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那么短,遗忘那么长-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疯,在疯狂中生活十年后与世长辞。
第62节:卢梭:这样孤独一辈子(1)
30。 卢梭:这样孤独一辈子
Es tan corto el amor; y es tan largo el olvido。
卢梭是
在炽情上
投下魅惑,由苦恼
绞榨出滔滔雄辩者……
然而他知道
怎样给疯狂加上美装,
在错误的行动思想上
涂抹一层绝妙的色调。
拜伦
卢梭出生在钟表匠家庭,家境并不富裕。
出生10天后,母亲就去世了。
他鬈发红唇,纤细敏感。一辈子最缺乏的就是母爱。很多时候,他甚至分不清母亲和情人的区别。他是天生软弱的模样,容易激起女人的母性。
卢梭当过文书学徒、仆人、唱诗班见习生和音乐课教师。
我真没有胆量啊,狄西!
再到那小榆树下,
倾听你的牧笛;
因为在我们的小村里,
已经有人窃窃私语。
……一个牧童,
……一往情深;
……无所畏惧,
玫瑰花哪有不带刺儿的。
直到记忆渐渐模糊的老年,他还一直记得这支缠绵悱恻的曲子。少年时代,他还太小,并没有自己的爱慕对象。这首歌谣却给了他最初的情感启蒙。那种感觉是奇妙忧伤的,他也期待着有一天能与这样一种微妙的感情相逢。
是否有一个姑娘激起过他这种缠绵悱恻的情愫?
卢梭是坦白的:
我本来可以听从自己的性格,在我的宗教、我的故乡、我的家庭、我的朋友间,在我所喜爱的工作中,在称心如意的交际中,平平静静、安安逸逸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我将会成为善良的基督教徒、善良的公民、善良的家长、善良的朋友、善良的劳动者。他抄写乐谱、研究音乐,探索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去野外采集植物标本,避难间隙到女邻居家编织丝带,和岛民共享葡萄收获的乐趣。
他违背了自己的本心,因为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和情不自禁。
在女人面前,卢梭是软弱的。
第一次见到华伦夫人,在她显赫的住宅,小溪之畔,房舍和花园错落有致。
一回首,卢梭就心荡神摇。28岁,这个年纪女人的美不在面貌上,而是在风姿上,因此经久不衰,透着少女的风采。
肤色明亮,眼神柔媚,明艳照人。这就是初见的所有印象。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他却说: 〃要找比她那样更美的头、更美的胸部、更美的手和更美的胳膊,那是办不到的事。〃
这个女人曾经因为不满自己的婚姻,抛弃了丈夫,转而拜倒在国王脚下,拿着国王赠予的丰厚年金。
这些我都不管。
他们心有戚戚:
甫一出生就失去了母亲,漫无目的地接受着〃杂乱〃的教育。她爱好经验医学及炼金术,自己配制各种酊剂、芳香剂和〃灵药〃。她沉醉于这些,于是和江湖术士们甚是投契。年深日久,到头来贫病交加、倾家荡产、美人迟暮。一个男人的第一次爱恋就这样默默展开了。
他们以〃孩子〃和〃妈妈〃来称呼对方。只要有人来,不论是男是女,卢梭就嘟囔着走出去,因为他不能忍受自己待在她身旁时有第三者在场。他〃在外间一分一秒地数着时间,千百次地咒骂这些久坐不走的客人〃他的爱毫无保留,他的爱无理取闹、几近疯狂。
毫无预兆地,华伦夫人疏远了他。幸福生活戛然而止。
也许,这一辈子,他注定要一个人。即便后来的他,可以说是阅人无数。
成熟优雅的华伦夫人、年轻的麦尔赛莱小姐、丰满的妓院小姑娘、笨手笨脚的戴莱丝,他从来没有过理想的爱人。也许他的理想爱人是脸颊绯红、贞静不语、明艳照人的,但是她迟迟没有出现。卢梭只有在一个个贵妇人之间穿梭,做她们卑微的蓝颜知己。他自以为得到了她们的尊重,却又一次一次被伤害。他也一次一次践踏着自己,伤害着最爱他的人。
作为一个男人,卢梭是可怜的。
拜伦曾经这样评价卢梭:
卢梭是
在炽情上
