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文集第3卷-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编者 金宏达 于青
目 录
牛
霸王别姬
沉香屑 第二炉香
茉莉香片
心经
封锁
琉璃瓦
年青的时候
花 凋
殷宝滟送花楼会
等
桂花蒸 阿小悲秋
留情
鸿鸾禧
相见欢
色·戒
五四遗事
编者前言
金宏达
张爱玲是成名于本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一位女作家,五十年代初移居国外。多年来,她
的作品,不甚为国内读者所知,而在海外华人读者中,则有大批为之倾倒的“张迷”。
八十年代以来,介绍、研究张爱玲的文章时见于国内报刊,张爱玲的作品也重新印行,
她又引起了国内读者的注意。
张爱玲的成名作——《传奇》与《流言》,也是她的代表作,属于中国现代文学范围。
要全面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应当了解张爱玲的创作。
一
张爱玲一九二一年出生于上海。她的家庭门第曾颇煊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著名“清流
派”人物,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后又被李鸿章招为女婿。其父是典型的遗少,旧习气既
深,性情又甚坏,而其母则颇受西方文化薰染,几度与小姑联袂赴法,伉俪二人不和,终至
离异。不久,其父又娶后母。张爱玲自童年时代起,就生活在这样一种家庭氛围之中。
透过封建家庭的衰败、腐朽的景况,她对古老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有了较深切的体认,
世态人情的悲凉,生存的无奈与哀伤,也深深浸润了她的心灵,对她日后的创作影响甚大。
另一方面,置身于这样的家庭,张爱玲既接受了传统文化的陶冶(古典文学的训练,以
及传统文化风习的耳濡目染——包括封建家庭的礼仪、习俗、服饰、器物等,在《金锁记》
等作品中,可以看到她是何等熟稔!),又接触过西方文学艺术,自小即在中西文化方面打
下了较宽厚的底子。从收入《流言》的许多文章中,随处可见她对诗、小说、电影、美术、
音乐、舞蹈和中国戏曲,均有较高的鉴赏力、感受力,和丰富、活泼的知识。她很早就爱画
画,也学过音乐,尝试写过各种类型的小说。关于这方面情况,可参看她的《天才梦》一文
。她在这篇自叙传一开头就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
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她的这份天才终于在文学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张爱玲中学就读于圣玛利亚女校,在这里,她首次在校刊《国光》上发表习作:小说《
牛》、历史小说《霸王别姬》,以及一些书评,其文思、笔致、才情,令人瞩目。
经过一段刻苦学习,她考上伦敦大学,受阻于战争,未能到英国,而进了香港大学。在
那里,她遇到许多外国学生和华侨商人,这些人物后来都成为她的小说的描写对象。一九四
二年,又因战事返回上海,开始了文学生涯。
其文学生涯,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是张爱玲成名的时期,也是她创作上收
获最丰的时期。从《沉香屑 第一炉香》发表后,她的一系列小说和散文就在《紫罗兰》、
《杂志》、《万象》、《天地》、《小天地》、《苦竹》、《古今》等刊物上陆续面世。到
一九四四年九月,小说结集为《传奇》出版,共收小说十篇(《金锁记》、《倾城之恋》、
《茉莉香片》、《沉香屑 第一炉香》、《沉香屑 第二炉香》、《琉璃瓦》、《心经》、
《年青的时候》、《花凋》、《封锁》),凡二十四万字。一九四五年初散文集《流言》出
版,共收散文三十篇,大约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以前刊出的散文均收在其中(略有遗漏)。一
九四七年《传奇》增订本出版,增收《留情》、《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
蒸 阿小悲秋》、《中国的日夜》,共五十万字,均为一九四五年以内的创作。另外,这一
时期还有两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连环套》与《创世纪》。
关于这些作品的特色,下文谈到海内外研究情况时将予介绍,这里值得提出的是:1.
