然的结果是:
一、所分裂的细胞必然具备“同质性”。
二、在长度延长最多之方向,细胞分裂数量最多。
三、同质性细胞最多之机构,往往在骨骼或筋络交错下,形成涡漩区。若对此涡漩施压,能令同质细胞产生共振效应。
以经络的结构而言,正与胚胎的发展相似,在最初,胚胎宛如蝌蚪,背部的弓形部分暴露在外,是为阳位,而包含在内者属阴位。及后胚胎渐长,细胞加速分裂,才有手足,即为前述之同质性延长。经络及穴道因而形成,并负起生理的调节作用。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判断根据,在前面所说的系统外,必须另有一个对等的系统。两者相互参考,才能了解其作用,这个判断系统便是阴阳五行。
在长时期观察中,中国人发现宇宙实为一整体,人的有无、得失、大小、多少等概念都是相对的。这些概念必然相互存在,缺一不成。即《道德经》第二章所云:“……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同理,是非好坏、利害生克等观念,也都是同一体系中,相对比较的结果。是以在同一个整体中,有利就有害,有害也必然有利。如果站在人的立场,以某一标准作为“利”或“害”的判断,则必然牵涉到其他相关的利害关系。
如果以这种观念为前提,可以假设以下的定理:
定理一:任一正常的个体,其能量保持均衡。
定理二:能量恒变,在正、负之间振荡。
定理三:任一个体皆由最简单之基本个体组成。
据此,则可推论公理如下:
公理一:根据定理一,若系不正常的个体,则能量不能保持均衡。找出其中不均衡的能量关系,就是一种治疗方法。
公理二:再根据定理二,对任一主体而言,其总能量不变,故变化仅为相对之正负,假设正为“利”,负为“害”。此变化可谓有利必有害,有害亦必有利。
公理三:根据定理三,个体由基本个体所组成,人体中基本之个体,假定其名为“器官”。再由公理一及公理二可知,正常的器官与器官之关系,必然非利即害。
假设:人体中有器官“甲”。
推论:由上述公理,可知“甲”与利、害之关系。
结论:利有[利于甲]、[甲利于]。
害有[害于甲]、[甲害于]。
利与害对主观个体而言,有四种相对关系,为一正常整体必备的判断因素。如综合前述结论,可得下表:
┌─┐ ┌─┐
│利│ │害│
└┬┘ └┬┘
└──┐ ┌──┘
┌┴─┴┐
│ 甲 │
└┬─┬┘
┌──┘ └──┐
┌┴┐ ┌┴┐
│利│ │害│
└─┘ └─┘
利、害只是假设代号;若将利於视作〔生〕;害於视作〔克〕;便有所谓的〔生甲〕 、〔甲生〕、〔克甲〕、〔甲克〕等四种关系。
┌─┐ ┌─┐
│生│ │剋│
└┬┘ └┬┘
└──┐ ┌──┘
┌┴─┴┐
│ 甲 │
└┬─┬┘
┌──┘ └──┐
┌┴┐ ┌┴┐
│生│ │剋│
└─┘ └─┘
有了甲,当然可能有乙,也可能有丙。若以之排列组合,则只需“五种基本个体”,就能形成一种彼此全无矛盾的“生、克”组合。
兹以金、木、土、火、水五种名称代表“五行”。
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由上式可证明,五行的观念并非迷信,而为符合逻辑的现实状况。
妙的是负责体内机能调节的,正好是“五脏”。而且彼此之间,有着能量消长的生克关系。在中医的术语上,肝以木代表,是“环保”的机构,负责血液的净化及保养;心属火,有“动力”的作用;脾属土,是“生化”的大本营;肺以金代,因氧气为体内新陈代谢之利器;肾属水,水是一种溶剂,能将体内有害物质排出。
此外,感官之刺激皆为对比之现象,故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判断,在中医上称“八纲辨证”。举凡动、热、强、刚、快、浮、上、外为阳。与此相反,静、冷、弱、柔、慢、沉、下、内为阴。
汉儒邹衍首创这套逻辑系统,曾让中华文化大放光芒。只可惜近人在洋化的五四运动催化下,藉由三个定理演绎的“欧氏几何”被视为经典,而同属逻辑真实的阴阳五行,则被贬为“迷信”(绝妙的对比是,知识份子不懂什么叫做“相对论”,却把爱因斯坦的话视为圣旨。偏偏一模一样的阴阳相对观,就被斥为不科学)!