投下魅惑,由苦恼
绞榨出滔滔雄辩者……
然而他知道
怎样给疯狂加上美装,
在错误的行动思想上
涂抹一层绝妙的色调。
我还是不喜欢这样的男人以为写了《忏悔录》,就可以清清白白了吗?这也许跟西方的忏悔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少男人效仿卢梭,举着〃大不了最后忏悔〃的旗帜,乱花渐欲迷人眼,委实可叹。也许有一天,他忏悔过往的荒唐事的时候,并不是真的忏悔了,只是为了一个很小很小的私心翻晒这些拉洋片式的艳遇,炫耀着,倚为资本,权作谈资。
2006年,江城的夏天酷热难当。
在窗前翻译《忏悔录》的后面几章。字里行间,反复出现的一个词是〃Prejudicial〃,也就是〃有损害的〃、〃不利的〃。使他夜不能寐手足无措的,是一些繁文缛节,正是这些繁文缛节使人显得很〃体面〃。他诚惶诚恐地做着门客、家庭教师、御用作家、侍从作曲家、看守果园的人。社会上从来就没有他的位置。他永远都只是一个卑微的穷人。
第63节:卢梭:这样孤独一辈子(2)
他曾经一度拿着400法郎的年金。但是身在巴黎,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他置不起房产,永远都是寄居者,带着情人,从元帅夫人家住到伯爵夫人家。
他偏偏又那么清高。
《乡村卜师》大获成功以后,国王决定给他一笔可观的年金。他觉得接受这笔年金有辱人格,婉言拒绝了。连好友狄德罗也来劝说,请他接受国王的馈赠,不为自己,只为应付戴莱丝和岳母的生活开销。他大为光火,固执地拒绝了。这两个好朋友也从此产生了龃龉,以致分道扬镳。
与戴莱丝的结合,他有几分真诚就有几分虚伪。
本来,他可以睁只眼闭只眼,给威尼斯大使蒙太居打打下手。但是,他不堪忍受蒙太居先生的无理取闹,从威尼斯回到了巴黎,再一次陷入了穷困潦倒的境地。
这个时候,他遇到了戴莱丝。她是一个洗衣妇,模样还端正,性情也比较温和重要的是,比较好驾驭。他太需要一份触手可及的感情。即便不是爱情,他也希望找到这种可以依靠的感觉。虽然,更多的时候,是戴莱丝依靠他。他随着外甥们叫她姨妈,他甚至给她〃总督〃的爱称。谁能说他这次不是全情投入呢?
1746年开始,他相继有了5个孩子。
他接受了在〃体面人物〃中间盛行的那种办法,把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送进了育婴堂。这么做,难道就体面了吗?起先还在襁褓里做标记、写卡片,由接生婆送进育婴堂。第二年还是如此,送,送,送。只是后来,他连标记也忘记做了。
就是这样一个男人,还写了探讨儿童教育的《爱弥儿》。他实在是没有资格写这本书。但是,他确实把这本书写得感人至深、鞭辟入里。
写完《论社会不平等的起源》之后,他和戴莱丝住进了退隐庐埃皮奈夫人专门为他搭建的一套房子。
埃皮奈夫人和情夫往来密切,并且有了情夫的孩子。当然,孩子的父亲不是卢梭。
就在卢梭搬进去不久,所有的人都怂恿卢梭和有孕在身的埃皮奈夫人去日内瓦旅行,甚至连埃皮奈先生也默许了这个旅行计划。她在家丑外扬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卢梭这个〃老实人〃。他们以为,卢梭不需要体面,他就是栽赃嫁祸的最佳人选。他已经有了那么多私生子了,也不在乎多这一个。
卢梭也是有骨气的。
他不相信,这纯洁的友情竟然会给他带来这样的遭遇。他无路可退,只有默默离开。后来的那些往来信件,写得却是那么恭敬谦卑。他只是一个小角色,穿过暴风雨的他已经知道,隐忍是一种美德。知道这一点的时候,他已经失去了当年那决绝离开的勇气。
多少年的历练,可以把一个冒冒失失羞怯敏感的男孩子变成一个世故圆滑八面玲珑的男人呢?
多少年过去了,卢梭似乎并没有什么长进。
他永远是个浪漫的才子。
罕有的一次,他被爱情击中了。
那就是乌德托夫人。
她慕名来峡谷湿地看卢梭。结果,迷路了,马车不小心陷到泥潭里去了。等她满身是泥来到卢梭寓所的时候,卢梭被这个仪态尽失的贵妇人击中了。
摔成那样,她还那么不拘小节地笑,笑得一点都不淑女。淑女有什么用呢?
