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王博士的巴黎假期 >

第20部分

王博士的巴黎假期-第20部分

小说: 王博士的巴黎假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人的手段来做为解脱。唯这类人究竟是少数中的少数。红尘碧海,为情所困的男
男女女如恒河之沙,并不都这么暴烈的。
    其实越是细致敏感的人越易情困。理由是这类型的人感情丰富,触觉锐利,对
精神的层次要求偏高,别人觉察不到的他竟“春寒水暖鸭先知”,爱情中的“沙子”
就别想逃过他的视线,偏偏“爱情的眼睛里容不下沙子”,于是,一个大大的疙瘩
便硬生生的堵上心头。
    这个疙瘩在局外人看来也许可笑,说不定只因情人的哪句话刺了你的心,使你
觉得你在他心中不最重要,或不是唯一的。也许他的那个行动,譬如在你软弱无助,
需要爱人的温存体贴时,他竟装傻躲避,支吾其词。于是你的心和情都受伤了,虽
然你对他的爱并没有减退。如果已减退就简单了:慧剑斩情丝,一刀两段,岂不干
净俐落。问题乃在于人是情的动物,缠缠绵绵,越深的情越斩不断。
    斩不断,理更乱,怎样处理已有瑕疵的爱情?玉碎,瓦全?前进有山阻,后退
是绝地,踯踯躇躇,矛盾如海潮起伏,挣扎了又挣扎,结果仍是孙猴子逃不出如来
佛的手心,为情所困,郁郁寡欢的活得有气无力,不单令旁边的人看了着急,自己
也会跟自己生气,责备自己愚蠢、没出息、不值得、不成熟等等。糟的是无论别人
或你本人说什么?也难把你从那个死胡同里拉出来。而且这时你会惊奇的发现,平
日对不相干的人都能宽容大度,唯有对这个深爱着的人,哪怕他伤损你之处只是小
小的一点,也会令你耿耿于怀,甚至感到痛楚和难以原谅。
    其实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当你对一个人付出真正的爱时,必企盼收回同等量的
爱,若觉察出不足或诚意不够时,定会有受伤之感。如果你不爱那个人,对他亦不
会有苛求和嗜望,他的所做所为也没有伤害你的份量。这一点正是为什么爱情里容
不下沙子的最佳诠释。
    陷入情困的原因各有其异,其中非常普遍的一种,是爱上不该爱的人。譬如爱
上有夫之妇、抑有妇之夫,婚外情,或已有固定对象却对第三者动了情,乃至男婚
女嫁多年后,老情人重逢旧情难忘死灰复燃等等,例子举不胜举。但是不管因为哪
种情况被困,都只能靠自身的力量解困突围出来,任何别人是帮不上忙的。
    通常的情形是:某男士或女士的情侣、夫妻,变了心,移情别恋或要求分手,
或苦恋某异性却不获青睐,更可能是其他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男女之间的纠纠葛
葛的问题,把当事人折磨得意志消沉,生趣全无,弄得寝食难安,工作失去常轨,
仿佛不知怎样继续活下去似的。这时他的亲人好友就来开导了:“想想看,值得吗?
你如此痛苦,也许人家过得蛮好。为了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你犯上毁掉自己吗?你
要振作,要努力……”
    他们说了很多这类的话,其实都是你早就懂得的,而且也用这些话十次百次的
告诫过自己,苦恼的是做不到。如果人的感情像电灯开关或自来水龙头,打开就来
关上就停的话,该多好啊!人世间不是可以减少许多痛苦,痴男怨女们也无须因情
演出许多悲剧了吗?
    然而话又说回来,人生的可贵处也就在此。人间是有情、柔软、感性,并非事
事有理可讲的。倘若连人的感情也能用计算机算出赔赚,或像一加一等于二那么僵
硬的话,我们做人一场,又有什么意思呢?悲欢离合,生死聚散,乃人世最原始、
最自然的状态。连我佛也改变不了,何况我辈乎!
    认清人世的无常,把多变看成正常,承认缘份,是解除情困的途径。若能把胸
怀放得浪漫些,想想有过总比没有好,有机会为情吃苦受难正表示生命内容的丰富,
说不定苦和难反而减轻了。
    但是,我们执意不放,痴痴恋地那个情,是不是真的存在呢?当然,两情相悦
天长地久是有的,可原本只有一、两、三分情,被我们用自己的幻想,加以美化渲
染膨胀成十分的情形也是有的。阿森巴赫教授的情困,就是被他心中的幻象所欺骗。
    事实上,情困多半是被自造的幻象所愚弄。是否能从情困中解脱出来,则要看
那情有多深,及你陷入有多深,更要看你有多少定力和智慧,能挣脱情困的人是炼
狱之魂,等于经过了苦难的洗礼,以后对处理自己的人生,会趋于善用宏观并成熟。



