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物语 作者:vinilla(起点vip2014-06-19完结)-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乐讲只要东家奶奶同意,他就带她们去。
梅香小孩心劲,当然想去玩一天,但是,又担心梅兰妮不同意。
梅兰妮自然不会不同意的。她和老乐讲好,让他带两个小姑娘一起去。
早上,亲自打扮了两个小姑娘。梅朵穿了一条蓝花布的中裤,一件蓝花边的蓝色吊带背心,比起她这个年龄的孩子穿一件肚兜来,她要保守的多。剪短的头发,一边一根细辫,打这蓝色的小蝴蝶结。梅香十二岁了,算是大孩子了。所以,上衣是件黑色的短套衫,下面是条红色的塔式裙,接缝处用了黑色的木耳边。两人除了耳朵上的耳饰外,没有任何装饰品。脚上都是麻晾鞋。梅朵是兰色鞋面,梅香是黑色鞋面。一人戴了顶小草帽。
梅兰妮看着她们上了船,嘱咐了几句话,便自忙去了。
060 夏日记事
更新时间2013…12…9 1:08:43 字数:3654
华家的二期工程,是把南墙和东墙大半拆了造房子,比起主屋来,这要简单多了。大门开在南墙的偏东处,大门的东边建造一个小院,养牲畜。大门的西边和东墙处,建一排房屋。北面,西面是相连的直廊,南面,西面开窗,北面,东面是门。因为做墙,临河,所以地基相对高。有过主屋建设的经验,这房子对小林来说是练手了。稍加指点后,他就心领神会了。
老乐买了两头驴回来,一头是黑驴,一头是青驴。华家的孩子大概第一次才知道驴原来有很多品种。两头驴一是三年半大,另一头是两年半大。梅香很兴奋,她给黑驴起名小黑,那青驴自然是小青了。梅香这次出门,穿的衣裙很受人瞩目。她心里也小小的得意了一把。
把驴的眼蒙上,让驴转动一个齿轮轴,泵水上了水塔。有了自来水了。抽水马桶也名副其实了。
织机搬到新房后,梅兰妮并没有马上缂丝,而是把织机稍加改动,花了五天时间,织了一匹粗眼棉纱布。
用这纱布和棉花DIY卫生棉。并趁此机会对梅香普及生理卫生知识。梅香是又害羞,又好奇。
然后,将织机再改了回来,装上经丝。让三胞胎在上面画稿。这次是“烛下缝衣”:一个妇人坐在黄花梨官帽椅上。缝着衣。四方黑漆彩绘莲枝花草桌。上方挂着黑漆描彩纱芯宫灯。桌上放着针线筐和青铜蜡烛台。墙上一幅绿竹画,里面有一只红蝙蝠,寓意‘鸿福将至‘,图的右下方自然少不了两方印。
窗前一只荷花大缸,盛开的红于白缸荷,里面的还游着一双金鱼。
美人梳着回心髻,插着一枝镶红宝石如意金簪。两鬓是点翠金钗。身穿豆绿纱衣,里面是提花豆沙色素绸衬衣。天青色的纱裙。坐在烛前,神态安然地缝衣。手里的衣服是红底黄色小团花织锦。
他们已经搬到了新房里住。因为床没有做好,就把原来睡觉的木榻搬到新房子里。放在不同的卧室里。梅兰妮带两枝梅用了一张。三胞胎用了一张。秦炼和边峰用了一张。这是这么多天来,他们第一次分开睡觉了。开始两夜,梅兰妮睡到半夜还去查夜。后来渐渐地也就习惯了。
在五月的时候,梅朵隔年种的蚕豆收了下来,没有场地打豆,华家的人花了几天时间用手把它们剥出来,晒干了,得到二十来斤左右的干蚕豆。
那块地上,梅朵让老乐在那块地上又种了毛豆。梅兰妮笑话她,从不去照料那些豆。梅朵说,这就叫做‘懒人种豆‘。其实,梅朵种豆的目的不是在于产量,而是,在于改造土壤。
六月的江南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日子。江南的习俗,在这个月要晒霉。经过霉雨的潮湿季节,所有的东西都有潮湿感,在六月的太阳底下晒上半天,就会去掉霉气,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在入伏之后,选一天晒衣物。书籍。晒衣物也是有讲究的,丝织品和皮草是不能暴晒的,只能晾在风口里吹。
华家才成立,没有什么家底,所以晒霉很简单。不过,六月里。梅兰妮还是很忙碌。穿了一冬的棉衣,棉裤,棉背心的拆洗,缝纫是不小的工程。毛线的手套,帽子要拆洗后重新编结。棉被,羽毛褥,羽毛坐垫,靠垫要洗晒。边峰的小弟们恢复收集羽毛活动。所以,每天的要做的事情也是很多的。