多少次,你的心动是因为你的爱人像淑女?也许,她吃饭的样子像极了一只饥饿的小猫,她大吼大叫的样子像河东狮吼,她为另一个男人流泪的样子刺痛了你的心。
她快30岁了,脸上长斑,眼睛近视,皮肤也不好。但是卢梭给了她所有能够想到的美好的词汇:
活泼温柔,风韵隽雅,愉快天真,天性纯良这样一个女人还是多才多艺的,她会弹钢琴、跳舞,还会写诗。她大大地超出了卢梭的生活范畴,他们不在一个〃场〃。正是这样的距离,产生了非凡的美感。
也许,这种情愫只是卢梭的一厢情愿。散步吧,夜会吧,那也许只是她的消遣方式。乌德托夫人有体面的丈夫、风趣的情人。怎么也轮不到卢梭。
漫长的书信拉锯战,以卢梭的失败告终。
又一次情殇。
后来,不幸接二连三地降临。
他逃出法国,来到瑞士乡间。后来又因为宗教问题上的分歧,他又一次被驱逐出境。教会的势力太大了,他们无孔不入。隔一段时间就要搬一次家,说是搬家,实际上是流浪。搬着菲薄的行李和珍贵的书稿,踏过茫茫雪原,去一个不可知的地方这个时候的他,尿潴留(排尿困难)的毛病也加重了。苍茫大地,竟然没有一个可以收留他的地方。
爱情的不如意、朋友的背叛,使他患上了迫害强迫症: 8年来,我一直被禁锢在这个牢笼里,不论我用什么办法都无法穿透它那浓重的黑影……
这里有着多少辛酸呀!
《忏悔录》的末尾写道: 我说的都是真话。
他说的也许都是真的。只是,说真话的他,孤独了一辈子。
Jean Jacques Rousseau
让…雅克·卢梭(1712~1778),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自幼丧母,由姑母抚养成人。靠为权贵做秘书生活,一生穷困,曾为《百科全书》撰写音乐部分,是与狄德罗、伏尔泰并称的法国思想家。代表作有《新爱洛依丝》、《爱弥儿》、《社会契约论》和《忏悔录》。1778年夏逝世,法国大革命后,迁葬至巴黎先贤祠。
第64节: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影子(1)
31。 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影子
Es tan corto el amor; y es tan largo el olvido。
这本书的献词空着,
我怎么把它题献给你,
给我依赖的人,
给我忠诚于他
却没有挽留住的人
无论怎样
都满含爱意
阿伦特
1924年,马堡大学,如花的18岁。
课堂上,他远远地望见了她,似乎有一圈光晕挥之不去。凝神看去,她一袭绿衣,脖颈修长,姗姗可爱。她说话的时候更美,旁征博引,他不禁暗暗叹服。
海德格尔年纪比她大一倍,已有家室。他醉心于抽象思维,是个略显无趣的思想家。他是大师,但他首先是个男人。阿伦特整日和母亲相处,遂觉得大学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海德格尔是她遇到的第一个男人。他侃侃而谈,那些希腊哲学家们在他的课堂上一一复活。
大学,白衣飘飘,18岁的年纪上,第一次,你遇见了谁,谁又遇见了你?
次年2月,阴雨霏霏的马堡,海德格尔和阿伦特有了第一次近距离的谈话。谈哲学宗教、谈业余爱好,独独不谈他隐隐的爱慕。阿伦特一直侧着身子,偶尔发表一两个词的评论。她是那样端庄、敏锐、羞涩,有谁配得上她呢?那是一个雨天吗?那一天分明微风不寒、鲜花摇落。
他迫不及待地给她写信,称呼由〃Dear Miss Arendt〃变成了〃Dear
Hannah〃。他来到她蜗居的阁楼。他伸过手来。她迟疑了一下,接过来放在脸上,似乎要把他焐热,实际上他的掌心已经有一团火在燃烧了。
他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能干的妻子,却知道了自己的无趣和自卑。他的祖父是鞋匠,父亲是教堂杂役,偶尔给人箍箍酒桶。成人后在耶稣会做见习修士不到半个月就被开除,因为他有心律不齐的毛病。和异教妻子结婚以后,他干脆脱离了天主教会。妻子出身于普鲁士高级官员家庭,无可挑剔,那是他高攀了。但是在职称晋升中,他总是受到排挤。阿伦特呢,出生于汉诺威一个犹太人家庭,在科尼斯贝格长大,那里是康德的故乡。她家境优越,住在别墅区。父亲去世后,她生了一场大病,把自己关在父亲的图书室里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看日后成为她导师的雅斯贝尔斯的《世界观心理学》,并通晓希腊文和拉丁文。熟谙法语和音乐的母亲还为女儿写了成长日记。
在中学时,这个小姑娘居然联合同学罢了一位年轻老师的课。学校给了她严厉处分,后来因为考试成绩优秀,毕业时获得了金质奖章。这个女孩总是不按常理出牌,她有这样的资本。阿伦特的生活是他梦寐以求的,他是在羡慕中走近阿伦特的。
他是在乎名誉的,博学身正的师长、尽职尽责的丈夫、谦恭有为的同事,每一样他都舍不得放弃。每一样他都如愿得到了。阿伦特呢,似乎什么也没有。但她是富有的,因为她有海德格尔,有了用密码写成的情书短笺,以及只有他们俩才懂的幽会暗号。最初的日子里,阿伦特沉浸在这种甘之如饴的日子里。海德格尔的眼里,