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贼巢 >

第5部分

贼巢-第5部分

小说: 贼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莱斯曼也想往这个新公司里投些钱,他告诉布斯基说,他最近继承了大约50万美元,想把它投入公司。布斯基向他提出的条件与向外面的投资者提出的同样苛刻。“但我是为你工作的员工,”莱斯曼抗议,“为什么我不能得到我的那份利润?”
  布斯基的脸绷起来,说话也变调了。“我不要你的臭50万。”他冷冰冰地说。
  “那你为什么要我25%的利润?”莱斯曼回击。
  “你滚!”布斯基咆哮起来,把莱斯曼赶出办公室,砰地一声把门关上。
  最后,布斯基的新公司1981年办了起来,运作资金4000万美元,大大少于布斯基所希望的。人员除了布斯基,还有莱斯曼(现在是研究主管)和迈克尔·戴维多夫,后者是从贝德福德合伙人公司雇来的交易员。新公司在曼哈顿的弗赖德、弗兰克、哈里斯、施里弗和雅克布森律师事务所一个闲置的办公室里上班,布斯基的主要律师斯蒂芬·弗莱丁就是该事务所的合伙人。布斯基喜欢吹嘘说,就是在这种狭小的环境里,也只有他自己知道各个操作事项。他对自己的雇员都精心提防。
  根据布斯基的指示,莱斯曼负责接听罗伊斯的电话,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共享。一天夜里,罗伊斯给莱斯曼打电话称,关于一只特殊股票,“伊凡想了解一下你的投资意向”。莱斯曼在电脑上把它找出来,并告诉了罗伊斯。一会儿后,布斯基给莱斯曼打电话,莱斯曼顺便提到罗伊斯打电话问公司对一只股票的投资意向,他告诉了罗伊斯。于是电话里一阵沉默,然后布斯基厉声呵斥道:“就凭这点我就应该炒了你!不要再泄露消息了!”
  “我当时想罗伊斯在公司里,”莱曼斯刚想辩解,布斯基啪地把电话挂了。
  不久以后的一个晚上,罗伊斯又给莱斯曼打电话询问股票投资意向,莱斯曼拒绝了,说布斯基命令他不许透露。电话又响了,是布斯基打来的,这次布斯基又说莱斯曼不回答罗伊斯的问题不好。后来,罗伊斯又向莱斯曼套问布斯基公司在“曼哈顿石油”股票上的立场,该公司当时是一个收购目标公司,布斯基公司在这方面的立场属高度敏感信息。莱斯曼为了避免左右不是,给罗伊斯说了一点情况,但真正的立场没有告诉他。
  接着,布斯基从一个宴会上给莱斯曼打电话,莱斯曼自豪地告诉他说,罗伊斯又向他刺探消息,他有意误导了罗伊斯。“你这个傻瓜!”布斯基吼叫起来,“你这是要让别人说我是骗子!”其实,布斯基自己就向罗伊斯提供前后不一致的误导性信息。为什么布斯基要向他妻子投资的公司撒谎呢?莱斯曼感到不解。
  不久后的一天晚上,莱斯曼往布斯基家打电话找他,他的大儿子比利接起电话。
  “我是兰斯,”莱斯曼拖着疲惫的声音说,“你爸爸真是把我折腾得够呛。”
  比利的回答给莱斯曼印象很深。“要认真了解我父亲,”比利忧郁地说,“他简直就是个疯子。”
  1974年的一天,I.W.伯恩汉姆二世领着他新招聘的公司金融主管弗雷德里克·H·约瑟夫穿过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公司拥挤的交易大厅。这是约瑟夫第一天来这里上班,伯恩汉姆解释说,他要让约瑟夫马上去见一个人,这个人可能会帮助约瑟夫实现他对他新加盟的这个公司许下的宏愿。
  约瑟夫当年41岁,头发灰白。他以前当过业余拳击运动员,身体很健壮。他应聘该公司金融主管工作时大胆宣称:“给我十五年,我会给你塑造出一个像戈德曼和塞克斯公司一样强大和成功的公司。”
  这个宏愿当时显得荒谬可笑,就凭该公司在华尔街上所处的地位,要实现这个愿望不亚于进行一场革命。1974年时,戈德曼和塞克斯公司是华尔街上的龙头老大,而这一年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公司的总收入只有区区120万美元,它的资本又很微薄。股票市场萎靡不振。尽管顶着德莱克赛尔的鼎鼎大名,该公司在华尔街上勉强算得上是一个二流公司。
  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公司实质上是由伯恩汉姆公司和老字号德莱克赛尔·费尔斯通公司的一些旧部组成的。伯恩汉姆公司是一个以零售为主业的经纪公司,由I.W.哈珀酒厂创始人的孙子塔比·伯恩汉姆于1935年建立。德莱克赛尔·费尔斯通公司系出声名显赫的费城德莱克赛尔家族,是持坚定反犹太人立场的J.P.摩根帝国的传承。