 
                           赵淑侠小说创作论

                                陈贤茂

                                   
                                  一

    在海外华文作家中,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扎根的一代,例如新马的中
青年作家。他们多数是移民的第二、三代,已完全排除了侨民意识,以新国家主人
翁的身份活跃在文坛上。第二类是第一代移民作家,例如欧美的华文作家,大多数
都是五、六十年代才从台湾移居海外的。他们虽然早已取得外国国籍,但在他们的
心中,在他们的笔下,仍然保留着强烈的中国意识。他们写海外华人,但他们的读
者对象却是包括海峡两岸的中国人。
    瑞士著名华文女作家赵淑侠, 属于第二类作家。 她的作品既不同于于梨华的
“留学生文学”,也不同于白先勇的“无根一代”的浪子悲歌。强烈的认同感和对
故国家园的根深蒂固的怀恋,使她作品中的中国意识表现得更为突出。也更为深挚。
青少年时代所经历的战乱和动荡不安的生活,培养了她的忧患意识;近代中国的积
弱、贫穷和落后,更使她感受到了时代加在她身上的责任。因此她要以她的作品,
唤起中国人的自尊自信;她要以她的作品,掀起振兴中国的热潮,使中国能骄傲地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她的作品的字里行间,跳跃着的是一颗永远不变的中国心。
    1972年2月,赵淑侠第一次从瑞士回台湾探亲。这次回台湾,给她很大的震撼,
离开台湾十三、四年,台湾完全变了,变得几乎不能辨认,变得几乎连原来的自己
也找不到了。感触之深,震撼之大,引起了她的深沉的思考:“那么多炎黄子孙寄
身异域,到底是基于何种因素?付的是什么代价?他们对故国故园的感情是怎样的?”
回到瑞士之后, 她开始拿起笔写作。 随着短篇小说《王博士的巴黎假期》在台湾
《中华日报》上发表,于是一连串的短篇小说陆续在台湾各种报刊上发表了,后来
又结集为《西窗一夜雨》和《当我们年轻时》出版。这些小说多是反映海外华人的
生活,写他们的孤独、苦闷、挣扎、奋斗和希望。
    出版了两本短篇小说集之后,赵淑侠又着手创作长篇小说《我们的歌》,这本
小说在台湾报纸上连载和出版后,引起了轰动,在台湾和欧美的华人中刮起了一股
“赵淑侠旋风”。不久,《我们的歌》荣获台湾中国文艺协会颁发的小说创作奖,
终于奠定了她在文坛上的地位。1982年,赵淑侠列名于英国剑桥大学的《世界妇女
名人录》。1990年,赵淑侠的长篇小说《赛金花》又获台湾中山文艺创作奖。到目
前为止,赵淑侠已出版了17部作品。
    赵淑侠在《西窗一夜雨》的自序中说:“在外国的十七八个年头,我走过不少
地方,看过形形色色的中国人,深知他们的悲喜遭遇和求生奋斗之艰难。更看清了
一些表面安定舒适,内里动荡彷徨的生活。我觉得在今天的世界上,做个中国人并
不轻松;我也不相信有哪个居住在海外的中国人,会在感情上和精神上全无负担,
‘漂泊感’似乎是我们这一代在海外中国人共有的感觉。”正因为她了解在海外的
中国人的思想和感情,因此她善于透过表面现象,烛照人物内心深处的幽微隐曲,
创造血肉丰满而又个性各异的人物形象。
    《王博士的巴黎假期》是赵淑侠描写海外中国人系列小说的第一篇。小说中的
王博士,是一位很有名望的科学家,事业成功,生活富裕,然而他活得并不轻松。
青年时代曾爱过一位漂亮的女孩子,但那女孩子却倒进了一位年近六十的比利时伯
爵的怀抱。他既下不了决心回国,又不甘心娶一个外国女人,蹉跎岁月,至今五十
多岁,仍是形单影只。王博士的巴黎假期过得并不愉快,时代加诸这一代海外中国
人的沉重心理负担,凝结而为浓重的心灵暗影。无根的漂泊感,无边的文化乡愁,
造成了他的孤独、苦闷和彷徨。这篇小说并未超越以往留学生文学的格局,也远未
形成赵淑侠自己的风格。
    《西窗一夜雨》中的陈志翱,是另一种类型的活得不轻松的海外中国人。作者
以陈志翱的遭遇,揭示了在国外求生的艰难,把被许多人羡慕的留学——移居的人
生道路,由大家所想象的铺满鲜花的玫瑰色,还原为阴雨绵绵的灰颜色,颇有警醒
的作用。小说情节比较单纯,却荡漾着一种诗的意境。旧日的回忆与现实的困窘交
替叠现;老友期许中的得意与实际境遇中的失意互相映照,既化用了“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意,同时又对原诗意境有了新的开拓。
    