造了新房子,自然要做家俱,首先做的是床。八张床就是个大数目,讨论的时候,做什么样子的床,七嘴八舌地,说什么的都有。结果是:梅兰妮,楚濂做西式单靠床,秦炼做西式双靠床,梅朵做西式的架子床,楚源,齐逸,边峰,加上梅香做中式架子床。床棚都用棕绷的。
苏州专门有做棕绷的作坊,只要告诉他们尺寸,他们就能做,做好的棕绷放在床架上就行,很方便。用棕绷不经久,过些年,棕绷就会坏,或松塌,所以,修棕绷的匠人们,回走街串巷,手持摇铃吆喝着:“坏的棕绷修伐?藤绷修伐?”定下了床的式样,也就定下了个人卧室风格。其它家具就好配了。比方说,床头柜,抽屉橱,桌椅等家具。至于用什么木头,大家知道红木类在这个时代也是价值不菲。所以,就选择了楠木,橡木。
书房里的家具,选用了香樟木,这是为了防虫蛀。这时的纸都是有机物做的,所以很容易被蛀,所以藏书的难题就是保护书籍。
好在中国大地上,祖祖辈辈对文化的传承有种使命感,即使在秦始皇全国范围焚书的时候,许多的书籍都得以保存了下来。保存图书,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经验。中国的祖辈们认为,保存了书籍,就是保存了文化的种子。为了文化的传承,他们还智慧的把书写文和口头文分开了。口语随着岁月流失,千变万化。而书写文几千年来相对不变。这样,只要读了书,二千年来的文章都能读懂。所变的是文体,清朝时还有古文,时文之分,时文是专指当时的八股文。
口语和书面语分开的好处是,使文化的传承不中断。坏处呢?文化的掌握只能是少数人。
因为他们读的东西和现实生活没有太大关联。而且,读书的成本也很高,普通的家庭供一个读书人也确实很吃力。但是,如果读了几年书后,一般的书是看的懂的。
而梅兰妮算自己在现代社会里读了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整十六年的书,可是她拿起这时代的书,真是泪流满面,字是认得一些,可是什么意思,全然不知。这种打击不是不大。在这个时代中,她就是个文盲。以至,至今她还要由三胞胎帮助扫盲。
有了梅香的加入,使得她有了空余时间,晚上她总要抽出一个时辰学习文化。她的扫盲课本当然不会是,。三胞胎给她选的课本是四书,和诗词。
其实,梅朵也在扫盲,别看梅朵读了二十多年的书,她看这个时代的书也是有障碍的。只不过她读的是农书,象,,这类的书。
夏日里,工人们并没有歇夏的说法。每日都要在日头下工作。虽然华家不用管他们的饮食。
但有一次,秦炼见工人直接喝井水。就提议,每天替他们烧些麦茶。梅兰妮同意了。每日着老乐给他们送一桶麦茶水去。但是,还是有工人直接喝井水。这是他们觉得井水阴凉。喝起来舒服。
入夏后,梅兰妮经常叫一,二挑西瓜回家。让家里的人每天吃西瓜,当然,也不会放如井里冰着。苏州的习俗,小儿是不能吃冰冷的东西。
金姆有一次见梅兰妮把西瓜放进井里,当即制止了。并讲了一番道理。梅兰妮很受教。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啊,怪不得,中国人口一直居世界各国的人口的首位。尽管,这片大地的战争不断,但是人口增长还是很快。这和养生理论深入民间有关。
江南的人家决不会让孩子吃冰冷之物,说是对身体不好,一会引起拉肚子,二会影响今后的生育。这种理论对梅兰妮来说是很新奇的。后来,她把这话告诉了华家的其他人。大家都讲这个说法很有道理。
楚濂举例,现代法国政府大力鼓励国民生育,可是生育例还是逐年降低。很多人生不出来,要靠试管帮忙,这和法国人喜欢吃冰琪淋有关。
边峰举例,现代中国城市人的生育也比农村人生育难,和冰箱普及有关。
齐逸举例,清朝的皇家贵族里,地位高的人生育能力要低于地位低的人,这也是和他们享受的冰块成比例的。
每次吃了西瓜后,梅香就会小心的把西瓜子收集起来,洗干净,晒干后,仔细收藏起来。有时,梅兰妮让她送给工人吃的西瓜,她也把瓜子收回来。
在五月,杨梅上市的时候,几乎每家人家都要做一,二小坛的杨梅酒。如果,夏日里,小儿受凉拉肚子,吃上一,两颗浸过酒的杨梅,很快就痊愈。梅兰妮自然也不例外的做了两坛。
小林惊奇的发现,华家真的雇人在造好的房子屋顶上铺土。这让他很纳闷。终于,有一天他问老乐,在屋顶上铺土是为了什么。可是,老乐的回答更让他觉得不可思异,---种草。
对于华家的人来说,要学习的东西也是很多的。每日的蚊虫就让他们要好好的学习研究一番了。