  1971年,伯恩汉姆公司与德莱克赛尔·费尔斯通公司合并,这个搭配有点反常。伯恩汉姆公司中大部分是犹太人,他们都是各种各样的营销商,以营销技巧见长。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德莱克赛尔·费尔斯通公司传统上就对玩营销方法和技巧持反感态度,由于积极主动的分销网络对顾客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公司的客户不断减少,公司现在蹒跚而行,主要靠作为高档次公司的名气和历史地位撑着。塔比·伯恩汉姆选择与德莱克赛尔合并,主要是想提升他的公司的档次,并吸引更多的包销业务。
  为了此次合并,伯恩汉姆需要去拜访一下戈德曼和塞克斯公司和摩根·斯坦利公司这两家公司的董事长。在仍为俱乐部性质的华尔街,合并的公司要想生存,需要得到这两家著名大公司的认可和亲善。伯恩汉姆去拜访他们时,他们对合并表示同意,但提出了一个条件:无论新合并的公司内权力如何分配,德高望重的“德莱克赛尔”这个名字必须写在公司名的前面。于是,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公司就这样产生了。
  这两个公司合并后虽成为一个公司,但原各公司人员之间大多互相回避,即使现在合并已三年了依然如此。伯恩汉姆领着约瑟夫在公司里穿行时对他说,两公司合并前夕他第一次与德莱克赛尔·费尔斯通公司的负责人见面时,曾问他们公司二百多人中有多少犹太人,告称一共三个。伯恩汉姆对约瑟夫说,他今天要让约瑟夫见的说是其中一个,他的名字叫迈克尔·米尔肯。
  约瑟夫与米尔肯亲切握手。米尔肯是个热情的年轻人,他身材细长,眼睛黑黑的,眼窝深陷。约瑟夫自忖像米尔肯这样的人怎么在德莱克赛尔·费尔斯通公司呆着,但其他方面米尔肯没有给约瑟夫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们两人没有直接在一块儿工作,约瑟夫负责规模较大的投资银行业务,而米尔肯是兑换业务和非投资级证券业务的负责人,他负责的部门后来被称为高收益证券业务部。他向原伯恩汉姆公司的资深交易员埃德温·坎特负责,而在资金发放事务上则直接向伯恩汉姆负责。
  米尔肯一直抱怨自己被古板的德莱克赛尔方面的WASP们作为二流公民对待。为了鼓励他,伯恩汉姆让他设立了自己的半自动债券营销部门。1975年,他又授权米尔肯安排本部门的奖金发放,以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像华尔街上其他公司一样,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公司付给员工的底薪不高,员工的收入大多靠奖金补偿,而米尔肯的奖金总是异乎寻常地多。米尔肯及其负责的部门可以将其业务给公司创收利润的35%用于自己发放,至于本部门人员之间如何分配,米尔肯有决定权,他留给自己多少都可以。此外,伯恩汉姆还给米尔肯及其部门一笔“业务开发费”,凡是米尔肯及其手下员工给公司带来的任何业务,产生利润的15%至30%归他们所有。就这样,伯恩汉姆把利润的35%给予实际参与工作者,30%给予业务开发者,公司只留35%用于管理开支和股东分配。给米尔肯部门的这种奖励制度在公司是一个严控的秘密。
  约瑟夫和米尔肯认识后一年左右,两人相互了解多了起来,这主要是因为米尔肯要通过约瑟夫寻找新的潜在金融业务,以获取业务开发费,在这个过程中他付给约瑟夫提成。
  约瑟夫不是势利之人,但一开始时他认为米尔肯与伯恩汉姆的其他交易员没什么两样,这些人很多都只懂得以耍弄手段做买卖。约瑟夫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在波士顿的一个蓝领居民区罗克斯伯里长大,父亲是出租车司机,父母都是正统的犹太教徒。他曾获得大学奖学金进入哈佛预科班,然后入哈佛商学院就读。他在赫顿银行工作过,雇主是约翰·沙德(后来担任证交会主席),他仅四年后就被吸收为合伙人。后来他进入希厄森公司,帮助进行与海登·斯通公司的合并谈判,并被任命为首席运营官,成为公司第二把手。
  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公司与希厄森公司相比相差一大截,约瑟夫之所以从希厄森公司跳槽到这里,是因为他想重新实际从事投资银行业务,而且他有一个梦想,就是想从零开始创建一个强大的公司。约瑟夫经历过华尔街上发生的许多变革,这使他相信旧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然而,他在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公司的起点不高。该公司的金融部有十九个人,约瑟夫一去就裁减了七个。他在那里第一年,金融部的全部奖金仅有1.5万美元。
  约瑟夫觉得他需要重新审视公司的整体文化。来公司后不久,他在纽约世贸中心顶层的“世界之窗”主持了第一次新进员工年度聚餐会。他觉得,在向这些新的投资业务员们灌输“进取、成功”信念的同时,还必须让他们建立诚信理念。“你们会受到诱惑,”他警告大家说。他提到他们会接触关于客户业务计划、股票和债务出售、公司合并计划等方面的机密信息。他继续说:“如果你们抵制不住这些诱惑,就会被抓住而受到惩罚。这一点是肯定的。而在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公司,我们不会允许你们这样做。”