阴阳也是一种能量平衡的关系,但属于观察的现象。阴阳之间相互依存、消长、变化出各种症状,再配合各器官间的生克调整,就形成了中医的基本理论。
配合前述的生克观念,可以阐释如次:
金生水:金=肺,水=肾。肺有气,肾有精,气生精。新陈代谢良,利于肾。
水生木:水=肾,木=肝。肝清洗血液,废物如尿酸等,藉肾排出。
木生火:木=肝,火=心。肝为血液清洗调整之工厂。
火生土:火=心,土=脾。脾为生化室,血液循环全身,将讯息交脾处理。
土生金:土=脾,金=肺。脾消化食物,以助氧气之运行。
金克木:金=肺,木=肝。氧气充足,可克制肝功能之过旺。
木克土:木=肝,土=脾。血液新鲜,可克制脾功能之不良。
土克水:土=脾,水=肾。内分泌健全,可克制肾功能不良。
水克火:水=肾,火=心。排泄正常,可克制血液循环不良。
火克金:火=心。金=肺。血液健康,可克制呼吸功能不良。
中医就是“补不足、泄有余”,以维持生理能量平衡的调适方法。既有理论又有实效,中国人生生息息,代代皆靠中医维护。奈何挟洋自重者心存偏见,唯洋是崇,凡是洋大人所不懂的,都成了胡说八道。
望诊是以视觉观察为准,主要分望形及望色。望形是看外表上有无不正常状况,又分精神、姿态、体形、五官特性及排泄物等。其实不必学医,人人皆可从外表看出身体健康与否,不过学后能知道更多细节而已。
望色又以五色为准,是青、赤、黄、白、黑,作木、火、土、金、水之表征。唯此五色不是美术上的五种颜色,而是五种现象。
青是指微血管或血管有瘀血状况,主寒,主痛,或其他因素而致阻塞。木主通,青代表不通,故为木症。治时宜扶水生木或生金制木,看各种情况综合决定。
赤与青刚刚相反,是血液充斥,过于旺盛所致,主热,是木生火。心火旺,有实旺及虚旺两种,实旺宜强肾,是以强水克火,虚旺则应扶火抑水。
黄指肤色干枯,是脾土虚弱,消化不良之症,主虚。
白是缺血之兆,扶心,主虚,主寒,宜扶肝。
黑色乃较青色更严重之状况,系指肾衰肝亦亏,血液不清之色,主寒,主痛,主虚,宜扶肾。
闻、问是确定病因及个人感受,只供参考。
切诊俗称“把脉”,又是中医之科学明证。脉指的是血管之动脉,由于血液贯通全身微血管,任何生理状况都由血液携带信息,送达各器官中,以统一处理。人体的健康既然是以血液的机制达成,自然可以根据该机制加以诊断。
中医把脉的方法,是一种绝妙的“脉象编码”,利用三根指头,压在来自心脏之动脉血管上(此血液系刚由内脏传来者)。当今中医多采“寸口切法”,是因寸口(即桡动脉腕后浅表部分)正当太渊穴,是五脏六腑的始终。三指计有九种指法,侦测四种相对现象以及一些参考条件,以判断生理平衡状况。
指位上血脉搏动之深浅、快慢、强弱、齐散等四象,主要有二十八种状况,分别代表了五脏六腑当前的状况。
钱昆本具慧根,逍遥子一教他就会,一会便通。等到逍遥子教他用药时,他就有意见了:“师父,为什么中药不能炼成熟丸呢?”
逍遥子笑说:“不是不能,是这人还没有开窍。”
钱昆从逍遥子的眼神,猜到那人就是自己,又问:“行得通吗?”
逍遥子说:“天下有什么事行不通的?只看时机到了没有。”
“什么时机呢?”
“春花秋月,夏暑冬雪,不都是时机吗?”
钱昆潜心研究,发现关键在于用药方式,基于调和的原理,用药有轻有重,分量差异极大。他设计了一种计量方式,完全符合方剂的配制。此外,他还确立了一种用色的制度,以供丸剂的辨识。
草药之制炼本不够精准,传统中医坚持煎药,那又是一门大学问,其中牵涉到火候、用水,又有光煎、包煎、急煎、单煎等各种名堂,结果问题丛生、难以推广。若将草药制成丸剂,不仅服用方便,而且统一了品管,增加了疗效,中医因而大放异彩。只是钱昆本人并未因此得名获利,他以不具名方式,交给一家出版公司。该公司则将这份文件冠以“大内珍藏”,广为宣传,一时轰动杏林。
二○○八年初,逍遥子见钱昆医道已有小成,便令他下山。
“今后我将怎样学习呢?”钱昆有些不舍。
“需知上人无师,你必须自己参详,我该讲的都已经讲完。天地乾坤本为一,唯有阴阳之组合。阴阳相合是为无,阴阳相分则为有。
“在人体中,有有相通,称之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