夏日为了风晾,窗户大开。可是,蚊子也随之而来。所以,古代有条件的人家都装纱窗。
纱窗有好几种形式。有一种是在整个窗口上糊上纱。但这样透气性要差。还有一种是把纱糊在木框上,再装上窗户,一扇窗户上可以装上好几个木框,这叫作‘纱屉子‘。或叫‘窗屉子‘。纱屉子是可以随意取下装上的。还有一种就是直接装上纱帘。纱帘很轻,随风飘动。为了让它不要被风吹开,就要用重物压住纱帘底部。这种压纱帘的重物,常用石头雕了动物的形状。所以,梅朵找到的小兽,有些应该就是这种倚窗纱的镇兽。苏州虎丘山下,专门有做倚窗兽的作坊。这个夏天,华家就用纱帘的形式防蚊虫。纱屉子当然更好些。但是做起来要时间。他们的榻床也不能安装蚊帐,所以他们就靠楚源配方制出了蚊香驱蚊。只是这种蚊香有很大的烟污染。
梅兰妮利用短时间绣白菜蝈蝈系列。整段的时间缂丝。夏天的日头长,加上新屋的透光性好,所以工作时间比冬日可以多一个时辰。
在建南边排屋时,先把东南角上的养牲口的院子先造了出来,驴子的棚坐北朝南,其实也是砖瓦建造。只不过南面安了木制食槽,整个小院四个小型的四合院,东面的那间储备饲料。
为了这个小院能有自来水,他们仿古罗马的引水槽,从水塔的上部建了一条水泥引水道,通到小院外面的储水塔里,在从储水塔接铜管往小院里接自来水。梅朵指挥人在小院的里面挖了个地下积肥坑。相当考究,用砖砌四壁,再抹上水泥,从牲口棚里直接修了通道连通积肥坑。坑上再用一块快水泥板盖住,这样一来,就没有气味。
两头驴子就在小院中最先安家。五月时,老乐就都乡下买了麦秸回来,堆在小院外,作为驴饲料。让小甲来照看驴。白天,驴子就放养在园子的空地上,吃野草。晚上,小甲把麦秸用铡刀铡成一寸长短,做驴的饲料。
061 小甲
更新时间2013…12…10 1:14:53 字数:3582
小甲当然不叫小甲。他的小名叫狗儿。爹妈还没来得及为他起大名,就魂归故里了。叔伯家里并不愿意养他,小小年龄就把他送到大户人家当放牛娃。
前两年苏北发大水,不论大户小户全都遭了秧。狗儿也和人一起逃了荒,和村里相熟的人家走散了。
他跟着一伙人来到了苏州。在苏州接头乞讨过日。他年龄不算小,但先来的小孩总是欺他。
去年碰到了边峰,为他主持了几次公道。并把他接纳进新成立的丐帮组织里。他很感激。但问他叫什么名时,他不愿讲。边峰只能按照甲乙丙丁的排列,管他叫小甲,因为在这群人中,他的年龄最大。
小甲双亲去世的早。亲戚对他也就是那样了。所以,养成了他不爱和人说话的脾气。平日里,放牛时就和牛说话,他觉的牛对他比人对他好。后来遇到了边峰,年纪小小,做事公道,为人大方,令他十分佩服。所以,边峰问他愿不愿意来家里做工,他都没有二话。其他的孩子也想去华家。边峰说,愿意的,都能去,新房造好后,就让他们搬家。
小甲已经十四岁了,他很努力的干活,虽然他是第一次照顾驴子,乐大叔说,这驴比牛马好照料。
边峰少爷(小甲心里这么叫)的小表妹,梅朵姑娘经常来看驴,看得出那是个爱牲畜的人。她让老乐送了黄豆和麦来,说是给驴做精料。梅朵姑娘人虽小,主意可大了,东家奶奶也发过话,这园子里的事务都听梅朵的。
梅朵老气横生地对他说,好好养,这园子里要养的活物多着呢。梅朵说,她明年打算养几头猪。
小甲笑着应了,养猪,乡里的孩子哪个不会?只是,他心里不相信,苏州城里谁家养猪了?那猪可是个不好闻的牲畜。
小甲经常看着新房的进度。他深深觉的华家的奶奶是个好人。那房子是青砖的,也建了水房,厕所,比乡里的富户建的房都考究,虽然没有雕梁画栋,可是那房子看上去结实。所有的窗都是玻璃的。房间里亮堂。
东边的井旁也建了水塔,用水和这里一样,是自来水,这是边峰和梅朵给的水名。要说着自来水,方便的很多,不用挑水。开了水龙头就能用。不管多早晚都有水。可这水就是小黑和小青使得力,把井水压上水塔的。
梅朵说,它俩可是咱家的强劳力了,小甲,可不能亏了它们。
这样的话小甲最爱听,可见这是个明白人。
梅朵的脑子真的和别人不一样,什么事她都能想到,离主屋不远的东边,她让人在地下砌了两道相隔两丈远三尺高的水泥砖薄墙。用的是拆了草房的砖,她说这叫废物利用。要在这两墙之间种竹子。
她说,竹鞭的穿透力很强,如果不框好,它们会到处乱穿。小甲想起自家过去,常有竹笋在房间里冒出来。
后来,秦炼大少爷拿了犁回来,这种犁小甲是第一次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