  约瑟夫与米尔肯第一次见面后时间不长,就明白了为什么伯恩汉姆那么急着带他去见米尔肯。米尔肯决不是公司的一名普通交易员,事实上,他是公司里薪酬最高的员工之一。1973年他从200万资本开始运作,产生的收益率达到令人瞠目的100%,为他自己和本部门人员赢得的奖金接近一年100万美元。他做的那块业务约瑟夫懂得很少,是经营高收益的、不能入信用等级的债券,这块业务很多人都看不上。
  美国债券市场由两个债券等级评定巨头控制,即穆迪评级公司和标准普尔评级公司,多少年来它们一直在为投资者预测投资风险提供指导。投资债券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取决于债券发行者在债券到期时支付所承诺利息并偿还本金的能力。顶级蓝筹股公司(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发行的债券被标准普尔公司划定为AAA级,偿付能力较弱或有其他问题的公司发行的债券信用等级相应较低,而那些被认为投资风险高的公司的债券根本不能入级。公司债务利率随美国财政公债和被评定的发行者的风险所决定的市场利率而变化,因此,债券评级越低,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必须支付的利率就越高。
    70年代中期,信用等级低和不入级的债券不是很多。对于这种债券,投资者一般不碰,大的投资银行也不感兴趣。它们太难出售,也太影响发行公司的声誉,因而主流公司不大会发行它们。如果那个投资公司经营很多这种高收益债券,就被认为是公司陷入了困境而捡别人不愿做的(这样的公司在华尔街的行话里叫“失落的天使”)。然而,米尔肯对华尔街上这块别人不屑一顾的领域却情有独钟。
  与约瑟夫不同,米尔肯在一个舒适的中产阶级家庭长大。他的家乡在加利福尼亚的恩西诺,这是位于洛杉矶北圣费尔南多谷的一个城镇,是一个犹太人聚居地(米尔肯家旁边就有一个犹太教堂),这里的发展与快速发展的南加利福尼亚其他地区差不多一样快。米尔肯的父亲是一个会计,他从10岁开始就帮助父亲整理支票、调节支票簿,后来还帮助做纳税申报单。从一年级开始,米尔肯就因能口算复杂乘法而被同学们啧啧称奇。
  小学毕业后,米尔肯到位于范·耐斯附近的伯明翰中学就读,1964年在这里毕业。这里的学生几乎都是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白人,他们的父母很多都像米尔肯的父母一样是从工业发达的中西部和东部迁移过来的。他们喜欢运动,酷好冲浪,爱留蓬松发型,迷恋“沙滩小子”,开着车不停地在城里乱跑。米尔肯精力充沛,学习认真,渴望被同学接受。他被选为啦啦队队长,接下来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体育明星。他是学生会的积极分子,是公认的红人。他与一个名叫洛丽·安妮·哈克儿的漂亮、活泼的女孩儿约会,这个女孩儿是他在七年级的社会课程班上认识的。他的同班同学中有后来成为电影明星的萨丽·菲尔德和好莱坞超级经纪人迈克尔·欧维兹。
  从伯明翰中学毕业,米尔肯进入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这里的生活对米尔肯来说是一个突变。在他1968年于这里毕业前,这里是学生反战和反文化运动的中心,中学时在主流中游刃有余的米尔肯突然与这里主流思想格格不入。当加入兄弟会不再时髦的时候,他却加入了一个名叫SAM的犹太兄弟会。他不喝酒,不抽大麻烟,也不用LSD。他学习工商管理,而不学时髦的社会学或心理学,而且他学习努力,被推举为PBK联谊会的成员。他的社交不多,业余时间大多是与同在伯克利分校读书的女友洛丽一起度过,他们从这里一毕业就结婚了。
  婚后不久,米尔肯和洛丽就去了费城,在那里,米尔肯进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沃顿商学院深造。其间,他在夏天和业余时间到德莱克赛尔·费尔斯通公司费城办事处打工。以全A成绩毕业后,他留在了这家公司,经常往来于费城与该公司总部所在地曼哈顿之间。他似乎对华尔街上的等级顺序特别不在意,总是对名望的考虑不以为然。他对大名鼎鼎的摩根·斯坦利的人或戈德曼和塞克斯公司的人一点都不熟悉。
  传统上,有前途的商学院毕业生都去投资银行或公司金融部门就职,而不从事营销和交易,但米尔肯不受传统思想影响。在德莱克赛尔·费尔斯通公司,他一开始从事研究工作,然后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