这一时期,张爱玲初登文坛,崭露头角,引起关注和惊异程度甚高,曾被人目为“奇迹”,
因而名噪一时。2.这一时期也是作家张爱玲的主要创作时期,时间虽短,产量颇高,且大
都较精粹,而其时她才二十出头年纪,在文学史上诚属少见。3.张爱玲不仅在创作上有自
己独特的路数,而且对各种文学体裁的驾驭,都颇具功力,不仅小说写得好,散文也写得好
;小说中也不只是写短篇小说,《传奇》中相当一部分作品从规模看已是中篇,另外她也着
手写长篇,充分展示了她作为小说家的才能。
(二)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至全国解放初期(一九五二年张爱玲出国之前)。这
一时期,中国大地上正发生地覆天翻的历史性变迁,张爱玲的创作不再引起注意,然而,她
也并未辍笔,甚至还可以说相当勤奋。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十八春》,中篇小说《小艾》
、《多少恨》(据电影剧本《不了情》改写),散文《华丽缘》,电影剧本《不了情》、《
南北和》、《太太万岁》以及其它一些作品等。
由于张爱玲自己创作起点较高,这一时期作品无明显突破,但若认为她的起点即是终点
,似可商榷,因为这一时期的创作表明,她是有若干进展的,例如,以往她主要写作中、短
篇小说,《连环套》等长篇小说创作中途夭折,《十八春》则是她第一个完整的长篇小说,
此外,她还着手于电影剧本的创作。又如,《十八春》、《小艾》等作品均可见当时进步潮
流的某种影响,一面加强了对旧中国黑暗的揭露,一面也借人物的命运转捩,展现了新生活
的曙光,虽然这种影响后来又为她否定,但在创作上毕竟客观存在过。
(三)一九五二年去香港后至六十年代到美国定居前。在香港美国新闻处工作期间,她
写了长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这两部小说,虽也被海外某些评论者揄扬有加,无
论作者,还是评论者,文字中都无可否认地带有明显的政治偏见,用以观察、表现、评价解
放初期中国社会生活,必然与真实相忤。而与真实相忤的作品,其价值就值得怀疑。此间也
偶有其它创作,如《五四遗事》(一九五七年),虽是短篇,却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感,文字
也由绚丽归于平淡。从总的方面看,她在创作上已渐呈罢手之势,是由于源泉枯竭,抑心境
转换,尚不得而详。
(四)六十年代到美国定居至今。这一时期可称之为张爱玲创作活动的后期,其文学工
作颇有“善后”的特点,先后将旧作《十八春》改写成《半生缘》(后改名为《惘然记》)
,将《金锁记》改写成《怨女》,出版了网罗旧作的《张看》与《惘然记》二书,也有一些
小说、散文新作,如《色·戒》、《谈读书》、《谈读书后记》、《忆胡适之》等,但数量
甚少。另一方面,重点似已转移至学术研究与翻译。一九七七年,二十万字的《红楼梦魇》
出版,内收“五详”《红楼梦》论文,是一部对《红楼梦》做精深研究的书,显示了她长期
致力于此的造诣。她除从事一些英译汉的工作外,又将清代小说《海上花列传》译成英文。
张爱玲在美国深居简出,杜门谢客,她的情况也很少为人所知。
二
张爱玲甫登文坛其创作就不同凡响。这样的作家不可能不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和研究者
持久的兴趣。这里,拟简要介绍一些对张爱玲创作的主要评价,以资参考。
一九四四年发表的署名“迅雨”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系著名翻译家傅雷的手笔
。此文至今在张爱玲研究中仍是很有分量的一篇。它首先从回顾当时文坛的缺陷角度,肯定
了张爱玲的成就,称赞《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在这篇作品中,情欲得
到了深刻的勾勒,其作用亦显得很重要,主角曹七巧的悲剧令人感到惆怅和悲哀。“结构,
节奏,色彩,在这件作品里不用说有了最幸运的成就。”在心理分析方面,张爱玲善于“利
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人物“每一个举动,每一缕思维,每一段对
话,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每句说话都是动作,每个动作都是说话,即使在没有动作没有
言语的场合,情绪的波动也不曾减弱分毫。”又说:“新旧文学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
在本篇里正是恰到好处。……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固是作者风格的特色,但在完成整
个作品上,从没像在这篇里那样的尽其效用。”文章还对《连环套》予以严肃批评,并指出
张爱玲创作题材偏窄,局限于男女间的事情,同时又有一种“淡漠的贫血的感伤情调”。
张爱玲的《自己的文章》在这里值得一提,它不仅是对傅雷的批评的回应,而且由于其
中阐明了她的审美观点与创作见解,对评价其作品相当重要。在这篇文章中,她宣称自己喜
欢有更深长的回味的“苍凉”,喜欢像“葱绿配桃红”的“参差的对照”。“不喜欢采取善
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不那么强调主题,而是“让故事自身给