    《塞纳河之王》代表了赵淑侠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作品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
族精神,使作品闪耀着艺术的美艳和光华,而作品的艺术功力,又反过来烘托了作
品的精神美。小说一开始,作者采用了欲扬故抑的手法,把一个外号“塞纳河之王”
的画家王南强,写成一个人人讨厌的活宝。他到巴黎17年,每天画画,却连一张画
也卖不出去,整天闹穷;身上一件黑长袍,头上剃个大平头,更被大家看成是怪物。
他成了众人欺侮和嘲笑的对象。作者就在这种众人鄙厌的氛围中,着力表现他的伟
大人格和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一生唯一的崇高理想,就是要为中国画开拓一条
新路,“把中国的艺术精神介绍给世界,让中国画的美,揉进西方艺术里,为全世
界人接受,不光局限在中国一个地方”。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宁可一张画也卖
不出去,也不愿意接受顾客的要求,在他的画上稍作改动。最后,他成功了。他的
突现中国精神的画作,终于为西方艺术界所接受,一位画商打算买下他全部的画,
开一个画展。他的一部介绍中国艺术精神的论著,也将在出版社出版。然而,就在
他走向成功的时候,却被心脏病夺去了生命。作者用虔诚和崇敬的心情,完成了对
一位为艺术和理想而献身的艺术家形象的塑造。
    赵淑侠在她的反映海外生活的系列小说中,描写了形形色色的海外中国人,王
南强无疑代表了最高境界。他的宽厚、谦和、仁爱、操宁,以及埋头苦干的精神,
都是中国文化的具体体现,而他希望创造能体现中国精神的艺术,希望中国艺术能
走向世界,则更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极致。王南强当然不是代表赵淑侠的理想的
唯一形象,《我们的歌》中的江啸风,也是属于与王南强同一类型的人物,而他的
行动则更加积极,更加果敢,可以看作是王南强形象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二

    《我们的歌》是赵淑侠的成名作,当它在台湾《中央日报》副刊连载的时候,
就已备受各方瞩自,出版单行本后更是引起轰动,成了名噪一时的畅销书。
    对海外华人的全景式扫描以及异地求生的跋涉与艰难的生动描绘,对民族自尊
的呼唤以及对理想的歌颂与向往,对现实描写的细腻深刻以及浪漫情怀的抒写与咏
叹,使小说具有一种诱人的魅力。当然,《我们的歌》之所以获得成功,也还有各
种主客观的因素。首先是因为它突破了以往描写海外游子的孤独、寂寞、无根、苦
闷的留学生文学的格局,而以一种积极进取的新鲜气息出现在文坛上,使人耳目一
新。其次,七十年代初期在海外留学生中掀起的保钓运动虽早已退潮,但保钓运动
所激发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却并未消减,随着台湾的经济起飞和尼克松访华
的政治冲击波影响,海内外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我们的歌》正适应了
这种民族心理。再次,在台湾文坛上,曾有一个时期理想主义受到冷落,传统遭到
排斥,随着七十年代民族主义的高涨和现代派文学的没落,于是,《我们的歌》的
追求理想和回归传统便很自然地获得读者的共鸣。
    赵淑侠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高手。她在《我们的歌》中,以余织云的留学、恋爱、
婚姻为主线,描写了形形色色的海外中国人,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人物画卷,而
处在这幅画卷的中心位置的,是江啸风、余织云和何绍祥。他们分别代表了三种不
同类型的人物。
    江啸风是一位有天赋、有才华的音乐家。他的指导教授对他十分器重,希望他
能创作一部西方的现代交响乐,再念一个音乐理论博士的头衔,这样就有资格在德
国留下来了,但是,江啸风并不想留在德国过舒服的生活,他的理想是创造中国自
己的音乐,创造我们的歌。他打算学成后便回台湾去,以音乐来唤起民族的自尊自
信。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放弃了本来唾手可得的诱人的职位和优裕的生活,甚
至不惜与他深爱着的余织云闹翻,毅然回到台湾去,在寂寞的环境中创造我们的歌,
推广我们的歌。后来,在一次因台风袭击引致海水上涨的自然灾害中,他为了救起
落水的老人和小孩,被水淹死了。
    江啸风是一位理想主义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在他的身上,寄寓着作家的理
想和爱国主义情怀。他在小说中的篇幅不算多,但他的理想的光辉却笼罩了整部小
说,他不仅影响了余织云的思想和行为,而且也间接地影响了何绍祥。虽然这一人
物难免有过份拔高、过份理想化之嫌,但在缺乏理想的台湾年轻一代中,江啸风无
疑起了榜样的作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