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也不把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却是用
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她虽然喜欢素朴,却
“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素朴的底子”,文章虽或过于华靡,心所
向往的还是海水一般“饱蓄着洪涛大浪的气象”。虽然“只是写男女间的小事情”,却是意
在写出人性的素朴与放恣,并有意于“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以此
给予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要了解她的凄迷、惝*w的小说世界,不可不细读她的这篇文章
。
海外兴起“张爱玲热”,与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为她辟专章,并给予极高评
价直接有关。夏氏称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称《金锁记》是“中国从
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说张爱玲“一方面有乔叟式享受人生乐趣的襟怀,可是在观察
人生处境这方面,她的态度又是老练的、带有悲剧感的——这两种性质的混合,使得这位写
《传奇》的年轻作家,成为中国当年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张爱玲创作的特色包括:(
一)意象繁复、丰富,“《传奇》里所描写的世界,上起清末,下迄中日战争;这世界里面
的房屋、家具、服装等等,都整齐而完备。她的视觉的想象,有时候可以达到济慈那样华丽
的程度。”(二)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三)处理人情风俗十分熟练,对人的性格揭示深刻
,“对于人和人之间的微妙复杂的关系,把握得也十分稳定”。一方面受弗洛依德和西洋小
说的影响,心理描写细腻,且能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得益于旧小说
,对白圆熟,和摸透了中国人的脾气。“《传奇》里的人物都是道地的中国人,有时候简直
道地得可怕;因此他们都是道地的活人,有时候活得可怕。”夏志清还指出,“张爱玲是个
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可是同时又是一个活泼的讽刺作家,记录近代中国都市生活的一个忠实
而又宽厚的历史家。”在她的若干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是隽永的讽刺,一方面是
压抑了的悲哀。这两种性质巧妙的融合,使得这些小说都有一种苍凉之感。”
在夏志清评论之后,海外研究张爱玲的论著出了不少。一部分致力于对张爱玲作品进行
深入探究与赏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水晶的《张爱玲的小说艺术》一书中所收论文,如在《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中,他分析张爱玲对意象娴熟而巧妙的运用,为读者打开了观看张爱
玲小说世界的又一视境。《试论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神话结构》虽为大胆的假想分析,
却也别具只眼,富有新意,开掘出了作品中形象意蕴的繁复层面。《潜望镜下一男性——我
读红白玫瑰》一文对《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人物心理描写更是有精彩的解析,以郁达夫的不
足作对照,或有扬此抑彼之嫌,但听水晶细细道来,使人对张爱玲洞察人物心理之深与表现
技巧之高,不能不佩服。水晶的评论,能引起读者对张爱玲作品更为浓厚的兴趣。还有一些
研究论著评析了以往评论中较少谈到的作品,以及张爱玲的近作,扩大了对张爱玲的了解。
另一部分则是对张爱玲创作有不同看法,并展开了交锋。
对张爱玲创作持批评态度的评论者可以唐文标为代表。唐文标认为张爱玲是一个“活在
新时代中的租界上海的旧作家”,是“没落的上海世界的最好和最后的代言人”。在《一级
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张爱玲早期小说长论》一文中,他从张爱玲的小说世界及其构建
的角度,指出张爱玲的世界是荒凉的,“死”的,里面的人物也都在走着死亡的路,“一级
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在他看来,这都是与时代脱节的,而且缺乏积极的社会作用。唐
文标与一些持相同意见的人都认为张爱玲创作题材狭窄,人物平凡,有趣味主义倾向。
唐文标等人的意见遭到朱西宁等人的猛烈抨击,被认为是“题材决定论”和狭隘功利主
义。
对具体作品评价也有见仁见智,看法各异的,例如,有人对《怨女》和《金锁记》进行
比较,认为《怨女》在情节上,欠缺《金锁记》那种复杂与深入,也缺乏深度和严谨的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